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景导入
视频:一年四季变化的树
新课探究
(一)观察沙和豆子
沙子
豆子
新课探究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记录表
沙子的特点
豆子的特点
自然石经水的传染感动力持 久反复冲撞、摩擦产生的,其豆子是植物的一种果实, 成份较为复杂、表面有一定 它是黄色的,是圆状的。 光滑性,杂质含量多。 结论: 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状、大小都不尽相同,
新课探究
实验结论: 豆子和沙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
还是豆。也就是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
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新课探究
(二)观察白糖的变化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 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 糖。白糖色白,干净,甜度 高。
新课探究
实验名称 观察白糖在加热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金属汤匙、蜡烛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类。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堂训练 二、连线题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水变成冰 弯折铁丝 铁钉生锈 压扁易拉罐 白糖溶于水中
新课探究
观察加热后白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固态颗 会变成液态 固态黑色胶体 粒状的物体, 红色的物体, 状的物体,有焦 有糖味。 有一些香味。味,冒黑烟。
新课探究
结论: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状态、形
状等会发生改变,也会产生新的物质。
新课探究
观察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优质复习课件

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 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有快有慢而已。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常见现象
物质 变化
物理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颜色、形状或状态 (固体、液体、气 体)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着发光、 放热、变色、 产生沉淀、产 生气体等现象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塑料瓶的外壁有点凉。
5……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 方法 实验 现象
初步 结论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的白醋后小心倒入一匙小 苏打稍后在玻璃杯上盖上玻璃片。
用肉眼观察,发现___反_应__剧__烈__产__生_大__量__气__泡____。 用手触摸杯壁,感觉__比__原__来__凉__一_些_____。 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它们___有____明显的变 化,__有____新物质产生。 (填“有”或“没有”)
黑色
气味变化: 无味
————
焦味
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固态的蜡 熔化 液态的蜡烛油
物理变化
固态的蜡 燃烧 水和二氧化碳 (碳)
化学变化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
小资料:蜡烛燃烧中的秘密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 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 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 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
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教师版)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米饭为何变甜: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了甜的物质糖。
(化学变化)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4小苏打:白色、无味、粉末状固体。
白醋: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新的液体(化学变化)现象:1、产生气泡,有“嘶嘶”声。
2、锥形瓶外壁有点凉。
3、锥形瓶底部有白色粉末。
4、瓶子里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马上熄灭。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火焰熄灭。
5、铁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颜色手感声音气味是否易脱落间隙是否导电铁银白光滑尖、高无否无是铁锈红褐色粗糙低、沉臭是有否6、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1、涂矿物性油、油漆或者烧制搪瓷、喷塑2、烤蓝: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3、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4、改善金属的本质:如在铁制品中加入镍和铬制成不锈钢就可以防锈。
5、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7、探究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
实验猜想:铁在水和氧气的共同参与下使铁生锈。
实验器材:3只同型号试管,3枚同规格的经过打磨除锈的铁钉或者全新的铁钉,蒸馏水、食用油、盐水(蒸馏水+食用盐),干燥剂(硅胶),电吹风实验步骤:1、将3个试管洗净,用电吹风烘干。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5、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变化。
6、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7、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8、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9、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0、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1、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3)、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4)、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5)、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物质的变化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和变化时伴随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为我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将学习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这三种状态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来观察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深入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其次,我们还将学习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和主要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今后更深入的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提供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加热固体物质、混合溶液等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来引发他们对物质变化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现象,来发现和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融化等现象,探究其中的变化规律和原理。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小实验或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和体验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启发性问题或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通过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物质的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有()
