宋教仁之死2

合集下载

【历史史料】宋教仁被刺一案

【历史史料】宋教仁被刺一案

【历史史料】宋教仁被刺一案民国时期,对政治人物进行肉体消灭是件很时髦的事,先后被刺身亡的有大清的亲王(良弼等),革命党的大员(如吴禄贞),北洋系的骨干(如徐树铮)等,还有一些在历史大剧中跑跑龙套的小人物,在还没弄清政治是怎么回事时,就已踏上了黄泉路。

然而要说影响最深远的,还是莫过于国民党执行理事长宋教仁的被刺。

他的死将武昌首义后,南北双方捐弃前嫌,共建民主的虚假外衣彻底撕碎,如果在这之前,大家还可在共和的大旗下虚情欢会的话,那么刺宋案为一转折,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军事恐怖,列强撕杀的军阀大战阶段。

让我们直接进入民国2年(1913年)3月20日,这一天宋教仁准备从上海起程回北京。

送行的有黄兴、廖仲凯(数年后也死于刺客枪下)、于佑任等人。

当晚10时许火车进站,宋教仁与众人鱼贯而出贵宾接待室,外面正下小雨,初春的上海有几许清寒。

虽然无法过多推测当时众人心态,但可确知此时的宋教仁正是躇踌满志,对北上返京怀抱厚望。

因为他此次南下一为回湖南长沙参选参议员,另为国民党在沿长江一线各地促选拉票,行至上海前他已确知国民党在众参两院皆获压倒优势,此时的宋,终于看到在中国实现责任内阁制的可能,他此次回京正是以国民党执行理事长之身,去为大选获胜后的诸项工作加以布置。

行至杭州时他刚写了“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的诗句以言志抒怀。

宋一行人走至检票口处,众人或取票,或把手告别,忽听一声枪响,随后宋教仁以手抵腹说“我中枪了”,话音未落间一名矮个男子已跑出众人视线向站外窜去。

众人皆顾不上去抓刺客,慌忙来扶中弹的宋教仁,于佑任跑出站外叫来汽车将宋速送至铁路医院,院方安排最好的两名外籍医师会诊,当晚12时取出子弹,发现弹头竟涂了毒,而此时的宋教仁已意志不清,几度昏厥。

延拓到3月22日清晨终不治身亡,弥留之际留下两条口信,一给袁世凯,向这位当时的中国大总统报告被刺经过,另一条是正式的遗言托附给于佑任,其中提到宋一生奔波革命,生前没有积蓄,望老母有人照顾,而他的遗产唯有家藏的一些书籍,请他们捐给南京图书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情感目标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技能目标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混战局面以及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三、教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

[讲授新课]一、二次革命1、宋教仁遇刺——导火线出示宋教仁遇刺的图片,介绍宋教仁遇刺的原因。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

2、二次革命的发动(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2)时间:1913年(3)过程: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

(4)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出示二次革命示意图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探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卖国。

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2》精品教案(word版)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2》精品教案(word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学目标通过反对袁世凯一系列独裁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

教法分析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导入新课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一、二次革命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宋教仁遇刺案教师提问:宋教仁遇刺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谁?学生回答: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教师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学生回答: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得袁世凯大为惊恐。

2.教师讲述:“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心以武力平复国内的舆论压力和革命党人的斗争。

请问袁世凯是怎样做的?“二次革命”的结果又是如何?学生回答: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最终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教师提问: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解散国会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2.教师强调: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

请同学们列表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80813)

八上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80813)

历 史 知 识
北洋军阀称呼及由来: 1894年,清政府改革兵
制,派长芦盐运使胡鹬芬在天津以南的新农镇即 小站训练新军,取名“定武军”。1895年改派袁 世凯督练,改名“新建陆军”,仿效德国军制和 操练,聘请德国人为教官,编为10个营7300人, 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所以也称为 北洋军。1901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接任,将北 洋军扩编为6个镇(相当于师),从此成为北洋军 首领,并在此基础上网罗亲信,扩张势力,迅速 形成左右全国局势的强大军事集团。因此人们就 把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军阀集团称为“北洋军阀”。
3、袁世凯称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 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 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 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三、护国战争
1.准备: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 制度。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 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袁世凯称帝
③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
④宋教仁遇刺
A.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 ①④③②
2.“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对自己称帝的支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持,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二十 ② 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一条”。日本扩大了在中国的特权,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 助长了它嚣张的气焰,加快了它侵略 借或割让他国。 的步伐,中国的主权遭破坏,资源遭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掠夺,人民的财产安全没有保障,生 命尊严被肆意践踏,大大加深了中国 的苦难。
历 史 知 识

