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杂谈
陶刻艺术杂谈

1 立共 同的 目标 , 同的追求 。 . 确 共 人和是声合的基 础 。影响人和的因素很复杂 , 千头万绪 。我认为 , 首先
大厅 、 维也纳 大学孔子 学院 、 合 国奥地利 国际会议 联 中心 协办 的 “0 维 也纳 国际中老年合唱艺术节” 21 1 中
获得 了国际合唱金奖 ( OL 、 G D)最佳指挥奖 、 术指 导 艺 奖等 ,得到 了国际专 家的认 可及 国外观众 的一致好 评. 中外备 大媒体都 给予 了宣传报 道 , 江苏 广电公 共 频道成立 专题摄 制组 , 团跟踪 拍摄专题 片 , 随 记录 了
图・ 群 剧影月报 I 博・
草班 登 大堂 金杯耀 夕阳
一
支业余合唱团在金色大厅获 国际合唱金 奖之体会
■ 陈云梅
() 一 人和
江苏省 文化馆 老年文 化大学 “ 春之声 ” 唱团是 合
一
支 纯业余的 中老年女声合唱团。 0 年在 由奥地利 21 1 首都维也纳 市政府 、 界音 乐艺术 教育协会 、 世 奥地利 合唱协会主 办 , 奥地利 中国关系促 进会 、 也纳金 色 维
参赛前后的苦乐过程并 向公 众播出 , 了良好 的社 形成
会影响 . 得了很大成功。 取
一
力 、 于演 唱 民族性 较强 的经典合 唱作 品 、 自身 演 善 有 唱特点 、 在追 求合唱艺术提高 的同声合 唱团。艺术 志 方向 : 出自身 的艺术特 点 , 突 强化艺术欣赏性 , 兼顾 艺 术观赏性 。同时 , 重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 坚持多 榉 l的 艺术表现形式 。 生 2培育合唱 团良好 的团队文化 。这是形成 良好的 . 人文环 境的基础 。业 余合唱 团的组织者 没有行政 资
终生追求 , 需要有乐此不疲的精神。陶艺物件在手 , 没 有感 晤决不能轻易 动刀 。 每每想 起我 的恩师 ,已故 著名 山水画 家张文 俊 先生 ,他每 次在创作 完成一 幅作 品之后 ,总要 观望 多时 而不动 笔题跋 。此 时先生总 是烟不 离手 ,凝神 静气地 审视 作品 。我在一侧 静静 地等待 ,等待着 老
学鹅叫曲艺杂谈

学鹅叫曲艺杂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学鹅叫的背景和意义
2.探讨学鹅叫的技巧和方法
3.分析学鹅叫对曲艺杂谈的影响
4.总结学鹅叫曲艺杂谈的价值和未来发展
正文
学鹅叫曲艺杂谈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源于明朝,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学鹅叫曲艺杂谈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学鹅叫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鹅叫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如基本的音阶、节奏和曲调等。
其次,学鹅叫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和表现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奏传达出鹅的生动形象和神韵。
此外,学鹅叫还需要注重对鹅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的观察和模仿,以使表演更加真实和生动。
学鹅叫曲艺杂谈对曲艺杂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学鹅叫丰富了曲艺杂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为曲艺杂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学鹅叫提高了曲艺杂谈的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促进了曲艺杂谈在民间的传播和普及。
此外,学鹅叫还为曲艺杂谈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使得曲艺杂谈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学鹅叫曲艺杂谈作为我国民间曲艺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为推动曲艺杂谈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华师网络2014年9月课程考试《中国当代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当代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锻炼锻炼”》中两个落后的劳动妇女的名字分别是()和()。
2、()在195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3、1962年,西戎的短篇小说《》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
4、马多寿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5、小飞蛾是赵树理的小说《》中的人物。
6、马烽、西戎解放前曾合写过长篇章回体小说《》。
7、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一个上级》的作者是()。
8、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的作者是()。
9、孙犁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10、蒋俗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1、《芸斋小说》的作者是()。
12、妞儿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
13、小满儿是孙犁的小说《》中的人物。
14、()称誉茹志鹃的小说风格是“清新俊逸”。
15、()在五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写“家务事,儿女情”的作家。
16、茹志鹃的小说《》在新时期曾开反思文学风气之先。
17、“双百”方针是由()在()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来的。
18、1956年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申明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在“百花”时期率先质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表著名论文《》。
20、陆文夫的小说成名作是《》。
21、宗璞的小说成名作是《》。
22、“百花文学”在新时期曾结集为《》公开出版。
23、柳青在解放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24、徐改霞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25、柳青建国后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26、周立波写“土改”的长篇小说是《》,写“合作化”的长篇小说是《》。
27、“写中间人物”是()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创作口号。
28、邓秀梅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29、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包括《》、《》、《》三部。
30、冯兰池是长篇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31、知侠在五十年代创作的一部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是《》。
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

