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与胖瘦》教案
幼儿园音乐教案(1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15篇)幼儿园音乐教案1活动目标1.感知音乐欢快的情绪与节奏特点。
2.能够有控制地用身体动作和乐器表现音乐的节奏及内容。
活动准备打字机图片及视频、碰铃、《键盘的舞蹈》CD、节奏图谱。
活动过程1.通过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的对比欣赏,初步感知《打字机》这首乐曲欢快活泼的风格。
2.完整欣赏,引导幼儿通过打自己图片和视频了解打字员的工作场景,理解音乐的内容。
3.尝试用动作表现乐曲情绪和节奏。
(1)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模仿打字员的动作并尝试用拍手表现出“叮”的声音,初步感知音乐的难点。
(2)出示节奏谱,借助语词准确感知并读出节奏。
如:哒哒哒哒哒哒。
(3)边看图谱边听音乐,准确用拍腿、拍手的动作表现音乐节奏。
如:拍腿拍腿拍腿拍腿,拍手,可反复进行练习。
4.尝试有控制地用乐器表现音乐。
(1)出示碰铃,引导幼儿控制乐器音色来表现“叮”处的节奏。
(2)幼儿听音乐边看节奏谱边尝试用碰铃的短音的表现音乐中的“叮”。
尝试有控制地演奏乐器。
(3)加入键盘,幼儿分角色配合练习演奏:一组演奏碰铃,一组用键盘表现打字节奏。
可交替演奏。
出示小鸟图片,引导幼儿送“小鸟”回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小鸟图片粘贴在大树上。
幼儿园音乐教案2(一)听一听找一找1、请幼儿猜猜有哪些乐器躲起来了。
教师出示三座房子,请幼儿猜猜房子里会躲着哪个乐器宝宝2、分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教师在小房子后逐一敲小乐器,让幼儿仔细听辨教师敲的是什么乐器,幼儿说出乐器宝宝的名字。
(以下小乐器的先后出示顺序,根据幼儿活动中的实际回答调整)(1) 小鼓住在红房子里(2)小铃住在黄房子里(3)圆舞板住在绿房子里(4)教师小结:原来房子里住着这些乐器宝宝,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边念儿歌边指认乐器):(二)看一看学一学1、模仿乐器形象等教师引导幼儿听乐器声音做动作(1)小鼓跳舞师:乐器宝宝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呢!(教师从椅子下拿出准备好的另一套小乐器,一一出示)(2)小铃跳舞幼:幼儿自由想象表达师: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小铃跳舞的动作(边念儿歌:“小铃小铃叮叮叮”,教师示意幼儿站起来做动作。
人教(PEP版)六年级下学期单元整体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PEP版)六年级下学期Unit1 How tall are you?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整体概览本单元在英语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下进行,围绕单元主题—谈论“身高"和“体重”展开教学。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运用形容词比较级描述人或动物的外貌特征,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基本构成和形容词比较级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学习本单元知识,加强与他人的了解与沟通,学会比较身高、体重等特征。
二、课标解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
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其中,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后,搭建起的一个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次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设定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对单独语篇小观念的学习和提炼,逐步构建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观念。
三、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话题比较丰富,对话A讨论恐龙,词汇A讨论人物外形,对话B购鞋,而读写部分和故事则是两个关于比较的故事,基于单元主题的丰富性,所以将单元大任务设置为“Measurement in daily life”,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引导学生再描述、测量、汇报的过程中真实地使用语言。
单元话题内容设计五个语篇,分别是一节词汇对话融合课,一节单词课,一节对话课,一节读写课和一节故事课,围绕着“Measurement of the age and height”“Measurement of the size and the weight”“Stories about measurement ”而展开。
幼儿园中班教案《高楼大厦》-幼儿园数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高楼大厦》-幼儿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0-10。
2.了解高低矮胖瘦等描述物体特征的词汇。
3.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等形状,并了解一些与它们有关的词汇。
4.通过学习建楼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五颜六色的积木。
2.能描述形状的卡片。
3.钟表。
4.课件和投影仪。
教学内容导入环节1.通过课件展示一张建筑物图纸,请学生留意上面的数字和线条。