宋教仁遇刺谜案:革命党也脱不了凶手嫌疑

宋教仁遇刺谜案:革命党也脱不了凶手嫌疑

宋教仁遇刺谜案:革命党也脱不了凶手嫌疑闸北公园是上海北区一个很大的公园。

公园西边是一条大道,名为共和新路。

当年为共和奔波最终遇害的宋教仁就长眠在此。

2011年5月5日下午,我走进闸北公园时,游人并不多,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嬉闹。

宋教仁墓在公园北区,我在路人指点下到了墓区。

龙柏掩映下,一座三四米高的石像跳入眼帘,宋教仁低头沉思,安详而坐。

基座上刻着章炳麟先生所题“渔夫”二字——宋教仁别名渔夫。

基座背面,刻有题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

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

呜呼!九原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于右任撰,康宝忠书,勒石宋教仁闸北墓园。

”于右任和康宝忠都是革命党内宋教仁的好友。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后不治身亡。

1924年6月,革命党人在闸北地区买了一块墓地,将宋教仁安葬于此,请于、康二人为石像题语。

当时“二次革命”尚未发动,宋案扑朔迷离,真凶未能显迹,这让于、康二人悲愤不已,所以才有“九原之泪,天下之血”的说法。

石像后不足十米处,是宋墓。

宋墓不大,呈半球形,墓前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石碑。

几个老人正在锻炼身体,一个自称许阿伯的上海老人告诉我:“这个地方原来不叫闸北公园,解放后改的名字。

解放前叫宋公园,就是纪念宋教仁的。

”许阿伯说,他小的时候,宋墓刚建成没几年,来的人不多,那时候这儿还是乡下,很清静。

现在市区扩大了,这里也热闹起来了。

“你看,墓上面不是有个鹰吗?”许阿伯指着宋墓顶上一个雄鹰展翅的雕塑说,“很多人都说,这鹰象征着革命党凌云之志,但我认为这不好,你看这鹰是低头的,鹰嘴快衔着自己腿了,说明宋教仁壮志未酬啊。

”当得知我是河南的记者后,许阿伯说:“哎呀,袁世凯,袁大头不就是河南人吗?宋教仁就是你们那个袁世凯给暗杀的吗?”末了,许阿伯笑着叮嘱我:“刚才我是胡说的啊。

尤其是不吉利那个话,是迷信的,你最好别往报纸上写啊。

宋教仁案再思考——真的是袁世凯所为吗?

宋教仁案再思考——真的是袁世凯所为吗?

宋教仁之死很有可能是陈其美所为,这个问题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

我以为,孙派多属帮会出身,以暗杀手段除去不听命令的同志,是常有的事情,陶成章、方声涛、程璧光、邓铿等都是例子,陈炯明亦曾险吃孙派的子弹。

以宋教仁在民国成立之初的政见与作为,与孙派迥异,被孙派视为革命之障碍,亦不为奇。

杀宋者,不是袁派,就是孙派。

从宋案的后果来说,国民党成立后,孙的影响力大减,宋有起而代之成为政党领袖这一点,是孙派所不能容忍的。

宋一死,确实把许多原来拥宋的国民党同志,都拉回到孙的身边,同时腰斩了孙所不喜欢的宪政改革,又找到了南北开战的理由,可谓一石数鸟。

而对袁来说,如果国民党不是开战,而是坚持法律解决的话,宋案只会给他带来无穷的麻烦,并没有什么好处。

杀宋的指挥者应桂馨是陈其美的密友,曾任孙的卫士。

这层关系确实不能忽略,陈、应二人皆青帮兄弟,反清时代,陈其美经常在应家留宿,关系非同一般。

陈其美身上命案累累,搞暗杀如食生菜,前有陶成章,后有徐宝山、夏瑞芳、郑汝成等等。

辛亥革命后,应桂馨担任陈其美的谍报科长,孙文回到上海后,应桂馨又被陈其美派去负责接待和保卫孙。

孙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由应桂馨组织卫队,随行护卫。

凶手武士英被捕后,引渡到中国地界,关押在上海海运局沪军六十一团军营中,这支军队乃由陈其美的班底组成,是陈的地盘。

宋案当时十分轰动,国民党戒备森严,袁政府要派人潜入军营,暗杀武士英灭口,几无可能,而武偏偏在关押期间被暗杀,而且查不到凶手,除了陈其美自为之,还有谁会有这样的本事,在高度戒备的青帮地盘中出入自如,取人首级?如果袁要暗杀政敌,洪宪前后要杀梁启超、蔡锷的理由,比当初杀宋教仁要多一百倍,但他终究也没有越雷池一步。

