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以在很多词汇中观察到。
下面举例说明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负责"
古时,“负责”是指承担责任、负重。
如《红楼梦》中有“谁负重任
将家出”,表示谁来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现代,这个词的词义扩充为
职责和责任所在,不仅仅指承担负担,还包含监督、处理、协调等方
面的义务。
2. "世界"
“世界”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人类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世界
相对应。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人世间”、“世事”等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世界”一词的含义已经扩展,成为指整个地球和地
球上的人类社会。
例如,我们常说“世界和平”、“世界杯”等。
3. "毒"
古代,“毒”指的是有害、有毒的物质,或者指毒药。
这个词在现代
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外,还指某些有害作用、
恶劣性质的东西或行为。
“言辞毒”、“心机毒”等表达形容的含义
就是如此。
4. "师傅"
在古代,“师傅”一般指的是某个手艺高超的人,如书法师傅、绘画
师傅等。
然而,在现代,“师傅”的词义发生了转变,除了保留了原
有的义项,在很多地区还用来表示对长辈、师长的亲切称呼。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随着语言
和社会的不断演变,词义也会不断更新和扩展,以适应不同语境和需求。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简述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新义加入:如汉语“眼”最初只可指眼睛,后来又加入“眼光”、“眼界”。
2.旧义衰退:“名”最初指物(如鸡名、兽名),但近代基本脱离早期古
语“名”所指义,常以“名声”、“名望”等来表示。
3.精确义改变:“五彩”一词原指颜色,但其内涵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开始指“多
彩多姿”,引申义变得越来越深。
例如:“火”的原义是指烧火,后来指代火力、战争等,如“火力”、“火线”、“火炬”等;“智”的原义是指知晓,而后来的“智慧”、“智谋”等,更多强调其精神活动的含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
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
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
”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
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
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
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异同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可能有所异同。
基本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 词义保留: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保持一致。
例如,“花”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表示植物花朵的意思。
2. 词义发展: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经历了发展或扩展。
例如,“行”一词,在古代有“行走”之意,而在现代还有表示“事物是否符合规定”的意义,如“合法合规”。
3. 词义淡化或消失:部分词在古代的使用中有特定的词义,但在现代的使用中词义已经淡化或消失。
例如,“满江红”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一种指甲上紫红色的杂纹,而在现代已经失去了这个特定的词义。
4. 词义新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部分词在现代出现了新的词义,而这些词义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例如,“网络”一词在古代指的是渔网或捕鸟网,而在现代则指代互联网。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语境中,一个词的词义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者存在多个词义。
对于某些古代词义在现代已经不常见的情况,可能需要依靠文
献或者辞书的说明才能准确理解。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今汉语的词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缩小了。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现代汉语中只指黄金。
2、词义扩大了。
例如: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现代汉语中指所有河流。
3、词义转移了。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守株待兔》的寓言里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可以看出兔子跑得很快。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走。
古今词义的变化

(三)词义义项的减少Βιβλιοθήκη 例:1、劝:鼓励、劝说、规劝
“劝学”
鼓励
“肃劝权召瑜还。” 劝说
2、迁:迁移、变换、调任、流放等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调任、升 职
“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5
三、词义转移
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 象。
例:涕(眼泪),走(逃跑),牺牲(祭 品猪牛羊等)等。
10
6
四、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褒义变贬义 例:明哲保身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褒义,聪明智
慧,善于适应环境。 今:不坚持原则, 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复辟、爪牙、衣冠禽兽等。
7
(二)贬义变褒义
例:乖 “行为偏僻性乖张。” 偏执、不驯服 听话,安顺 锻炼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
批驳退回;内同纳) 玩弄法律,陷入入罪 锻炼身体
8
(三)中性词变褒义或贬义
例:谤:“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批评 他人的过失
恶意中伤 祥:“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吉凶预兆 吉兆
9
(四)名称说法改变 “目”-“眼睛” “日”-“太阳” (五)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前”-“前面” “敌”-“敌人” (六)词组变为词 “妻子”、“祖父”等
2
二、词义的缩小
(一)词义程度减弱 例:1、饿:严重饥饿,达到死亡的程度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饥饿 2、怨:恨 “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满意,责备
3
(二)词义范围的缩小
例:1、禽:飞禽走兽的总称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鸟类 2、丈夫:男子的通称 “丈夫亦爱怜其子乎?” “妻”的配偶
议论批评议论批评吉凶预兆吉凶预兆四名称说法改变四名称说法改变目目眼睛五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五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前前前面六词组变为词六词组变为词妻子妻子祖父眼睛日日太阳太阳前面敌敌敌人敌人祖父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
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
又:“秕,不成粟也。
”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
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
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
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
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
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
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有些词字形相同而词义不同。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传· 庄公十年》)的“牺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已转换为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烈士”本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强化了,即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了;如:“诛”是言字旁,原义为“谴责,讨伐”,后来就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惩戒,转而到行动上,变成“杀戮”了。
在词义的转移过程中,还有一些词的词义弱化了,即所表示的意思的程度等减弱了。
如:“很”原意是“违逆、心狠、残忍”的意思,现在只用作副词,意为“非常”,表示程度较高。
3、古今词义的增加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窄,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
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有些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专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为通名使用。
例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赤壁之战》)的“江”,专指长江;而现在“江”则可泛指一切大的河流,由专名变成通名。
有些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在指动植物的表皮,以及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如“树皮”“书皮”等。
又如:“得更求好女”(《西
门豹治邺》)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现代汉语中“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4、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汉语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意义互相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有的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 齐策一》)中的“谤”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中性词,现在是“恶意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现在就这些词我们来举一些比较常见的例子。
①“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
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③“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
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经过我们的浅谈,我们可以知道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相当细微,容易造成误解。
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中尤应注意分辨。
例如“劝”在古代表示对人的鼓励、劝勉。
如《鞍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即以此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又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
但是人们常会从现代语感出发,把“劝”简单地理解成劝说(劝解)。
又如“敌”在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
《左传》有“凡公女嫁于敌国”的说法。
意思是国君的女儿嫁到大小对等的诸侯国去(即门当户对的意思)。
但是人们从许多语感出发,会把“敌国”误解为敌对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