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调和肝脾法地经验
陈明主讲中医脾胃病经验方(三)

四、烧心反酸胃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常伴有嘈杂,甚至病人无法用语言形容胃中的难受。
临床有寒热之分,带以热为多见。
值得提出的是,烧心反酸,无论寒或热,其病根皆在于肝。
正如清•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肝主酸,性喜条达,肝木郁滞不得条畅,则郁而为酸,所以治酸必治肝。
病例:顽固反酸案,50多岁女,北京人,患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胃窦糜烂。
临床所见泛酸、吞酸为甚,每于夜半2-3点时分,大口涌出酸水,或难以自控的吞咽欲泛之酸,“咚咚作响”,每日必作,难以成寐,因泛酸致牙倒而不能食,可谓食眠俱废,形体渐瘦。
白日烧心、嗳气,时有口苦,大便干稀不调,舌苔黄,脉细滑。
累以二陈、左金、陷胸、旋覆代赭、半夏泻心诸剂,时有小效。
后想到肝主酸,用龙胆泻肝大剂,一周尽平。
肝主酸的临床意义:《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治胃酸以清肝热为佳。
治酸佳品: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子;不效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天麻、钩藤、羚羊角、黄芩、白芍、石决明等1、热证胃脘烧灼感,泛吐酸水,晨轻夜重,甚至难以入眠。
常伴口苦、口粘、咽干,或有胃脘痞满、疼痛。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弦数。
加味平胃散:苍术10-30g,厚朴10-15g,陈皮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连翘15-30g,乌贼骨15-30g。
吞酸甚者,龙胆草9-15g、夏枯草15g、煅瓦楞子15-30g等。
烧心甚者,可酌加生石膏30g、蒲公英30g、茵陈蒿30g等。
(1)病例:烧心反酸案例,王某某,男34岁,山东人。
2016年9月29日初诊:自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热反酸烧心10年,恶食凉、辣之物,口味异常,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吃辣或凉则腹泻。
服西药6年余,仍烧心、反酸,不敢停服西药,否则反酸难以忍受。
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
辨为肝热犯胃,处以自拟加味平胃散: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连翘30g,海螵蛸30g,龙胆草15g,夏枯草15g,炒神曲10g,煅瓦楞子30g。
张海峰调和肝脾法地经验

张海峰调和肝脾法的经验著名中医专家张海峰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对脾胃学说造诣很深我们随先师学习期间,对其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各内科疾病印象颇深。
张老认:肝脾关系非常密切,肝脾功能失调可引起很疾病,调和肝脾是临床常用治法,但应根据不同病因及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
如: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补脾抑肝、健脾养肝等。
下面介绍张老调和肝脾法的几方面供同道参考。
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先师的怀念之情。
1 调和肝脾法的理论依据中医认为:肝脾两脏,木土相克,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在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气血精微的化生输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老认为:脾土属阴,主运化,必得肝木的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从而饮食得以正常运化。
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土得木而达之”,《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
同时肝为刚脏,主疏泄,必赖脾气的柔润濡养,方不致刚强太过,而保持其条达活泼之性。
故《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
”《杏轩医案》亦云:“无土之处则无木生。
”所以,在生理状态下,肝脾之间保持种木克土、土滋木的动态平衡,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如果某种病因破坏了种平衡,则出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虚,或肝脾两虚而出现诸多病症,治疗方法即调和肝脾。
所以说.调和肝脾法,其实是一种恢复肝脾的生理平衡关系的治疗方法。
2 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如果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等,破坏了肝脾之间的动态平衡,则发生病理变化。
张老认为: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及,而导致脾土阴凝板滞,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此即木郁乘土或木郁土中;急躁易怒,肝气横逆,易乘脾土,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招致肝木来乘,而导致肝旺脾虚,久则土败木贼;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血不足以养肝,肝木失去脾土的滋培,而肝木枯萎,最终导致肝脾两虚。