因为袁这人很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声,越是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他越不敢胡作非为,所以他不敢暗杀宋教仁,与后来他不敢暗杀梁启超、蔡锷一样,但对应桂馨这样的江湖泼皮,他杀起来倒是不会手软的。

于佑任为宋墓题写的铭词:“先生之死,天下惜之。

宋教仁死不瞑目 谁是幕后凶手?

宋教仁死不瞑目 谁是幕后凶手?

宋教仁死不瞑目谁是幕后凶手?谁是幕后凶手?"name="image_operate_26691362635095390" alt="宋教仁死不瞑目谁是幕后凶手?"src="/DownloadImg/2013/09/3 004/35544895_2"real_src="/DownloadImg/2013/ 09/3004/35544895_2">(“中国宪政之父”、政治天才宋教仁)名士出自桃花源1882年的春天,宋教仁出生在山青水秀,宛若桃源、人杰地灵的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香冲(今桃源县八字路乡渔父村)。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别号渔父,自小聪明好学,6岁入私塾,17岁进湖南桃源县漳江书院时,就关心天下大事,遂萌生了反清思想。

年少时宋教仁就非比寻常,据漳江书院的同学回忆:瘦瘦的脸儿,中等个子,长得挺帅。

宋君独大言炎炎,好论列天下事,人以是谓之狂生。

宋教仁19岁中秀才后考入湖北张之洞创办的武昌普通中学堂,在武昌花园山的吴禄贞组织的革命团体聚会深深地吸引了他,满清罪行种种,怨怼之情,历历在目,从而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同年8月,老乡黄兴来到武昌,两人相识并成为挚友。

1903年,他加入黄兴创办的华兴会,意在联络两湖反清志士,推翻满清,并准备在慈祥太后七十岁生日起义。

然而,起义还没有启动,华兴会骨干全数被清政府通缉。

1904年12月,他东渡日本,与程家怪、黄兴、张继等人筹办了中国同盟会,是同盟会的最早会员。

在日本,他先后进入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和日本早稻田预科学习,特别是因生活所逼的1906年,他翻译了《日本宪法》、《俄国制度要览》、《英国制度览》、《美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普鲁士官制》等专著,当时西方主要民主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几乎都由宋教仁译出,这些书籍让西方民主国家宪政民主法治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于宋教仁脑中。

陶成章“逼死”徐锡麟辩

陶成章“逼死”徐锡麟辩

陶成章“逼死”徐锡麟辩徐锡麟赴安庆后,官运亨通,而暗中开展革命工作却不为陶成章所知,陶成章怀疑徐锡麟迷恋功名,徐锡麟也曾作过解释。

但徐锡麟之所以提前发动安庆起义,主要是因浙江起义消息泄露,秋瑾提议将皖浙起义的日期提前,而徐锡麟的“光汉子”代号被叶仰高出卖,其身份随时可能暴露。

蒋介石在自述中谈到徐锡麟仓促发难,以至于被捕遇难,完全是陶成章的“逼迫”所致,纯属诬蔑。

1927年,蒋介石在自述中,诬蔑陶成章“逼死”徐锡麟。

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正自述事略》残稿1908年的记载:“是时之知交。

以竺绍康为第一人……余无形中亦渐染其风尚。

彼□[言]锡麟之死,实为陶成章之逼成,不然,以□□[徐之]学行,其成就必不止此。

又谈,陶之为人,不易共事。

余闻此乃知陶、龚(宝铨)日常诋毁徐伯□□[生有]帝王思想者,实有其他意图。

余当时闻陶、龚毁徐,仅以为伯生已死,即有过误,我同志不应再加猜测,诋毁先烈而已,而孰知伯生之死,为陶所逼□[乎]!自此,即甚鄙陶之为人,以其无光明正大态度,无革命人格。

