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现状解析——基于CSSCI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共词聚类与战略坐标图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共词聚类与战略坐标图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227)的阶段性成果。

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对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徐锦芬(2004b)、高吉利(2005;2006)、尹华东(2014)等进行过类似的研究总结,但是,相关研究没有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和统计软件,图文结合的直观呈现较少,且仅限于2012年前的研究成果。

因此,前人研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的全貌。

鉴于此,为帮助读者系统把握我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本文以1998—2017年CNKI数据库中外语自主学习领域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BICOMB 软件,梳理近二十年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特征,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共词聚类,确定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通过绘制战略坐标图,对各核心主题的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研究设计本文以国内前人研究文献为基础,通过提取客观数据对外语自主学习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研究进展得以直观呈现。

本文数据采集自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保证研究文献的学术水平,研究文献采集范围确定为CSSCI期刊,时间跨度限为1998—2017年,检索后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966篇,剔除无效论文,最后确定有效研究文献共961篇。

2 数据分析与结果2.1 中国外语自主学习研究主题关键词是作者学术思想和观点的高度凝练。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或热点内容(邰杨芳等,2017:133)。

本文将关键词Salton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再根据每个类团中关键词黏合度值大小确定每个类团研究主题及主要内容。

2.1.1 共词聚类分析确定研究主题的核心技术是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主要包括5个步骤:高频关键词确定、高频关键词矩阵构建、关键词S alton矩阵构建、关键词聚类以及研究主题确定。

《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总目录

《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总目录
76
【理论研究】
美国少数族裔特殊教育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黄文桥 李欢(4,18) 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局限重复行为研究新进展
李艳 我国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研究述评 国内融合教育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徐胜 陈建军
唐玉苇(4,26)
耿康洁(4,35)
―基于CSSCI数据库
赵菲 韩梅(4,40)
基于国际循证资源数据库的特殊教育实证研究质量标准分析
阳泽王宝珠韩睿婷(2,23)
我国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
魏予昕王志丹刘文净(2,30) 听障中学生性格优势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林佳英李欢(10,14)
积极行为支持干预多重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个案研究
熊欢申仁洪黄儒军(10,22) 积极情绪在听障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李尚卫(12,3) 我国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
论当代融合教育制度的构建 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进展
冯秋燕(14,9) 李 拉(16,3)
张燕 赵 斌(16,8)
关于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思考
胡青兰 石 灿(18,33)
云南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与前瞻
关爱特教励精图强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与展望 徐景俊郭高展(12,17)
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以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 谟小猛 李闻戈 张煜晨(14,3)
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以豫章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4+X+1”模式为例 刘永萍(16,14)
孙珂缪泽琳林泰余雷江华(16,45)
视多障(20,41)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

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省略于CSSCI2000200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省略于CSSCI2000200

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著作分析———基于CSSCI (2000-2007年度)数据杨秦[摘要]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资源。

本文借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000-2007)提供的数据,针对教育学学科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127种,在简述这些著作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来源文献的主题对著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论证这些著作在教育学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CSSCI ;引文分析;图书影响力;学术影响;教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2—0258—13作者简介:杨秦(1986-),女,安徽淮北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江苏南京210093一、引言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统计,2000-2007年教育学论文引用图书(包括图书的另一种形式:汇编)高于其他各类文献的被引用量,图书文献被引143004篇次(包括汇编文献),占各类文献被引量总和的47.15%。

尽管图书形式文献的被引数量年增长速度远不如论文形式的文献,教育学学者对学术资源的主要获取和阅读对象有逐渐从图书向论文转移的趋势,但就总量而言,图书仍不失为教育学研究第一大学术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了探寻图书在教育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学术影响,我们通过对引文索引中被引文献的统计分析,以教育学论文引用40次及以上或年均被引5次及以上为入选标准,获取了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引用较多的图书256种图书。

本文以这些图书为基础,主要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著作进行介绍与分析,论证这些著作在教育学领域内的影响。