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建筑,询问他们对高楼大厦的认识和体验,并进一步引出数字和形状等词汇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新知教学1.数字0-10的认识:介绍数字的顺序和大小逻辑,并以图案、图形等形式给出数字。
2.形状和特征词汇:通过积木拼出各种形状,了解形状的特征及对应的描述词汇。
3.立体图形的认识:以长方体为例,介绍它的形状、特征和一些有关的术语,当然还要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理解。
4.合作拼建高楼大厦:让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建高楼大厦。
老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先画出它们的楼房图纸,为每一面墙挑选合适的积木和方块,并注意楼房的稳固性。
如果需要在上面开派对,可以强调安全性和紧急处理办法。
实践练习1.数字线索游戏:老师快速说出几个数字,学生根据钟表的指示向指定物品、位置等方向走。
2.抓救命稻草:老师拿出一些长条挂钩,学生穿过挂钩,然后拿取自己帽子上的救命稻草回到原处,不停地循环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立体词汇的理解。
延伸拓展1.利用音乐和动作让孩子们寓教于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2.利用家长家中的一些物件进行模拟深入教学。
3.联合其他科目教师定期开展跨学科研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教学视野和启迪。
总结教案通过建楼塔的活动,以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形状、立体图形等概念,全方面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导入、实践和延伸拓展环节中,老师结合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数学知识,为他们搭建了一座坚实的知识高楼大厦。
语言教育绘本教案(通用5篇)

语言教育(jiàoyù)绘本教案〔通用(tōngyòng)5篇〕语言(yǔyán)教育绘本教案〔通用(tōngyòng)5篇〕语言教育(jiàoyù)绘本教案1活动目标:能看懂图画内容,学念儿歌,体验游戏儿歌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1.反面有蜗牛、蚂蚁、鲤鱼、招牌、熊打鼓、老头烤肉、野狼抱鸡、章鱼坐沙发、老虎喝酒、青蛙图片的数字卡片1—102.人手一本《拍花萝》活动过程:一、复习数字1—6,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数字,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数字呀?二、欣赏并学习儿歌。
1.学说语句。
师:老师在这些数字卡片后面还藏了一些小秘密呢,我们先来看数字“1〞。
重点引导孩子看懂每一幅图:谁?在干什么?〔依次翻看数字“1〞“2〞“3〞,分别学念后面的语句〕师:请再仔细地看,图中的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他们在玩“拍花萝〞的游戏。
2.完整欣赏儿歌。
〔播放儿歌录音1——3句〕师:他们是怎样玩的?让我们来听听吧。
老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师:你听到说了些什么?〔依次询问“4—6〞数字卡后面是什么?〕〔幼儿答复〕3.完整学习儿歌。
师:你想和老师一起来念吗?三、带着幼儿集体阅读《拍花萝》。
〔运用动作来表演〕师:儿歌好听吗?一位叫做潘人木的叔叔把它写在《拍花萝》这本书里,曹俊彦叔叔把图画了出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四、引导表述儿歌中滑稽的句子。
师:刚刚我们都看过这本书,也念了儿歌。
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很好笑,很滑稽呢?五、师幼倾听录音机里的《拍花箩》,并有节奏地配上相应的动作。
形式依然用游戏的方法进行。
反思:《拍花箩》是一首比拟长的游戏儿歌,也是一本可以边念边唱、读读玩玩的书。
这本书采用了问答调的格式,给幼儿提供了很好的游戏参与时机;其次,这首儿歌还是一首有趣的数数歌,幼儿在念念唱唱之间便自然学习了数的概念;此外,这首儿歌还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儿歌的“一字歌〞的因素,妙就妙在从头到尾以“呀〞押韵,一韵到底方式使得儿歌具有了语音游戏的幽默感,增加了幼儿念唱的趣味。
语文《猜猜他是谁》教案

语文《猜猜他是谁》教案语文《猜猜他是谁》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外貌描写。
2、明确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要按顺序写,即从整体到局部,局部描写时从上到下,鼓励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描写更生动、形象。
3、尝试完成人物外貌描写的习作片段。
教学难重点:难点:在文中能表达真情实感。
重点: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现场简单描述几个学生的外貌,和学生很自然地聊天:叶晓静,你的头发乌黑发亮,还带点自然卷,有藏族姑娘的独特气质。
李文蕊,你明亮的大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怪不得你是我们班的“学霸”呢!习冠贤,你胖乎乎的小手摸上去就像棉花,真舒服。
今天你这身花裙子真漂亮,你不就是教室里最美的一只花蝴蝶吗?师:同学们,老师对这些同学的什么进行了描述?生:外貌。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人物外貌描写,(板书:人物外貌描写)谁能告诉我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哪些内容?课件出示: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
二、强调人物外貌描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过渡语:前段时间,老师改你们的作文,发现有一位同学写了我们班某位同学的外貌,你们能帮老师猜猜他是我们班的谁吗?课件出示:“他黑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
