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极了与糟透了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详细解读教科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详细解读教科版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具体解读)教材简析《“美极了”与“糟透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第1首诗赐予迥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依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设计主要实行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品尝文章的内涵,感受并相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形成学习实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段落。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相识并感受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4、相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相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1、父母的爱是宏大而神圣的,有了父母的爱,我们才能更加英勇、自信,才能健康地成长。

“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含义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极了”与“糟透了”》。

(板书课题)2、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3、师生梳理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索,激发学习爱好。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带着问题读课文,留意读通句子,读懂问题;画出不相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弄明白。

2、同桌沟通读书收获。

3、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名说一说。

4、文章是按什么依次写的?(时间依次)按这样的依次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三部分)师生沟通。

5、老师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初步理解词语,通过自读、互读,把课文读通读懂,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自读课文,品尝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一个人童年的经验往往对他将来的胜利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我们再来细读一下巴德童年的这段经验。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文稿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文稿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0课【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美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我”对“美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洋洋”而对”糟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

显然,此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

几年后,作者认识到父亲原来的评价是对的。

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的肯定,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

“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大后的他深刻认识到虽然父母评价的表现方式不同,但是蕴含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批评和表扬,学会感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批评和表扬,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师:板书“美极了”“糟透了”,谁想来读一读?词语本身具有感情色彩,读时要有感情。

(指名)观察这两个词语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带引号)把别人的话拿来用叫做引用。

这是谁说的话?这两句话用在同一个人身上,又是同一件事上,会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课:板书:10、与齐读课题新课:一、课文主要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父母对小巴德这首诗的评价截然相反,八岁的小巴德面对两种不同的评价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两种不同角度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两种评价都是爱。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讲解、研讨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0课《“美极了”与“糟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

谁来读课题?(指名读)通过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

二、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进行填空?(课件)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他的将来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去走进课文,去品读、感悟作者8岁童年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感受两种不同的评价出示自学提示:“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找出相关段落和语句,在文中做标注。

汇报:1、“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你觉得此时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师:多么高兴的母亲啊!多么兴奋的母亲啊!她的每一个细胞都那么开心无比。

谁来读?2、“我”的表现如何?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期待得到爸爸的赞扬)3、过渡:时间过得可真慢啊,我等啊等,好不容易等到7点半,爸爸终于回来了。

爸爸又是怎样评价他的诗的?(直截了当地评判:糟透了)“直截了当”是什么意思?听了这样的评价,巴迪的表现是什么样的?找出动词,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什么?4、师:(课件)前后对比,多么可怜的小巴德,本来听了妈妈的评价无比骄傲,期待也能得到爸爸的认可,可等来的是爸爸的打击,他伤心、难过,无法接受。

你能把小巴德的这种心理的变体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师范读,生读)5、讨论:父亲是故意打击孩子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当时会怎么想的?6、真是太神奇,同样的一首诗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的评价完全相反。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美极了”与“糟透了”(课堂实录)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0.“美极了”与“糟透了”(课堂实录)

10.《“美极了”与“糟透了”》课堂实录一、揭题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美极了”与“糟透了”(板书课题)师:和老师一起来写“糟”,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齐读课题。

师:今天你穿得衣服很漂亮,真是——美极了。

(读出高兴,赞叹)这件事没有按照你的意愿,你的心情真是糟透了。

(读出沮丧,抱怨)妈妈看了你新写的作文批评道:“你的作文真是糟透了!”(读出批评的语气)师:题目很有趣,它不是个陈述句,是两个短语,前面说“美”,后面说“糟”,意思截然相反,几乎是反义的。

再用上“极”和“透”,就是不能再过这个界限了。

题目中还加上了两个引号。

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目。

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读题)二、研读课文1.回忆内容。

师:读得不错,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能像刚才那样用心感受,投入地朗读。

行吗?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你结合题目,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篇文章写巴德写了一首诗,妈妈说美极了,爸爸却说糟透了。

后来巴德长大了,它明白了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它人生中两种相反方向的风,也激励他后来走向成功。

师:说的不错,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时我们只要把题目做以补充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文章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的,谁能来疏理一下文章的段落层次?生:1~1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的是巴德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表扬说美极了,爸爸批评说糟透了。

15自然段写巴德长大些知道爸爸说的没有错。

16~17自然段写成功了的巴德理解了父母当初的良苦用心。

2.教学提示语师:两个极端的断言放在一起,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童年的故事——课文的1~14自然段,这一部分文章是以人物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用“”画下来。

生:汇报(读人物的语言,注意引导把提示语读完整)师:很好,刚才我们读得都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生:语言。

师:(板书语言)(出示七段对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物的语言,提示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生:有的在前,有的在中,有的在后。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0“美极了”与“糟透了”_教科版 (共23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0“美极了”与“糟透了”_教科版 (共23张PPT)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 1/8/32 021/8/3 2021/8 /38/3/2 021 1:15:07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3202 1/8/320 21/8/3 Aug-21 3-Aug-2 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3202 1/8/320 21/8/3 Tuesda y, August 03, 2021
图解结构
““ 糟美 透极 了了 ””

童年写诗
母亲表扬 父亲批评
长大感悟 成年体会
的确糟糕 母亲鼓励
父亲批评
评价截然 不同 爱却殊途 同归
概括主题
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童 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 品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 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和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
写法点拨
神态描写三注意: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3202 1/8/320 21/8/3 2021/8/ 38/3/2 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3 日星期 二2021/ 8/3202 1/8/320 21/8/3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 021年8 月2021 /8/320 21/8/32 021/8/ 38/3/20 21
文中第一部分关于“我”的神态、动作、心理 活动描写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神态描写有三 注意; 一要注意结合:神态描写要与外貌、心理活动等结 合到一起; 二要注意场合:神态描写要符合当时、当地人物的 情绪; 三要注意可以写多种情绪。可以是喜悦和激动,也 可以是忧愁和悲伤。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美极了与糟透了》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美极了与糟透了》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美极了与糟透了》教
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2.通过多元朗读,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

