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分析与研究
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应用技术研究

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应用技术研究【摘要】新基建对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本质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变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将智能的交通智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民众生活的智慧水平不断攀升。
无论是新基建还是交通强国,在世界范围的科技变革中,信息技术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应用技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合理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各类问题尤为关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交通体系的构建迎来新的契机,在城市交通体系构建中,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交通体系,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现状,解决城市交通的现存的突出问题,促进城市发展。
1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属于交叉学科,涵盖了建筑、交通、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智慧交通的概念由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发展而来,相较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综合运用了IoT、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在已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上,将这些技术集成到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通过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组织和交通管理形态等方式,形成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一体化、因需而变的智慧交通运输系统。
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能有效解决路段的通行能力。
智慧交通运输体系涵盖了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如ETC、自助停车付费、新能源充电桩等,市场需求巨大,智慧交通运输体系也将在基础设施智慧化、生产组织智慧化、运输服务智慧化、决策监管智慧化等方面大有可为。
2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2.1交通要素的标识及识别智能识别和无线传感技术是用于标识和感知物体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整个智慧交通建设的基础。
智能识别是指每个物品都拥有唯一的条码、二维码、或RFID标签,这些电子标签中封存着它们独有的特征及位置信息,然后这些信息被智能设备读取并传输至上层系统进行识别处理和最终决策。
道路交通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道路交通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信息技术运用于道路交通管理是提高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在建设观念、重视程度、管理体制、建设资金、法律体系、建设规划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应当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观念,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设立稳定的建设资金,改变现行管理体制、成立综合协调机构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稳定、良性发展,推动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效率。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交通对城市拓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长,“行车难、停车难”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一种通病,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长沙市城区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1.1道路交通管理是对在道路范围内的人、车、路、环境四者的统一管理,即道路交通管理职能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对以道路为基础条件而移动的人流和车流,进行合理的限制和科学的组织疏导,以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在运动中产生的矛盾,保障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组织活动。
简言之,道路交通管理就是对人、车、路、环境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实施统一管理。
但是道路交通系统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事故频发,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二是交通堵塞严重,导致出行时间增加,能源消耗加大;三是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四是间接导致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被无效地使用;五是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给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城市交通信息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城市交通信息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问题也应运而生。
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和智能分析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解决方案。
该系统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更好地控制和监测城市交通状况,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和堵车现象等交通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城市交通信息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二、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是城市交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收集和处理交通状况、道路设施、车辆信息等各种数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详细和准确的交通信息,以便更好地规划和指导城市交通运行。
1. 交通信息采集设备交通信息采集设备是交通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的核心。
包括交通流量监控设备、交通信号灯、摄像机、传感器和GPS设备等。
交通设施的部署位置可根据城市交通状况而定,如交通拥堵点、道路交叉口、路段速度等。
2. 交通信息采集算法交通信息采集算法可分为基于传感器的算法和基于数据挖掘的算法。
基于传感器的算法主要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包括交通流量统计、速度测量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算法,则利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提取交通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如交通拥堵预测和交通优化规划等。
3. 交通数据存储和处理交通数据采集设备和算法可以向交通数据存储设备输送数据。
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和存储,实现对数据的高效访问和处理。
同时也提供了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等必要的安全措施。
三、城市交通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分析系统主要通过对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预测未来的交通状况,提供合理的交通建议和规划,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城市交通运行的实时状况,实现智慧交通的目标。
1. 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交通大数据分析是城市交通智能分析系统的核心,它能够通过各种算法分析交通数据,提供准确的交通预测和规划,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常用技术包括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
