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应用批判性思维的益处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应用批判性思维的益处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近年来,课程思政越来越深入人心。
•课程思政”是一种渗透到专业课、通识课中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是它的主要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包含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包含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和中国文化素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扎根中国社会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更要立足于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方而,在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大学生直接接触英语原材料,直接与外国作家对话,就会不可避免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观念、民族立场和生活背景等方而碰到思想上的冲突与碰撞。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具备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进行甄别和鉴定。
根据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课程思政与批判性思维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脱节现象,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赵继伟:2019) 2021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入与渗透,把德育、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感,以及家国情怀的教育过程。
提高英语口语的关键:锻炼英语思维

提高英语口语的关键:锻炼英语思维英语是一门语言,很多人当成学问来学,精学语法、词汇,甚至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还纠结于语法、词语的精确性,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实际交流无法开展。
很多学生在英语课上花费的功夫相当多,但是成绩提高得不快甚至无效果,久而久之,觉得英语难学。
其实需要认识到的是学一种语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语言本身。
通过种种问题出现,专家建议要把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至此有关专家认为有技巧是学习之一,因此就可以从这方面注意。
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口语学习思维。
以下是几个要点需分别需要注意的有:1、大多学生学习英语不为掌握一门语言技能,只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减少很多,也就不会自觉地立志学习,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就要注意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学有所得,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为学而乐”,自觉地克服那些不利于学习的行为。
2、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事物)。
一种表达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式最终让对方明白。
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
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
比如,I love you(我爱你)。
按我们教学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 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
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I love her。
如果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那就是爱,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
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 学好英语越来越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学生的英语能力受语言差异影响很大。
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中英语言习惯的差异, 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一、语言习惯差异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形成了障碍。
语言习惯差异已经成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一个障碍。
以下是重庆市2006 年一月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 级听力短文部分应试情况( 括号内数据为标准差) 。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9First of all, let me thank you for inviting usto such a great Christmas Party. We 11 (really0.29) enjoyed the delicious food and excellentwine. Also, the music was perfect, so if I were abetter dancer, I would have enjoyed the partytwice 12 (as much 0.29). I enjoyed meeting and13 (talking 0.56) to you, and sharing the time together.I hope we' ll be able to keep this goodrelationship and make 14(next year 0.23) anothergreat one together.Thank you again for the 15 (wonderful 0.36)party. We have had a great time.在这个短文填空中, 要求学生听到填写的词都是简单常见的英语单词。
思辨能力 英语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问题、观点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推理的能力。
它是一种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英语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思辨能力对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提高思辨能
力的方法:
1. 提出问题: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不仅要了解表面意思,
还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2. 分析和评估信息:评估阅读材料、听力内容或说话者的观点时,要学会分析信息的
可靠性、逻辑性和相关性。
识别偏见、逻辑漏洞和虚假论证。
3. 推理和演绎:通过推理和演绎来推断结果或结论。
根据给定的信息和逻辑规则,进
行推理和推断。
4. 反思和审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审视自己的
观点和想法,并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观点。
5. 综合和综述:将多个观点、证据或信息综合起来,并作出综述。
学会整合不同的观
点和证据,形成自己的结论。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英语学习中的思辨能力,并在语言运用中更
