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人依恋的研究
中国成人依恋分布研究概述

中国成人依恋分布研究概述1成人依恋概念依恋(Attachment)理论最初由英国的精神分析师Bowlby提出,指婴儿在和他们的主要养育者互动中发展出来的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或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s)。
这些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顾(自我模型)以及他人能否提供照顾(他人模型)的觉察和判断[1]。
它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
儿童在内部工作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在Bowlby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用于测量依恋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测验[2]。
通过这个测验,区分出婴儿依恋的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及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回到她身边;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的反应。
在后人的研究中发现了第四种依恋:混乱型依恋,这类型的儿童会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
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他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因此,这种模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继续发挥作用,并影响成人的各种社会功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的发展心理学家、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临床工作者逐渐对成人依恋关系产生了兴趣,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3]。
然而成人依恋从创立初始即存在两派之争。
发展心理学派研究者Main 和Kaplan研究发现,母亲自身的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她们照看孩子时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而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产生影响。
他们认为,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顾,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和成人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会成为一种与依恋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4]。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也逐渐被应用到成人关系领域。
本文将从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以及依恋类型对成人关系的影响。
依恋理论简介依恋理论由约翰·鲁宾和玛丽·安斯沃斯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其成长和发展。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寻求安全感和依靠恢复安全感的倾向,这种依恋行为可以在成年后延续到恋爱关系和友谊中。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应用1. 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根据依恋理论,人们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对自己和伴侣有积极的认知,能够平衡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性和独立性;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担心伴侣的爱是否可靠,有时表现为过度依赖;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独立性,对依赖他人持保留态度。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类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
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建立健康、稳定的恋爱关系,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2. 依恋理论对友谊关系的启示除了恋爱关系,依恋理论也可以解释人们之间的友谊关系。
在友谊中,依恋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信任、接纳和支持。
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友谊中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进一步展示了依恋类型对成人关系的影响。
3. 依恋理论对家庭关系的启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其之后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成人关系中,家庭关系也受到依恋类型的影响。
一位安全型依恋者可能更容易与伴侣和家人建立亲密关系,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可能需要面对更多的沟通与理解上的障碍。
结语依恋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期的依恋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成人关系中的种种现象。
人们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类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创造出健康、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
成人依恋:研究取向、问题与展望

理研究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e s e a r c h 2 0 1 3 , 6 ( 3) : 2 4 — 2 8
成 人依 恋 : 研 究取 向 、 问题 与展 望
张 姿 刘 文
( 辽 宁 师 范大 学 教育 学 院 心理 学 系 心 理 发展 与教 育研 究 中 心 , 大连 1 1 6 0 2 9 )
关 系保持 策略的一个 发展背景。这也是近年来成人依
转 向成人 的浪漫依恋 。 浪 漫依恋 是指情 侣 、 配偶 间的依
1 引言
恋关系 。对成人浪漫依恋 的探讨始于上世纪 8 0年代 . H a z a n和 S h a v e r 指 出, 爱情 是依恋 系统 的一种表 现形 式 ,成人一成人 的依恋 系统 与婴儿一 照料者 的依恋系 统十分相似 ,即个体 的浪漫依 恋对象 也发挥 着亲近 目
标 ( t a r g e t f o r p r o x i m i t y ma i n t e n a n c e ) 、安 全 港 ( s a f e
1 9世纪 6 O年代 , B o w l b y 提 出 了依 恋 的概 念 。早
期 的依恋研究者将研究定位 在婴幼儿阶段 .认为依 恋 是婴儿 与主要 抚养 者的情感 联结 ,婴幼儿期是依恋 发
展 的关键期 。然而 , 依 恋是一个 毕生发展 的过程 , 对 依
恋概念 的片 面认 识终将 导致依 恋研究 范 围的狭隘化 。 直到 8 0年代末 , 依 恋研究对象上的缺 口使研究者意识 到进行 成人依 恋研究的重要性 。 于是 , 开始关注成人 依 恋 的发 展。 目前 , 国内外对成人依恋 的探讨 已经逐渐成 熟 ,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依恋理论成为发展 心理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核心心理特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人依恋方面,大学生因受到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这对其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牺牲动机则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愿意为他人付出和牺牲的内在驱动力,对于维持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亲密关系满意度,它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包括成人依恋量表、牺牲动机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以安全型依恋为主,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问题。
不同依恋类型的学生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挑战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大学生牺牲动机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牺牲动机普遍较高,多数学生愿意在亲密关系中为对方付出和牺牲。
