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立勋: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
论《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意义

论《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意义摘要:石头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作者以顽石的文化喻意构造出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底蕴,并以其身负“补天”使命而无法施展及被压抑的审美情感,表现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石头;主题;隐喻石头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书中提到的五个书名,《石头记》一名是最被脂砚斋所认可的,在他历次批注的定本中用的都是《石头记》一名;《红楼梦》叙事也是假借“通灵”的石头叙述其视野中所感知、所经历的一切来完成,由此构成独特的叙事角度,突出“石头”作为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作者对“石头”意象的创造性运用,是这部伟大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红楼梦》中“石头”意象的分析探讨,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主旨。
一、石头的文化喻意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的特征,先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移注于万物之中,借助想象去诠释世间万物。
文艺创作也移情于物,情物交融,并按审美理想塑造审美具象物。
“石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寄寓了儒士们的优良品德,象征文人耿介坚贞的人格和孤高自许、不同流俗的独特情趣。
如《宋史·米芾传》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米芾因此被称为“米癫”。
米芾所呼“石兄”,后人又称为“石丈人”。
这段记载表明米芾癫狂痴迷的特异性格,如该传记对米芾所下评语:“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除此之外,“石能言”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此语原出《左传·昭公八年》:“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
不然,民听滥也。
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
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
中国古代文化之旅:解读《红楼梦》中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之旅:解读《红楼梦》中的传统价值观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深入探索。
本文将从传统家庭观念、礼仪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地位等方面解读《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
1. 传统家庭观念1.1 家族至上在《红楼梦》中,家族至上的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整个故事发生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家族的荣辱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标杆。
这种传统价值观强调个人理想与家族利益的平衡,并推崇亲情、尊老爱幼等美德。
1.2 父权主义父权主义是古代中国家庭观念的核心之一。
在《红楼梦》中,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孝顺、尊敬父亲成为子女应有的行为规范。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家族结构的特点和传统的尊卑秩序。
2. 礼仪与道德准则2.1 礼教思想《红楼梦》中深刻描绘了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
人们注重尊卑有序,遵循一套严谨而细致的礼仪制度。
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礼节和应对方式,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
2.2 忠孝两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两全,即既要对国家忠诚,也要对家庭孝顺。
《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贾母和王熙凤等角色的塑造,展示了忠孝并重的传统美德。
3. 封建礼教与婚姻观念3.1 婚姻合规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婚姻是由家族进行安排,并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
《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决定的,而非双方自主选择。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婚姻制度的特点和婚姻观念。
3.2 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传统封建礼教中重要的准则之一,意味着结婚双方必须等级相当、家庭背景相似。
在《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就有许多因为"门当户对"而引起的矛盾和痛苦。
4. 女性地位与家庭角色4.1 家庭责任和义务女性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被赋予了家庭责任和义务。
她们应该服从父亲、丈夫和儿子,在家庭中担任养育子女、维护家族荣誉等角色。
浅谈《红楼梦》中的玉石文化

珍爱 . 毋 宁说 是对 权 力 、 地 位 以 及 家 族 永 葆 兴 盛 的诉 求 和渴 望 。 这 与贾 宝 玉 鄙 视 世 俗 、 痛 嫉 仕 宦 的个 性 从 根 本 上 相 对 立 。小 说 中写道 . 在贾 宝 玉 刚 周 岁 时 . “ 政老爷试他将来 的志向 , 便 将 世
上所 有 的东 西 摆 了无 数 , 叫他 抓 . 谁知他一概不取 , 伸 手 只把 些 脂 粉 钗环 抓 来 玩 弄 。 ” 竟 似这 贾 宝 玉 生 而 叛 逆 , 生 来 就 与 当 时的
为瓦全” 等说 法 中 , 我 们 不 难 看 出 玉 在 中华 文 化 中变 身 为 高 尚人 格 、 高 贵 精 神 的象 征 。 源 远 流 长 的 中华 玉
社会 主流 背 道 而 驰 . 与贾 氏家 族 的希 冀 大相 径 庭 。 “ 那政 老 爷 便
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耳 . 因此 不 甚 爱 惜 。” 此后 贾 政 对 套 文化对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教化的、正直而敏感的作 不 喜 欢 . 恰 恰 是 贾 家 对 贾 宝 玉 强烈 期 待 的集 中体 现 。这 丰 家曹雪芹, 必然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 玉也 宝 玉 大 加 鞭 笞 .
