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传递情感 怎样让你的作文语言更生动

合集下载

作文如何做到语言生动

作文如何做到语言生动

作文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写作文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目光,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那么,怎样才能让作文的语言变得生动呢?首先,细致的观察是语言生动的基础。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节,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发现那些独特而有趣的点。

比如描写一朵花,不仅仅说它是“红色的、美丽的”,而是仔细观察它的花瓣形状、颜色的深浅变化、花蕊的细微结构,甚至是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

这样写出来的花,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存在。

善用形容词和动词也是关键。

形容词能让描述更加精准,动词则能让事物活灵活现。

比如“风轻轻地吹”,可以改为“风温柔地抚摸着大地”;“太阳升起”可以写成“太阳奋力地挣脱了地平线的束缚,一跃而出”。

通过精心挑选和运用这些词汇,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所描述的情景。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把月亮比作小船,“弯弯的月亮像一艘小小的船”,一下子就让月亮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

拟人则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小鸟也有了快乐的心情。

排比能增强语势,“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也能让语言更生动。

除了视觉,还可以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入手。

比如写一场雨,不仅写看到的雨滴落下,还可以写听到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闻到雨中泥土的气息,触摸到雨水的清凉。

这样全方位的描写,能让读者更深入地体验到所描述的场景。

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也能为作文增色不少。

恰当的引用不仅能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让语言更有韵味。

比如在描写友情时,可以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瞬间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此外,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让语言生动的法宝。

在写作时,大胆地发挥想象,创造出新奇的形象和情节。

怎么让作文语言更加生动作文语言的表达技巧

怎么让作文语言更加生动作文语言的表达技巧

怎么让作文语言更加生动作文语言的表达技巧1、精心锤炼词语。

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2、巧用修辞。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

如比喻的巧妙运用:“如血的残阳像一位戴着红斗笠的侠客。

”“晚霞飘落在天边,宛如一匹红丝绸,召唤着从远古走来的吹箫人。

”这是描写“飞天”壁画而运用的绝妙比喻,不能不佩服作者比喻的新奇,想象力的丰富。

又如比喻加排比: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3、独创巧妙佳句。

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创新语言的一种方法。

比如:“天醉了,映红了天边,云是山的使者吧,把风扯来醒酒,却弄醒水波粼粼。

”上述创新出来的佳句妙语,读后如饮醇酒,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4、力求含蓄蕴藉。

含蓄的语言耐人寻味,含英咀华,如嚼橄榄。

比如:“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

”“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

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

”这类警策性的话语,于形象中蕴涵哲思,含蓄隽永,优美凝练。

试想,阅卷老师看到有如此成熟思想的文字,怎能不为之动情呢?5、巧妙引用活用。

名言名句,是语言的精华,对于文章创作有着非凡而绝妙的效用。

适当引用能使文章意蕴深厚,神采飞扬。

比如:李商隐有诗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

然而,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却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

6、凸显个性特色,写出自己的个性。

如果你是多愁善感的人,那么尽量写诗意的文字;如果你以能言善辩见长,那你不妨多些议论;如果你天性活泼幽默感强,那也不要浪费自己的特点,就多些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吧。

如何通过写作传递情感与情绪

如何通过写作传递情感与情绪

如何通过写作传递情感与情绪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情绪的有效途径。

通过文字,我们能够准确地传递内心的感受,让读者与我们产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写作传递情感与情绪。

一、深入体验情感要写好具有情感的文字,首先需要深入体验情感。

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某种情感时,才能够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如果要写一篇悲伤的文章,我们可以回忆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悲伤事情,或者观察身边人的悲伤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悲伤。

二、选择准确的词语在写作中,选择准确的词语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与情绪。

例如,要表达愤怒,我们可以使用“愤怒”、“愤慨”等词汇而不是“生气”、“恼火”,因为前者更能够突出情感的强烈程度。

同时,避免使用过于普通和平淡的词语,要选择具有个人视角和独特性的表达方式。

三、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能够增添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递情感与情绪。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通过比喻来形容爱情的甜蜜,可以说“爱情像是甘甜的蜜糖,溢满了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四、结构清晰有序要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传递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结构应当清晰明了。

通过合理的段落分隔和重点突出,可以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情感表达。

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的流畅和结构的有序性。

五、情感与情绪的平衡情感与情绪的传递要注意平衡,不宜过于偏激。

过分强调情感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疲惫和审美疲劳,而过度夸张的情绪可能会让读者难以接受。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情感和情绪的适度表达,让读者有一种愉悦而不是沉重的阅读体验。

六、音乐与写作音乐与写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同时也可以用来传递情感与情绪。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文章情感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从而更好地进入到情感的状态中。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写作传递情感与情绪。

要做到准确传递情感,我们需要深入体验情感,选择准确的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保持文章结构清晰有序,注意情感与情绪的平衡,以及借助音乐来激发创作灵感。

