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临床观察
思连康治疗秋季腹泻60例

思连康治疗秋季腹泻60例【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治疗婴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口服。
结果经72 h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1.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思连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思连康;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秋季腹泻是秋冬季小儿消化道常见疾病,发生于6个月~2岁婴幼儿,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抗生素治疗无效。
山东德州水电十三局医院儿科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60例秋季腹泻患儿用思连康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观察120例腹泻患儿,男64例,女56例;年龄4个月~3岁,其中6个月~2岁103例,占85.53%;平均病程2.56 d。
均是以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伴不同程度脱水就诊。
大便次数3~20余次/d。
伴发热症状者72例,伴呕吐者95例。
将全部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在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的同时,给予收敛止泻剂,并指导饮食。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口服:<6个月1片/次,2 次/d;~1岁2 片/次,2 次/d;~3岁2 片/次,2~3次/d,将片剂溶于50℃以下温水或牛奶中服用,疗程3 d。
凡列入统计的腹泻病例,均记录各项临床资料,包括体温、呕吐、腹泻性状及次数、有关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
1.3 疗效评价[1] 显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或症状加重。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资料 与方 法
20 04年 1 0月 ~20 0 9年 9月 收 治 不 稳定型心绞痛 ( A) U 患者 9 , 2例 既往有冠 心病 、 心绞 痛史 1~l , 0年 在人 院前 3天 内心 绞 痛 至 少 发作 2次 以上 , 机 分 为 两 随 组各 4 6例 。治疗组 4 6例 , 3 男 O例 , 1 女 6 例, 年龄 5 7 5— 7岁 , 平均 6 . ; 5 4岁 对照组 4 , 3 , 1 ,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7 6~ 8岁 , 平均 6 . 7 1岁 , 组治疗 前年 龄 、 别 、 两 性 血 脂、 血糖 、 血压 、 吸烟史 、 病程 、 心绞痛发作 情况 、 心功能分级 、 心电图及 药物治疗 、 血 液流变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 显著性 ( P>
准差 ( ±S 表示。组间及组 内计 量资料 ) 比较用 £ 检验 , 有效率用 检验。
结 果
上或 由平坦变 直立 ; ②有效 : 绞痛发 作 心 频率减少 , 程度减轻 , 电图 s— 心 T段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 ③无 效 : 绞痛 发作无 改 心 善或加重 ,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统计 学处理 : 所有数据均 以均数土标
s J 患秋季腹泻后 合理 饮食 和适 当 lL , 用药 , 可缩短病程 , 很快恢复 , 则对d J 健 ,L 康影响不 大。如 果 处理 不 当 , 并发 脱 常 水、 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 , 重者危 及患 酸 严 儿生命 ; 或者导致 病情 迁延 , 造成患 儿营 养不 良,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 发 生 于 秋 冬 季 多 节, 近年来有 向冬 季后移 的趋势 , 呈散 发 性或小流行 , 普遍 表现 为起 病急 , 吐后 先 泻、 尿少 、 易脱水 , 其发病机制是 由人类轮 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小肠 黏膜绒毛 , 成 造 小肠运转和吸收功能障碍及 电解质紊乱 。 双歧三联活菌有调整肠道 菌群 , 改善 胃肠 道功能作用 。本 方运用 止泻汤具 有健 脾 燥 湿 、 利 湿 热 、 理 胃肠 功 能 。 本 方 中 清 调 葛根清热生津 , 升举 以止泻 ; 白术 、 茯苓健 脾化湿 , 和胃厚 肠 ; 黄芩 、 黄连 清热燥 湿 , 具有抗 病毒作用 ; 泽泻 利小便 而实 大便 ; 甘草和 中。
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4-05-07T11:47:11.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华秩军[导读] 本文作者的临床应用观察发现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实可靠。
华秩军(浙江省江山市张村乡卫生院浙江江山 324106)【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2013年秋季对收治的腹泻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48例采用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收敛药(蒙脱石散)、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小儿消食片)、抗病毒药联合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具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秋季腹泻山莨菪碱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77-01 