二、教育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图书概况根据图书入选标准,所遴选出了的256种图书总共被引20886篇次,占据教育学论文引用图书总篇次的14.61%。

这些图书可以认为是对我国教育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图书,其来源文献涉及到教育学研究的各大主题。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CSSC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起源于印度,风靡于全球的瑜伽(yoga),同样也流行于中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愈发追求身心健康的背景下,瑜伽及与之相关的产业也逐渐兴起。

然而,与瑜伽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现象相比,瑜伽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我国瑜伽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并不清晰。

针对某一领域进行文献分析和述评,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其研究进展。

近年来,已有学者对瑜伽研究进行了相关综述,包括高校瑜伽课程研究综述[1-2],瑜伽防治疾病研究综述[3-4]等。

但是,现有综述多集中在某一特殊领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研究进展。

付江平[5]对国内瑜伽研究进行了综述,但文献来源仅局限在体育类核心期刊。

刘兰娟等[6]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际瑜伽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现出当前国际瑜伽研究现状和热点。

目前,关于我国瑜伽整体研究的综述仍是一个空白。

本文借助相关统计软件,基于1998—2016年CSSCI检索文献,通过数据和内容分析,试图对当前我国瑜伽学术研究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11资料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也是被国家推广、社会认可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

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具有规范性、代表性、高水平等特点,基本上能够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水平。

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主题为检索式,以“瑜伽”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范围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删除书评、新闻、人物专访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检索文献104篇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框架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瑜伽研究情况,在有效检索文献样本的基础上,以NoteExpress为文献处理工具,以Excel为文献统计工具,采用期刊分析(时间分析、刊物分析)、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分析(学科分析、地域分析)进行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作者:王海燕石晓晶宗琮马嘉芸曹志娟常青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大学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特别是概率论部分,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

该文以CNKI数据库中140篇中文期刊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已有研究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研究合作链,研究热点也随时间推移逐渐由浅到深、由点及面的改变,并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未来,研究人员应加强地域间、高校间、团队间合作;同时,研究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关键词:课程思政;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计量分析;概率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07-0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s a fundament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e probability theory sectio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is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This paper takes 140 Chinese journal papers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s samples and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visu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yet formed a complete research cooperation chain betwee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author cooperation,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 from point to surface, and there is room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ver time.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universities, and teams.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excellent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visual econometric analysis; probability theory2020年,《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020年总目次

