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评价所用资料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类别
一、按评价途径的类别区分
1.直接评价: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
2.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 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3.间接评价的步骤:
(2)定量方法,即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 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
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途径
两类主要的途径: 定性途径:根据土地对各种农作物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自然限制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 生产潜力分为若干等级或类别,美国的土地 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定性评价途径; 定量途径:依据一定的数理模型(统计的或 机制的)来定量表达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途径…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二)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两种情况: 1.在评价开始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已有明 确的具体规定; 2.评价开始前对土地利用种类只有大致的 了解。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三)调查研究区的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 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 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二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 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
4 >25 <25 <30 粗 <4. 切 <30 积 无保
证
四、评定潜力等级
包括两级控制:
(1)第一级控制,是分别对各限制因素评定相 应的潜力等级,可称为单项评级;
(2)第二级控制,是据各限制因素所相应的潜 力等级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可称为综合评级。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经济价值法:根据土地的用途和价值将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包括土地用途、土地市场价格、投资收益等因素。
2. 生态价值法:根据土地所具有的生态功能评估其生态价值,包括土壤保育、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因素。
3. 社会价值法:根据土地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城市发展的支持度等因素。
4. 期望价格法: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供应的情况,预测土地未来的价格变动情况,从而进行土地资源评价。
5. 生产力法:评估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潜力,包括土壤肥力、可利用面积等因素。
以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运用,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土地资源的评价。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1. 自然资源利用指标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土地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这包括土地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利用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土地的地形地貌、水资源供给情况、气候适宜度以及土壤肥力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2.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情况、土地利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3.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除了自然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土地利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以及土地利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指标。
二、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描述和解释,以及土地利用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综合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这种评价方法注重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够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的影响。
2.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指标来量化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更加客观地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性关乎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性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综合评价原则。
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以全面、科学、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
2.分类评价原则。
根据土地的用途、土类、地形地貌、气候等不同特点,对不同类型土地进行分类评价。
3.定量评价原则。
采用定量指标,对土地进行评价,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4.动态评价原则。
评价过程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数据和评价结果。
5.多层次评价原则。
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对土地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1.定量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化指标,如土地产量、土地价值、土地适宜度、生态环境质量等,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
2.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分析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价土地的综合价值和潜力。
3.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GIS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空间分析和评价。
4.专家评价方法。
通过请专家进行评价,借鉴经验、知识和技术,对土地进行评价和分析。
通过以上原理和方法,土地资源评价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一、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性。
1.1 土地啊,那可是咱的命根子。
土地利用评价就像是给土地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它能让我们知道这块地到底适合干啥,是盖房子、种庄稼,还是搞绿化。
这就好比我们找对象,得先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才能知道合不合适过日子。
1.2 从大的方面说,合理的土地利用评价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发展规划。
要是评价没做好,那可就乱套了。
可能把该种粮食的地拿去盖工厂,到时候粮食不够吃,那可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得不偿失啊。
2.1 首先就是经验判断法。
这方法简单得很,就像咱老一辈人看天种地一样。
那些有经验的老农,看一眼土地的颜色、质地,就能大概说出这块地适合种啥。
比如说,黑土地肥沃,种啥都长得好,这就是经验。
但是呢,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毕竟经验有时候也会“看走眼”。