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摘要: 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所以,在当前道路交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给城市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只有真正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规划,采取有效的布局方式通过全面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
所以,当前一定要有效解除城市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摆脱各种制因素,实现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和城市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问题引言:现如今,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继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正迅猛发展。
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居住条件、出行要求及城市的空间景观等均产生了新的要求,使城市功能更加复杂多样,以致对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城市路网规划布局与设计等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重道路功能规划,轻环境规划在当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城市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功能性的设计,而对于环境却有所忽视,人们在城市居住中不仅要满足日常的通行功能,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大部分城市道路设计只重视车道数量、网络布线和结构合理性,忽略环境功能。
环境功能是现代城市道路规划中的首要位置,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环境为根本,按照不同的空间布局,对建筑特色、景观风貌、绿色植物的进行相互协调的把控,这样才能提高环境的整体功能效果,不断发挥城市道路的景观风貌。
2.重道路基础规划,轻交通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很多城市只重视基础设施的开发规划,忽视了城市的长远规划。
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长远的规划手段对不同城区和不同道路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这样才能够在日后避免重复建设,增加经济成本。
浅谈对北京市公路路网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2020.12科学技术创新1建设背景截至2019年,北京市公路总里程已超过222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114.6公里,一级公路1457.4公里,二级公路4028.6公里,三级公路3970.1公里,四级公路11685.0公里[1]。
随着公路路网的日益复杂及交通量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管理压力逐渐增大,急需提升公路管理部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通过对北京市自然地理状况及公路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的突发事件原因包括: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事故,降雨积水、雾霾、降雪积雪、结冰、大风横风等恶劣天气引起的事故,车辆故障、交通事故、交通流量过大等引起的交通阻断,以及道路施工养护、重大社会活动等引起道路的交通拥堵或阻断。
为进一步提高公路路网管理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公路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根据交通运输部《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三五”规划》、《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等有关文件精神,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全面启动了———北京市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工作,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路路网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该项目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国家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示范工程,为全国省级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2]。
该系统是在国家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以及北京市交通委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之下,构建的北京市与郊区区县两级信息系统平台。
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平台、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业务应用、公众服务、数据采集、系统支撑等六大类共计11个系统[3]。
2北京市公路路网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架构在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公路路网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架构应运而生,该系统架构作为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底层平台,主要承担着前端外场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是一切道路、交通、环境数据采集与感知的基础,是面向公路使用者信息发布的主要手段,其数据的全面、精准决定着上层应急处置系统运行决策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是 道路 的增 长跟 不上 车辆 和 交通 流量 的增 长 ,交通 路交 通管 理 就 是对人 、车 、 路 、环 境 构成 的道 路交 供 需矛 盾 日益加 剧.随着 经济 建设 和城 市规 模 的快 通系 统 实施 统一 管理 .但 是道路 交通 系统 存 在 比较
速 发展 ,对 外 交流 的 日益频 繁和 人们 物质 文化 生活 突 出的矛 盾 ,主 要表 现在 :一 是 交通 事故 频发 ,对
水 平 的提 高, 交通 需求 日益 增加 ,尤其 是汽车 数量 人类 生命 安 全造 成极 大威胁 ;二 是交通 堵塞 严 重 , 的迅 速增 加 ,这 就 要求 大 量进 行 道 路建 设 .但 是 , 导致 出行 时间增 加 ,能源 消 耗加 大 ;三是 空气 污染
由于 受 到建 设 资金 、道 路 用地 等 诸 多条 件 的制 约 , 道 路 里程 的增 长速 度远 远 落 后 于车 辆 的增 长速 度 , 这 种状 况还 将持 续 并加 剧 .同时道 路 交通 管理 机关 和 噪声污 染 程度 日益加深 ; 四是 间接 导致 城市 有 限 的 土地 资源 和 能源 被无效 地 使用 :五 是严 重影 响 了 人类 生活 的质量 ,给 环境 、 经济 和社会 带 来 了极其
准确 、合 理.因此 ,道路 交通 管理 信 息化 是 改善道 二 是道 路交 通管 理信 息化 建 设 与道路 交通 运 输信 息 路 交通管 理现 状 ,充 分发 挥道 路 交通 系统 效能 的有 化 建设 应 当 由一个 部 门进行 协 调建 设.实 际上 是道 效手 段 ,是道 路 交通 管理 发展 的一大趋 势 . 路 交通 管理 信 息化 建设 由公安机 关 交通 管理 负 责 , 道路 交通 管理 信 息化 ,是 指在 公 安交通 管理 各 交通 运 输信 息化 建 设一 般 由交通 部 门或 运输 企业 自 身负责 .这 既导致 了大量 的重 复建 设 ,再 加上 资 金 部 门和相 关活 动领 域普 遍采 用现 代信 息技 术 , 分 、 充 有效 地 开发 和利 用各 种交 通信 息 资源 , 使公安 交通 本 身 的缺 乏 ,造 成 所建 信 息系 统水 平过 低 , 同时对 管理 各部 门和 全 体 民警 都 能在 任 何时 间 、地点 ,通 土 地 资源 、道路 资源等造 成 了大量 的浪 费.由于各 过 各种信 息 媒体 ,享 用和 相互 传 递信 息.信 息化 对 自为政 ,研 究机 构 服 务两 个不 同 的对象 ,在 研 究项 公 安交通 管 理工 作产 生 了广泛 而 深刻 的 影响.一 是 加快 了公安 交通 管理 信 息基础 设 施 的建 设.信息 化 目上 按各 自的要 求进行 实 验 、研究 、 开发 ,导 致部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设计冯国冠

第8卷第12期2012年12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8No.12Dec.2012文章编号:1673-193X(2012)-12-0074-0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设计冯国冠(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广州510030)摘要: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因建设规模大、周期长、工期紧、风险大以及施工管理与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易发生工程安全事故与质量隐患,传统的人为监督的技术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需求。