就 成 为 了曹 雪 芹 的精 神 崇 拜 。 《 红楼 梦》 本 以“ 石 头 中 记” 为题 , 不无 深 意 。或 者 也 许 我 们 可 以说 《 红楼梦》 学 就是 一 部 玉记 。曹 雪 芹 不 仅 淋 漓 尽 致 地 悟 写 出 了玉 文化 的精髓 , 更看透了在封建社会走 向没落 时 , 玉也
一
、
u J万难幸免蒙尘纳垢, 沦为世俗附庸品和奢侈品, 而被
一 无情 地 打 上 了 腐朽 的烙 印 。《 红楼 梦 》 以玉 开 篇 , “ 金 玉 良缘 ” 之说通贯全篇 , 小说 中所 绘 及 的 日常 生 活 器 具玉杯 、 缠 丝白玛瑙碟子 、 翡翠 盆等等 , 包 括 小 说 中 u J 的人物诸如宝玉 、 黛玉 、 妙玉、 红玉 , 甚 至跟 宝 玉 同 , 恰 似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

《红楼梦》中的玉文化摘要:文学家曹雪芹以玉文化为灵魂,以“玉神、玉德、玉美”的思想为基调,以“玉的人物形象”演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弘扬和传承了历史悠久的玉文化,成为玉文化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红楼梦;玉文化;经典作品文学家曹雪芹独具匠心地把玉文化巧妙地运用于小说《红楼梦》创作中,并贯穿始终。
作者不仅以“玉”来命名他心爱的人物,如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等,还让他们佩带通灵玉、碧玉佩、汉玉九龙佩,而且也常以“玉”来比拟人物的内在美,蕴藏着浓缩了的玉文化信息,显示了作者对“玉”的浓郁的情感倾向。
一经读者的柔情触摸和文化解读,便会释放出无限的能量,以充实和丰盈读者对玉之美的感受。
他以玉文化为灵魂,以“玉神、玉德、玉美”的思想为基调,以“玉的人物形象”演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弘扬和传承了历史悠久的玉文化,成为玉文化的经典作品。
一、玉文化是《红楼梦》的灵魂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玉文化贯穿始终,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之一。
曹雪芹对中华玉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融会贯通,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玉,全身心地投入于《红楼梦》的写作之中。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可以说是小说形式的“玉石记”,是中国玉文化的高度浓缩。
《红楼梦》中所表现的玉文化,神奇而又辉煌,古朴而又典雅,秀丽而又清新,吉瑞而又俗尚。
将玉与人物身份、人文、精神、情感、语言相结合,以玉字命名,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直抒情怀,以玉寄托理想,以自然观来看待社会,以宏伟完整的结构、优美成熟的语言、细腻逼真的描写、精致传神的心理刻画,融会贯通,水乳丶交融,以长篇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弘扬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红楼梦》从青埂峰顽石自怨自叹“,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到偶遇一僧一道,请求其作法,帮助自己转入红尘,僧道念咒书符,化顽石为宝玉,并笑道:“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红楼梦第1回》) 。
说贾宝玉对“玉”的态度及其深层意蕴

说贾宝玉对“玉”的态度及其文化意蕴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赵春辉(黑龙江省委党校教师)【摘要】《红楼梦》中贾宝玉对“玉”的态度包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初步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及对“金玉良姻”的反叛。
同时,与上述玉的文化意蕴互为表里、相映成趣的,乃是玉在全书结构与叙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贾宝玉玉文化意蕴叙事线索《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深受读者青睐,其中宝黛初会的情节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宝黛初会,那贾宝玉的一句发问,即问林黛玉是否有玉;一个举动,即洒泪摔玉,不仅使林黛玉惊骇,而且使读者诧异。
质言之,宝玉的遑急问玉与洒泪摔玉,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呢?而曹雪芹通过这“玉”的故事,要传达的文化意蕴会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连曹雪芹的知己脂砚斋亦对此感到疑惑,曾云:“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
……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
”①于此,我们不妨将宝黛初会时贾宝玉“摔玉”这一情节与书中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贾宝玉砸玉及后四十回中贾宝玉失玉、弃玉等有关情节结合起来,做一通盘考察,以明究竟。
一、说贾宝玉洒泪摔玉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相见,除问其读书、尊名、表字外,紧接着就问其有玉没有。