加准确、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切实促进深度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切实促进深度学习《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作为语篇研读的最佳载体,更是英语学科深度学习的主阵地。
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分析、批判和创新,汲取文化精华,凸显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使英语学科从学科知识为本的课程转向学科育人为本的课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
学生的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增长,学科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孕育、渗透和养成。
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促进这个过程的最大效益化,即是深度学习的“有效生长途径”。
学生通过参与记忆、认知、归纳、分析、思考、推断、评价等活动,增长该学科特有的见识,提高对世界、对社会的基本判断力,形成对人生的基本价值观和态度。
教师仔细推敲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语篇研读环节,探索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
结合苏教版牛津英语相关课例,在细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反思得出以下几点以深入开展语篇研读,实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一、在深度追问中发展高阶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适切的问题能激活、驱动思维。
“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要指向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够促进有效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开放,让学生有话可言,发挥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三个转变:从信息型问题到开放型问题,从展示型问题到参考型问题,从评价型问题到迁移型问题。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牛津英语》8A U6 Reading一文时,教师A 和B在播放了相关视频后均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引入法。
前者:Where is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后者:Have you ever seen any birds? Where did you see them? Do you like bird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irds you see? What do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it? 同样是对鸟的看法进行开放式提问,但学生的思维就在后者的问题中推进,更广阔,更开放,更深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阅读理解 1. 题型特点
2016年的阅读理解命题延续2014、 2015年格局,基本上仍然可以归纳为传统 的主旨大意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 以及细节理解题。从整体来看,细节理解 题占多数,推理判断题其次,然后是主旨 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
17
语言特点 2016年新课标卷所选材料基本都是英文
原版材料能够体现当代英语的特点,用词 简练,生动,语句富于变化,长短句搭配 得当,常用词的深层或引申意义也处理得 比较恰当,既不限于教材原义,又不涉及 过于生僻的用法。
文章一般采用议论文或说明文(在所有 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英语文体中,议论文、 说明文和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是七选五最为 突出的三类),自该题型在新课标卷中出 现以来均采用说明文。2016年I卷为叙述类 说明文,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密码解密方 法。
3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 • 语言能力 • 文化品格 • 思维品质 • 学习能力
4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
心”
文化品格 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
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 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 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 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 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分析 2016 预测 2017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何士权
1
“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 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 理解、表达和交流”
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 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认知的方法思 维。
2
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母语与我们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理,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 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 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 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的过程。
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作者:陈国芳李海英任朋娥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15期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英语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那他想要进行就会很难;当然,一个老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强化英语思维的意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背诵上。
思维像翅膀,能让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迅速提升。
许国璋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对语言作了这样的解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就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与客观事件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作息的载体。
”语言思维有两个层面,浅层次的语言思维关注语言本身,深层次的思维涉及文化渗透。
人的思维和语言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运用语言所形成的言语可以传达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思维成果。
但是传达时主要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制约词语的选择、加工、调整,直接影响句式的选用以及词语、句子的组合,直接影响语序的安排、表达手段的使用。
也就是说,言语编码的过程是一个在人们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框架下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没有思维,就很难想象人们的活动是有意义、有目的的;没有思维,就很难想象人的活动是一种合乎目的的活动。