如何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有力与感染力的实用建议

如何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有力与感染力的实用建议

如何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有力与感染力的实用建议作文是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作文可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然而,有时我们的作文可能显得平淡无奇,缺乏生动和感染力。

那么,如何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有力与感染力呢?下面我将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特定的字词、句型或修辞方法来达到修饰语言的目的的手段。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都可以使作文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比喻的使用来增强作文的形象感,通过拟人的运用使事物具有生命力,通过夸张手法让语言更加引人注目,通过排比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

2. 使用形象生动的描写生动的描写可以使作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运用形象、具体、细腻的语言,通过描写细节来生动地展现事物的形象和特点。

比如,可以用精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情感状态和行为举止,用细腻的描写展现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以及用实物描写等方式来提升作文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 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作文语言的生动有力与感染力,离不开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了使作文更富有变化和魅力,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通过巧妙地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有张力,更富有感染力。

4.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是影响作文语言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节奏感的语言和韵律感强的句子,可以使作文更加动感和有力度。

可以适当增加短句和长句的交替使用,使用同音、押韵等手法来增强作文的韵律感,使读者读起来更加顺畅和流畅。

5.增加感情投入要使作文具有感染力,离不开对于话题的深入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只有真正对于所写的事物或观点感兴趣,才能够在作文中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观点。

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和感动,使作文更加富有感染力。

6.丰富语言表达方式为了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有力与感染力,我们可以尝试拓宽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如何用文字表达情感

如何用文字表达情感

如何用文字表达情感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人类与世界相连的纽带。

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感受,还可以与他人分享和沟通情感。

下面将介绍几种使用文字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通过描写来表达情感描写是一种通过详细描述场景、人物、感觉等多个维度来传递情感的方式。

合适的用词和生动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情感的深度。

例如,“夕阳下,海面上波光闪烁,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样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宁静、舒适的情绪。

二、通过比喻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比喻和隐喻是一种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方式。

通过将情感与某种事物或场景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共鸣。

例如,“心如刀割”这个比喻可以表达内心的痛苦;“他的笑容如阳光一般温暖”这个隐喻可以表达温馨和亲切。

三、通过诗歌和文学作品来表达情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一种更加艺术化的文字表达方式。

通过抒发情感的内涵,使用鲜明的形象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可以激发读者的感知和共鸣。

例如,“我站在岸边,看着流水不息,思绪如同飞鸟穿梭。

”这样的抒情写作可以让读者产生对流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四、通过散文和日记来表达情感散文和日记是一种自由写作的方式,可以将内心的情感直接倾诉出来。

通过记录自己的思考、感受和体验,可以让文字更贴近于真实的情感表达。

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例如,“今天的心情很糟糕,我无法摆脱这种郁闷和焦虑。

”五、通过对话和对白来表达情感对话和对白是一种通过角色言谈来展示情感的方式。

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互动,可以更生动地展现出情感的表达。

对话可以是直接的交流,也可以是内心独白的方式。

例如,两个人对话时,A说:“你不理解我的感受,我感到很失望。

”这种对白可以清晰地表达出A的失望情绪。

总之,文字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强大工具。

通过描写、比喻、诗歌、散文、对话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用文字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与他人分享共鸣。

用文字传递情感

用文字传递情感

用文字传递情感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真实、最丰富的表达,而文字则是将情感转化为语言的工具。

文字通过表达情感,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共鸣其中。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文字传递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一、用生动的形容词描绘情感在文字表达中,形容词是传递情感最直接、最直观的语言工具。

通过选择生动的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比如:1. 忧郁的雨夜,寂寞的街道上弥漫着一股莫名的忧伤。

2. 欣喜若狂的笑声,在整个房间里回荡,萦绕不去。

3. 美丽的夕阳,柔和的光线洒在湖面上,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

通过生动的形容词,文字能够直接传达出对应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

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渲染情感除了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是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情感进行隐喻、拟人化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例如:1. 时间像一把无情的利剑,不断地割裂着我们的思绪。

2. 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3. 爱是灵魂的邂逅,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温暖。

通过修辞手法,文字更富有表现力,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三、通过节奏感和韵律感传递情感在写作过程中,节奏感和韵律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句子长度、重复和平行结构的运用,可以让文字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传递情感。

例如:1. 我们努力奔跑,追逐着梦想的脚步。

2. 生活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奏响着琴弦上的情感。

3. 爱如涟漪荡漾在心湖,一圈一圈,永不停歇。

通过合理的句子构造和运用,文字会更具逻辑性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真切感受到情感的传递。

四、通过故事、人物描写传递情感故事和人物是文字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传递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讲述一个有情感冲突和变化的故事,或者通过描绘一个充满情感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加深入地传递情感。