A.蜡烛的熔化
B.木柴燃烧
C.矿石粉碎
D.电灯的发光
2.下面物质的变化,是不可逆变化的有()
A.玻璃的变化
B.水泥的变化
C.水的三态变化
3.下列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A.冰融化
B.小麦磨成面粉
C.鸡蛋皮放入白醋中
4、下列物体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形态上变化的是()
A、蒜瓣在蒜臼中被捣成蒜泥
B、煤气在炉灶上燃烧
C、咀嚼馒头过程中感觉到有甜味
5、碎玻璃在熔炉中逐渐变软,并融为一体的过程,我们称它为玻璃的()
A、熔化
B、软化
C、溶解
6、在下列条件下,铁最容易生锈的是()
A、在真空中
B、在食用油中
C、铁在食盐中
7、适量的水泥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均匀后,不久就会硬化,这种变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使水泥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A、能
B、不能
C、无法判断
8、木材在下列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是()
A、加工成桌子
B、加工成椅子
C、点燃当火把照明
D、被粉碎成锯末
9、下列变化:泥土到砖块、一粒种子变成一棵幼苗。
()
A、两种变化都是不可逆的
B、两种变化都是可逆的
C、前者可逆,后者不可逆
D、前者不可逆,后者可逆
10、植物油和水混合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生成新物质
B、生成了新物质
C、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对
11、用牛奶做胶水时牛奶与酸奶的比例是()
A 、1:10 B、10:1 C、1:4 D、4:1
12、家中最好用()来装醋。
A、铝罐
B、铁罐
C、玻璃瓶
D、铜罐
13、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14、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C.纸折叠
15、下列哪些变化属于可逆变化() ABCD
A、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
B、西瓜刀到西瓜汁的变化
C、玻璃刀玻璃杯的变化
16、下列哪些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
A树到椅子 B、水到冰 C、食盐到食盐水
17、下列说法不属于防止铁生锈的是
A、给轴承涂油
B、给铁盆加瓷
C、用水冲洗铁盒
18、杯子中的三根铁钉,哪一根更容易生锈
A、铁钉在水中
B、铁钉在空气中
C、铁钉一半在空气一半在水中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可以消毒,所以牛奶加热时要久煮
B、牛奶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C、所有人都要喝牛奶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腹喝牛奶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B、橘子汁与牛奶可以同时饮用
C、牛奶与醋混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D、可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
21、下列关于铁生锈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A、是不常见的一种现象
B、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C、是不可逆变化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后有水喝二氧化碳生产
B、不同物体燃烧时火焰的颜色相同
C、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气体
D、铜生锈时的铜锈是绿色的
23、用菜刀切下面的水果()时,最容易使菜刀生锈的是
A、西瓜
B、西红柿
C、南瓜
D、冬瓜
24、点燃一张纸扔进瓶子里,燃烧完后马上用橡皮膜蒙住瓶口并扎紧,过一会橡皮膜会
A、凸出来
B、凹进去
C、不变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或使其产生。
2.水泥在加水混合后,不能。
是变化。
因此人们应当在的地方储存水泥。
3. 不同,物质发生的变化就不同。
4.牛奶和醋混合后,既是产生的变化,又是的变化。
5、水有、、三种状态的变化。
变化后原状,因此这三种变化都是变化。
6、条件不同,物质也就不同。
根据变化结果可分为和
;根据是否会恢复原状可分为和。
7、玻璃碎裂的现象中,玻璃改变了,但没有产生,通过一定的手段还可以恢复。
因此这种变化是。
8、食盐和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是变化。
10、把食盐放在水中,过一会不见了说明食盐在水中了;如果把它加热,食盐又变回来了,所以说提取海盐的最简单方法是。
11、将食醋倒入装有牛奶的杯子中,可以看到杯子中有产生,这属于
的变化。
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等。
12、农闲时农民伯伯就把不用的农机具擦上油包起来。
这样做是通过隔绝和
防止
三、判断题
1、石头经过人们的加工可以产生新的物质—石凳、石桌。
()
2、蜡烛熔化是一个在高温下由固态逐渐变为液态的过程。
()
3、火柴在擦燃时产生新的物质—烟。
()
4、牛奶和醋混合后,还可以恢复原状()
5、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6、鸡蛋在醋中产生了气泡说明产生了新物质()
7、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8、污水治理是可逆变化()
9、人们可以经常把厨房中的铝锅用砂纸磨一下,使它光亮如新()
10、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使其产生新物质()
11、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没有影响()
12、牛奶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就成酸奶()
四、我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1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利:①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②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新物质
弊:①火灾给人类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②燃烧的烟污染空气
2、纸折叠合纸燃烧,就变化的种类来说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
4、酸奶是同学们很喜欢喝的牛奶,你能用纯牛奶做酸奶吗?
5、根据牛奶与下列物质混合产生的现象回答
①、我的发现
②、果汁与牛奶一起喝行吗?为什么?
6、怎样用牛奶制胶水?
7、怎样防止铁生锈
8、实验题
取六只相同的试管,编好序号。
把6只没有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试管中。
1号倒满水;
2号不作处理。
3号倒入少量水,使铁钉一半水、一半空气中。
4号倒入醋铁钉没入醋中。
5号加入盐水铁钉没入盐水。
6号加入碱水铁钉没入碱水
填表
9、分一分
①冰融化成水②钢铁生锈③打碎玻璃④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⑤食物腐败⑦煤气燃烧⑧木材燃烧⑨种子发芽⑩污水治理
其中
10、喝牛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