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与自由的主题。
这个主题涉及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创作风格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的内涵与意义。
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指的是文人墨客们对于自由与浪漫的追求。
他们不愿受到世俗的束缚,喜欢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他们以放浪不羁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这种放浪形骸的精神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里的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以及停杯投箸不能食,都表达了李白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他更愿意放浪形骸,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
而诗酒杂谈,则是古代文人们在酒宴上畅谈诗歌与人生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品味美酒,吟诵诗歌,讨论人生哲学。
他们用诗酒来寄托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种诗酒杂谈的文化传统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在《赤壁赋》中写道:“遥藤深树,青石流水,凉风习习,水波微漾。
漫步亭台,清谈高论,诗酒之间,豪情万丈。
”这里的遥藤深树、青石流水,以及漫步亭台、清谈高论,都表达了苏轼对于诗酒杂谈的热爱与追求。
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的结合,使得古代文学中充满了浪漫与自由的气息。
文人们通过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通过诗酒杂谈的方式,表达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种追求自由与思索人生的精神,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思想观念的体现。
它呼唤着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快乐,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古代文学中的放浪形骸与诗酒杂谈中汲取灵感与启示。
略论山水画的时间性表现

略论山水画的时间性表现作者:谢伯开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7期TEXT 谢伯开熟悉中国艺术的人都知道,中国山水画有一个时空的概念,它包涵着诸多的信息,而其中的时间不一定是确指某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从宏大的时空对之进行把握和关注,从宇宙运行的规律、从人内在的心灵对之进行体验。
我们这个时间既来源于具体的物理(自然)时间概念,也来源于我们社会的历史时间,更深层次的来源于人的情感时间(经验时间,这个经验时间也包括集体的无意识时间)。
中国的山水画通过时间的追溯与刻画,从而完成了对作品主题的塑造、点亮、提升,为升华作品的艺术质量,营造艺术的意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山水画时间问题的探讨和论述:一、山水画时间的来源中国山水画出现晚于人物画,起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的,后来才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
因此,中国山水画既与人物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时间概念。
这也就是说,从画种来说,山水画的时间概念,一部分服从于历史发展的事实,于人物挂上钩,从点景到焦点,其人物都是画的重点之一,是视觉的重点;另一部分是,山水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自然地模仿和升华,使之发展出属于自然时间(或者说物理时间)的模式;最深层次的部分是,山水画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心灵的升华,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这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地层次,这是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它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这时的时间就是情感时间,也是经验时间。
这最高的时间体验与表现是每一位真正的中国山水画家所终身追求的目标。
二、山水画中时间表现的分类根据上述,我把山水画的时间表现分为自然时间(物理时间)、历史性时间、情感时间(经验性时间)三类:1、自然时间(物理时间)自然时间或者说物理时间,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时间,也是随着地球的运转而产生变化的,由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时间概念,对人类来说,就是自然发生的,是无法逆转的,这就是自然时间,也是物理时间。
略论山水画的时间性表现