秋季腹泻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目前在治疗上一般无特效药药物,作者以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8例与用收敛药(蒙脱石散)、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小儿消食片)、抗病毒药联合治疗的48例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疗效明显不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96例住院患者起病均在3天以内,大便每日6-7次至数10次,呈黄色浠水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可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不伴或伴有轻、中度脱水,大便镜检示部分患者有少许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及脂肪球,96例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PCR检查轮状病毒阳性65例,患者年龄均在4个月至2岁之间,1岁以内占61例,占63.5%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小儿秋季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21年1月 第4 第1期 0 0 1 卷 1
综述
4 J 秋季腹泻 的 74 【 献标识 码 】A 文
丛 方 方
【 文章编号 】 1 0 — 3 (0 ) 1 1 9 2 2 4 1 2 1 1 —0 3 —0 0 X 0 察 , 果 : 愈时间治疗组( .2±0 7 ), 照组(.7± 1 1), 结 治 23 .3d 对 48 .3d 治 疗组总有 效率 9%, 4 对照组总有效 率 7 %, 疗组 治疗时 间、总 有效 率 6 治 均 明显优 于对照组 。傅 英莉I 采用 中成药 注射液 抗病毒 、抗 菌 、消 炎 、解热 , 增加 细胞 免疫功能 , 抑制细 菌繁殖 , 改善肠 壁血液循 环 , 降 低血管通透性 , 修复受损肠粘膜 , 恢复肠道正 常功能的作用 , 复方丹参 选 注射 液 、黄芪 注射液 、喜 炎 平注射 液加 入液 体静滴 与西 医常规 疗法 连用 , 与西医常用疗法 与病毒唑静滴为 对照治疗 l2例, 1 结果治疗组总 有效率 9 . %, 照组 9 . %, 47 对 0 9 治疗组疗 程短 , 疗效好 , 安全性 高。刘 永生等II 用敷脐 、灌肠 、 口服药物 的综合疗法 , 采 o 使药物局部 吸收和 全身调理结 合, 快速达 到健 脾温 中止泻 的 目的。敷脐是 中药外治法 , 神 阙穴是 上中下三焦的中枢 , 贯通冲任 , 直达脾 胃, 药物可直接通过经络传 人肠 胃, 同样达N iN 药的功效。 N 直肠给药 方便易行 , 口j 吸收快 , 较 j 臣 减 轻 胃肠负担 , 克服 中医苦涩难 咽的缺点 。 用脐敷丁香开 胃贴( 采 成分 : 丁 香, 小香 , 白术 , 苍术 , 砂仁 , 白豆蔻 , 片) 幼泻宁冲剂( 冰 , 用 成分 : 白术 , 炮 姜 , 前草) 车 的生理盐水液 5ml 0 灌肠 , 口服双黄连 口 液的综合疗法 , 服 治 疗 3 例, 6 显效 1 例 , 效 l 例 , 6 有 5 无效 5 , 例 总有效率 8 . 1 6 1%。刘美华 l I 饮食 、针 刺、西 药的综合运 用治疗 秋季腹泻有 较好疗效 , 2采用 l 作者 认为 在疾病 早期 , 吃奶及喝糖盐水 不能控制呕吐 、 泻 , 腹 甚至加重 , 只吃 米汤加盐溶 液( 3 1 张液)既预防脱水 , / , 又经济实惠 。同时针刺 中脘、关 元 、长 强, i 1 V t 足三 里穴位注射可调理 胃肠 功能 , B 口服丽珠肠乐 ( 双歧 杆菌活 菌) 充肠道益生 菌数 量 , 补 保护肠粘膜 , 治疗 1 6 , 0 例 7 内 5 例 15 2 显效 ,8 4 例有效 , 例无效 , 3 三天 内总有效率 9%。吴建荣等 采 用中医 8 特色针灸绿 色疗法 调理肠 胃运化传导功 能 , 选中脘 、 天枢 、 足三里 为基 础穴 , 泻加气海 、大肠俞 , 寒 湿泻加水分 、公孙 , 食泻加 四缝等 , 配合 口 服 思密达保护 肠粘膜 , 疗效 较好。腾慧 娟等 采用经皮给药治 疗仪 , 使 药物在超声波 和电离作用 下从皮肤 进入体 , 到达脏器和循环达到治疗 目 的。 作者以西 医常规 治疗为对照 , 在西 医常规 治疗基础 上 加用经皮给药 治疗 仪 , 腹泻治疗药贴片 ( 将 组成 : 党参 、白术 、淮山药 、陈皮 、茯 苓、 山楂) 粘贴于神 阙穴和 中脘穴 , 将配对 电极 固定于贴片背 面 , 调整治疗时 间为 3 ri , 1 n 温度为 4 ℃, a 0 电流强度为 0 7 0 9 治疗结束 , .- .A, 仍将 药片 固定于 原穴 位上以确保药物 充分通 过皮肤吸收 , 每天 2 , 天为 1 次 3 个疗 程 。结 果治疗组总有效 率 8 %, 照组 6 %, 4 对 0 治疗组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结语: 随着近年 来小儿秋季腹 泻发病率的上升 , 对秋季腹泻 的认识 不断深入 , 中西医结合领 域的基础和 临床 研究也随之深化 , 并取得 了可 喜成果 。 但在 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还 有待进 一步探讨 , 应将 中医宏观辨 证与西 医微 观冶疗相 结合 , 以提高 秋季腹泻的治 疗效果 。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小儿秋季腹泻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多发于3个月~2岁小儿,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0月至来年2月间。
其病因主要为轮午大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受损的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粘膜吸收水份及电解质的能力减弱,从而发病。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特点为脾常虚,脾脏运化失常,遂成泄泻。
秋季腹泻多起病急,腹泻重者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补液等治疗。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趋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情况综述如下。
1内治法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得到较广泛应用。
较常用中药注射剂有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喜炎平注射液是采用现代提取技术,从植物穿心莲中提取的水溶性穿心莲内酯,为纯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具有抗病毒、杀菌、解热作用,喜炎平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莹洁[1]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与维生素B1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根据病情喜炎平采用肌注或静点,维生素B1用量10mg/次,2次/d肌注。