作为多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我先从浅层次方面谈谈英语思维习惯养成的一些策略。
单词运用是英语思维习惯养成的第一个突破口。
不具备英语思维习惯的学生写句子所用单词全是用“裸词”拼凑而成,如:She likes play piano.照这种方式学英语即使记会了1万词又有何用?这也道出了一些只会记单词学生的苦衷:单词全会写,组成的句子全是错误。
如果一个老师不培养学生的单词思维能力,听写单词次数再多也教不好英语。
略论“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略论“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人教社与英国朗文公司联合出版的JEFC和SEFC教材在我国正式投入使用已有几年。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教师认真领会大纲意图,科学研究教材编排体系;同时加强自身基本功训练,进行教法探索,使英语教学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新教材的使用符合时代要求,完成了应试教育向素质转化的重大举措。
要言之,新教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笔者四年来一直处在新教材的一线教学岗位,有幸参与了新教材从初一到目前高二的整个教学过程。
曾被这个问题所困惑:既然英语国家的儿童语言能力的习得遵循“听、说、读、写”,我们是否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呢?在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新生中,我严格加强了“听、说”训练,绝大部分学生能听懂所学对话并进行“听、说”操练活动。
但是当我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进一步推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读写能力很差,特别是面对期中考试的试卷时简直一筹莫展,而且这种现象在其他学校也很普通。
是试题超出了教材的要求,还是本人对《大纲》要求出现某种程度的误解?笔者开始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了省内部分知识教师,最后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之所在:机械照搬英语国家儿童的语言能力习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听、说、读、写”的渐进规律,而忽视了我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
在儿童母语能力的习得过程中,10个月左右婴儿就已经开始能区别成人使用的少数词汇并且对不同的词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一反应过程并非行为主义者所指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一种初级的、地道的交际过程。
为什么要称之为交际?因为它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儿童开始说出单词以前,他们已经能够理解某些词了。
如果把儿童说出的词汇叫积极词汇,而把儿童能够理解的词汇称消极词汇。
那么,在整个发展期内,消极词汇的发展都远远超出积极词汇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理解超前于表达,也就是说,要想充分培养个体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略论“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略论,英语思维,能力,重要,作用,略论,英语思维,能力,重要,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英语学习中查看更多范文。
略论“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人教社与英国朗文公司联合出版的JeFc和seFc教材在我国正式投入使用已有几年。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教师认真领会大纲意图,科学研究教材编排体系;同时加强自身基本功训练,进行教法探索,使英语教学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新教材的使用符合时代要求,完成了应试教育向素质转化的重大举措。
要言之,新教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笔者四年来一直处在新教材的一线教学岗位,有幸参与了新教材从初一到目前高二的整个教学过程。
曾被这个问题所困惑:既然英语国家的儿童语言能力的习得遵循“听、说、读、写”,我们是否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呢?在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新生中,我严格加强了“听、说”训练,绝大部分学生能听懂所学对话并进行“听、说”操练活动。
但是当我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进一步推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读写能力很差,特别是面对期中考试的试卷时简直一筹莫展,而且这种现象在其他学校也很普通。
是试题超出了教材的要求,还是本人对《大纲》要求出现某种程度的误解?笔者开始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了省内部分知识教师,最后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之所在:机械照搬英语国家儿童的语言能力习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听、说、读、写”的渐进规律,而忽视了我国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
在儿童母语能力的习得过程中,10个月左右婴儿就已经开始能区别成人使用的少数词汇并且对不同的词作出不同的反应,这一反应过程并非行为主义者所指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一种初级的、地道的交际过程。
为什么要称之为交际?因为它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儿童开始说出单词以前,他们已经能够理解某些词了。
如果把儿童说出的词汇叫积极词汇,而把儿童能够理解的词汇称消极词汇。
那么,在整个发展期内,消极词汇的发展都远远超出积极词汇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理解超前于表达,也就是说,要想充分培养个体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
而这种能力本身应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
儿童对个别单词的模仿也许纯属偶然,但发展到组织句子以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一过程,则与思维的培养过程同步。
笔者认为婴幼儿的思维活动从无到有、从初级向高级的发展是其在良好语境中学习语言的必然结果。
因为思维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思维活动在语言形式中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也是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人类正是在使用创造工具的过程中创造了人本身。
所以说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类大脑,正是学习和使用语言工具的产物。
个体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即心理学所指的“言语”这一概念。
言语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活动和技能。
它又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语是书而言语的有声表现;而内部言语则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形(即思维活动)。
关于言语能力的习得问题,一直存在行为上又叫理论和认知理论的争论。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认为言语行为和其他大多数行为样是一种操作行为。
个体言语能力的习得是通过“语言信息刺激对语言信息的反应”这一模式反复强化,促进其掌握语言的正确形式从而正确地使用语言。
认知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乔姆斯基(chomskv)却认为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形式不能解释个体能够说出和理解从未经验过的句子这一现象。