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现状、研究内容与应用实践情况进行介绍,重点研究了质量安全管理业务分类、内容及工作流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软件体系架构以及基于“云计算”的硬件与网络体系,并通过广州地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了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与管理的方法,为其他城市组织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安全云平台中图分类号:X951文献标志码:A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qualityand safety management program designFENG Guo-guan(Guangzhou Metro Corporation,Guangzhou Guangdong510380,China)Abstract:High incidence of project safety incidents and quality risks that existed in urban transit construction pro-ject,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long cycle,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high risk,as well a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force and so on.The traditional man to man technology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which the project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needs.In this paper,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background,current statu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The focus on which studie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business classification,contents and workflow,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based on"cloud computing"hardware and network system.The Guangzhou metro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which explore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It carried out similar work that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city.Key words: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information construction;safety and quality cloud platform 收稿日期:2012-09-190引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工程建设的高峰期,至2020年,线路规划里程将超过6100km。
智慧公路发展现状、趋势分析及对策

114交通科技与管理智慧交通与信息技术1 智慧交通的基本组成智慧交通是新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信息管理技术与交通运输系统高度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3]。
智慧交通内在原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管理与调节整个交通系统,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速信息资源的采集与整合,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合理的规划与控制高速交通系统,从而实现高效、准确、有序的高速公路管理,满足新时代、新交通的现实需求。
2 关于智慧公路2.1 智慧公路的概念智慧公路是以5G、物联网、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为基础,由感知和收集、网络通信、决策和处理以及服务提供等系统构成,具有道路信息高效采集、泛在控制诱导、智慧决策以及个性化服务等功能的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
智慧公路可以通过感知基础设施与多网融合的通信设施,实现海量公路数据的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实时动态采集和传输,从而全面、准确掌握每段路、车、结构物的状况,协助智能车辆实现环境感知和运动行为控制,最终显著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水平、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是交通行业与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黑科技”。
2.2 智慧公路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智慧公路以人-车-路全面精准感知以及智能决策为核心,通过人-车-路互联与协作,构建整个路网的协同管控与服务,其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为:感知及传输系统。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采集手段单一,高速公路均采用固定的交通流采集设施,由于只在关键路段定点布设,覆盖范围受限。
而智慧公路除固定交通流采集设施之外,还可通过导航数据、移动终端数据等获取信息,从而具备多维信息感知能力,实现车-路、车-车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并与交通参与者协同联动,实时主动检测路网运行情况和道路拥堵、匝道流量、设备故障等信息,为公路交通安全和高效通行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车路协同和区域路网统筹协调功能。
除具备多维感知能力之外,智慧公路还采用信息双向传输共享技术,以形成人-车-路多方协作机制,对路网的车辆进行诱导,使路网车辆更加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分析与研究
1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交通需求迅猛增长,车路矛盾日益尖锐。
道路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已成为制约城市功能发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道路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1道路交通拥挤,出行效率不高
随着交通出行量的不断增大,市区道路交通堵塞路段增多、堵塞区域苦熬大、车速下,交通出行时间增长,出行效率下降;支路系统不健全,交通量过于集中在干线道路而引起主要节点出现堵塞;道路网应变能力差,遇事故极易引起大范围交通瘫痪。
1.2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交通需求空间巨大
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车路矛盾日益加剧,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近490万辆。
统计数据显示,私人小汽车已占小汽车保有量的80%多,私人小汽车出行量逐渐逼近公共交通。
这种快速的增长势态,将会给已经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1.3道路供给空间有限,道路结构存在不足
受北京中心城区布局的制约,道路供给空间有限。
北京道路面积率已达到18.5%,距20%的规划上线仅一步之遥,与伦敦(35%)、东京(23%)、巴黎(25.6%)等国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尽管道路修建在不断进行,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北京市道路已有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北京市路网结构中,东西向主干道多,南北向主干道、次干道和联络线少,导致东西二、三环路拥堵最为严重。
1.4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换乘不便、公共交通运力不均、车内拥挤、舒适度差、运营速度低等。
换成问题突出,地面公交之间、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有的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不便。
公共交通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换乘距离达到255米。
1.5停车问题突出
基本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停车泊位先比庞大的机动车数量而言严重匮乏。
据统计,每辆民用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仅占有0.67个。
停车秩序混乱,占路停车现象严重,特别是占用人行道河自行车道停车现象极其普遍。
1.6交通公害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今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调整,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北京仍然是中国环境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