治愈率96.3%,平均治愈时间为2.59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于启明[2]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26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持续时间、治疗3d后粪便轮状病毒转阴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戴颖[3]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上,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丹参注射液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肠粘膜循环等作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4]采用消旋卡多曲联合丹参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对照组应用礞脱石散,结果,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呕吐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浅谈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症状及中西医治疗

浅谈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症状及中西医治疗作者:李业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17期【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婴幼儿在秋天容易腹泻的原因、病症以及中医西医配合诊治的疗效与作用。
方法选取92例秋天腹泻的患儿,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常规组,各46例。
常规组采用一般的西医诊治的方式,而对照组则在单纯西医诊治的方式上加以中医诊治的配合,分析研究两组患儿秋天腹泻的原因、病症,比较两组患儿在疗效上的区别。
结果仅使用西医诊治方式的常规组中治愈37例,治愈率为80%;而中医西医配合诊治的对照组42例,治愈率为91%。
结论在针对秋天婴幼儿腹泻的诊治上,中医西医配合诊治可以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效【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当前对于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治方法一般采用纯粹的西医诊治的方法,以补液为主要手段,达到调节患儿水电解质的平衡。
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比较大[1]。
在诊治该病时,以往都忽略了中医的重要作用,如今人们慢慢发现中医西医配合诊治会对病情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
文章调查研究92例患儿的起因、病症以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的92例患儿中,年龄7个月~3岁,平均腹泻频率在10次以上。
常规组中男20例,女26例,其中无脱水现象的患儿19例,出现轻度脱水现象的患儿15例,中度脱水1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4例,其中无脱水现象的患儿18例,轻度脱水17例,中度脱水11例。
1.2 治疗方法在对92例患儿进行诊治时,常规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见的西医诊治的方法,即对患儿进行以抗病毒为主的诊治方式,让患儿以口服药物或者注射抗生素的方式以达到纠正电解质平衡,缓解和消除呕吐、发烧、拉稀的基本病症。
对照组患儿在一般诊治方法的基础上,让患儿服中药调理身体。
其具体药方是将藿香、木香、甘草、葛根、炒扁豆、乌梅、鸡内金、山药、白术、茯苓、山楂、车前子、薏苡仁一起用水熬煮给患儿服用,1剂/d。
中药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重 腹泻可 引起 脱水 、 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 , 酸 甚至 可 发 生低血 容量 性休 克 而危及 生命 。 0 4年 1 一 20 0月 20 0 6年 2月 , 院 中西 医结 合消 化胡 诊 对 10例 我 2
维普资讯
7年第 2 l卷第 4期
Jun/fC ia JpnFin s( Hopt ,0 7 gV 1 1 o4 ora o hn- ̄ a r d ho si l 0 Au, o2 . . e a2 . N
中药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组 疗程 均 为 5 。于 服药 d d 3和 d 6复诊 , 录大便 记
严 重基础 疾病 者 ,如严 重 营养不 良或 合并 佝偻 病 者 )按 随机 表 法分 为两 组 : , 治疗 组 6 0例 中, 3 男 8
气 味秽臭 , 见少 许黏 液 , 或 腹痛 时作 , 欲不 振 , 食 或 伴呕恶 , 神疲 乏 力 , 或发 热 烦 闹 , l , 便短 黄 , E渴 小
舌质红 , 苔黄 腻 , 滑数 , 脉 指纹 紫 , 属 湿 热 泄泻 , 故
例、 2 女 2例 , 龄 4个 月一 9个 月 , 均 1 .+ 年 2 平 25 6
个月 : 照组 6 对 O例 中 , 3 男 6例 、 2 女 4例 , 龄 4 年 个 月 1 月 , 均 1 .± . 月 。 3 个 平 51 62个 治疗 组腹泻 ≤ 1 0次/ 3 d 4例 , 1 > 0次/ 6例 ; 轻度 脱 水 2 d2 伴 2例 , 中度脱 水 4例 ; 热 3 发 6例 ; 吐 2 呕 6例 ; 呼吸 道 有 症状 2 4例 : 便轮 状病 毒病 原体 检测 阳性 4 大 4例 。 对 照组 腹泻 ≤1 0次, 3 d 6例 。 1 > 0次, 2 d 4例 ; 轻 伴 度 脱水 2 0例 , 中度脱 水 2例 ; 热 3 发 2例 ; 吐 3 呕 0 例 ; 呼 吸道 症 状 2 有 0例 : 便 轮状 病 毒 抗 原检 测 大 阳性 反应 3 8例 。两组 患儿 年龄 、 性别 、 程 、 情 病 病 分 布 等 情 况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收治的6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治疗,观察组加用胃苓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9%。
观察组总有效率9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脱水恢复状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临床上使用安全,且价廉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腹泻(diarrhea)是一组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1]。
