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_周春燕

合集下载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引言: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迈向成人的重要阶段,不仅意味着离开家庭成为独立个体,还要适应学业压力、建立社交关系等多重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成人依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心理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原因以及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1.1 成人依恋与婴幼儿依恋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人依恋与婴幼儿依恋存在一定的区别。

成人依恋是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家庭、友谊和爱情等亲密关系产生的依赖与关注。

与婴幼儿依恋不同的是,成人依恋具有更为复杂的心理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情感上的依赖,还包括对他人欢乐、悲伤等情绪状态的共享。

1.2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表现形式大学生成人依恋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对恋人、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情感依恋。

在恋爱中,大学生常常对恋人的表现和态度高度关注,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意产生强烈的需求。

在家庭关系中,大学生可能更依赖于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情感安抚。

而在朋友之间,大学生也希望能获得友谊中的支持和理解。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原因2.1 家庭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家庭关系密切相关。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依恋样式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大学生在家庭中经历了安全的依恋样式,并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可能会转化到恋爱或友谊中。

相反,如果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体验到冷漠、忽视甚至虐待,可能会导致不安全的依恋样式。

2.2 心理成熟度不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心理成熟度方面可能还不足够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成熟度不足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特殊需求,从而表现出成人依恋的特征。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自尊的关系3.1 自尊与依恋的关系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大学生成人依恋与自尊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成人依恋样式,他们对情感支持和关注的需求较强烈。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介绍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介绍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介绍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B·巴塞罗缪(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早期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依恋模式对其后续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巴塞罗缪认为,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他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个体在面对不安全和压力时寻求安全和保护。

根据巴塞罗缪的观点,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其后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根据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成人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信任他人的能力。

他们能够自主并积极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也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可能对依赖他人感到不安或抗拒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避免依赖他人。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被拒绝或被抛弃,对亲密关系有较强的渴望和需求,但同时又担心他人的反应。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对他人过度依赖的倾向。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认为,依恋类型的形成与个体在婴幼儿时期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经验有关。

如果婴幼儿时期得到了稳定的、温暖的和关怀的照顾,他们更有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反,如果婴幼儿时期经历了忽视、冷漠或不可预测的照顾,他们更容易形成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

成人依恋型对个体的影响广泛,涉及到个体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安全型依恋通常与更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自尊心相关。

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困扰、情绪不稳定和心理健康问题。

总结来说,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强调了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健康和满意的互动。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引言近年来,成人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成人依恋理论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依恋需求、依恋模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于临床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以及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一、成人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成人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威尔(John Bowlby)和玛丽·埃文斯(Mary Ainsworth)等心理学家提出。

它认为个体的依恋是追求安全感和满足情感需求的一种基本动机,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模式根据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偏好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以及恐惧型等四种类型。

安全型成人依恋者能够寻求并维持亲密关系,回避型成人依恋者对亲密关系不感兴趣或回避,焦虑型成人依恋者过度关注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恐惧型成人依恋者则同时担心被抛弃和被依赖。

了解成人依恋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分析患者依恋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二、临床护理中应用成人依恋理论1. 评估患者依恋模式通过采用成人依恋问卷或面谈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依恋模式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亲密关系需求、期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评估结果可作为护理人员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护理有效性。

2. 构建安全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安全感来满足患者的依恋需求,进而建立安全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保持亲密但不侵入性的私人空间,注重沟通和共情,倾听患者的需求和痛苦,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 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依恋模式,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依恋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

对于焦虑型和恐惧型成人依恋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依恋焦虑。

成人依恋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摘要处于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面对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与反应呢?他们是怎样看待周围人的呢?文章从婴儿依恋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四种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最后介绍了不同依恋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如快速约会、对伴侣的认知、相互依赖、沟通、性行为、冲突,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依恋;依恋类型;亲密关系;安全型The Influence of Types of Adult Attachmen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ZHANG Qian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ant attachment,this paperintroduces four types of adult attachment:safe,obsessive,fearful,and alienated.What kind of behavior patterns and reactions do individuals in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show when facing inti-mac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 people around them?The six aspects affec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attachment are analyzed,such as speed dating,cognition of partners,interdependence,communication,sexual behavior,conflict,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oughts are finally provided for the readers.Key words attachment;types of attachment;intimacy;safe1引言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周围人与人交际的方式差异很大,很明显地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个体在对待不同群体的人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时间跨度上的依恋研究及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时间跨度上的依恋研究及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 1 】 周 其厚 . 桂林古村落的旅 游开发 与利用 【 J ] . 社会科学家,
2书巧 .张建勇 .广西 乡村旅 游实证研 究 【 J ] .学术论 坛,
2 0 1 6 ,1 O :9 6 - 1 0 0 .
【 关键词 l依 恋;成人依 恋;人 际关系
【 中图分类号】R 3 9 5
【 文献标识码】 h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6 2 4( 2 0 1 7 ) 0 7 — 0 1 7 7 — 0 2
生都有重要影响,并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影响依恋 的 1时 间维度 上的依 恋研 究 1 . 1幼儿期 的依恋研究 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幼儿受到的抚养质量、家庭特征或情 婴儿是依恋领域 中研究 的最早的,早期依恋对人 的一 感氛围 以及幼儿 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气质 。目前主要的解释
信息 记 录 材 料2 0 1 7 g - 7