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正逐渐成为北进市区的主要污染源,并且成日益严重的趋势。
机动车为其对整个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有些指标占到50%以上,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所致。
1.7市民交通意识不强,交通违章现象较多
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不足,部分市民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较差,交通违章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在没有民警管理的路口,各种车辆抢行,甚至不按灯行使、行人任意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化技术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传统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特别是在城市路网持续超负荷运行而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状态下,任何交通矛盾、管理工作中的细微不足都将被交通流量的高饱和度迅速放大,极有可能引发大范围交通拥堵甚至导致交通顺时瘫痪。
科技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现有交通管理科技应用基础上,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科学交通管理的系统性、集成度,扩展科技手段应用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益,是充分挖掘道路资源,科学调控交通流量,缓和车路矛盾,提高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和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城市交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技术保障。
3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现有子系统在连接和协调上存在不足
北京市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大部分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管理需求单独开发,主
要在部门内部运行,导致各部门的系统相对独立,缺乏协调。
另一方面,北京市交通信息化标准(尤其是接口标准)发展滞后,各子系统采用的进口技术和设备多来自国外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标准,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3.2现有子系统工程不够完善、应用不够充分
北京虽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但是大部分子系统由于建成初期技术程度和建设条件的限制,系统智能化功能不完全。
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重新开发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许多应用一直保留着最初开发的系统。
另一方面,由于对系统管理和运营的经验不足,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有待对其应用潜力进行挖掘和利用。
3.3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来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巨大,但由于发展较慢且缺少历史积累,同时交通需求迅猛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呈现出不足。
随着北京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日渐增加。
3.4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有待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有代加
强
交通信息化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非技术的软环境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协调机制、配套法制、产业政策、教育宣传、投融资管理等。
但北京市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前期,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不是很充分,这带来了当年现有交通信息化系统的部分问题,也给将来交通信息化发展设置了障碍。
3.5国外技术和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的交通特点
北京市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应用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而北京市交通流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混合交通流,特勤交通等,对北京市特有的交通现象的研究不足使得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难以完全发挥其预期作用。
4提高北京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效应着力点研究
4.1路面科技系统规模效应需进一步提高
北京交通管理科技实施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北京车路矛盾持续加剧,交通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管理系统覆盖范围不知足,尤其北京远郊县区域科技设施严重缺乏,城乡区域信号联动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北京大量新增道路缺乏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无法实现连续诱导、管控,科学交通管理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亟需继续推进科技系统规模化、系统化建设,全面扩大科技系统建设规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系统,从根本上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控效率和服务水平。
4.2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的整合集成设计,系统采集数据处理不充分,系统间信息融合程度不高,科技系统各自为政、独立应用的局面还广泛存在,系统互相联动、协同作战的效果还不明显。
不仅造成了系统应用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增加了系统维护和使用上的不便。
例如,指挥调度集成系统,由于受通信协议制约,交通信号控制信息、旅行时间系统的实时交通数据无法接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挥调度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
因此,加强信息化系统资源整合也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一个侧重点。
此外,基层实战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系统的实战效果。
4.3打破部门界限、注重协同工作
交通管理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欧洲各国亦是如此。
正因为交通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所以才会出现部门之间在职责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运行管理恰恰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同合作,部容许互相割裂、彼此独立。
在确保交通运行安全高效及方便出行的目标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建立一套相互合作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举措。
4.4制定发布标准,培育相关产业
交通信息化的本质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而交通信息服务的过程就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过程。
欧洲多国开展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推进之所以能到到今天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群众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制定了全欧洲统一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编码标准,他规定了道路交通事件、拥堵状况及天气状况等地描述标准,从而使欧洲所有的道路交通
信息服务都遵循统一的标准发布信息;二是围绕交通信息服务,根据市场的应用需求,形成了企业的合理分工,构成了从软硬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与运行管理到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交通信息产业链,从而为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整套的技术支撑。
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定道路交通信息发布标准、培育交通信息产业链是推动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