例如:1. 小明,一个乐观坚强的年轻人,经历了一场意外,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一个孩子用坚毅和勇气战胜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写作与情感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文章中

写作与情感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文章中

写作与情感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文章中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通过文字的运用,可以将个人的情感与想法传递给读者。

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文章中,使作品更加生动、打动人心,这是每位作家和写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

一、抒发真实情感写作或许是将心声倾诉给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坦诚地表达个人感受,不要迎合他人的期待。

通过描绘自己的真实情感,读者会更加容易被作品所吸引,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深入细节细节是文章传达情感的关键。

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受,更深入地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举例来说,如果要写一篇关于夏天的文章,可以描绘炎热的阳光、汗水滑落的感觉、清凉的冰淇淋等等,这些具体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贴近作者的情感。

三、运用比喻与隐喻比喻与隐喻是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有效方式。

通过将个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比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家的情感。

例如,当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时,可以使用比喻来描述宛如盛开的鲜花却带着刺的玫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复杂情感。

四、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有助于传达作者情感的重要工具。

比如,通过运用排比、倒装、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给作品增添一种情感的张力和力量。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五、使用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通过使用形象、具体并且有力的词语,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活且引人入胜。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冗长的词句,以免让读者产生疏远感,无法真正领会到作者的情感。

六、通过叙述经历和亲身体验通过叙述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这种方式能够增加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读者更加有共情能力,与作者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

七、体现情感的转变和发展情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推移,个人情感也会发生变化。

文字的情感传递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感受

文字的情感传递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感受

文字的情感传递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感受文字的情感传递: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感受情感是人类情绪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字则是一种常用的交流媒介。

文字的情感传递通过表达情感和感受来与读者进行情感共鸣,这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广泛运用的交流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情感传递,以及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和感受。

一、文字的情感传递方式1. 描写与夸张:通过精心选择的形容词、副词,作者可以有效地传达出某种情感。

例如,“红透了眼眶”、“天旋地转”等夸张的描述,可以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愤怒或震撼。

2. 对比与比喻:通过对比的手法,作者可以突出某种情感。

例如,“世界不会在你退后一步而终止,但你自认为树不会因你而倾”的比喻,通过对比可以表达出一种自我崇高的情感。

3. 语气与声调:作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语气和声调来传达情感。

例如,使用慷慨激昂的语气可以表达出激动或愤怒的情感,而柔和细腻的声调则会传递出温柔或悲伤的情感。

4. 叙事方式:通过叙事方式的选择,作者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

例如,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使读者更加接近主人公的情感,而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则可以保持客观冷静的观察。

二、文字表达情感和感受的技巧1. 清晰而直接的表达: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文字表达应该简明扼要。

将情感直接、清晰地表达出来,避免使用冗长、晦涩的句子。

2. 夸张与修辞的运用:使用夸张和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字表达情感的效果。

通过夸张描述,可以将情感放大,使读者更加容易从文字中感受到情感的强烈。

3. 具体而生动的细节:通过描写一些具体的人物、事物或场景,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到情感的表达。

具体的细节可以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读者对情感产生共鸣。

4.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感受,可以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对话、修辞和比喻等手法来传递不同的情感。

三、文字情感传递的重要性文字情感传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文字传递情感怎样让你的作文语言更生动
作者:周鹏
上期谈了如何“生动”语言的两种技法,意犹未尽,本期再谈两种,以供同学们参考。

其一,对称。

所谓语言的对称,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语言的对称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句,一是应句。

出句和应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对应关系。

比如“倒下了,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一句中,“倒下了”是出句,“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是应句,两句的重心都是“倒下”,这便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

而“倒下了,扑通一声”这句,尽管也由两句构成,但完全没有对应关系,所以这不属于语言的对称。

修辞的作用是让语言更美,对偶、排比、整句、联用、反复、顶针、叠词、层递、回喻、互喻、博喻、映衬、对比、回环等,均包含着语言对称的“因子”。

由此也可看出,对称是语言生动的基本形式。

1. 语言“形的对称”。

语言“形的对称”包括三方面的对称:一是出句、应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构成外在的对称;二是出句、应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构成内在的对称;三是外在内在都相同的对仗似的严格对称。

例如: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郭沫若《夕暮》外在上形成了对称,内在上也相似,一三分句结构相同,二四分
句相异,基本对称,再加之韵律上的对称(押韵)、意义上的对称(绵羊对应瘦狮),所以,读来饶有诗趣。

2. 语言“音的对称”。

语言“音”的对称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是出句应句押韵对称,诗词无一不是,不多说。

二是词语组合平仄对称,“平仄”是古人说法,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仄声相当于上声、去声,但这只是大致分法,不确切,只是经验,不可当知识。