道是: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从中,可以看出,这“摔玉”的直接原因是林黛玉没有玉。
其实,还有其他原因也是不该忽略的,就是那贾宝玉的洒泪道白,即两句被时人看作是呆话的言语。
其一是他骂道:“连人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其二是他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个好东西。
”结合这两句呆话,来看贾宝玉洒泪“摔玉”,其“说不出的理路”,即深层意蕴当是:在贾宝玉看来,林黛玉没有玉,家中姐姐妹妹没有玉,单单自己有玉,则玉就是不择高低贵践的,算不得通灵,也更不是好东西了。
《红楼梦》“玉”文化探析

2 0 1 3年 9月
通 化 师 范学 院学报 N0RMAL UNⅣ E RS I T Y
Vo 1 . 3 4№ 5 S e p . 2 0 1 3
《 红楼梦》 “ 玉” 文化探 析
楚, 表 里如一 , 表 现 了忠 义之情 ; 敲击玉 石 时 , 声 音舒
一
、
从 著 作 的 结构 上 看
《 红 楼梦 》 第一回 , 女娲 炼 石补 天 , 于 大 荒 山无稽
崖炼 成 高经 十二 丈 ,方经 二十 四丈顽 石 三万 六千 五
百零 一块 。 娲 皇 氏 只用 了三万 六千 五百块 。 唯有一块
赵春 兰 . 杨
( 通化 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吉林
帆
通化 1 3 4 0 0 2 )
我 国是 世界 上用 玉最 早 ,且绵 延 时间 最长 的 国 家 。“ 玉 文化 ” 发源 于新 石器 时代 早期 并且 绵延 至 今, 这 是 中国文 化不 同于世 界其 它文 明 的最突 出 的特色
美, 有五德 : 泽润以温 , 仁之方也 ; 腮 理 自外 可 以知 中, 义之 方 也 ; 其 声舒 扬 , 以远 闻 , 智 之 方也 ; 不 挠而
可 以说 是 文学 大 家 曹雪 芹 的 巨著 《 红 楼 梦》 , 传 统玉
文化 对 曹雪芹 这位 文学 巨匠在思 想体 系和 知识 结构 的形 成 上都有 着 深入 骨髓 的影 响 。
( 2 ) 《 红楼 梦》 中的玉 之德 。 《 红 楼梦 》 在“ 玉德 ” 观
念 的 表现 上 . 主要 是 通过 诗 词 、 歌 赋等 形 式体 现 的 ,
玉 具 有这 些 美 好 的 品性 和象 征 意 义,自古 人 们 把 玉
漫谈《红楼梦》中的黛玉形象和石头意象

漫谈《红楼梦》中的黛玉形象和石头意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探讨《红楼梦》的主角黛玉和宝玉——通灵的草木和石头。
一、试论黛玉形象的写实性和写意性(一)中国古典艺术讲究虚实相生,这也是《红楼梦》不同于《人间喜剧》,黛玉形象不同于欧美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女性典型的差异之所在。
安娜可嫁,而黛玉终不可嫁;吉蒂可演,而黛玉不易演甚或不能演。
如果说,泣血的杜鹃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个象征,那么,黛玉形象正是这样的象征。
黛玉形象既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既丰富而充实,又虚幻而空灵。
一方面,作者将黛玉形象置于错综复杂的现实关系之中,在贾府这样一个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缩影的典型环境中,刻画了一位真实可信的贵族少女形象。
另一方面,黛玉形象又是“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
[1]作为读者,我们通过想象,似乎真能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法国巴黎或外省的某条街巷某座宅子里找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某个人物,而由绛珠仙草转世为人报恩还泪的林黛玉,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2]使我们只能“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3]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群象之中,林黛玉可以说是写实性与写意性完美结合的特殊范例,是中国古代普遍的审美原则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如果说,西方现实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摹仿和再现,主张按照社会生活发展的客观逻辑和人物形象性格成长的必然逻辑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么,中国古代以曹雪芹为代表的一些小说家们,首先便是诗人,他们虽然也遵循现实主义和典型创造的一般原则,按照生活与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来写人叙事,但同时,他们还以诗的原则和创造意境的方法,遵循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来塑造意境化的典型形象,其创作目的不仅是为了真实地摹仿和再现生活,而且更是为了真诚地抒发和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诗意的感受、审美体验和独特而强烈的生命情感。
读《红楼梦》,随处可见诗人的匠意深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红楼梦》中写贾府,便有甄府;有贾宝玉,便有甄宝玉;李纨、妙玉的今天是宝钗、惜春的明天,而宝钗、惜春的今天便是李纨、妙玉的昨天;于晴雯可以看到黛玉的影子,由袭人亦可见宝钗的影子;宝钗与黛玉恰成对照,晴雯与袭人亦相对成趣。
