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文档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高二历史组温宝婷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

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⑤性质和意义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5、高考方案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

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叙事

历史教学叙事

历史教学叙事通钢三中李祥民经过多年的高效课堂教学,经过一年来对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

使我认识到,新版课标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双案导学”变为“设计双案导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

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设计1、创设情境,探讨历史运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天空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火车、轮船、电灯、飞机、汽车、计算机等三次科技革命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辩认,分别属于那次科技革命。

第三,亲自体会。

设计“我们今天是属于那一次科技革命?我们正享受那些科技革命成果?”,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2 大胆取舍,拥抱现实。

“克隆技术”是小字部分的内容,不是中考的重点部分。

但出于对科技革命的成果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回此,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怎样看待科技成果的利和弊,并得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并讨论我们如何才能避免科技的弊端?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激发思考,激励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一、《史记》的诞生公元前109年,中国西汉王朝的司马迁在长安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为主题,涵盖了从夏代到秦朝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蹇是一位学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传给了儿子。

司马迁从小热爱历史,他喜欢阅读史书,爱思考问题。

司马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也鼓励儿子写一部完整的历史纪实,记录下中国的辉煌历史。

司马迁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族和国家,他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辛苦写作,他翻阅了大量的史书,亲自赶去各地考察,搜集资料,拜访名士。

他不仅仅是一位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的传承者。

《史记》的完成并不容易,司马迁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他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他曾被宦官处以“五刑”之一的杖刑。

但是,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咬紧牙关,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走下去。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

这部著作共分为十二卷,纪传体和编年体结合,上起含夏龙飞,下迄太康,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等历史。

《史记》的问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被誉为“史家之宗,国家之良史”,成为中国历史学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洛阳研究院的开创洛阳研究院,是中国古代最早成立的历史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它的创立可追溯到公元1181年,当时北宋旧都洛阳恢复,恢复后还设立了许多学府,其中包括研究历史的研究院。

洛阳研究院的创立,得益于当时洛阳士人郑恺和郑玄的努力。

郑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热衷于历史研究,并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深刻的理解。

郑玄是郑恺的孙子,继承了祖父的学术传统,并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郑恺和郑玄在洛阳研究院的创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致力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案例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案例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案例引言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历史素养。

本案例旨在探讨一种生动、有趣的历史教育方法——叙事教学法,以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案例背景叙事教学法是一种将历史事件以故事形式讲述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案例选取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英勇事迹,以叙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2. 叙事讲述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讲述 chosen event 的经过,强调英勇事迹中的关键人物、情节和意义。

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叙事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联系现实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英勇斗争精神。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

结论叙事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叙事教学法,为培养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

高中历史教育叙事

⾼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改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对的不再是数年前那些唯唯诺诺只管接受的容器般的学⽣,⽽是有思想有活⼒的新时代青少年。

以下是店铺⼩编整理的⾼中历史教育叙事,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店铺查看。

⾼中历史教育叙事1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是⼀个长期⽽艰巨的⼯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

为此,我对历史教学进⾏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作,我们⾸先就要把学⽣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的年龄特征与⼼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实教与学是⼀个师⽣互动交融的过程,师⽣双⽅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材为参考⼯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学习的主动性,让学⽣与⽼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在知识的⽣活海洋⾥尽情畅游。

这种以⽼师的点拨来启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师共同进⾏探讨、交流的教学⽅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式正好适合学⽣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

因为现在的学⽣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

他们上⾃天⽂,下⾄地理,经济的,政治的,⽂化的,甚⾄情感的,各⽅⾯都知道⼀些,知识可谓五花⼋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量的历史知识。

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位⿊⼈总统;知道全球性的⾦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中临阵⽽突然宣布受伤退场;也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海域护航……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容易被事物的表⾯所迷惑。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历史教育故事案例故事案例:《桃花战士――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强大的军事统帅,而他的对手关羽也是一位英勇的将领。

在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争夺天下,一场关键的战斗即将开始。

故事发生在208年,曹操率领的东汉军队正准备攻打刘备所在的荆州。

刘备只有一支不足千人的小队,力量明显不敌曹操的大军。

刘备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他知道,关羽是他的左膀右臂,关羽的勇猛无敌可以帮助他战胜曹操。

刘备和关羽商议后决定,让关羽前去东吴大吉山蛮王祭祀。

这是为了吸引曹操的注意,让曹操以为关羽离开了刘备的军队。

关羽带着两名亲信前往祭祀,但他并没有打算真正离开刘备,而是准备和刘备在荆州会合。

曹操听说关羽已经离开了刘备的军队,非常高兴,认为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将领,他决定立即进攻荆州。

但关羽离开的消息是刘备故意散布的,真实情况是关羽只是暂时离开,他仍然是刘备军队的重要成员。

当曹操率军进攻荆州时,刘备展开了一场巧妙的计谋。

他暗中派遣关羽和他的亲信守卫要塞,而他自己则转战到了曹操的后方,突袭了曹操的大营。

曹操被刘备的计策所震惊,不得不撤退。

关羽在要塞中英勇的抵御曹军的进攻,并成功守住了要塞。

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成为了抵御外敌的英雄。

最终,刘备和关羽成功地击败了曹操,保卫了荆州。

他们的英勇表现使得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教育了后代关于战争策略、勇气和忠诚的重要价值观。

这个故事案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关羽的英勇行为和刘备的智谋,向学生们展示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智慧。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高中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从中汲取勇气、智慧和忠诚的教育启示。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三)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陈亮如何才能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历史,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出众的思维分析能力呢?笔者认为,历史问题的故事化讲述和历史史实的问题化探究,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历史问题故事化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集合了启发式、诱导式、展开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在相对比较常规套路的课本里摆脱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打乱课本的顺序,以课本主要内容为线索重新安排授课体系,变陈述性的知识为程序性的知识,变灌输性的知识为启发性知识的过程。

它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达到优化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历史问题的故事化,历史课堂的活动化,在活动中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丰盈的情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可以说历史事件具备了很强的人文性、传承性,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每个历史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是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并且有时代的烙印,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故事中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其中的审美、道德等艺术因子,这就会使得历史教育真正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注意人文素质培养的素质教育。

历史问题故事化的具体操作故事本身只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材料,至于怎么样运用材料,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还得有正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经常性地运用,我总结了点滴心得,这里作简单介绍,以供交流。

(1)把知识点散化成故事历史问题的故事化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本内容作改编,从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中汲取有效的知识点丰富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去,并让学生参与。

这既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自觉、有效的去掌握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我从课文中汲取了内容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慕尼黑阴谋、战争爆发的概况、战争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战争的影响、二战争的启迪。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第一节: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授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我所知道的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

第二节:教学案例一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图片展览和展示地点游览,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和悲惨。

同时,他还安排学生与幸存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种亲身经历的教学方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内心,增加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节:教学案例二在古代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辩论和讨论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

第四节:教学案例三一位历史老师在教授二战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角色。

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或军事指挥官,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深入了解了当时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关系,学生们因为亲身参与而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更深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节:教学案例四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化时,一位老师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展览,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古代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更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六节:总结教学案例以上所分享的教学案例,不仅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教学,更突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和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

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

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

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

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

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
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会适得其反。

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

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