”①蒋介石提及刺杀陶成章的原因之一为陶成章“逼死”徐锡麟,并诋毁徐锡麟的名声,因此,鄙视陶成章的为人,必欲除之。

台湾的有关学者也认为,徐锡麟在安庆春风得意,陶成章“常常话中带刺的讥讽徐锡麟,说他只知做官,把革命都忘记了。

后来,徐锡麟的提前起义,恐怕跟他的急于表明心迹,不想被人误会,有点关系吧”[1](P86)。

陶成章虽然与徐锡麟在大通学堂以及革命途径的有关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徐锡麟出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没有明显的革命举动,陶成章确有怀疑,但由此认为陶成章“逼死”徐锡麟则是莫须有的。

一陶成章向来主张在清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区,进行“中央革命”[2](P22)。

徐锡麟发动的安庆起义,属于陶成章和光复会的“中央革命”计划。

“徐之枪毙恩铭也,公初与其谋。

”[3](P13)“中央革命”是相对于同盟会以珠江流域为中心的“华南革命”而言,光复会最理想的“中央革命”就是在清政府统治的中枢地区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1年,袁世凯委以赵秉钧创办巡警的重任,命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

他率新军改编成1500名巡警驻天津。

其后又建立全省巡警网,深得袁的欢心。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赵秉钧出任内务总长。

1912年8月,任代理国务总理。

根据这些线索,捕房到应桂馨家搜查,竟意外抓到刺宋的直接凶手武士英。

武在审讯中供认,他在两个月之前来到上海,经人介绍认识了应桂馨。

应答应给他1000元,并拿出宋的照片,让他行刺,并先付他30元。

巡捕房对应宅进行了两次搜查,搜出作案凶器——五响手枪一把。

该枪尚存子弹两颗,与车站拾到的弹壳同式。

此外还查出一批电报和信件。

这些电报信件表明,此案涉及到国务院总理兼内务部长赵秉钧和内务部秘书洪述祖。

”甚至袁世凯。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反方:赵与宋其实私交甚好,赵甚至于把宋当偶像看待。

赵秉钧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谈话,说他在唐绍仪内阁期间和宋既是同僚,又是至友。

宋住在西直门外的农事实验场,离城十里,有时天晚无法出城,宋总是住在他家,彼此无话不谈。

宋离京南下时,欠了5000多元的债,都是他替宋还的。

法庭呈现的“密电”中并不能得出赵参与并赞成杀宋密谋的结论。

因为所有密电、信件中最恶毒的字眼是“毁宋”,而“毁宋”不一定就是杀宋,有证据证明之前应桂馨已经搜集了一些试图诋毁宋教仁名誉的黑材料。

主犯应桂馨此人是个两面间谍角色。

赵秉钧曾自辩说:我只和他有“书信往来”,他却帮黄兴将私存公债六十万转抵义丰银行私存……
赵质问:“书信往来与银钱往来孰轻孰重。


1914年2月26日赵秉钧死。

袁世凯令照陆军上将例从优予恤,后追封赵为“一等忠襄公”。

赵死后传说纷纷。

坊间说是袁毒死了赵,说:赵抑郁成疾,袁特派名医给他看病。

谁知药入口后,腹如刀绞,便呜呼毕命了。

但反此说者认为:从各方面看赵都更象病死而非被人毒杀,袁杀赵找不到铁证。

陈其美杀宋说
正方:
宋教仁不仅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说会写,且擅长演说,热衷于政论。

尽管孙是国民党的理事长,但是此时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已离开北京去了日本。

孙中山走后,黄兴也回湖南度岁。

宋教仁成了代理理事长,便成了国民党的实际负责人。

辛亥前,同盟会发生过两次倒孙风潮,在这两次倒孙风潮中,宋都没有站在孙一方。

由此,陈其美等铁杆拥孙派对宋颇为怀恨。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与孙处处相反。

孙主北伐,宋主南北议和,推袁作总统。

孙主定都南京,宋和章太炎都主张定都北京。

俩人政见也大相径庭:孙主张实行美式总统制,宋主法式责任内阁。

孙坚持要做大权独揽的大总统,不愿受人制约,理由是内阁制“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因为在此非常时代,吾人不能对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而误革命大计”。

双方争到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