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天津市宝坻区大口屯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故乡》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学习重点】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潺潺( ) 伶仃( ) 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萧索:家景:无端:如许:鄙夷:展转:恣睢:景况:伶仃:愕然:寒噤:松松爽爽: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

他在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

《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深层探究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拓展延伸】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侯晓旭。

【志鸿优化设计】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志鸿优化设计】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故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故乡(第1课时)整体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

在成长中,有和煦的阳光,也有风霜雨雪。

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杜小康的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小说中的“我”(若瑟夫)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文题“心声”不仅在于李京京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还包括对和谐家庭生活、公平学校教育的呼唤。

教读本单元,要根据以下三方面的设计思路组织课堂教学。

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

对于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读课外读物,以扩大视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1.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2.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㈠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㈡课堂教学第一课时导入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1

故乡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对比的写法。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激活课堂气氛二、整体感知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播放朗读课件)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1、感知人物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1、感知情节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问题设计: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3、感知主题问题设计: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

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三、品味作品问题探究1、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生答:变)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播放朗读课件)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二是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Lesson 9 hometown teaching plan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材分析: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2.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设想: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分析要侧重于前后的对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来板书,把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我结合环境来分析人物,把故乡分为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两相对比;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正确恰当地理解文章里议论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课型:合作探究—---结合具体的环境描写,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和线索,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情况新课2.关于小说常识的知识了解3.关于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9故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9故乡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语文故乡教学内容故乡备课时间总课时数3 总第1课时备注精彩开篇词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教学反思与改进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4.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3.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
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三、教学过程:(课前小测、新知导入、达标检测)
小说知识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
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6、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
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细微的肖像、动作、语
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一)课前小测
1、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生字词
阴晦.( )瓦楞.( ) 胯.( )下 獾.( )秕.( )谷 鹁鸪..( )( ) 髀.( ) 嗤.( )
笑 絮絮..(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色 愕.( )然 五行.( )
2、理解下列词语的大意。
萧索:
无端:
如许:
鄙夷:
恣睢:
伶仃:
愕然:
(二)新知导入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
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
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
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
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再读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
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本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
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
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
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四)堂堂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 )瓦楞.( ) 胯.( )下 獾.( )秕.( )谷 鹁鸪..( )( ) 髀.( ) 嗤.( )
笑 絮絮..(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色 愕.( )然 五行.( )
2、下列几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偶像 惘然 颧骨 恭敬 B.寒噤 愕然 姿睢 隔膜
C.启程 胯下 鹁鸪 黛色 D.瓦楞 潺潺 伶仃 瑟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子了。
B.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我应当谨慎驾车。
C.原来生产这台机器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减少了一倍。
D.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4、下列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老师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老师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
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B.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没有挫折,成不了强者。生活因挫折而美丽,因战胜挫折
而快乐。
C.所有的花,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容。
D.父亲,您是一棵小树,春天我倚着您幻想,夏天我倚着您繁茂。秋天我倚着您成熟,冬天我倚着
您沉思。
5、文学常识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原名,字,鲁迅是(什么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 》(小
说集)。
(五)作业
1、《课时通》第一课时。
2、熟知作者及其作品。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