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

1.自觉、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符合“礼”的规范要求,就不能做,不该看 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 不做,要自觉主动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 2.克制自己的欲望 不合理的事情,(如体罚的惯性、家长送礼、 金钱利益)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事情,要自觉 地反对、克制。
3.言行一致,少说多做 孔子主张君子的语言要少说一点、迟缓一点、 谨慎一点;行动快一点、敏捷一点。做不到的事就 不要说,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宁可多做少说, 先做后说。他说,如果说的多做的少,所说的超出 了所做的,这是君子感到耻辱的事。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事非宜,勿轻诺,敬轻 诺,进退错。]
3.言行一致,示范于学生 老师所说的和所做的要达到言行的一致,即知 行统一。要“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 言必及义,言必见行。 4.虚心接收批评,示范于学生 要允许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欢迎他人对自己的 错误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批评,真诚地承认自己 的错误和不足,示范于学生。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 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5.尊敬老师(同事、长辈),示范于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诚然,孔子的教育思想有许多与现实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但就其教育思想而言精 华多于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 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能够健 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回顾我们几十年的教育,几经周折、反 复、折腾:教育理念、教材的多次“翻新”, 一直在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沉下心来想,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 教育思想,着实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教 育根本。无论现实教育中诸多“教法”的涌 现,还是诸多“理念”的创造,或是诸多国 外“教育理念”的模仿,都离不开孔子创立 的教育思想体系;再沉下来想,我们在教育 上下的许多“功夫”,岂不是“抱着金饭碗 讨饭”吗?
孔子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简短20字

孔子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简短20字孔子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是关于孔子如何在自己的一生中对待和尊敬师长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本人也是一个对师长非常尊敬和恭敬的人。
孔子年轻时,他决定成为一名学者,他非常渴望学习和获取知识。
他在他的村庄中旅行,寻找知识,向各种不同的老师请教。
他对师长的尊重和敬意一直存在,无论对待哪一个老师,他总是恭敬地问问题并认真倾听他们的教导。
在孔子的教育之旅中,他遇到了一个大师叫做师襄。
师襄被誉为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教给孔子很多东西,包括礼仪、道德和政治。
孔子非常敬重师襄,他总是恭敬地向他请教,并尊重他的每一个建议和教诲。
有一次,孔子和师襄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对话。
师襄问孔子:“你认为你是一个好学生吗?”孔子谦虚地回答:“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永远都是一个学生。
”师襄微笑着点点头,他说:“非常好,记住,尊敬你的老师并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这段对话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那时起,孔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从任何人身上都学到一些东西。
无论是和智者交流,还是和普通老百姓聊天,孔子总是保持着一颗虚心的态度,并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点东西。
孔子的尊重师长的态度也传递给了他的学生。
他教导他的学生们要尊敬他们的老师,并且要时刻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做曾子的人,他也非常尊敬师长,并且将这种态度传递给他的学生。
曾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他非常聪明但经常表现得傲慢。
曾子非常担心他的学生的态度,于是他将子贡带到孔子面前。
孔子注意到子贡的问题,并带着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子贡,你认为自己聪明吗?”孔子问道。
子贡傲慢地回答:“是的,我认为自己聪明。
”孔子微笑着摇了摇头,他说:“子贡,你的确很聪明,但你需要记住,一个人真正的聪明是在谦卑中展现的。
”孔子告诉子贡要学会谦卑和尊重师长,并警告他不要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大。
孔子的成就_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成就_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促使鲁国文化达到了巅峰。
那孔子的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成就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成就孔子开创了私人学习风气,跟随他学习游历的学生不可胜数。
流传至今最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作《论语》,虽然由有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不是他本人的著作。
但却与孔子本身有极大的关系。
《论语》中包含这孔子的生平言行,小小的言语行为里蕴含无限的大智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论语》也不乏是孔子身体力行的著作。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上,促使鲁国文化达到了巅峰。
其主要著作为《春秋》,《诗》《书》《礼》《乐》《易》。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鲁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从小勤奋好学,拜读多位名师门下,自身的学习勤奋加上后来的身体力行,周游列国,给他收获了不少知识、文化思想。
感悟到各国的民俗风气,礼乐文化及政治制度,为他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期,孔子就著作了《春秋》,编写《诗》《书》,修订《礼》《乐》,序《易》。
关于孔子著作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两种分歧。
一方认为,他的著作都是与他有关系的;另一方则认为,除了《春秋》外,《诗》《书》《礼》《乐》《易》都与他没有关系。
究竟哪一方的见解才是正确的,还值得我们深究。
不管孔子与著作是否存在关系,但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孔子逸马的故事孔子马逸这个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秦国时期的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历史巨著。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有一次孔子的马在挣脱束缚后吃了一个农民的庄稼,在农民把马牵走后,他的两个弟子分别取游说农民归还马匹的事。
有一次,孔子走累后在路边休息,他的马挣脱了绳子的束缚,还吃了别人所种的庄稼,因此那个农民就把那匹马给牵走了。
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贡的弟子,他以能说会道、辩论才能而出名,他向孔子请求让他去说服农民归还马匹,然而他说尽了能说的话,那个农民却不听他的。
孔门家法心得