身材适中,穿着一套整洁的衣服。
”生:猜。
师:为什么猜不准是谁呢?生:没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
师:这也是咱们很多同学在进行外貌描写时犯的通病,就是千人一面。
写眼睛不是炯炯有神就是水汪汪的,不然就是黑葡萄似的,而且还都是大眼睛,鼻子都是不大不小的,鼻梁都是高高的,脸蛋都是红扑扑的,这些现成的套词把咱们同学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就像“克隆”出来的似的,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就太格式化,脸谱化了,缺乏个性特征,同时也不符合生活真实。
所以说,我们要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板书:抓特征)那什么是特征?师:文学名著中有很多经典的外貌描写的片段,下面请同学们猜猜这个片段写的是谁?课件出示:“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Unit1《How Tall Are You》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Unit1《How Tall Are You》教案《How Tall Are You》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认读本单元关于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
2、能听、说、读、写Let’s learn中黑体部分的内容和Read and write 中要求的内容。
3、能用目标语言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型活动。
4、能学说Chant一首和Song一首。
教学重难点1、能听、说、读、写单词及短语: heaiver thinner longer bigger smaller 句型: How heavy are you ?I’m 48 kg. I’m thinner than you , and shorter .2、能够听、说、读Let’s learn、 Let’s talk中的单词和句子。
3、了解Story time 、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教学过程1、热身(Warm-up)(1)师生共唱Let’s sing部分的歌曲。
(2)教师请学生唱自己改编的歌曲,大家一起欣赏。
(3)请快速读出卡片中闪现的单词的比较级,并拼写。
(4)反义词连一连。
2、复习(Preview)Let’s check教师放录音,让学生听后圈出正确的练习。
(1)I’m shorter but stronger. I often do sports on weekends.Who is the man? (2)I’m younger, so I eat smaller apples.Who is the girl?(3)A: How tall are you?B: I’m 182 cm.A:Oh! You are 16cm taller than me!Who os the taller man? (4)A: How heavy is your brother?B:He’s 60 kg.you are thinner than him!Who is the thinner boy?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Warm upRead and writeLet’s read(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两个不同的季节,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The weather is ...,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一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比高矮

小学数学教案比高矮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高、矮这个词来描述物体的高度。
2.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使用“比”来表示大小关系。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高度比较和排序。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掌握用“高”、“矮”这两个词汇描述不同物体的高度。
2. 让学生学会使用“比”来表示不同物体之间的高低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不同高度的物体图片,让学生用“高”、“矮”来描述这些物体的高度,引导学生感
知高度的大小之差异。
2. 教学新知识: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比较不同学生的身高,其中一个学生充当记录员,记录每个学生的身高。
学生们通过比较身高,用“比”来表示身高的高低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高”。
3. 拓展练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室中的物体,用“高”、“矮”描述这些物体的高度,并通过比较不同物体
的高度,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
4. 巩固训练: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用“比”来描述它们之间的排列顺序,如“A高
于B,B低于C”。
5. 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当使用“比”来描述不同物体的高度时,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如何正确比较和排
序不同物体的高度。
教学资源:图片、物体、学生身高记录表等。