因肝脾失调,临床可见诸多病证,如:吞酸嘈杂、胸满噎膈、胃痛呃逆、反胃呕血、泄泻下利、黄疸鼓胀、腹痛转筋、眩晕惊悸、疳积慢脾风、经水不调、带下等等,这些都是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
学习张海峰先生关于脾胃学说的体会

先谈土克水问题 : 脾属土, 肾属 水 , 因 此说土克水 。但 是土有湿燥之分 , 脾属湿
土, 胃属燥 土 。湿 土 不 能 制 水 , 能 助 水 ; 反 只有 燥 土 才 能 制 水 。 因此 , 肾水 不 致 泛 要
12 1 30 3吉林医药学 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海峰 先 生 认 为 , 东 垣 的 “ 气 升 李 补
提 ” 叶 天士 的 “ 养 胃阴 ” 大 都 偏 于 补 及 滋 ,
虚, 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玉屏风散是 固护
卫气 、 防感 冒、 预 治疗 自汗的方剂 , 中用 方
白术 , 义即 是 补 脾 。 其
克脾 胃, 又可分 为太过 与不及两 大类 , 也
就 是 说 , 胆 之 气 的 太 过 与 不 及 , 能 影 肝 都
响脾 胃的运动功能 。如肝 气横逆 可影 响 到脾 ; 肝气郁结也能影响到脾。像痛泻要 方证 , 腹痛 、 泄泻 、 肠鸣等就是肝气横逆乘 克脾 土的表现。如脘胁 不舒 、 郁郁 不乐 、 善太息、 饮食不香 等 , 是肝气郁 结乘 克 就
胃气 , 是这 个 意 思 。 就
多色白而饮 食 尚可 、 肉不瘦者 , 以化 肌 应
痰平 喘 止 咳 为 主 , 用 百 部 、 花 、 黄 、 可 冬 麻
木克土有两种类型 : 一种是 由肝气 横
逆 而 乘 克 脾 土 ; 种是 由脾 虚 而 招 致 肝 木 一
杏仁等合二陈汤治之 。如肌肉消瘦 、 饮食 减少 , 神疲体 倦而 咳喘者 , 则可用 六君 子 汤佐 以百部 、 冬花等治 咳平喘药。前 者重
亢盛 、 夜不能 寐的病人 , 可发 生 胃气燥 热 而大便燥结不通 。如按常规通 其燥结 , 只
姚乃礼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的经验

姚乃礼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的经验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
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
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依存、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在病理方面,《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丹溪心法?六郁》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可见,气血盛衰或涩利对人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
故治疗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另外,肝除主一身气机调畅外,还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然影响血分,导致气血失和。
因此,调气时亦应重视调血,临证无论是否有明显血瘀征象,均宜酌情加入和血之品,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应用。
2 治验2.1 脾胃病脾胃病的发生发展除自身因素外,与肝胆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
姚师强调“见脾之病,知肝克脾”,正如叶天士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临床多从调理肝脾入手调理脾胃病。
如胃脘痛的发生发展中,肝郁常是致病的重要条件。
治疗胃痛应肝脾同调,以疏肝和胃为法,即“治肝可以安胃”也。
疏肝和胃、清肝和胃、养肝和胃为临床常用三法,具体应用时应“忌刚用柔”,理气慎用峻猛之剂。
常用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方。
对吐酸的治疗,姚师遵“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肝在味为酸”,多从清肝平肝和胃立法,常用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化肝煎、启膈散等化裁;再如对慢性泄泻的治疗,常根据“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溲便为之变”的病机,遵“风淫所胜……冷泄腹胀,溏泄……病本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从调和肝脾着手,常用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胃苓汤合四逆散、吴萸理中汤等。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以下是部分名医的特效医疗经验:1. 朱仁康:他采用凉血软坚的方法治疗痤疮。
2. 刘淑琴:她利用利湿散结的方法治愈了红斑结节。
3. 钱伯文:他通过益气健脾的方法治疗胃癌。
4. 陈沛嘉:他主张左归、右归,两途兼施以治疗精液异常。
5. 王玉润:他严肃、严谨、严格地用药,尤其崇尚虫类药材。
6. 姜春华:他擅长用草药合川大黄来治疗肝病。
7. 邓铁涛、任继学:他们广泛使用经方。
8. 罗诗荣:“长蛇”艾灸治疗顽疾。
9. 刘渡舟:“古今接轨”用平胃散。
10. 贺裕元:附子温阳治疗遗传共济失调。
11. 谢海洲:生津固本治疗尿崩(垂体功能紊乱)。
12. 庄奕周:暖肾活血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13. 刘绍武:“一方到底”治疗红斑狼疮。
14. 夏少农:疏肝豁痰治疗甲亢。
15. 黄文东:柔肝、清肝、畅中治疗三叉神经痛。
16. 董廷瑶:滋阴下痰治疗癫痫。
17. 谢秋声:凉血化湿治疗多疣。
18. 熊梦周:生精健脾治疗斑秃。
19. 胡建华:膏滋妙方治愈顽疾。
