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羰基化合物与富烯以及五元杂环取代的环戊二烯的反应研究
新型二取代富烯的合成【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应用化学新型二取代富烯的合成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富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富烯的分子内至少存在3 个碳碳双键组成的共轭体系(图 1)。
由于共振的存在,环外双键的电子会通过共振部分转移到环上以满足分子内五元环的芳香稳定性[1]。
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富烯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其多种多样的反应性。
图 1 富烯的电子转移图从1900 年Thielehes 首次合成富烯至目前,随着各种富烯的合成,发展出了许多成熟的合成方法,方便而常用的方法是在碱催化作用下环戊二烯与醛、酮的缩合。
在碱作用下环戊二烯转变为环戊二烯基负离子进而与酮反应经脱水形成富烯(图 2)。
图 2 环戊二烯转变为环戊二烯基负离子与酮反应脱水形成富烯1963 年Smith 等[2]报道了6,6-二甲基富烯的合成,同年, Freisesleben 等用环戊二烯与丙酮在20%甲胺乙醇溶液中合成了6,6-二甲基富烯。
1974 年Neuenschwander 等指出,以一级胺和二级胺作催化剂,富烯的收率并不理想。
以环戊二烯与丙酮反应为例, 6,6-二甲基富烯的收率仅为25%。
1984 年Stone 等[3]用四氢吡咯作为催化剂合成出15种不同结构的富烯。
1987 年陈寿山等[4]系统地考察了环戊二烯与脂肪酮和脂环酮的反应,比较了甲胺、乙胺和四氢吡咯催化活性并讨论了温度、溶剂和碱的浓度对富烯收率的影响。
2004 年Khalil 等[5]改进了6,6-二取代富烯的合成路线,利用环戊二烯钠或钾和酮反应合成了12 种结构不同的富烯。
2006 年黄吉玲等[6]以芳香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新型6,6-二取代芳基富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肖虎等[7]利用茂Na与酰氯在低温下反应得到一系列含七元螯合氢的1,6-取代富烯类化合物,发现该类化合物表现出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作用(图 3)。
图 3 茂Na与酰氯在反应得到一系列含七元螯合氢的1,6-取代富烯类化合物它们的应用主要取决于富烯自身的特殊结构。
配合物 与环戊二烯 取代反应

配合物与环戊二烯取代反应
《配合物与环戊二烯取代反应》
配合物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金属离子与一些化合物(称为配体)通过配位键相互作用组成的化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配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的取代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而环戊二烯则是一种重要的含碳环的有机化合物。
配合物与环戊二烯的取代反应是一种具有许多应用前景的重要化学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配合物与环戊二烯发生取代反应,形成新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这种反应可以利用金属中心对环戊二烯进行取代,从而在有机分子中引入金属中心。
配合物与环戊二烯的取代反应可以生成多种不同的产物,这些产物在有机合成、配位化学和材料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配合物与环戊二烯的取代反应还可以实现对有机分子的多样化修饰,拓展了有机合成的范围。
通过合理选择金属催化剂、配体和反应条件,可以有效地控制取代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反应特异性,从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有机金属配合物。
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配合物与环戊二烯的取代反应,不断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这些新的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为发展更高效、更环保的有机合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思路。
总的来说,《配合物与环戊二烯取代反应》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化学领域,对于推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
一、简介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五羰基铁)反应是指将双(或环)桥连二环戊
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反应,生成一种新的配合物。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是一种
特殊的有机配体,它具有两个双键,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五羰基合铁是一种金属
配体,它由五个羰基团组成,每个羰基团都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体。
双(或环)桥连二环
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可以生成一种新的配合物,这种配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
二、反应原理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原理是,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
中的两个双键可以与五羰基合铁中的五个羰基团形成配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配合物。
这种配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