2020年总目次

2020年总目次第1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从 仁 发现人:孔子人本教育思想的建构胡金平/001日本侵华时期汪伪政权统治区学校教科书探析吴洪成ꎬ于明珠/009论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杨㊀洁ꎬ涂文娣/018松本龟次郎的留学生教育观及其历史价值王㊀莹ꎬ贺云飞/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岳麓书院 专题岳麓书院祭祀空间㊁仪式及其教化功能刘雅真/030清代岳麓书院学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杨㊀岚/036书院教学组织形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与启示陈㊀雅/042Җ教育扶贫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政策实践与效能研究杨舒涵/048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之困境及其化解邹慧明ꎬ唐珍妮/054高校智库助推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与模式研究基于贵州大学 黔灵智库 服务织金县五星村的实践任㊀秀ꎬ余玉语ꎬ伍国勇/062Җ高等教育高水平行业性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以国内行业特色鲜明的五所大学为例孙刚成ꎬ杨晨美子/070浅谈贵州 东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粟向军/078我国 一带一路 高校智库建设研究杨㊀波/082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谐问题探究景晓旭ꎬ董伟武/089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的使命易红郡ꎬ张㊀燕/094回归乡土人文与精神生命的乡村学校发展路径基于«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的思考拓丹丹/099Җ理论与学术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陈昌丽/104浅析 画眼睛 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付世坤/109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赵㊀明ꎬ孙文芳ꎬ黄㊀清/113社区居民对全民预防保健服务的利用现状探究以泸州市龙马潭区为例吴杨昊天/119第2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燕京大学教育学科初期创办史论孙邦华ꎬ郭㊀松/001先秦儒家 一以贯之 的方法论思想及其对当下教师的启发李宜江ꎬ张㊀李/010传统儒家的 面子 思想及其教育蕴义孙德玉ꎬ李盼盼/017社会民主进程中的学校重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丁永为ꎬ荆美玉ꎬ闫宝萍婧/023江南戏曲文化 专题(主持人:黄文杰)两宋江浙城市变革与南戏的发生黄文杰/030近代江南 滩簧现象 的文化解析庄丹华/037 有声之诗 :基于空间之维的浙江地方戏曲声腔音乐邵雨薇ꎬ叶志良/042Җ教育扶贫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扶贫工作路径浅析以贵州大学帮扶贵州省贞丰县为例李昕昌/047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现状调查李虎林ꎬ周㊀瑞/053辍学现象与控辍保学思考王立明ꎬ管雪梅/060Җ高等教育高校教师学术领导力提升初探基于学术性与专业性关系视角张㊀忱/065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高圆圆ꎬ苏士超ꎬ陈㊀哲/071作业任务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李炳林ꎬ彭诗尹/078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三位一体 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张传燧ꎬ宿建东/083幼小衔接四十年述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席小莉ꎬ成颖丹ꎬ赵国栋/093Җ理论与学术科学教育 专题论科学批判的四个向度刘德华ꎬ夏㊀青/100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的意义㊁支撑环境和三大转变 以科学教育为视角王文礼/105中美小学科学教材核心素养内容比较研究以低年级生物单元为例范㊀增/112美国中学科学教科书中科学本质观的实证研究以«科学入门»为例辛文逸ꎬ郭桂周ꎬ唐钒淞/118第3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专题国际贫民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蒙台梭利的 儿童之家 吴明海ꎬ王晓宇/001蒙台梭利与卢梭的消极教育观比较田景正ꎬ刘㊀洁/012尊重与自由:蒙台梭利快乐教育的秘密但柳松/019国际蒙台梭利教育协会(AMI)的历程㊁特点与趋势洪㊀明ꎬ李安琪/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阳明文化 专题(主持人:张㊀明)王阳明的生命哲学和实现真我的教育论金世贞/033 成色 与 分两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德艺观张㊀明ꎬ王建明/043越文化视域下明嘉靖初年越中阳明心学的勃兴与流播华建新/049Җ教育扶贫教育扶贫: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实践逻辑以 三区三州 深度贫困地区为例李㊀芳ꎬ宋熙炯/057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贫困地区精细化扶贫姚㊀松/064Җ高等教育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大学生孤独感与亲社会行为及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互构机制王碧梅/071剑桥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王劫丹ꎬ王建立ꎬ石㊀英/079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幼儿园语言游戏现状㊁问题及改进建议李小花ꎬ张洁雯/085Җ校长论坛(主持人:祝怀新)教师职业幸福感 专题中职英语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基于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背景林盈慧ꎬ戴玉珍/093困境与破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探析以杭州市C小学为例吴欢巧/101Җ理论与学术商业院校与商业文化教育秦㊀刚/107浅论科学研究对医院发展的贡献曹天然ꎬ聂瑛洁/112贵州远程医疗现状及对策研究蒋廷慧ꎬ陈㊀辉/116贵州省银色旅游开发研究曾丽娟ꎬ韩德军/120第4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教育自信申国昌ꎬ史降云/001文庙的建筑文化㊁功能梳理与复兴之思广少奎ꎬ高㊀群/009 