是我国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原体主要分为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代表的感染性病原体因素和以气候及饮食为代表的非感染性因素。
秋季腹泻以秋冬季多见,由于其发病年龄小,病情变化快,且易受饮食、寒冷等多因素影响,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导致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甚至造成脱水或酸中毒,造成严重后果。
本研究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中医院2005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秋季腹泻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儿,男34例,女26例;年龄1个月~2岁,平均1.3岁;病程0.5~7 d,平均4.5 d。
全部患儿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尚佳,大便次数每天5~10次者48例,10次以上者12例,为黄色或绿色水样便,稀便,伴发热,伴呕吐36例。
起病至入院时间1~2周。
轻度脱水20例,中度脱水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慕逖主编第四版《儿科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秋冬季腹泻诊断标准[2]进行,略有改动。
即:①大便性状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
②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5个/HP 或少许脂肪球,无红细胞及脓球。
③大便培养阴性,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呕吐及脱水、酸中毒等症状。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支持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治疗,3次/d,<1岁患儿每次1 g,1~2岁患儿1.5 g/次,2~3岁2 g/次。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儿用药反应及各项生命体征状况,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用药剂量。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苓汤治疗,方由苍术10 g,厚朴10 g,陈皮5 g,甘草5 g,白术10 g,
桂枝5 g,猪苓10 g,泽泻10 g,生姜10 g,红枣10 g组成,加水煎至100 ml,1剂/d,分3~5次服用。
3 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腹泻停止时间,脱水恢复情况,体温恢复情况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3]进行,略有改动。
治疗48~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为显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有效率79%。
观察组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对照组腹泻停止时间(42.2±19.3)h;脱水恢复12例,2例脱水状况未完全恢复,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恢复;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9.2±16.1)h。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33.2±15.3)h,脱水全部恢复,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5.2±12.3)h。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脱水恢复状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轮状病毒感染后侵犯小肠,使有吸收功能的绒毛细胞脱落或细胞结构破坏,肠道内环境变化,使正常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最终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据蔡晓华[4]报道,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为:①因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渗透活性物质而导致渗透性腹泻。
②因炎症导致大量液体渗出的渗出性腹泻。
③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导致的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
该疾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以饮食调理,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为主。
该病属祖国传统医学“濡泻”、“乳儿水泻”范畴,小儿因感受外邪、脾胃虚弱,脾虚湿困而致病。
治疗应以化湿健脾、升清降浊、清热解毒为主。
基于此,本研究在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苓汤治疗。
方中苍术、猪苓化湿行气,白术、厚朴、陈皮健脾益气,甘草、桂枝温阳行气,泽泻化湿利水,生姜温中益脾,红枣补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水,燥湿止泻之功效。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后都取得较显著的效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临床上使用安全,且价廉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7-257.
[2]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2:1242.
[3]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4]蔡晓华.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