20. 刘渡舟:抓主证而用经方,十用苓桂治疗水气上冲。
21. 宋孝志:清血养荣汤的临床应用。
22. 朱良春:古今医家用虫药。
23. 孙重三:推天柱骨治疗各种呕吐的绝招,天柱骨穴位于项后中间入发际一寸处直至第7项椎。
24. 蒲辅周:童便治诸血证的经验,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皆有效,且不妨碍其虚。
25. 章次公:凤凰衣、木蝴蝶治胃溃疡,药用凤凰衣、木蝴蝶各30克,马勃、象贝母各20克,血余炭、琥珀粉各15克,共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食前服。
这张验方之制,既不效仿古人,又不同于流俗。
凤凰衣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溃疡不敛,它是先生治疗溃疡病常用之药。
木蝴蝶善治肝胃气痛、疮口不敛,还有补虚、宽中、促进食欲之功,与凤凰衣同用,起协同作用。
琥珀不仅镇惊安神,而且有化瘀止血、疗疮治痈作用。
26. 祝谌予:当归六黄汤治甲亢,处方为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份,黄芪加倍,共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两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
治肝三十六法——《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最新]
![治肝三十六法——《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57ceee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c.png)
程门雪编《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姜宜孙整理(原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3期)《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著,详论治肝病各法,极其精粹,惜只此一段耳,思非全璧,其余不可问矣。
兹撰为歌括以备采用。
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发、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肝风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肝气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疼。
疏肝理气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平,兼寒吴萸(兼)热丹(皮)栀(子),兼痰半夏与茯苓(疏肝理气法),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辛润以通络道也)。
络脉瘀阻归(须)桃仁,旋覆泽兰新绛增(兼通血络也,疏肝通络法)。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膝杞柏(子仁)柔肝认,兼寒(加)肉桂与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审(柔肝法),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此经方淮麦甘枣汤加芍药、橘饼两味也。
此方天士最喜用之,平淡而神奇,善用之,变化不测也,历来验案甚多,乃女科要方,余亦屡用,或奇效。
)培土泻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脘腹胀痛肝(气)乘脾,疏木温中法意深,(温中疏木,黄玉揪惯用此法,黄坤载立法大意胆胃宜降,肝脾宜升,而脾胃为升降之机枢也,此中尚有微旨,如桂枝柴胡一类是升疏,所谓木喜条达是也,吴萸川楝白芍之类为降泄而非疏泄矣。
疏泄二字当分析,各有其所宜,逍遥散是土中疏木,抑气、四七之类则土中泄木也。
疏是竖,达其郁结,泄是横,局方四七汤桂草参夏四味,不用一味理气药,而能泄其有余,是方合疏泄,二者均用之,与逍遥又微有不同也。
须辨,治七情之气,与逍遥散同,极堪玩味,其用意深也。
)脘痛呕酸肝犯胃,泄肝和胃法亦异(与肝乘脾之治,又异途也)。
二陈汤合左金丸,金铃白蔻犹同意,(泄肝和胃法与疏木温中法不同,却是相对之治,研究两者用药之分,思过半矣。
)抑肝肝气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喘主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汇(抑肝法),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气用左金,金铃子散寒椒桂(寒加椒桂),寒热俱有(仍入川)连芍(或再加白芍)均,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任。
急慢性腹泻--名医屡效方

急慢性腹泻--名医屡效方久泻——益气止泻汤(姜春华方)(组成)黄芪15g,党参15g,制附子9g,乌梅10g,诃子10g,木香10g,黄连3g,地锦草15g,马齿苋15g。
(功效主治)益气温肾,扶正固涩。
用于久泻腹痛,便形不实或挟黏冻(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湿热羁留的久泻。
方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姜老认为附子能振奋机能之衰减,振奋全身细胞之活力,以推动脾胃局部的运化功能;黄连清热燥湿,为“治痢之最”;马齿苋治红痢症,清热毒;地锦草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诃子行结滞而收滑脱,药理证明其对痢疾杆菌有效。
乌梅、诃子两味既涩肠收敛止泻利,同时又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一举两得。
木香行气止痛。