夔 圃
时 间跨度 上 的依 恋研 究 及成 人依 恋对 人 际关 系 的影 响
姜 春 艳 ( 西 安 外 事 学 院 , 心理 健 康 教 育 中心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7 7)
【 摘要 】本文梳理 了不同的依 恋理论 ,从 不同理论 阶段解释 了依 恋是如何 形成 的,依 恋存在 于人 的一生,对人一生 有 重要影响 ,尤其是早期童年 的依 恋经验 。同时本文从 时间跨度 上介 绍了不 同阶段依 恋的研究 ,由于成人依 恋现处于依 恋领 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所以本文还介绍了成人依恋对人 际关 系的重要影响。
境 。3 人为破坏性: 由于现在 生活水平 的提高,居民生活 质 的城堡式组群客家民居建筑,其建造是很讲究风 水布局 观念的变化 ,原有 的黄花梨木 门也改成 了现代 的铁 门,原 的。这里就像一座四通八达的迷宫,一 院套一院,到处都 有 的桥梁也承受不住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大大破坏掉 了 是 出口入 口,却又 不知身在何处。通过测量绘制出其平面 原 生 态 的生 活 习 性 。 图,从建筑布局 、院落结构到屋 内装饰风格、功能设置等 , 5结 语 以祠堂为 中轴线分三座 四郎,九厅十八井 ,祠堂左右均有 根据广西 区域性生态特点,选择 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传 门和廊道联通 ,两侧各有 四排庭院建筑 ,用巷道相隔,相 统村落进行资源调研和评价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 对独立 ,挺有舒畅,古朴实用,每一个庭 院内有大小不等 村落的生态环境容量 ,从生态环境容量 出发,提 出与村落 的天井 ,以利采光,这又构成个小四合 院。屋连屋,院连 发展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保 护方案 ;结合小康社会建设和传 院,体现 出客家人民居典型 的 “ 九厅十 八井 ”的风格。围 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编制村落生态环境保护概念性规 屋功能分 区明确,有序排列设置;由于长期战乱与 自然灾 并在此基础 上提 出村落的发展模式,为村落今后 的保护和 害,其存在只保留 了一半 ,通过调研绘制 出其建筑修复原 发展提供可操作 的参考方案 ,为村落 的经济发展和村 民居 景图。 ( 图1 ) 住提供 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传统村落发展 模式 ,为其它中国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参考 ,同时也是 “ 美 丽广西 ・ 清洁乡村 ”工作的需要 。

依恋理论简述

依恋理论简述

题目:依恋理论简述姓名:李乐平学院:管理学院系:市场学专业:市场营销年级:研一学号: 33720151152021课程名称:《高级管理学》课程教师:成瑾博士2015 年 12月 24日目录一、选题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理论起源 (2)三、四种主要的依恋理论 (3)1、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 (3)2、社会学习派的依恋理论 (3)3、认知学派的依恋理论 (4)4、习性学的依恋理论 (4)四、理论演变 (4)五、重要概念 (6)1、安全基地 (6)2、内部工作模式 (6)3、依恋质量 (7)4、依恋中的文化差异 (7)六、理论应用 (8)1、依恋关系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8)2、依恋关系在成人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9)3、婚恋依恋 (9)七、未来研究展望——基于依恋理论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9)1、界定消费者依恋的概念内涵 (10)2、开发消费者依恋的测量工具 (10)3、进行消费者依恋的相关比较研究 (10)4、进行消费者依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11)5、品牌依恋与品牌资产 (11)6、个人依恋在关系营销中的作用 (11)一、选题背景高三的时候,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领我们接触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入门知识,比如会讲述强迫症、洁癖、密集恐惧症等现在谈论的比较多的心理现象。