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只靠经验有时候就跟不上趟了。
2.2 再就是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这就好比给土地打分,把土地的各种因素,像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源情况等都考虑进去。
每个因素都有一定的分值,最后加起来看总分。
就像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一门课,得综合起来看。
这种方法比较全面,但是也比较复杂,需要收集很多的数据。
有时候数据收集不全,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评价的结果也就不那么准确了。
2.3 还有土地潜力评价法。
这是从土地的潜力出发,看看这块地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
就像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还没使出来一样。
比如说一块地现在种的是普通的农作物,通过土地潜力评价,发现它其实可以种一些更有价值的经济作物。
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挥土地的价值,不至于让土地的潜力“明珠暗投”。
三、如何做好土地利用评价。
3.1 数据收集要全面准确。
这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地基不牢,房子肯定盖不好。
数据要是不准确,那评价结果肯定也是错的。
不能“敷衍了事”,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
3.2 评价标准要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一刀切”。
比如南方的土地和北方的土地就有很大的差别,评价标准就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评价方法最佳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评价方法最佳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方法和实施评价。
下面是一套较为常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评价方法的最佳方案: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评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指标的设置应该合理、科学,能够反映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需要。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自然资源条件:地形、水文、气象、土地资源等。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交通等。
(3)城市环境:景观、生态、环保等。
(4)土地利用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
(5)土地利用方式: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
2. 制定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对应的评价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1)定量方法:采用数据量化、归一化处理并赋权的方法,将各个评价指标转化成统一的数值进行计算、分析和对比。
如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主成分分析等。
(2)定性方法: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专家、群众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
3. 实施评价
将评价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收集数据、计算指标值、分析指标结果、制定评价报告等步骤。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方法可行性、数据来源、可操作性等。
总的来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评价需要多种评价指标和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才能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为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即土地适宜性纲(orders)、土地适宜性级(classes)、土 地适宜性亚级(subelasses)和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s)。 1.土地适宜性纲
土地适宜性纲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种类。土地适宜性纲分为适宜纲、不适宜纲。 (1)适宜纲(S) 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值得投资, 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2)不适宜纲(N) 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长期利用。 2.土地适宜性级 土地适宜性级反映了纲内适宜性的程度。土地适宜性级可分为:高度适宜、中等适宜 和勉强适宜。 (1)高度适宜(S1) 指土地可长期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致于 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 (2)中等适宜(S2) 指土地有限制性,当长期用于规定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降低生产 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益。 (3)勉强适宜(S3) 指严重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影响是严重的,因此将降 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增加投入,利用仅勉强合理。 对不适宜纲按不适宜持久程度分为:当前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 (1)当前不适宜(N1):指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以克服,在目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 不宜加以利用,或由于限制性相当严重,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土地进行有效而持续的利用。 (2)永久不适宜(N2):指土地限制性极为严重,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加以任何 利用。 3.土地适宜性亚级 反映级内限制性的种类或需改良措施的种类,用英文字母表示限制性类别,附在适宜 性级符号之后。 高度适宜度S1,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级;对中等适宜S2和勉强适宜S3均划分适宜 性亚级。例如,S2e表示中等适宜级,侵蚀限制亚级;S2me表示中等适宜级,有效水分侵蚀限 制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的是亚级内经营管理的细小差别。同一亚级内所有单元在级这一 层次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在亚级层次表现为相似的限制性,而在单元之间则存在生产特 点或经营条件的细微差别。适宜性单元用联接号与阿拉伯数字表示。一个亚级的单元数不受 限制。如S2e—S2e-1表示适宜程度中等且为侵蚀限制的某块土地。
2.土地潜力亚级 在土地潜力级之下,按照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的种类或危害,续 分为亚级。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共分 四个亚级:
(1)侵蚀限制因子(e):土壤侵蚀和堆积危害。 (2)过湿限制因子(w):土壤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洪水泛滥危害。 (3)根系限制因子(s):植物根系受限制因素的危害,包括土层薄、干旱、障碍层、石 质、持水量低、肥力低、盐化、碱化等。 (4)气候限制因子(c):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气候因素危害,如过冷、干旱、霜雹等。 I 级地不分亚级。 3.土地潜力单元 土地潜力单元是土地潜力亚级的续分。它是对于植物生产有相似的 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措施,土地特征组合充分一致,具有相同的潜力、限制或危险的一组土地。 同一潜力单元中的任何土地在下列方面应当一致:①在相同的经营管理水平下,有相同的土 地利用方式(种植相同的农作物和饲料作物);②种植相同的作物要求相同的经营管理措施和 方法;③生产潜力相近,即在相似经营管理条件下,同一土地潜力单元的土地,适种作物常 年产量变率不会超过 25%。实际上,同一潜力单元在制图单元上往往是土系组合,空间变 异不大。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体系的结构见表 6.2 。