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低的牺牲动机,这与其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具体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学生在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相对较低。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成人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其与相关人格特质(如自尊、自我控制、情绪稳定性等)之间的关系。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成人依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
依恋是指个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纽带,它是个体早期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成人阶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还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成人依恋的测量,目前较为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引言成人依恋类型研究是一门关注人类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关注的是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包括依恋类型的分类、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发现。
一、依恋类型的分类根据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的伴侣会对他们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他们能够建立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喜欢过多依赖他人,对于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爱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接触,容易产生焦虑感。
二、依恋类型的测量工具为了评估成人的依恋类型,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AAQ是一个自报告问卷,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其依恋类型。
该问卷在可靠性和效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被广泛应用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中。
三、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和应对压力。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更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态度,并避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全,他们对于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有更强烈的需求,并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爱人而经常产生情绪波动。
此外,研究还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健康、更幸福,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依恋类型对于我们的情绪调节、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摘要:文章对成人依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外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测量和国内依恋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依恋理论研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1.成人依恋概述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得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2]。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历有关,童年在依恋关系中的经验会让个体形成独特的心理表征,而这种心理表征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改变,会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维持和人格特征的形成。
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是依恋联结却是会持续存在并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会成为个体与人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
Bowlby强调,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他认为“依恋可能会持续一生,在依恋关系形成、保留和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现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这一影响的存在,人们发现成人与亲人、朋友等亲密对象也会产生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随着个体的成长,依恋关系中的核心因素会被保留,并逐渐嵌入到成人与同伴的关系中,依恋的对象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母亲的角色会逐渐被同伴代替[3]。
目前研究者对于成人依恋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发展和认知学派与人格和社会学派。
虽然两派都是在Bowbly和Ainsworth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派在对成人依恋的界定、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上存在差异。
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因此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父母的关系,而人格和社会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4]。
因此发展与认知学取向主要从心理学和家庭的角度,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成人依恋类型的影响,人格和社会学取向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个体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一、概述依恋理论自其诞生之初,就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人格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人依恋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成人依恋,指的是个体在成年阶段形成的关于自我和他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它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则是从社会人格的角度出发,探讨成人依恋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与个体社会行为、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不仅关注个体内部的情感联系模式,还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受到家庭、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成人依恋,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还要考察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情感需求、人际关系模式以及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体在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依据。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依恋理论,作为一种深入探索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的心理理论,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期的英国。
该理论的核心奠基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他在对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中,首次注意到了母子关系对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鲍尔比观察到,被剥夺了母爱的儿童在行为和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激发了他对母子依恋关系的研究兴趣。