三、反应过程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过程是,将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
体与五羰基合铁混合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中的
两个双键可以与五羰基合铁中的五个羰基团形成配体,从而生成一种新的配合物。
四、反应产物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产物是一种新的配合物,它具有独特的
性质,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作高效的催化剂,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它也可以用作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反应;它还可以用作配体,用于金属有机化学反应。
五、结论
双(或环)桥连二环戊二烯配体与五羰基合铁的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反应,可以生成一种新的
配合物,这种配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
水溶性铁羰基化合物的合成及羰基释放动力学研究

溶性 的铁羰 基 化合物 ,并 对其一 氧 化碳 释放 动力 学 进行 了研 究 研究 结果 表 明 , 该铁羰 基 化合物 在黑 暗 的条 件下 比较 稳定 , 在蓝 光照射 下 , 大大 促进 了一 氧
化碳 的 释放 。
一
} 海化:
Vo 1 . 4I No . 1 2
DP .2 01 6
S h a n g h a i C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
科研 开 发
水溶性铁羰基化合物 的合成及羰基释放 动 力学研究
李 小菲 丁 莹 黄 晓 东 毛 兰静
嘉兴学 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 院
J ’ 兜服一 瓴化碳 传递 的缺点 ,近年来 开 发 r
一
种 铁 羰 基 化 合 物 作 为一 氰化 碳 释 放 剂 ( C O R M)
“”
,
就 址利 用 一 氧化碳 的铁 合物作 为一 氧 化 碳
裁 体把一 氧 化碳送 入 卡 『 1 关机 体 位现 场释 放一 氧 化
分 C O R M I I f 以局部用 药 提供 一氧 化碳 , 既 无需 呼 系统 也尤需 通过 机 体代谢 过程 。同样该 种 ‘
一
1 . 2 . 1 化合物 f l 2 F e ! ( ( ( ) ) 4 ( 1 ) 的合 成
任 A r 气 氛下 ,I 1 0 ( 】 m I 的F l a s k瓶 巾加 入二 聚环 伐 二烯 9 . 8 g和 l ( ( : ( ) 2 . 5 m 1 , 于 l 4 0 c 【 搅 拌
1 实 验 部Βιβλιοθήκη 分 1 . 1 主 要仪器 和试 剂
CDP

化学信息
01 基本信息
03 物理参数 05 贮存条件
目录
02 性状描述 04 用途说明 06 危险说明
CDP是环戊二烯的简称,是脂环烃的一种,能通过反应生成多种类型的化合物,比如环戊二烯与过渡金属的 盐作用,可生成茂金属化合物,如二茂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1,1'-羰基二吡咯(CDP) 中文别名: 1,1'-羰基二四氢吡咯;1,1'-羰基二吡咯烷;CDP1,1'-羰基二吡咯 英文名称: 1,1'-Carbonyldipyrrolidine 英文别名: CDP (1,1'-Carbonyldipyrrolidine);Bis(tetramethylen)urea, Carbodipiperidide;1,1'-Carbonyldipyrro 纯度: ≥98%(GC) CAS号: -25-3 分子式: CDP分子量: 168.24 CDP也是环戊二烯的简称 ,环戊二烯是化学活性很高的脂环烃,容易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数目 众多的环状化合物。环戊二烯含有活性亚甲基,能与醛、酮缩合,生成有颜色的富烯衍生物。
谢谢观看性状描述白的或微黄结晶物理参数熔点:115-122°C (dec.) 折光率:n20/D 1.513 闪点:113 °C 密度:1.086 g/mL at 20 °C(lit.) 纯度:≥98%(GC)
用途说明
起始物料耦合剂 s1
贮存条件
阴凉干燥的地方
危险说明
危险代码:Xi 危险等级:R36/37/38 安全等级:S26-36
一种高效催化五元杂环选择性发生硼化反应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高效催化五元杂环选择性发生硼化反应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4894352e9ec3d5bbfc0a747f.png)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催化五元杂环选择性发生硼化反应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姚武冰,赵艺雯,陈滋双
申请号:CN201911350303.5
申请日:20191224
公开号:CN111039967A
公开日:
2020042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催化五元杂环选择性发生硼化反应的方法。
顺利实现以廉价的钌金属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即可方便地催化呋喃、噻吩衍生物与廉价易得的有机硼试剂发生选择性硼化反应来制备杂环硼酸酯产物。
与已报道方法相比,该方法具备反应选择性专一、催化剂用量低、操作便捷、不需要添加反应溶剂等明显优势,为杂环硼酸酯产物的实验室制备或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反应策略。
申请人:台州学院
地址:318000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市府大道113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浙江)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洪敏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十二羰基三铁与取代炔烃(rccr’)的反应性能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Compound 6 η4-C4Ph2Fc2(CO) Fe(CO)3(6) was synthesized by cyclization reaction of Fe3(CO)12 with Fc-C≡C-Ph using toluene as the solvent.