孔门家法心得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家法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
孔门家法是孔子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模式,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孔门家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
首先,孔门家法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培养儿童的最重要的场所。
孔子说:“家有教未成,而国无以立。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家庭不能教育好孩子,那么国家也不能繁荣发展。
因此,孔子要求家长要关注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家训,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以及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价值观。
其次,孔门家法强调父母的责任。
孔子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意味着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仁道的基础,也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父母还应该善于引导和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意味着父母应该像导师一样教育孩子,让他们从自己身上学到东西。
再次,孔门家法强调教育的方法。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有乐于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学生。
孔子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最后,孔门家法强调教育的目标。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意味着培养孝顺、尊敬长辈、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品德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孔子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也就是高尚人情德行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父母、尊重长者、关心他人,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修身篇1. 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修身首先要求一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努力成为一个君子。
2. 儒家的道德规范儒家倡导“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重中之重,指的是以爱人为本的伦理道德。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通过追求仁识,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
3.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追求道德的完善。
四、齐家篇1. 家庭伦理孔子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主张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并通过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行。
2. 家庭教育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家庭教育原则。
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孔子认为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道德完善的子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治国篇1. 君子的素质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之上,而不是权力和暴力之上。
2. 君子的职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宽容、谦恭、正直,并且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
君子应该懂得尊重和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谋福祉。
六、平天下篇1. 国际关系孔子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念,他认为各国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孔子的影响和重要性

孔子的影响和重要性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和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中是无可忽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孔子的影响和他对中国文化、教育以及全球思想的贡献。
一、孔子的背景与生平1. 孔子的出生地和时间,以及他成长的家庭背景。
2. 孔子的教育经历和师承,他受到的思想和教育的影响。
3. 孔子在政治和教育领域的工作和成就,包括他的学说和教育理念。
二、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1. 礼、仁、忠、孝等孔子提倡的核心价值观。
2. 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他提出的教育理念。
3. 孔子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看法,以及他的治国思想。
三、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他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2. 孔子经典《论语》和《孟子》的重要性,它们对后世思想家和学者的影响。
3. 孔子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传承,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意义。
四、孔子对全球思想的贡献1. 孔子的思想如何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
2. 孔子儒学的传播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例如在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和价值观的传统。
总结:1. 孔子作为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影响和重要性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是不可忽视的。
2.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孔子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观点与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仁、忠、孝等不仅对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影响,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孔子的儒学传承至今,依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理念使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孔子的影响和重要性。
无论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还是对于全球思想发展的探讨,了解和认识孔子的思想将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启发和思考。
有关孔子的故事

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学问和求学精神的。
相传,孔子年轻时非常热衷于学习,他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
由于家境贫困,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
一天,他看到一只被困在竹篮中的鸟挣扎着试图逃跑,但却一次次地失败。
孔子看到了这只鸟的坚持不懈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努力学习,并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学者。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谦虚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智慧。
据说,有一次,孔子参观了一家豪华的府邸,主人非常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然而,孔子却非常谦虚地说:“这里确实很漂亮,但是我比不上窗外的那棵大树。
”这句话让大家都很惊讶,主人问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
孔子解释说,大树能够给人们提供阴凉和氧气,而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好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仅谦虚,而且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待人接物的智慧。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爱国情怀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
据说,有一年,孔子的家乡鲁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庄稼都快要枯死了。
孔子非常担心人民的生活,于是他去见国君,提出了解决干旱问题的办法。
经过他的努力,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组织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干旱问题,让人民重新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为人民着想、为国家尽力的政治家。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师表的品质。
据说,很多年轻人都想成为孔子的学生,但是他只接受了一部分人。
其中有一位叫做颜回的学生非常聪明,但是他的家境很贫困,无法支付学费。
孔子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才华,决定免除他的学费,并亲自教导他。
后来,颜回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并且一直以孔子为榜样,开办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的悉心培养。
以上是关于孔子的几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孔子智慧和魅力的一面。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什么家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什么家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那么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什么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什么家,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是什么家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
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
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对于孔子的评价春秋战国之时百家齐鸣,孔子的儒家虽是显学大家,但是远远没到后世儒家独尊的一家独大局面,所以当时对孔子的评价是好坏不一,最为客观的。
孔子的儒家门人对孔子极尽推崇,把孔子奉为圣人,是凡人遥不可及的存在。
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孔子是一个博学的学者。
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孔子的圣德是不可企及的,他极力的称颂孔子的学说和品行。
墨家则批评孔子儒家思想的繁琐礼仪,并且说孔子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没有亲自去实行,是述而不作,仅仅只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
道家的无为之道为与孔子的礼教格格不入,所以对孔子的礼教是大加蔑视。
法家的“法”与儒家的“仁”天然对立,法家大贤韩非子对孔子各人很欣赏敬服,但是认为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不符合实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读《孔子与儒家思想》有感
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孔子作为教育大家,做了如下提炼:
我将具体从教师素养和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来阐述。
教师素养方面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好
学精神感染学生。自己不学习,却整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
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更直接的理由是,教师不断学习,才能有
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否则就可能捉襟见肘,难免遇到尴尬
的局面。
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要素质。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
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是耐心,是
诲人不倦的精神。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
深刻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模仿。教师的一
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所以教师一定要
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一言中
的,说到了教育的本质。
3、民主平等
纵观论语,孔子的教学充满了民主平等的精神。他总是心
平气和的与学生对话、探讨,从不以势压人,也绝无盛气凌人
的感觉
教育理论方面
1、志存高远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是学生学
习的动力。孔子很重视这一点。
2、因材施教
孔子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
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
3、重视学法指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定期复习,
是巩固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近现代心理学原理的。
“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叫熏陶法,既是教法,
也是学法。
现在的教师们整日空谈教法,轻视学法指导。他们忘记了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
比教法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向我们的老前辈
孔老师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家,我们
的先师,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