他倡导语言规则在言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是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认知的基础上掌握语言规则,逐步完善言语技能,从而构造和理解新的句子。
乔姆斯基的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语言表征在言语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有用。
但是,难道个体天生就掌握了语言规则吗?一定语言规则的掌握又是否必须通过反复操作条件反射来完成呢?笔者认为斯金纳的行为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学前儿童,特别是初学语言者的言语能力习得的问题。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是辩证统一的:个体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必须有思维活动的参与,而初级阶段的“听、说”交际推动了儿童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为系统学习语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思维活动介入个体语言学习,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以指导个体的言语实践成为实际可能。
笔者认为:个体对语言规则的掌握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而思维的发展又必须通过大量语言信息的反复刺激与强化,这是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而运用语言规则构造和理解新的句子则属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
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在充分发展外部言语能力的基础上,在言语实践过程中,随着人脑言语机能的成熟与发展,外部言语活动逐渐转化为内部言语。
这样提高了人脑的思维能力,使之指导外部言语实践。
这正好是思维能动作用的重要体现。
因此,言语能力学习的过程即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它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
所以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培养以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就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则必须具备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显然这种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就介入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之中,使之充分指导学生的英语交际活动。
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包括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的共同丰富与发展。
这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就外部言语而言,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②就内部言语面言,则需要机能健全的人脑。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虽然缺乏良好的语境,但是通过多年的汉语学习,大脑已趋成熟,各项机能基本完备。
这与英语国家学前儿童相比是最大的优势之所在。
外部言语活动虽然是思维的有声表现,但缺乏英语思维介入的初级阶段的“听、说”教学这只能是对英语外部言语活动的机械模仿。
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固发展。
因此单纯的“听、说”教学不但不能带动“读、写”,反而会造成“听、说”与“读、写”脱节。
这实际上是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思维与行为的脱节。
笔者在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会听会说不会书面表达的现象正是因此而产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样几点:1“听、说”是学习者充分训练外部言语能力、感知客观世界、掌握语言基本形式的重要手段它绝不是英语教学(即使是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的全部。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已经掌握的外部言语形式转化为内部言语。
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听、说”模仿所能达到的目标。
在现行的JeFc和seFc教材中,都充分考虑到“听、说”教学的量要性,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都配备有对话磁带,而且教学重点侧重点在训练对话的过程中发展“说”的能力,但如果单纯模仿课文中所提供的对话,那就难以真正发展“说”的能力。
特别是seFc教材中,在每单位的第一课中都中都大量出现“practice”的练习。
比如seFc教材第二册每二单元第一课“№smokingplease!”中的“practice”就是提供几种不同的回答的句子。
提练过程中,学生只有根据不同环境选择回答方式,使得语言形式与环境相联系,才能使学生达到运用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的目的。
所以“听、说”教学应为贯穿整个中学阶段教学的始终。
但教师必须区别“听、说”模仿与“听、说”训练,使“听、说”与环境(或者模拟环境)产生联系,从而使思维以语言交际实践的形式得到进一步提高。
2“听、读”教学是促进英语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1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听”、“读”对感知英语信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国学生缺乏良好的语境,仅凭课堂内的电化教学手段及教师的作用不足以弥补不良语境的缺陷。
2.2通过“读”的教学指导学生尽可能早地掌握阅读技能,一方面感知更多的语言信息,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推理所产生的结果,通过内部言语活动编码成可以展开和表达的英语形式,这一外部言语的内化过程促进了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种内部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可以以“说”的形式加以表达,加强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话的联系,实际上促进了英语思维活动介入英语交际中。
在seFc新教材每单元的第二课都有阅读后回答问题,判断正误的练习,都起到了充分发展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作用。
3“听、写”训练可以促使学生英语学习趋于“立体化”声音和文字分别是人脑思维的结果有声和有形的表现。
我国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脑机能,完全可以协调人体各器官和系统建立语言的声、形联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尽早地摆脱汉语思维习惯。
在这几条措施中,“听、说”教学引起了广大同行的高度重视。
但许多教师却忽视“听、写”训练。
其实“听、写”在学生学习英语字母时即可展开,逐步发展到听写单词、句子以至简短的课文。
JeFc教材第二册就大量出现了阅读训练。
诸如听或读课文后按要求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等。
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意图是为了在教学中尽早建立“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联系。
笔者认为这种联系即学习的“立体化”。
总之,在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国外流行的各种教学法,而应针对我国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训练的辨证关系,使英语思维有效介入学生的英语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