浅谈《红楼梦》中的玉石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玉石文化作者:褚颖来源:《学周刊·C》2014年第02期玉自古就是权势的象征,是文人高士道德楷模,特别为中国封建正统文化——儒家文化所尊崇。
无论是“五德说”,还是“九德论”,玉都由其纯自然属性而被社会化、人格化,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代表、一种象征。
从诸如“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玉在中华文化中变身为高尚人格、高贵精神的象征。
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对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教化的、正直而敏感的作家曹雪芹,必然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
玉也就成为了曹雪芹的精神崇拜。
《红楼梦》本以“石头记”为题,不无深意。
或者也许我们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玉记。
曹雪芹不仅淋漓尽致地悟写出了玉文化的精髓,更看透了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玉也万难幸免蒙尘纳垢,沦为世俗附庸品和奢侈品,而被无情地打上了腐朽的烙印。
《红楼梦》以玉开篇,“金玉良缘”之说通贯全篇,小说中所绘及的日常生活器具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翡翠盆等等,包括小说中的人物诸如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甚至跟宝玉同辈子弟的名字中都无不与玉直接相关。
细读全书,恰似进入了一个玉的大观园。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虽与封建君王的传国玉玺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但它在贾府各色人等眼中,几近神器,凝聚了贾府上下、贾氏家族老小太多的祈愿和寄托。
贾母直言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毫不虚夸。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宁、荣二府已是日过中天,在看上去还繁华鼎盛的背后,衰颓败落之象已渐显渐露。
贾府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欢歌笑语、纸醉金迷、吟诗作赋等,也更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而按照封建正统思想,贾宝玉作为贾氏家族的嫡长孙,自然肩负着不容推卸的继承祖业,复兴祖业,保持祖业永远昌盛的重大责任。
贾母最为疼爱这个孙子,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老人对孩子的慈爱,但更多地,我们也能感受到贾母这个贾氏家族的“老祖宗”,对贾宝玉有着更为深厚和殷切的希望和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立勋:浅析《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作者:单立勋论文关健词:《红楼梦》玉石崇拜文化心理论文摘要:《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甚至男女主人公也以“玉”命名,可见玉石在书中的地位.本文试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作品中浓孟的玉石崇拜心理.并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层次地理解曹曾芹的创作本竞。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
和玉石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玉石一样把富贵、高雅与纯洁、质朴如此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玉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们形容富足的生活是“锦衣玉食”,我们比喻高贵的出身是“金枝玉叶”,我们赞美高雅的品质为“冰清玉洁”.我们祝福幸福的婚姻为“金玉良缘”,我们向往的最美的居所是“雕栏玉砌”.我们坚定自己意志的时候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玉石文化。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氛围中,《红楼梦》深受其影响也就不是一个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
很明显,《红楼梦)手抄本名为《石头记》,而书中更有女蜗补天之石、通灵宝玉等和石、玉相关的意象,书中重要人物也均以‘.玉”命名,如“宝玉”、“黛玉”、“妙玉”等等。
都体现了浓重的玉石崇拜心理。
但对作品中出现的女蜗所炼补天之石以及贯穿全书的通灵宝玉如何理解.还有诸多相关问题,历年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实际上,若能揭开这个谜.也就更能理解曹雪芹的思想情感.更接近他的创作本意。
在此,本文试从中华民族的玉石文化人手,透过作品的玉石崇拜心理.挖掘其文化底蕴,以求更深层次地理解曹雪芹的创作。