直到听到“安全感”一词,觉得深有感触,好像一直以来内心深处的不安感找到了一个解答。

我的父母亲原本都是教师,所以我从小都是在校园里长大的,周边接触的人也大都是教师和教师子弟,简单快乐。

直到小学三年级时,母亲怀了弟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她带着弟弟去了另外一所城市。

那段时期我还不谙世事,只知道突然被搬去和父亲一起住,父亲又要去照料他们母子,所以经常都是给我留一笔零花钱,然后让我一个人去学校食堂吃饭,晚上会有一个不太熟悉的表姐来陪我睡觉。

从那时起,我开始变得有点贪玩,经常和班里同学打闹,还跟着一个女同学去小卖部偷过东西,成绩也下降得很快。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成人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其与相关人格特质(如自尊、自我控制、情绪稳定性等)之间的关系。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成人依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

依恋是指个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纽带,它是个体早期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成人阶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还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成人依恋的测量,目前较为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引言成人依恋类型研究是一门关注人类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关注的是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包括依恋类型的分类、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发现。

一、依恋类型的分类根据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的伴侣会对他们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他们能够建立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喜欢过多依赖他人,对于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爱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接触,容易产生焦虑感。

二、依恋类型的测量工具为了评估成人的依恋类型,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AAQ是一个自报告问卷,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其依恋类型。

该问卷在可靠性和效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被广泛应用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中。

三、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和应对压力。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更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态度,并避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全,他们对于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有更强烈的需求,并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爱人而经常产生情绪波动。

此外,研究还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健康、更幸福,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依恋类型对于我们的情绪调节、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2):215~ 22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周春燕 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 近年来依恋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依恋表征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婚恋依恋是成人与情侣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

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依恋,成人,依恋表征,婚恋依恋。

 分类号 B844 依恋是婴儿与抚育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能够在与特定个体交往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它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

儿童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

因此,这种模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继续发挥作用,并影响成人的各种社会功能。

以成人为对象的依恋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即依恋表征(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的研究,这方面可视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影响研究的延续;二是成人与情侣构成的新的依恋情感联结——婚恋依恋(romantic attachment)。

本文拟介绍这两个方面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当前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将讨论该领域中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成人依恋表征研究 1.1 理论背景 对成人依恋表征的关注最早源于对儿童依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母亲自身的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她们照看孩子时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而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产生影响。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Main和Kaplan[1]等人提出以下的假设: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顾,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和成人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会成为一种与依恋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state of mind)。

他们将这种心收稿日期:2003-09-15 ∗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批准号:DBA01016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批准号: 02JAZJDXLX001)的资助。

 通讯作者:黄希庭,E-mail: xthuang@ -216-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理状态,或者说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定义为个体对与依恋有关的信息进行组织或取舍的规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依恋表征实际上就是成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再现和重构,它与成人的早期依恋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依恋表征以早期依恋经验为基础,但它并非对这些经验的完整、客观的反映,而是经过个体加工,并融合了个体当前的情感和期望的产物。

依恋表征所强调的是成人个体当前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态度和评价,而非其真实的依恋史。

依恋理论对心理表征的研究与认知科学中对心理表征的研究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对早期经验的认知组织与重建。

1.2 测量方法 George、Kaplan和Main于1985年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来研究依恋表征,这被视为该领域中重要的方法学转折。

此前的成人早期经验研究关注的是自传体记忆的内容,而AAI则更注重自传体记忆的描述形式。

AAI基于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1)自传体记忆是个体依照新经验对自身过去经历的不断重建;(2)自传体记忆的描述方式与内容的一致性程度反映了早期经验的当前心理表征。

AAI是一种半结构式的访谈,包括15个按一定顺序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个体对早期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等经历进行回忆和描述,并对这些经历在其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评价。

谈话的一致性反映出其依恋表征的性质,个体回忆出的事实本身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个体的描述方式以及言谈之中流露出来的对待这些经验的态度和情感。

因此,最终的评定结果反映的是个体当前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而不是个体真实的依恋史。

早期的依恋研究者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资料,但他们的研究在被试、研究方法及数据统计分析都有很大的差异,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

元分析方法的逐步成熟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的依恋研究者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工具,得到了许多更具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Fyffe和Waters等人[2]通过元分析得出了AAI的两个维度:依恋安全程度及依恋激活程度。

AAI分类系统将成人依恋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⑴安全型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

