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预学案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学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
学习重点:认识物质的微观性,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形成物质的微观性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知识链接:1.八年级物理(下)第十章10.1、10.2、10.3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个人思考,组内讨论)3.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个人思考,组内讨论)【新课导学,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的性质⑴、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所以,分子的和都很小。
⑵、我们经常能看到墨水在水中静静扩撒,经常能闻到别人身上的香水味。
所以,分子总是在。
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⑶、物体受热后一般会体积膨胀,遇冷后体积又会缩小。
所以,分子间是有的。
(思考)观察上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⑷、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所以,分子是由构成的。
(知识巩固)试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⑴、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
这是为什么?⑵、25L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L的钢瓶中。
⑶、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ml。
⑷、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
(讨论)从宏观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从分子角度看呢?2.分子的概念。
根据教材P52,完成下列空白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
所以,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二.原子⑴、原子是。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分子与原子2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设计人:王军【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3.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
4.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5、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学习重点】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习一些类比意识,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自学 (认真阅读教材P50-51,独立完成自学案)一、试着填空:1、 “ ” 表示一个: 2、 水H2O一个水分子由构成; 3、水是由构成。
4、氧气O2一个氧分子由构成;5、过氧化氢H2O2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 构成。
6、分子既可以由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种原子构成。
二、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分子?一共有多少种分子三、下面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1.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分解成____原子和_____原子;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氢气;大量____原子两两结合构成____气分子,然后聚聚在一起构成氧气;所以该变化是______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 。
四、.请从微观构成的角度观察分析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把以下总结出几点信息或结论补充完整。
如: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 ,而 却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之间的 。
4. 原子是 的最小粒子。
5.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填“变”或“不变”)。
6.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的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金属 汞)研学分子的定义及分子观点的应用1、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________(变/不变)例: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_______,只是分子间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
九年级化学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物质是由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的特性。
2.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原子的概念。
三、学法指导:(一)预习检测:让学生阅读课本P50—51内容,结合图3—6和图3—7,,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
2. 分子的定义: 。
原子的定义: 。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
(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1.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 ..。
2.分子是由构成的.。
3.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吗?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吗?四、基础检测:1.下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1)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2)空气中氧气、氮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C.水的电解D.水汽化5.用粒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学案

关于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表示纯净物的是,表示化合物的是,表示单质的是,可以表示氧化物的是。
2、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
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
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烟现象,应怎样操作?
白烟首先产生在瓶(填“A”或”B”),原因是什么
。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
。
(2)若要在B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应怎样操作?
反思升华
学案
时间:年月日第(17)份学案
课题
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设计
【课前预习】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构成水和氧气的最小微粒分别是什么?
【课外拓展】:
1、已知一个氨气(NH3)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氯化氢(HCI)分子的质量,
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见PPT)学习重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物质的物理变化化、化学变化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物质【导学】一、预备知识:看PPT图示填写下面内容1、分子是由构成。
2、一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构成。
3、分子既可以由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种原子构成。
二、看PPT动态图,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宏观:水水蒸气(变化)水氢气 + 氧气(变化)水分子间的间隔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时,分子的种类,分子的化学性分子的种类质。
但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分子的化学性质。
【小结】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性质的____粒子。
2、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重新组合成。
3、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的粒子。
4、从宏观方面看,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变/不变)。
从微观方面看,反应前后变了;没有变。
【拓展知识】观察水分解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分子个数在反应前后怎么变?三、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1.混合物:由或以上的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分子构成。
2.纯净物:有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___分子构成。
达标训练1、化学中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 )A、原子的质量很小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原子的体积很小D、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种类、数目不变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 二氧化碳B. 二氧化硫C.液氧D.过氧化氢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D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5、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表示纯净物的是①②③④⑤⑥6.右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探究导学】一、几种分子模型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1、分子是由构成。
(分子与原子之间的联系)2、一个水分子是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构成。
3、分子既可以由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种原子构成。
二、请从微观构成的角度观察分析氧化汞的分解示意图,把以下总结出几点信息或结论补充完整。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而却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而原子__________。
2.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_____________(填“变”或“不变”)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填“变”或“不变”)。
4. 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5.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的物质是由直接构成的(金属汞)记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有:(1)金属,如铜是由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构成的;金是由________构成的;(2)金刚石和石墨(非金属)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3)稀有气体也是由_______直接构成的,如氦气是由________构成的三、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知识拓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分子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分子的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只由___________构成;混合物:由___________构成;例子.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表示纯净物的是(),表示混合物的是()一、选择题1、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2、1995年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事件,很多人中毒。
课题2《分子和原子》导学案(第二课时)

(1)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2)1 个氧化汞分子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1 个汞原子构成;1 个氧分子是由 2 个氧原子构成。 请根据下图——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回答:
在该反应中发生了改变的粒子是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汞分子是否发生改变?____ 在该反应中氧化汞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___在该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 一、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 1.分子、原子的概念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性质的____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____变化中的____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会说话:根据 p50 图 3-5 完成下题:(注意划线部分) (1) 1 个氧分子(O2)是由 2 个氧原子构成的。 (2)1 个氢分子(H2)是_______________。 (3)1 个二氧化碳分子(CO2)是_______________。 (4)一个氨分子(NH3)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1 个过氧化氢(H2O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 (上述 5 种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______,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_______。
分解
原子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__性质的__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____。
联系
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
构成
原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
[展示延伸]
二、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__,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__,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 的分子。 三、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由___或___以上的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__分子构成。 2.纯净物:有___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___分子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玉二中八年级化学预习案(第17号)
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知识书写】
书写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___________________ ;氯酸钾: 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 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 分子、原子的概念
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在一起构成了金属汞,每2个氧原子结合构成了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了氧气。
它们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由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_______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上面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氧化汞的性质不再保持。
由此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_______,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新的_______,因此,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裂可形成原子。
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
(1)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两个过程(如图):
水的蒸发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分析上图可知:水变成水蒸气时,______本身没有变,但水分子的______变大。
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______和______,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
由以上可知,物理变化中,分子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_________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_______的种类发生变化,_______的种类没发生变化。
【自我检测】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粒子
D、氧气
2. 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原子不可再分,是最小的粒子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4. 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B.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 碳原子 B . 氧原子 C. 二氧化碳分子 D. 碳原子和氧原子
6. 水通电分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此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
7.下图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反应后的物质属于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