人类对石头的崇拜,应始于石器时代。
当先民们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以求得生存时,从石头或石头磨制的石器中得到勇气和力量,由此产生了崇拜.敬畏的心理。
特别是当我们的祖先从石头中认识了比石头更精美的玉时。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于是,在把它从石头中分离出来的时候更加感受到了玉的珍贵。
因此,人们把各种想法寄托在它上面,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
早在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玉就已经成为通灵的神器。
因此玉常常被称作通灵宝玉。
西方用宗教来通神,而中国人则用玉来通神,也就是说一开始玉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
提到玉。
不能不让人想起中国历史上关于玉石的最著名的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他先后两次向两代楚王进献,因其不识宝物.以为是块石头,卞和便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
等到第三个楚王上台,卞和又将璞玉献上,这回楚王命人剖开石头,一块宝玉出现在楚国君臣面前。
卞和洗清了罪名,他所献的宝玉也被雕成了象征最高权力的玉璧。
后人为了纪念卞和,就叫它和氏璧。
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卞和的执着精神,还有玉石的非凡价值。
后来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和氏璧被加工成一块御玺。
显然,秦始皇希望能借助宝玉的神力护佑他的王朝千秋万世。
从此以后.历代君王将各种宝玉雕琢成玉玺,玉便成了王权的象征。
在中国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很多,人们相信:食玉成仙.饮玉还童,玉能使生人长命百岁,使死人灵魂升天;玉有神兆,能因人而变,因世而现;玉法力无边,能驱凶避邪,惩恶扬善……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很多美好的想法熔铸在玉石上面,使其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如幸福、吉祥、和平、圈满、高贵、圣洁……最为重要的是:玉石的天然品质竟如此惊人地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特质相吻合。
玉坚硬而柔和.晶莹又剔透.圆润且丰满.恰好成为我们这个温文擂雅、坚强平和的东方民族的绝妙象征。
我们所创造的美玉文化,以其独到的方式连接着古老的文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悄悄地渗透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当中.历久不衰。
可以说,曹雪芹深得中国玉石文化的精髓。
所以才会在这部被演绎得如此美纶美焕的(红楼梦》中将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今天的读者已深深感到,《红楼梦》中的玉石意象最吸引人也最令人费解。
作品第一回就讲到,“女蜗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蜗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人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此后被一僧一道幻化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并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替缨之族,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
”由此“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作者在开篇独具匠心地设置了这个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为J’吸引读者、引起兴趣,更重要的是从作品的总体构思出发,使这块女蜗补天之石即后来的通灵宝玉成为连接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实物依托,从而实现作者写’‘梦”、写“幻”的’‘立意本旨”。
同时,通灵宝玉还是结构全书情节的线索,种种纷繁复杂的事件、亦真亦幻而又众多的人物皆因通灵宝玉而相互钩连。
且看前八十回的几个重要情节:宝玉衔玉而诞—宝。
黛勿见,宝玉摔玉—探宝钗通灵遇金琐—路祭秦可卿.北静王赏玉一一姐弟逢五鬼,癫头和尚、踱足道人说通灵一边是神仙世界,一边是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又是一个多重的世界,包含着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大观园的女儿悲剧、宝黛钗的爱情悲剧、贾府的盛衰悲剧等等.这些悲剧彼此牵连,形成诸多线索,最终皆由通灵宝玉而收拢,从而建立了全书的立体结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这块女蜗补天之石即通灵宝玉由大荒山无稽崖被携人红尘,在“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后又回到青埂峰下,使全书形成了一个完整、周密的圆形结构。
自然天成而又浑然无迹。