悖论 中的统一蔡元培与学生运动的离合及其困顿调适吴民祥/01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学思想探析刘黎明ꎬ王㊀乐/023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黔学研究小议谢孝明/035苗族社会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学探讨以贵州三都县盖赖村为例杨㊀珂ꎬ吴小花/039浅析明代教化贵州彝族土司制度马丽亚ꎬ杨㊀萍ꎬ潘㊀华/045Җ教育扶贫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胡㊀蓉/049民族自治州教育脱贫改进路径分析基于四川凉山州的调研王㊀娟ꎬ宋怡霏/058贵州普通高校 两助一免(补) 制度及实施公正性研究董淑琴/063Җ高等教育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基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贵州高校数据分析杨立昌ꎬ沈㊀洋/067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推进从严治团的重点基于从严治团的历史启示蒋红霞ꎬ熊啸天/074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纪超凡/081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多维视角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新探张㊀侃/086父母监督儿童使用社交网络的调查研究张艺潇/093Җ理论与学术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公益广告制播闭环研究吴㊀斌ꎬ付㊀新/101大健康视野下乌江山峡康养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利用杨晓勇ꎬ田㊀野ꎬ徐㊀兰/108融媒体视域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黄雪晴ꎬ陈昆鹏/114 轻松教与学 项目能否有效提高教师表现之研究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龚泽西/120第5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中国近现代«科学»杂志的特点及当代启示曲铁华/001«教育漫话»语境下的教师人文素养孙刚成ꎬ宋晓鸽ꎬ武忠远/011试析«教育漫话»中隐匿的幸福教育思想龚㊀兵ꎬ陈㊀雅/018草根运动与课程变革美国公共学校的禁酒课程争议孙㊀碧/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前后桂西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变迁蓝㊀武ꎬ黄丽丽/033布依语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王印娟/042Җ教育扶贫返贫预防机制视阈下教育扶贫理论与实践探究基于恩施州绿水镇教育扶贫现状的调研张淑东ꎬ赵㊀龙/046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社会治理理论视角韩庆峰/052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学科形态分析以孟宪承学术旅程为中心的考察张爱勤/057高校辅导员研究现状㊁热点和演进趋势研究基于2001 2017年CSSCI数据库文献计量分析王高峰ꎬ高田钦/066苏格兰㊁新西兰和南非资历框架建构之特色比较彭荣础/073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校友工作的借鉴与启示刘治军/080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基于西蒙的适应性理性视角赵红霞/086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探究任秀颖ꎬ谷文婷ꎬ张兴兴/092Җ理论与学术我国整本书阅读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孙向阳/097参与式教学评估在民俗学课程中的应用杨㊀兰/104高校生物化学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探究谢雅典/109个人品德建设建构主体的特性与地位郭红霞ꎬ潘丽芬/115君子三乐:孟子 教育 意蕴之体认陈㊀阳/120第6期Җ教育史论(主持人:刘黎明)«学记»中的名师之道摭论孙德玉ꎬ赵维维/001孔子«论语»生态智慧及其教育价值姜新生ꎬ杨㊀辉/007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历程及启示汪㊀丞/015新中国成立初期民办小学教师收入探析以安徽阜阳地区为例吴修申/024Җ区域教育文化纵横谢六逸研究 专题谢六逸潜在课程认知理念及其对当下新闻教育的启示李效文/031杨㊀波ꎬ王㊀震ꎬ曹玉婷/036Җ教育扶贫扎根大地办教育的贵州经验与实践新路径探索杜尚荣ꎬ朱㊀艳/041疫情对 教育扶贫 的影响及驱动路径徐㊀芳/049Җ高等教育中国 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的创新扩散基于45份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季㊀飞ꎬ雷幸娟ꎬ吴舢妤/056大学教学激励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李㊀侠ꎬ夏永明/070非洲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课的发展与探索以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与研究院孔子学院为例唐雅乔/075Җ基础教育(主持人:张传燧)创客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公立小学为例祝怀新ꎬ宋陶然/082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托管问题研究以武汉地区的托管工作为例邬瑶瑶/090Җ校长论坛(主持人:祝怀新)100%星方略 :基于 全域融入 思维的小学情商培育探索赖爱娥ꎬ沈㊀君/09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课程意识的问题与对策匡㊀艳ꎬ陈国民ꎬ张军林/105Җ理论与学术图像学视野下的中国早期电影以«小城之春»为例王元嫱/110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从图书采购谈起谢知ꎬ李银喜/117。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ite_Space的可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