词语组合平仄相对,语言的声音则高低徐急舒缓抑扬顿挫洪细起伏,极具旋律之美。

但此点对能力要求太高,我们不展开谈,聊举一例: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雨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郁达夫古典诗词的功夫在现代文学领域堪称首位,这已是公认。

其实,他的散文的韵律也是妙绝的。

此句中加点处便不是随意列举,而是精心布置的。

“陶然亭”念来声音绵长,而“钓雨台”却音声短促,形成对称;“芦花”音声高扬,而“柳影”音声沉缓,也对称;“西山”洪亮悠长,“玉泉”低沉剀切,也是对称;“虫唱”与“夜月”也如此。

再整体看,“花——影——唱——月——声”,一起一伏,一清一浊,对称极好。

三是音节错落对称。

还是以前面郁达夫的句子为例,“陶然亭”“钓雨台”,三字;“西山”,“玉泉”,两字;“潭柘寺”一
词三字,变化中却遥遥呼应,对称得漂亮。

四是重叠对称。

将语句适当地重叠,也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感的方法。

文字可重叠对称的地方很多:字词本身可重叠;出句应句可重叠,出句应句的起首可重叠,出句应句的结尾可重叠,出句的起首与应句的结末也可重叠,出句应句中间的蜂腰也可重叠,出句应句也可有前面列举的综合的重叠;段与段间也可像句子那样重叠。

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写散文,明显表现出两个“偏爱”,一是偏爱比喻,一是偏爱叠音。

这个句子算是将叠音做到了极致。

叠音词的制造不难,但表达效果甚好,高考作文中不妨多用,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

3. 语言“义的对称”。

前面说的都是语言外观上的对称,这里说语言对称的本质——语言“义的对称”。

语言“义的对称”往往是前两种对称的前提条件,意义对称了,形式的对称就容易。

秋风萧瑟,月落残云。

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

——河北考生《亲妻远贤终误我》做到这种对称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展开联想,在同一情景中寻找相近或相关的物件就行了。

在“深夜”这一情景中,与“秋风”相近的东西可谓多矣,落月,残星,夜虫,梧桐,西楼……同样,与“我的”相关的东西也多,“我的”宠妃,“我的”儿女,“我的”臣民,
“我的”江山……于是,我们可以制造更多的“义的对称”,如残星隐隐,夜虫凄鸣,梧桐兀立,西楼静穆……,我的宠妃掳掠去了秦宫,我的江山破碎改易了主……
制造语言对称的关键是思考角度的变化,横向变化,即是并列;反向变化,即是转折;纵向变化,即是层递。

有了“义的对称”,“形”、“音”的对称就容易了。

其二,倒错。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将词或句子的语序倒装、错位、重新组合,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却完全变了。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是王子用来批评他改嫁叔父的母亲的话。

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还原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尽管意义未变,词语也没有增加。

莎氏原句将“脆弱”泛灵并以此作主语,使其得到充分的强化,而正常语序则激不起读者的情感涟漪。

2.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这句也不能还原回“峨眉山秋月半轮”。

古典诗歌中,这种倒错手法用得相当普遍,如“黄叶蝉吟晚”就比“黄叶晚蝉吟”好,因为“晚”的情景得到了凸现;“花落一溪春水香”就比“一溪春水落花香”好,因为“落花香”组合太俗,不如倒错将“春水”与“香”组
合新异;“烟生墟落垂垂晚,雁下陂(bēi)塘处处秋”自然也不能还原为“垂垂晚烟生墟落,处处秋雁下陂塘”,因为还原后“垂垂晚”、“处处秋”分别成为“烟”、“雁”的修饰语,强化的效果、形象感远不如独立句末的时候。

“倒错”是一种重组、创新的语言技巧,而运用这种技巧背后的思维方式却多是“泛灵”,也就是说“倒错”在“泛灵”思想的指导下会更呈异彩。

前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请再看看下面这首诗。

算命瞎子
台湾·余光中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踱过,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先还原成常规句法:
下午,胡琴凄凉悠长地拉着,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黄昏里,他又抱着胡琴诉苦;孤独地空走一天,没赚到什么。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主宰;一个女孩伴他度过残年,他拄着一根拐杖,尝尽世路的坎坷!
不加任何评点,读者也可自行领悟其中的玄机。

让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综归一处,语言生动的关键在于我们头脑的机智感,而头脑的机智源于“变”的意识。

倘若我们习惯于在表达前先有思变之心,那我们的言语怎可呆板呢?
言语的呆板,往往是思维的惰性,甚至是生命力的疲乏所致。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教学中的小事,便记录下来并以此作结。

一次,甲同学生病,乙同学陪他上医院,结果医院下班了,一个人也没有。

(面对这番情形,你打算如何表述呢?)后来,这位乙同学在作文里做了如下的表述:
医院的走廊尽头,只剩一只孤零零的痰盂……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