综合诸药温补脾肾以扶正,清热解毒而祛邪,收敛固摄能止泻,邪正兼顾、标本同治,故对正虚邪恋之久泻久痢具有良好的效果。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久泻——四六煎(崔文彬方)(组成)炙黄芪20g,焦白术12g,党参30g,茯苓10g,陈皮10g,清半夏10g,煨肉豆蔻16g,姜吴茱萸6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炮附子6g,炒白芍15g,炙甘草6g。
(功效主治)健脾温肾,固脱止泻。
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脾肾阳虚者,症见久泻不止,完谷不化,或泻下黏液及脓血便,腰酸肢冷,食纳不香,神疲乏力等。
(方解)大凡泄泻,不过初伤脾胃,久损脾胃而已。
初伤者不外治当淡渗、清化、疏利、甘缓、酸收等法,久损者则重在温补固涩,辅以升提为要。
这是因为久泻不愈,气随泻去,气去阳衰的缘故,所以一般临证所见久泻之人不但有脾肾两虚之症,且有伤气伤阳之候。
古人治疗此证均推“四神丸”为其首剂,取其益火生土之意。
崔文彬中医认为“四神丸”虽有温肾暖脾止泻之功,但主要偏重于温补肾阳为主,虽然汪昂有:“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之说,但泻泄之本在于脾胃,总由脾虚失运所致。
张志远临床15个经验(绝对干货)

张志远临床15个经验(绝对干货)导读:张志远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创院“八老”之一,“八老”是山东中医人对周凤梧、周次清、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刘献琳、张灿玾、张志远八位山中医元老的尊称。
随着“八老”中的最后一位张志远教授驾鹤西去,“八老”都已作古,但是,山中医“八老”永远是山东中医人崇高的记忆,永远是山东中医人心目中的泰山北斗!张老在山东省内医名甚高,还好在张老生命的最后阶段获评国医大师称号,也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和褒扬!巨星陨落,张老走好,我们只要把他的经验继承好,中医传承好,才是对张老最好的纪念。
张志远18首好方应用经验一、少腹逐瘀治疗不孕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黄界公认奇人。
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
水煎,分2次服。
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
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
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二、通窍活血治黄褐斑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黄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黄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
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
麝香昂贵,可摒弃之。
但吃养阴或补益药则加重。
三、黄元御黄芽汤应用经验山东昌邑先贤黄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
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
本方温中散寒、健睥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停饮心挣证,有良好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海峰调和肝脾法的经验著名中医专家张海峰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对脾胃学说造诣很深我们随先师学习期间,对其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各内科疾病印象颇深。
张老认:肝脾关系非常密切,肝脾功能失调可引起很疾病,调和肝脾是临床常用治法,但应根据不同病因及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
如: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补脾抑肝、健脾养肝等。
下面介绍张老调和肝脾法的几方面供同道参考。
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先师的怀念之情。
1 调和肝脾法的理论依据中医认为:肝脾两脏,木土相克,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在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气血精微的化生输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老认为:脾土属阴,主运化,必得肝木的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从而饮食得以正常运化。
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土得木而达之”,《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
同时肝为刚脏,主疏泄,必赖脾气的柔润濡养,方不致刚强太过,而保持其条达活泼之性。
故《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
”《杏轩医案》亦云:“无土之处则无木生。
”所以,在生理状态下,肝脾之间保持种木克土、土滋木的动态平衡,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
如果某种病因破坏了种平衡,则出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虚,或肝脾两虚而出现诸多病症,治疗方法即调和肝脾。
所以说.调和肝脾法,其实是一种恢复肝脾的生理平衡关系的治疗方法。
2 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如果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等,破坏了肝脾之间的动态平衡,则发生病理变化。