无论依恋关系积极与否,都能前后一致地描述,并肯定其重要性,且描述清晰、中肯、简洁。

⑵冷漠型或忽视型(dismissing)。

倾向于缩小依恋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或将童年的体验理想化,但很少以具体的记忆为佐证,或评价与回忆的事实相抵触。

⑶专注型(preoccupied)。

倾向于夸大依恋的重要性,沉迷于过去的体验,但不能作连贯的、前后一致的描述,谈话时常显得迷惑、愤怒或消极。

另外,还有一个附加类型未确定型(unresolved),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一类型的成人往往有依恋对象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未解决的创伤性体验,兼具专注型和冷淡型的特征,有些自相矛盾。

后三种类型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

AAI的信度和效度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检验[1]。

Bakermans-Kranenburg和Ijzendoornnt第12卷第2期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217-发现大部分的分类在三个月内是稳定的,Sagi等人的研究也基本上重复了这一结论。

在纵向研究中,Benoit和Paker发现AAI分类在一年半内是稳定的。

同时还有不少研究表明,AAI 的分类不受自传体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智力因素的影响,这表明AAI有较高的辨别效度,Ijzendoornnt的元分析表明AAI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1.3 主要研究进展 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及敏感性,从而影响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于是导致了依恋代际传递性(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的研究。

一系列关于依恋类型的代际一致性的研究[3]表明,父母的AAI分类与他们的孩子在陌生情景中的分类的一致性约为80%。

例如Benoit和Parker[3]的一个涉及到祖母、母亲和婴儿三代人的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表明,当AAI依恋分类采用三类型模式时,祖母和母亲的分类一致性达到75%,采用四类型模式时一致性为49%,且祖母与婴儿之间的依恋一致性受到母亲的依恋类型的调节。

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依恋的安全性是由儿童的气质决定的,而非母亲的敏感性。

虽然关于依恋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性这一问题,目前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但是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日益重视。

AAI的兴起使得探究依恋表征在临床心理异常中的预测作用成为可能,以往的许多研究发现AAI分类中的不安全依恋与许多精神障碍有关,如物质滥用、抑郁、强迫症状、癔症、精神分裂、反社会人格等。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依恋理论的临床应用。

Giacomo[4]认为依恋为治疗关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治疗关系可以被视为对安全基地的寻求,在这一过程中,病人和治疗师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来探索病人的依恋史及其有关的痛苦情感体验,由于治疗师对病人的言语及非言语信号的敏感反应,治疗师可以被视为代偿性的依恋对象。

Shane等人[5]认为依恋动机系统为有效的治疗过程提供指导,强调不同疗法的共同之处在于提供“积极的新体验”,依恋为理解这一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积极开展临床样本中的实证研究。

Wallis和Steele[6]通过研究心理失常的青少年的依恋表征情况,为AAI在治疗干预中运用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

Turton[7]则认为非标准样本为AAI的评分和分类带来了一些问题。

Schuengel和Ijzendoorn[8]总结了依恋与临床治疗过程有关的方面,但是他们同时也提出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证问题有待解决。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依恋确实能为咨询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指导,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2 成人婚恋依恋研究 2.1 理论背景 Bowlby和Ainsworth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过早期依恋经验对成人情绪、情感方面的影响,此后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依恋经验对成人的孤独感和爱情的影响。

Hazan和Shaver1987年[9]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

他们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并列举了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寻求与情侣的亲近,当与情侣相处的时候会觉得安全和舒适,当与情侣分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等。

另外他们观察到-218-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婚恋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与母婴关系中的个体差异颇为一致,因而推论婚恋关系中的个体差异源于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和信念的差异,换言之,即在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是相对稳定的。

正是他们这一启发性的研究激发了以后十几年里对婚恋依恋的研究。

是否所有的婚恋关系都可以视为依恋关系呢?作为依恋的婚恋关系与成人的其他亲密关系又有哪些区别呢?Fraley和Shaver[9]等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依恋关系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的条件:(1)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2)在压力情景下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对象;(3)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

在依恋的完整模型中,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从依恋角度研究婚恋关系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指向所有的婚恋关系的。

目前,依恋已成为研究婚恋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其优势体现在:依恋理论在习性学的理论背景之下研究婚恋关系,并整合了生理心理学、控制论、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及精神病理学的理论,因而使得研究更广泛,更深入。

另外,从依恋的角度研究婚恋关系强调了关系中的个体差异。

2.2 测量方法 由于婚恋依恋的研究结合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设想,其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也趋于多样化。

婚恋依恋的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婚恋依恋中的个人差异的测定,二是对婚恋依恋的维度的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