1.5.1 课题意义 ..................................................... 14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5
2.1 仪器与试剂 ....................................................... 15 2.2 合成部分 ......................................................... 16
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构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构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构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摘要:五元杂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功地构建了多种五元杂环化合物。
本文通过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探讨了反应机理和具体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对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1. 引言五元杂环化合物在药物研发、天然产物合成以及有机杂环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和合成方法的限制,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有机化学领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使用烯(炔)烃作为起始物质,经过双官能团化和串联环化反应,可以高效地构建多种五元杂环化合物。
这一策略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因此,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构建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热点之一。
2. 反应机理研究表明,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主要包括两步骤:烯(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和串联环化。
首先,烯(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发生,其中一个官能团与金属催化剂发生配位,另一个官能团被质子化生成烯(炔)烃的正离子中间体。
这一步骤通常需要配体催化剂的存在,并在适当条件下进行。
其次,烯(炔)烃的正离子中间体经过串联环化反应,形成五元杂环化合物。
这一步骤主要依赖于原子间的亲核进攻反应以及质子转移反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
3. 反应条件研究发现,反应条件对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反应的效果影响显著。
一般而言,合适的金属催化剂和配体是实现高效反应的关键。
常见的金属催化剂包括铂、钯等,而配体多为磷、氮等。
此外,反应溶剂对反应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醚、二甲基亚砜等。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反应结果。
4. 反应研究进展烯(炔)烃双官能团化/串联环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属羰基化合物与富烯以及五元杂环取代的环戊二烯的反应研究姓名:刘晓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有机化学指导教师:林进20081008摘要双核金属络合物是当前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两个金属中心可以协同作用,从而显示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和催化性能。
对这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金属有机化学理论,还有助于为新型催化反应提供催化剂及反应模型,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研究了富烯以及五元杂环取代的环戊二烯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得到了12种新型的茂金属羰基配合物,部分产物的结构已由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并对它们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讨论。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设计合成了6种五元杂环取代的环戊二烯配体,并首次将这类配体用于与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分离得到了8种新型的茂金属羰基配合物[(η5-C5Me4C4H3S)M(CO)(µ-CO)]2 [M=Ru (6), M=Mo (7)]、[(η5-C5H4)CR1R2(C4H3S)Ru (CO)2]2 [R1, R2=CH3(8), R1=CH3, R2=C2H5(9), R1, R2=(CH2)5(10), R1, R2=C2H5(11)], [(η5-C5Me4(2-CH3C4H2O))Ru(CO)(µ-CO)]2(13)和[(η5-C5Me4(2-CH3C4H2O))Fe(CO) (µ-CO)]2(14),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元素分析对其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配合物6、8、10、11和13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表明:6、8、10和13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分子中的两个茂环呈反式配位,含有两个桥羰基和端羰基;配合物11只含有四个端羰基,而没有桥羰基,并且在这些配合物中,它拥有最长的Ru-Ru键长。
分子中的Ru-Ru键长随着茂环上取代基空间位阻的变化而变化,空间位阻越大,分子中的Ru-Ru键长越长,反之,则变小。
配体中的五元杂环呋喃或噻吩没能与金属配位成键,只是作为环戊二烯的一种取代基的形式存在,这可能是由于呋喃和噻吩的孤电子对参与了环状芳香体系的形成,因此孤电子对难于参与与金属的配位。
研究了富烯配体C5H4CR1R2 [R1, R2=CH3 (15), R1, R2=C2H5 (16)]与Ru3(CO)12的反应性,分离得到了富烯桥连的Ru-Ru键配合物(η3:η5-C5H4C(CH2)2)Ru2(CO)5(18)和(η3:η5-C5H4C(CHCH2)(C2H5))Ru2(CO)5(19),晶体结构显示:分子中的环戊二烯以η5的形式与一个Ru原子配位,离域的烯丙基以η3的形式与另一个Ru原子进行了配位,说明了富烯分子中的环外双键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迁移,新形成的双键发生离域,并与钌原子进行了配位。
同时,研究了6, 6-四亚甲基富烯配体C5H4C(CH2)4与Ru3(CO)12的反应,得到了以η5模式配位的配合物(η5-C5H4C5H7)2Ru2(CO)2(µ-CO)2 (20)和以η1:η5模式配位的富烯桥连Ru-Ru键配合物(η1:η5-C5H4C5H8)Ru2(CO)6 (21),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III氢谱以及元素分析确定了21为富烯桥连的Ru-Ru键配合物,富烯分子中的一个环外双键和两个环内双键以η1:η5的配位模式与Ru原子配位。
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20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表明,6, 6-四亚甲基富烯在此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环外双键的异构化,但该双键并没有与金属配位。
以上结果说明,富烯与金属羰基化合物反应时,可以以不同的配位模式与金属成键,产物结构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配位模式对分子中Ru-Ru键长也有影响,以η3:η5和η1:η5模式配位的富烯桥连配合物比只以η5模式配位的非桥连配合物的Ru-Ru键要长,这可能是因为碳桥的存在,阻碍了两个Ru原子之间更进一步的靠近,使得配合物的Ru-Ru键变长。