仍是第一回.因甄士隐的一梦.则又引出了绛珠仙草还泪的美丽神话: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使她“久延岁月”,“修成个女体”:只因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也和他一起下世为人,并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于是,便有了宝(神瑛侍者》黛(绛珠仙草》缠绵排侧的爱情故事。
应该注念的是,作者在这里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独具匠心,道含深意。
瑕,“玉小赤也。
又玉有病也”;瑛,即美玉。
可见.贾宝玉和玉的密切关系。
也因而首先设置了一个机缘,让那一僧一道借“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之时.将补天石幻化的通灵宝玉夹带其中,去人间“经历经历”。
由此.补天石(通灵玉)、神瑛侍者同时降临人世.与贾宝玉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其次,“还泪”故事给宝黛爱悄蒙上了一层浪漫而又神秘的色调。
这个宝、黛身前的因缘,倒极容易令人想起《搜神记·韩凭妻》、《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娇红记》、《梁山泊与祝英台》中男女主人公身后化成鸳鸯、比翼鸟、连理枝、蝴蝶的动人情节。
身前也好身后也罢都象征了忠贞不渝、流芳千古的爱情;第三,交代“木石前盟”,以便展开后面的情节,形成“金玉”与“木石”的对立。
‘.金玉良缘”意味着富贵婚姻,而“木石前盟”则代表着最素朴、最单纯、最坚实、最浑厚、最符合自然本性的爱情。
这也正是全书所要突出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又贯穿于贾府的荣辱兴衰之中。
再看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亦讲了金陵甄府的宝玉。
按脂砚斋甲戌本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蒙古本侧批:“灵玉却只有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它进一步点明了全书的总体设想,有一贾府便对应一个甄府,有一个贾宝玉就对应一个甄宝玉。
二者不仅相互映衬.也彼此对照,并因通灵宝玉而连接挽合。
由此不难看出.补天之石即通灵宝玉在全书的总体构思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果曹雪芹只是平铺直叙地讲故事.恐怕不会像现在这样有韵味、有深意,其艺术魅力无疑要大打折扣。
玉石本身的魅力在普通中国人的心中世代流传,而曹雪芹则作了最绝妙的诊释。
先说这块补天之石。
在中国遍布名山大川,山中奇石自然众多。
而作者独独选一块他自己杜撰出来的女蜗补天未用之石,这又有什么深意呢?“无才可去补苍天,枉人红尘若许年”,这是石头的自怨自艾之词。
而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从世俗的眼光看就是无用.恰好说明了贾宝玉对传统人生道路的背离,尽管贾府盼其“补天”。
一方面,作者慨叹石头亦是慨叹自己无力回天,充满悲凉之感;另一方面,对贾宝玉似贬实褒的评价又是肯定其行为。
于是,作者在将石头、贾宝玉融为一体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悖论,可以看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
再看这块通灵宝玉。
玉是将石头精心雕琢而成,可谓集天地之精,必然更具灵性。
宝玉衔玉而生,自是祥瑞之兆,且玉上还有字,人皆以为“来历不小”,故名宝玉,因而深得贾母的喜爱。
不仅如此,宝玉自小聪明过人,显然是借玉而生出与常人殊异的灵性,通灵玉便成了他的灵魂。
从中不难看出.贾宝玉是一个非写实的意象化了的人物,以玉命名是取其高贵、灵性之意。
更何况.贾宝玉也确实如宝似玉.在贾府玉字辈乃至三代人(‘.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中地位最突出。
犹如蒙古本第三回脂砚斋回前批:‘.宝玉衔玉来.是补天之余,落地已久、得地气收藏,因人而现。
其性质内阳外阴,其形体光白温润.天生有眼可穿。
故名曰宝玉,将欲得者尽爱此玉之意也。
”(红楼梦)里林林总总的人物有四百多人。
惟有宝玉、黛玉、妙玉几个以玉为名.足见他们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
在曹氏看来.他们身上仍保留着人性冰清玉洁的光辉,而且并未因污浊的社会发生改变。
在此,玉无疑是高贵品质的代名词,曹雪芹挖掘的正是玉对人物品质的象征意义。
从黛玉身上可见玉的晶莹、玉的纯洁、玉的温润,从妙玉身上可见玉的冷、玉的绝俗、玉的不染反过来,在玉的天然品质中也足见黛玉和妙玉高洁的心性二可见.一个“玉”字.不汉连接了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
也暗示着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
令人惊异的是.这一切竟被曹雪芹演绎得如此精妙绝伦。
总之,书中玉石意象的显现。
使人物的塑造诗意化,使情节的构置诗意化,使整部作品充满诗情画意,也像玉一样闪榷着理想而圣洁的光辉。
中国是“玉器之邦”、有着丰富而博大精深的玉石文化。
玉石崇拜就是这种恒久、稳定的文化心理的具体体现。
它强烈地隐含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之中.增强了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因为《红楼梦》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会如此令人痴迷,并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