重难点
认识两种不同评价方式的联系,体会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乐学善思办法
课本剧表演(三名学生,表演我、妈妈、爸爸)
教学流程
1.导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两股“风”在影响着我们,一股是妈妈的“顺风”,一股是爸爸的“逆风”。

其实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饱含着父母深沉的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美极了与糟透了》一起感受作者是怎样小心地把握父母这两股不同的风呢?板题:10
美极了与糟透了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读顺,并找与“美极了”与“糟透了”这两个词组的句子,画上横线。

3.指名朗读课文,结合这两个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5.组内互读,从文中找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后来对作者有着怎样影响的有关语句,相互交流。

6.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感情朗读对作者影响的句子,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7.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8.分角色朗读课文
9.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个性化设计,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课文,你是怎样理解爸爸妈妈对巴德的评价的?
板书:10“美极了”与“糟透了”
母亲父亲。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1

教科版五年级下:《“美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 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 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 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验心情,展开辩论1. 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回到作者的童年。

2. 指名读课文第1~14段,然后集体评议,并在评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和渗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用两个词分别概括当巴德听了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心情,并说明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4. 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中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巴德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孩子有所体会。

四、抓关键词,品读明理1. 老师描述第15段的内容,过渡到第16~17段的学习。

2.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写成年后的巴德回顾当年父母截然相反的评价时的心情,请速读课文第16和17段,找出这个词。

老师板书“庆幸”。

3. 看到这个词,爱动脑筋的你会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庆幸是什么意思?巴德庆幸什么?为什么会感到庆幸?4. 学生各自默读第16~17段,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上作旁批。

学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 老师组织全班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老师在组织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进行深入理解;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

美极了与糟透了

美极了与糟透了

巴德· 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 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 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 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 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 风雨是成长的伙伴。 快乐的享受阳光, 勇敢地接受风雨。 学会理解,懂得感恩, 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 中成长, 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 中茁壮。
……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 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美极
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
透了”的父亲。他们都是出 于对我的爱……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美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 吗?”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问。 “不过,巴德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 了一首诗!写得真美!” “要是你不介意的话,”爸爸打断了妈妈的赞扬,“还 是让我自己来评判吧。” 接着,他直截了当地评判说:“依我看,诗写得糟透 了。” “你这个人有时就是让人搞不明白,”妈妈生气了, “巴德还小,这是他学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你现在 可不是在工作室里。”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如果孩 子写不出好诗,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可。”
• “你这个人有时就是让人搞不明 白,”妈妈生气了,“巴德还小,这是 他学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你现 在可不是在工作室里。” •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 却很固执,“如果孩子写不出好诗,并 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 可。”
我再也无法忍耐,从餐厅
跑回卧室,一头扑倒在床上, 痛苦地呜咽着。
起的小插曲。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美极
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透了”的父亲。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极了!”......“糟透了!”......这些似乎完 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 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 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风中 驾稳我的帆。
糕“地 透精把 了彩握在 ”极住人 而了生生 颠”活的 覆而的旅 。搁小途 浅船中 ,,, 也使我 不它们 因不要 “因谨 糟 慎
本文作者
美国作家 巴德· 舒尔伯 格
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 兴高采烈。 是( 美极了 ),我听后( ) 父亲的评价是( 糟透了 ),我的 表现是(痛苦地呜咽)。长大后, 我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明白了这 两种评价都是出于对我的( 爱 )。
自学提示:
“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 的?“我”当时表现怎样? 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
现如何?
找出相关段落和语句,在文中做标注。
美极了!巴德,真 的是你写的吗?
妈妈赞不绝口,她 甚至说只神童才 能写出如此美丽的 诗篇!
我满脸羞红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问。我 简直等不得了——他呀,是好莱坞某电影公司 著名的剧作家,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我想: 他一定比妈妈更能评判我的诗! 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以迎接他的到来。我用花体 将诗好好地重新抄写了一遍,用彩笔画上花边, 然后将诗稿放在餐桌上爸爸的盘子里。
依我看,诗 写得糟透了!
我抬不起头来。我的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 我再也无法忍耐,从餐厅跑回卧室,一头扑倒在 床上,痛苦地呜咽着。
我满脸羞红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问。 我简直等不得了——他呀,是好莱坞某电 影公司著名的剧作家,一个大名鼎鼎的人 物!我想:他一定比妈妈更能评判我的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 说“美极了”的母亲,又有爱说“糟透了” 的父亲。他们都是出于对我的爱。 我已体会到,“美极了”是一种慈 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透了”是一 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 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课堂小结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 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 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 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 “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 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 同的声音。
“你这个人有时就是让人搞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巴德 还小,这是他学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你现在可 不是在工作室里。”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如果孩子写 不出好诗,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可。” 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突出的是提示语; 提示语在后,一般强调突出的是人物说的话; 提示语在中间,一般强调突出的是前后的话和此时的动 作、表情变化; 不使用提示语,一般是2个人对话干脆、急切,突出的是 对话。
我抬不起头来。我的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 我再也无法忍耐,从餐厅跑回卧室,一头 扑倒在床上,痛苦地呜咽着。
“你这个人有时就是让人搞不明白,”妈妈生 气了,“巴德还小,这是他学写的第一首诗, 他需要鼓励。你现在可不是在工作室里。”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 “如果孩子写不出好诗,并没有哪条法律规 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