张老认为: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及,而导致脾土阴凝板滞,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此即木郁乘土或木郁土中;急躁易怒,肝气横逆,易乘脾土,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招致肝木来乘,而导致肝旺脾虚,久则土败木贼;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血不足以养肝,肝木失去脾土的滋培,而肝木枯萎,最终导致肝脾两虚。
因肝脾失调,临床可见诸多病证,如:吞酸嘈杂、胸满噎膈、胃痛呃逆、反胃呕血、泄泻下利、黄疸鼓胀、腹痛转筋、眩晕惊悸、疳积慢脾风、经水不调、带下等等,这些都是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
历代医著所论甚多,兹列几家以资佐证。
《素问·六元正纪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景岳全书》云:“遇怒便作泄泻者,为肝木克土,脾气受伤。
”《伤寒指掌》云:“木郁不舒,下克脾土则变为热利下重。
”《医学广笔记》亦云:“妇女忧思伤脾,多患赤白带,皆由风木郁于土中而然。
”《温热经纬》有“肝木横肆,脾气伤残,土败而色外越之黄痿”的论述。
3 调和肝脾法的临床应用3.1 疏肝健脾法此法适用于因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以逍遥散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选用。
病案举例:江某,女,39岁,1987年10月就诊。
因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终日忧闷不乐,形体略胖,近1周来,感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食欲不振,胸闷太息,大便不爽,四肢欠温,睡眠不安,月经滞后。
在某医院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服“消炎利胆片”、“黄连素片”等无效,望其舌苔薄白,脉两关偏弦。
辨证属肝郁脾虚之证,治以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柴胡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郁金12g,云茯苓12g,焦白术12g,生姜3片,薄荷3g,鸡内金10g,炙甘草6g。
服7剂,药后胃脘胀痛减轻,食欲稍增,再守上方7剂,胃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月经正常。
按:患者病起于忧郁,为情志所伤。
忧思日久,致肝气郁结,肝气疏泄不及,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张老所说的脾土阴凝板滞。
治疗应疏肝为主,健脾为辅,药用辛甘,辛以疏肝,甘以健脾,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3.2 抑肝扶脾法此法适用于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伤的肝木乘土之证,以刘草窗的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寇某,男28岁,干部,1985年5月就诊。
患慢性结肠炎2年,形态壮实,腹泻反复发作,发则腹痛肠鸣,痛则欲便,便则痛减,便中夹有白冻,日二三次或五六次,饮食如常,精神尚好。
舌苔薄白,脉弦见于右关。
曾做大便培养,未见致病细菌生长,曾服土霉素、氯霉素等药,初有效,后无效。
证属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
痛泻要方加味:炒白芍24g,防风15g,陈皮10g,焦白术6g,六月霜20g。
5剂泻止痛除,白冻见减,继服10剂,白冻全除,别无所苦,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形态壮实,饮食如常,精神尚好,知脾胃未虚。
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右关脉弦,知肝木偏旺,久则乘克脾土。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治疗应抑肝为主,扶脾为辅,药用酸甘,酸以敛肝,甘以补脾。
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
”痛泻要方一般被认为是扶土抑木的方剂,而张老认为是抑木扶土,抑木为主,扶土为次,治疗以肝实为主,而脾虚不甚的痛证。
若以脾虚为主,导致肝气偏旺者,非本方所宜。
3.3 补脾抑肝法此法适用于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受伤,脾胃虚弱,肝木相对偏亢的肝木乘土之证,以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黄某,女性,50岁,家庭妇女,1985年12月就诊。
胃痛反夏发作5年余,曾2次解黑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
近日来,胃脘疼痛发作,痛时喜按,口不渴,不呕,畏寒,面色萎黄,身体消瘦,精神疲倦,不思饮食,大便软,无黑便,心悸,夜不安寐,舌淡苔白,脉右缓弱,左弦细。
辨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气偏旺证,治以补土抑木。
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30g,党参30g,炒白芍24g,桂枝10g,当归10g,大枣10枚,炙甘草9g,饴糖60g(烊化)。
服5剂后,胃痛大减,精神饮食转佳,脉仍无力,守方再服10剂,胃痛痊愈,可从事家务劳动,原方出入调服20剂,随访半年余,胃痛未再复发。
按:患者胃痛反复发作,历时5年余,病程较长,且痛时喜按,不思饮食,精神疲倦,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知其脾胃虚弱久矣,脾土虚弱,则肝木易亢,疏泄太过,故见脉弦细,治疗应补脾抑肝,补脾为主,抑肝为辅,药用甘温,佐以酸甘,甘温补脾,酸以敛肝。