随后,鲍尔比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母亲剥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如果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会对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研究为依恋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鲍尔比发表了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依恋研究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不过直到1980 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 (1987) 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
Hazan 和 Shaver 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
Hazan 和Shaver 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 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
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
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
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
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
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
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第三,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
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
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以上内容以对成人依恋的早期和当代研究为背景,简单讨论了上述三个结论。
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Hazan 和 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
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 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 段)、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以下三段话很好的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回避型)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
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安全型)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焦虑—抗拒型)Kelly Brennan 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
Brennan 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
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
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
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
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
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 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 Fraley & Spieker, 2003a, 2003b)。
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早年的时候,一种成人依恋会谈(AAI; George, Kaplan, & Main, 1984)被开发出来,以评估成人的依恋风格,并已进行了三次修订。
在成人依恋会谈中,要求参加者提供五个描述每位双亲的形容词,并提供例证每个形容词的一段生活经历。
会谈者询问如下问题:在两个维度上,对参加者加以评价:第一个维度是连贯性。
连贯性是指这样的回答:回答提供了清晰、合理的描述;回答真实、简洁、完整;回答的表达清晰、有条理。
第二个维度是思索他人的动机的能力。
确认出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安全/自主拒绝沉迷非卷入/紊乱从这些会谈中,可以预测参加者的子女的依恋情况。
安全/自主型成人依恋借助成人依恋会谈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照看者能够理解自己的童年体验并能够理解他人的动机,则他们似乎能够对儿童做出适宜的反应。
这似乎会促进自己孩子的安全依恋。
做为照看者,该人似乎认识到依恋的重要性。
这种类型的依恋会促进孩子的安全依恋。
拒绝型成人依恋在成人依恋会谈中的反应不连贯:用来描述照看者的形容词通常是正面的,但所做出的描述或者不支持这些正面形容词、或者实际上与这些形容词相矛盾。
该人似乎轻视依恋的重要性。
这种类型的成人依恋助长儿童的回避型依恋。
“共有的双亲/儿童依恋策略是要保持距离……以便减少可能会导致拒绝的情感暴发。
所付出的代价是,儿童在需要时得不到细致的关照” (Byng-Hall, 1995,p. 50) 。
沉迷型成人依恋在成人依恋会谈中的反应不连贯:对形容词的描述指代不清。
该人似乎沉迷于往日关系体验,可能会表现得愤愤不平。
结果就是,家庭中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类型的成人依恋助长儿童的抵抗或矛盾依恋。
“存在大量的相互监视和测心,这都是因为双亲或儿童一方在努力预防可能的分离”(Byng- Hall, 1995, p. 50)未解决/紊乱型成人依恋这类人似乎被往日心理创伤的记忆所吓倒,这些记忆会助长态分裂(momentary disassociation,我不理解这个术语,暂且这样翻译)。
在成人依恋会谈中,对涉及到失落或虐待话题的反应是不连贯的。
例如,成人的言语措词可能会令人感到:已去世的某人仍然活着。
其它反应在各自的类别中是连贯的这种类型的成人依恋助长儿童的紊乱/混乱依恋。
“给人的总印象是,双亲完全不把孩子放在心上,而是视孩子为往日剧情中的人物……。
随着儿童长大,总体策略的确似乎是在演变。
儿童或者变得更能控制父母(通常以惩罚性方式),或者开始照看父母” (Byng-Hall, 1995)。
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成人依恋理论的最煽情也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
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有关于这两种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人们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对稳定性的思考至少涉及两个议题:a.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
b.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么稳定?关于第一个议题,似乎人们对母亲的安全感和对恋爱伴侣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例如,Fraley 在实验中使用自我报告,收集了人们对自己的一位重要双亲和恋爱伴侣的依恋风格的自我测量,并发现这两种依恋风格间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5之间(即中等偏小)。
关于第二个议题,似乎人们对父母依恋的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39之间(Fraley, 2002)。
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纵向研究,它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一岁时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 20 年后在成人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
这个未被公布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系数是 0.17(Steel e, Waters, Crowell, & Treboux, 1998)。
人们还使用回顾法,对早年依恋体验和成年依恋风格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
Hazan 和 Shaver (1987) 发现,在恋爱关系中有安全感的成人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更可能感到童年时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充满情感、关爱和接受 (另见 Feeney & Noller, 199 0)。
基于这类研究,似乎儿童-父母关系中的依恋风格和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间最多只有中等程度的关联。
那么,这个发现对成人依恋理论意味着什么呢?一些著述者认为,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是,依恋系统,这个最初适合于婴儿生态环境的系统,继续影响着成人期中的行为、意念和情感 (见 Fraley & Shave r, 2000)。
而无论这个系统在十多年或更久以后是否仍稳定,也无论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是否都稳定,这个命题都将成立。
虽然依恋理论家们所借用的社会及认知机制意味着依恋风格的稳定是普遍性规律而非例外,这些基本机制却能够对长时期中依恋风格的连续或不连续做出预测,这取决于把它们精确概念化的方式(Fraley, 2002)。
Fraley (2002) 讨论了从依恋理论出发得出的两种连续模式,它们就长时期中的连续性做出了不同的预测,虽然它们源于同样的基本理论原则。
每一个模式都假定依恋表现中的个体差异形成于早年童年期中对照看者的不同体验,而这些早年的依恋表现造就了个体后来的依恋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