关键词:五元杂环富烯环戊二烯基金属羰基化合物异构化IVAbstract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dinuclear metal complexes, due to the significant cooperative effect of both metal centers on their reactivity and catalytic applications. Intensive study of these complexes will help to provide new catalyst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expand organometallic chemical theory. In this dissertation, reactions of fulvenes and five-heterocyclic substituted cyclopentadienes with carbonyl complexes gave 12 corresponding dinuclear metal carbonyl complexes.8 complexes of them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main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ing:In this dissertation, 6 five-heterocyclic substituted cyclopentadienyl ligand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Reactions of these ligands with metal carbonyl complexes in refluxing xylene gave the corresponding dinuclear metal carbonyl complexes [(η5-C5Me4C4H3S)M(CO)(µ-CO)]2 [M=Ru (6), M=Mo (7)], [(η5-C5H4)CR1R2(C4H3S)Ru (CO)2]2 [R1, R2=CH3(8), R1=CH3, R2=C2H5(9), R1, R2=(CH2)5(10), R1, R2=C2H5(11)], [(η5-C5Me4(2-CH3C4H2O))Ru(CO)(µ-CO)]2 (13) and [(η5-C5Me4(2-CH3C4H2O))Fe(CO) (µ-CO)]2 (14) which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IR spectra, 1H NM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an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6, 8, 10, 11 and 13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6, 8, 10 and 13 are similar. They have two types of carbonyl ligands, namely terminal and bridging, in their molecular structures.However, the complex 11 has only four terminal carbonyls without bridging carbonyls, which has a much longer Ru-Ru bond distance than those in the complexes 6, 8, 10 and 13. The steric effects of the substituents had influence o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especially on the Ru-Ru bond distances. The Ru-Ru bond dist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steric effect of the substituent, on the contrary, the smaller. The five-heterocyclic furan or thiophene in these ligands did not coordinate with the metal centers. This i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lone pair electrons in the furan and thiophene, which may b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aromatic systems.Reactions of fulvene ligands C5H4CR1R2 [R1, R2=CH3(15), R1, R2=C2H5(16)] with Ru3(CO)12 wer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fulvene-bridged complexesV(η3:η5-C5H4C(CH2)2)Ru2(CO)5(18) and (η3:η5-C5H4C(CHCH2)(C2H5))Ru2(CO)5(19) were obtained which contain Ru-Ru bond. One Ru atom is coordinated with cyclopentadienyl ligand in η5 manner, the other Ru atom is coordinated with allyl group in η3 manner. It illustrates fulvenes undergo double bond isomerization, which coordinate with the Ru atom in re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6, 6-tetramethylenefulvene was reacted with Ru3(CO)12 in refluxing xylene to give the new dinuclear complexes (η5-C5H4C5H7)2Ru2(CO)2(µ-CO)2 (20) and (η1:η5-C5H8C5H4)Ru2(CO)6(21). By IR spectra, 1H NM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complex 21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fulvene-bridged diruthenium complex and its structure reveals that an exocyclic double bond and two enocyclic double bonds in fulvene ligands have been bound to two Ru atoms in an η1:η5-mode. Complex 20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6, 6-tetramethylenefulvene undergos double bond isomerization, which does not coorditate with the metal center in the reac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metal carbonyl complexes reacted with fulvenes, due to the different coordination modes, diversified product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Different coordination modes in molecular structure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u-Ru bond distance. The Ru-Ru bond distances of complexes in η3:η5 and η1:η5 fashions were longer than that of unbridged complexes in η5 fashion. This i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C-bridge, which hindered further nearing between the two Ru atoms and made the Ru-Ru bond longer.Keywords: five-heterocyclic, fulvene, cyclopentadienyl, metal carbonyl complex, isomerizationVI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金属羰基化合物与富烯以及五元杂环取代的环戊二烯的反应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