即《金匮要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凋之”。
黄芪建中汤甘温酸合用,正好对症。
张老亦喜用资生丸化裁。
然饮食伤脾致脾胃虚弱,决非一日之过,所以健脾补脾亦非一时可挽回,临证时,要有方有守,方能治愈。
3.4 健脾养肝法此法适用于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肝血不足,肝失血养的土虚木弱之证,以当归芍药散、归芍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邵某,女性,41岁,干部。
1980年11月就诊。
患者于1972年发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5~6万左右),经服“利血生”、“维生素”等西药均少效,只好在家休假养病。
来诊时症见:头昏,精神疲乏,有时昏倒,饮食不佳,大便干结,口干思热饮,心悸多梦,肢体麻木,停经3个月,脉细,左弱,舌淡红有齿印、少苔。
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
治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肝。
方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当归10g,炒白芍10g,红参10g (另煎),焦白术6g,云苓20g,升麻6g,红孩儿15g,黄芪20g,炙甘草6g。
7剂。
再诊时,精神饮食转佳,舌淡,脉细稍好,守上方,党参易红参20g,加丹参10g,服10剂,精神饮食均好,经事已行。
再以上方增减服药月余,无不适,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达9万多,恢复工作,嘱再服归脾丸月余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精神疲乏、饮食不好、头昏心悸、月经不潮等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则见肢体麻木、停经、睡眠不好、脉细左甚。
治疗应健脾养肝,益气生血。
药用甘酸偏温,培土滋木,使脾土健运,气血充足,肝木得以滋培。
肝脾不和导致的病证非常多见,所以调和肝脾法是临床常用治法。
以上仅为张老常用的几种举隅。
老师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他使用调和肝脾法灵活多变,出神入化,决不仅限于几个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整理,调和肝脾法也不是简单地将入肝脾两脏的药物合用于一方之中,而要认真辨别,肝脾之中,何者先病,何者为主,何者为虚,何者为实,侧重气分,侧重血分,斟酌用药。
病及其他脏腑或兼夹其他邪气者,则依法调治。
张海峰应用黄芪经验举隅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补气要药张海峰教授临床善用黄芪,且用量颇,随配伍药物不同,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今将其临床常用且较有特色的几点介绍如下。
1 黄芪配肉桂治胃下垂胃下垂见于体形瘦长之人,般症状常有进食后脘腹胀满,行走站立时甚,卧床则舒,胃中漉漉有声,恶心,嗳气,大便或结或溏、眩晕、心悸,四肢乏力或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弦或弱。
中医辨证属中气下陷和阳虚停饮之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渭之痰饮”的论述。
张老喜用补气升提法合温阳涤饮法治疗,以黄芪配肉桂为主药,常加白术、茯苓、泽泻、枳壳、升麻、神曲等药,久服有效,可制成丸散剂长期服用。
张老以黄芪、肉桂为主药,即取补中益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之意。
张老用苓桂术甘汤时,多以肉桂代桂枝,所以,用苓桂术甘汤送服补中益气丸亦可。
单用补气升提法或单用温阳涤饮法治疗则效果较差。
例1. 男,54岁,1974年2月就诊。
胃肠钡餐检查确诊为胃下垂已年。
刻下主要症状:胃中终日漉漉有水声,中脘部怕冷,有时觉闷胀,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喜食干燥香炒食物,食后胃中舒适,多饮汤水反觉难受,甚至必呕吐干净方快,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缓无力。
辨证:中气下陷,寒饮留中。
治法:温阳涤饮,升提中气。
处方:茯苓30g,肉桂9g,焦白术12g,炙甘草9g,炙黄芪24g,升麻9g。
水煎服,日1剂。
服5剂后,中脘畏冷减轻,原方肉桂改为6g,再服10剂。
三诊时诸症均有改善,而胃中漉漉之声大减,脉象有力。
处方:茯苓30g,肉桂6g,白术12g,炙甘草9g,炙黄芪30g,升麻9g。
10剂后胃中漉漉之声完全消失,脉象均匀有力。
为巩固疗效,嘱服黄芪建中汤20剂,其中黄芪用量为30g。
2 黄芪配柴胡治长期低热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病程较长,体温一般在38℃以下,此多属非感染性发热,所以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症状可见:少气懒言,神倦乏力,时或口干,纳减,大便软溏,舌淡苔黄,脉虚或虚数等。
服养阴清热药无效或热反加甚,此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
张老多以甘温除热法治疗,取东垣升阳益胃汤之意。
以黄芪配柴胡为主药,柴胡本可退热,但治此类发热,不配黄芪则少效,常加葛根、陈皮、郁金、苍术、白术、当归等。
例2. 男,50岁,1975年7月就诊。
低热已60天,经各检查,原因不明。
现症:低热,体温37.5~37.7℃,四肢无力,饮食乏味,大便每日3次,软溏便,口干思热饮,微恶寒,夜寐不安,舌质红,有暗蓝斑块,苔薄黄,脉虚细略数,重按无力。
辨证:气虚发热。
治法:助气升提。
处方:黄芪20g,党参15g,柴胡12g,当归10g,焦白术5g,升麻6g,陈皮5g,五味子3g,甘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