教学延伸: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高低比较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对高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比较和排序物体高度时的表现,是否能够准确使用“高”、“矮”和“比”等概念进行描述。
《哈哈镜》大班教案

《哈哈镜》大班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哈哈镜》大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哈镜》大班教案1一、活动名称1 、用说唱的形式演唱双声部歌曲<哈哈镜>。
2 、通过玩照镜子游戏掌握双声部的演唱。
3 、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尽量使两个声部保持和谐一致。
二、活动准备四幅图:高矮胖瘦。
三、活动过程1 、集体玩游戏“照哈哈镜”。
小朋友,你们看,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在照一面非常有趣的镜子,你们知道是什么镜子吗?(哈哈镜)他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高矮胖瘦)这个哈哈镜是不是很有趣?那我们怎么样念让别人一听这个哈哈镜特别有趣?2 、学唱歌曲<哈哈镜>。
(1)介绍歌曲的第一声部。
提问:“歌曲里说了些什么?”幼儿跟琴学唱第一声部。
(2)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
老师第一遍范唱“这次我和你们一起唱。
”提问:“我在什么地方和你们一起唱的,唱了些什么?”教师第二遍范唱。
提问:“和我们玩游戏时说的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集体模仿、练习第二声部。
(3)双声部合唱。
师生合作,单独练习说唱部分。
老师与幼儿分成两声部完整地练习说唱这首歌。
全体幼儿分成两声部,进行两声部合唱。
四、活动反思:<哈哈镜>是一首说唱歌曲,唱与说分两个声部,但要同时进行。
演唱与说词同时进行时,很容易受同伴的干扰。
所以我在按排位子的时候,一开始想四竖排,但由于人数多,所以分了六竖排,三排为一队,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游戏,另一方面,减少幼儿分声部练习时的互相干扰。
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幼儿观察四张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高矮胖瘦的小孩,小朋友一下有兴致了,把歌曲里说的部分一会就掌握了,后来以一半小朋友做哈哈镜,另一半做照哈哈镜的小朋友,自然引出唱的部分。
第一次接触双声部,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模仿练习、师生分声部练习、幼儿间分声部练习演唱,这样层层深入,让幼儿容易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矮与胖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胖瘦与高矮》
教学目标:1、学会描述自己身体及他人身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引起胖瘦与高矮的的原因,及掌握正确的生活
习惯。
教学难点:引起胖瘦与高矮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从食物开始,关注同级学生体型特征。
展示巨人姚明、笑星潘长江图片。
集体回答图片中的人物名字及身高,引出疑问:“人为什么会有高矮的
区别呢?”
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正确的原因。
一、影响身高的原因:
1、种族 :白种人比黄种人高。
2、性别:男比女高。
3、遗传:父母比较高,其子女也高。
4、营养:合理饮食。
5、体育锻炼:刺激骨骺的生长。
二、运动对儿童身高的影响:
出示对比图片。思考问题,并大胆举手发言。
引出疑问:1、“引起胖瘦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控制体形? ”
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正确的原因。
一、引起肥胖的原因:
1、遗传:父母一方肥胖,其子女发胖的机率为40%;父母双方肥胖,
其子女发胖的机率为70%。
2、饮食:摄入热量过多,活动量不足,脂肪大量堆积。
3、运动量不足:户外活动少,缺乏身体锻炼,导致能量供给与消耗的
失衡,常会引起肥胖。
二、控制肥胖体形:
1、控制饮食。在膳食均衡的情况下,适当减少主食,多吃水果和蔬菜。
2、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长跑、跳绳等,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三、引起偏瘦的原因:
1、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腹部胀满,没有食欲。
2、慢性疾病,如贫血、呕吐、腹泻、寄生虫病等, 吃下事物不吸收。
3、偏食、挑食、厌食,不按时进食,吃零食。
4、户外活动少,缺乏身体锻炼。
启发胖学生和瘦学生谈胖瘦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带来的不
便。
四、如何控制肥胖?如何控制瘦弱体形?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吃饭,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3、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做到预防为主。
师提问:你们觉得该如何控制自己的体形?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注意饮食习惯;积极预防治疗疾
病,赠送食谱
五、巩固提高
1、抢答:自己学到的知识有哪些?能不能给爸爸妈妈测定一下?
2、启发:让学生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3、教师集体点评,小组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