略论山水画的时间性表现作者:谢伯开来源:《美术界》2013年第07期熟悉中国艺术的人都知道,中国山水画有一个时空的概念,它包涵着诸多的信息,而其中的时间不一定是确指某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从宏大的时空对之进行把握和关注,从宇宙运行的规律、从人内在的心灵对之进行体验。
我们这个时间既来源于具体的物理(自然)时间概念,也来源于我们社会的历史时间,更深层次的来源于人的情感时间(经验时间,这个经验时间也包括集体的无意识时间)。
中国的山水画通过时间的追溯与刻画,从而完成了对作品主题的塑造、点亮、提升,为升华作品的艺术质量,营造艺术的意境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山水画时间问题的探讨和论述:一、山水画时间的来源中国山水画出现晚于人物画,起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的,后来才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
因此,中国山水画既与人物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时间概念。
这也就是说,从画种来说,山水画的时间概念,一部分服从于历史发展的事实,于人物挂上钩,从点景到焦点,其人物都是画的重点之一,是视觉的重点;另一部分是,山水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自然地模仿和升华,使之发展出属于自然时间(或者说物理时间)的模式;最深层次的部分是,山水画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心灵的升华,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这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地层次,这是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它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这时的时间就是情感时间,也是经验时间。
这最高的时间体验与表现是每一位真正的中国山水画家所终身追求的目标。
二、山水画中时间表现的分类根据上述,我把山水画的时间表现分为自然时间(物理时间)、历史性时间、情感时间(经验性时间)三类:1、自然时间(物理时间)自然时间或者说物理时间,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时间,也是随着地球的运转而产生变化的,由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时间概念,对人类来说,就是自然发生的,是无法逆转的,这就是自然时间,也是物理时间。
随笔杂谈怎么写

随笔杂谈怎么写随笔杂谈是一种自由散漫的文字表达形式,可以闲聊或则是心情杂陈,以下给出一种写随笔杂谈的模板:首先,随笔杂谈应该有一个引入部分,可以是对一个具体的事件、情景或则是一种心境的描述。
比如:“一个娇小的花朵正悄悄地绽放在我家的花坛里,它纯洁的白色花瓣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生命的力量。
”接下来,可以借助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对事件、情景或则是心境进行一些联想、解读或则是抒发感情。
比如:“那朵花像是一位害羞的少女,她的纤细身姿仿佛在轻轻地道着别离的歌谣。
她的芬芳散发在空气中,引来了蜜蜂和蝴蝶的舞蹈,仿佛是对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接下来,可以通过回忆或则是对事件、情景或则是心境的观察,来揭示一些人生哲理或则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比如:“看着那朵花的绽放,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无穷魅力。
每一朵花都在不经意间表达着自己的美丽和存在,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份独特的馈赠。
”最后,随笔杂谈应该有一个结尾,可以是对事件、情景或则是心境的总结,或则是对读者的寄语。
比如:“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那朵花一样,散发自己的美丽和阳光,把握着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而当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时,我们也会明白,无论是怎样的经历与遭遇,都代表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总的来说,随笔杂谈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文字表达形式,可以通过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观察,它不拘泥于一定的结构和逻辑,而更注重于表达的灵感和感情。
因此写随笔杂谈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马行空地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
随笔杂谈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文字形式,它不受规定的结构束缚,没有固定的主题,可以任意发挥,自由表达。
在这样的自由环境下,笔者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感受、观点和体验,或者只是随意地叙述一些琐事趣闻。
随笔杂谈的题材可以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甚至可以是自己内心的独白。
无论是哪一类话题,在随笔杂谈中,都能找到一种放松自在的写作方式。
叶圣陶的作品

三一文库()〔叶圣陶的作品〕*篇一: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先生的简介及作品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先生的简介及作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
字圣陶。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
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著作书目]有:《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未厌局》(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三种船》(散文集)1935,生活《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寒假的一天》(文学初级读物)1953,人文《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隔膜》(小说集)(1922)《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火灾》(小说集)1923《线下》(短篇小说)1925《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文心》(教育)1934(与夏?D尊合著)《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儿童文学研究》1947《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写作杂谈》(教育)1951《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课文)《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抗争》(短篇小说)1959《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微波》1959《箧存集》(诗)1960《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文章讲话》(与夏?D尊合著)(教育)1997《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D尊合著)《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四十一课)《记金华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