地有所危害,这无疑对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士地资源免受破坏会起到巨大作用。 (3)方法简便,容易掌握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土地的主导
限制因素对土地利用大类的适宜性进行分等分级,其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工作量较小,工 作效率高。
(4)适用性广泛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以定性评价为主,从而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① 对土地资源评价所需资料要求不高,即使在目前对土地的各种属性、作物的生态特性及两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均不深入的情况下,本方法仍很实用。②广泛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土地 资源研究,而不影响评价体系的结构。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调节,在不同 比例尺或具有不同限制因素类型和强度的地区,可以灵活应用评价系统,不会对方法和内容 的基本结构产生大的影响。
(二) 对 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述 1.优点 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属于土地评价方法的归类法范畴,因此它也具有归类法的共同
优点。除此之外,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美国土地潜力分类比较还具有以下优点: (1) 针对特定土地用途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 FAO 土
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这一基本 原理。因此,在对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评价过程中,针对所考虑的每一个土地利用方式或土 地用途都分别做出土地适宜性评价。这样对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就得到可供比较的多种评价 结果,因此,就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的信息,为土地利用中的变更(不管是采用新 的主要利用种类还是利用细节中的变化)提供选择的可能性。
一、美国土地潜力评价方法介绍
(一)美国土地潜力评价中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潜力和限制性。 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将假定的利用次序 组成一个系统,其中土地利用种类按假定的合乎需要性的递减次序排列:①耕作利用,可以 是任何作物,不需土壤保持措施;②耕作利用,作物选择有限制以及(或者)需要土壤保持措 施;③改良牧草放牧;④天然牧草放牧,或者在同一水平上的林地;⑤娱乐、野生动物保持、 水源涵养和美学目的,这是最低水平。 限制性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永久性限制性是不能轻易改变,至少不能 通过小型土地改良改变的限制。它们包括坡度、土壤深度和易受泛滥;开始时还包括气候在 内,但后来只有某些系统采用。暂时限制性可以通过土地管理排除或改善,例如土壤养分含 量以及至少轻微程度上的排水障碍。 土地主要根据永久限制性分类。总的原则是,如果任何一种限制性的严重程度已足以 将土地降到某一等,那么就将该土地列为这一等,而不管所有其他性质可能是如何有利。
潜力等
Ⅰ 耕Ⅱ 作Ⅲ
Ⅳ Ⅴ 非Ⅵ 耕Ⅶ 作Ⅷ
表 6.2 土地潜力分类的结构
潜力亚等
潜力单元
Ⅱt (侵蚀) Ⅱw (湿度) Ⅱs (土壤) Ⅱc (气候) Ⅱes 等
Ⅱt—1 Ⅱt—2 Ⅱt—3 等
土壤制图单元
P 土系 Q 土系 R 土系
(三)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 1.优点 (1)简单明了,用途广泛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将所有土地对农业、林业、牧业等多种 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采用“一揽子”分类,能从整体上看出一定区域内土地质量好坏的相 对关系。因而,使得土地潜力分类用途十分广泛。潜力分类可使农场的土地合理地分配到所 要求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轮作耕作、永久放牧和林地等。它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 同时它对于土壤保持需要也是一种指导因素。开始时它只在于为农场的规划服务,但以后已 成功地应用于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的村落土地的规划,以及为新近定居区域的土地划定农场 界限提供了依据。另外,美国土地潜力分类在指导土地合理利用的同时,对于土地税收、土 地征用补偿等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2)概括性高,内涵丰富 不仅能指出土地的综合等级(土地优劣程度),而且能让土 地使用者知道土地的适宜性广泛程度、土地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和限制程度,由此来确定土 地的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另外,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特别强调,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土
(5)突出耕地优先原则,有利于耕地保护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中将受限制较小质量较 好的土地列为就地种地农作物,而把受到严重限制质量较差的土地列为放牧地、林地,甚至 娱乐、野生动物放养地。这充分显示了耕地在整个土地利用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耕地优先 的原则。这无疑对耕地保护十分有利。
2.缺点 (1)对社会经济因素考虑不够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只将评价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作为 土地资源评价的背景来考虑,而对土地利用的效果没有专门进行经济评价,不能显示出土地 的相对货币价值或其获利能力,而这些资料对规划人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2)不能对特定土地用途做出土地适宜性评价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对“不同土地利用 方式(或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这一基本原理考虑不够,没有针对特定土地利用方 式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不能指出某一土地单元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不能区分“优质” 土地和“特产”土地。 (3)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对各种分级标准不规定临界值,那么只能由评 价者根据自己的看法把土地划入特定的一个等级,有可能因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正确地评定这 个值。 需要指出的是,至少这种主观性是明显的,而不是隐藏在例如一个数学公式里,这个 公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十分客观,而实际上却是十分主观的。 (4)过分强调土地限制性,容易使农民对自己的土地失去信心 适宜性和限制性可以说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由于土地存在某些限制因素而使土地的适宜性降低。美国土地潜力 分类强调土地的限制性,而不是强调适宜性,显得比较消极。这容易使农民失去信心而不是 增强信心去试种新的作物和推广新技术。 (5)难以考虑不同限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美国土地潜力分类难以考虑不同限制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使是在定出了一系列精确的标准以后也是如此。例如,如果土壤或环境 因素中有几项接近于较低一级的界限,但是任何一项因素本身还不至于严重到这种程度,那 么这一块地是否要降低一级呢?实际上;正如杨(A.Young)曾指出的,某一个环境因素的影 响是根据它同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变化。他认为,不规定精确的标准实际上反而是个优点, 因为这允许在评价中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该系统在土地潜力的评价与划分时,采用土壤制图单元为评价单元,主要是对各种各 样的土壤制图单元,按其对一般的农作物生产、林木和牧草植物生长的情况进行归类合并, 划分结果是同一个生产潜力单元内所有土壤制图单元均有相近的潜在生产力。该系统分土地 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和土地潜力单元三级。 1.土地潜力级 按照土地的限制性种类、强度和需要特殊改良管理措施等情况,以及 根据长期作为某种利用方式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依据而进行分类,结果共分八个潜力级。其 中从 I 级到Ⅶ级,土地在利用时受到的限制与破坏是逐级增强的; I 级到Ⅳ级在良好的管 理下,可生产适宜的作物,包括农作物、饲料作物、牧草及林木;V 级到Ⅶ级,适宜牧草及 林业;Ⅶ级只适宜有条件放牧或发展林业;Ⅷ级对农、林、牧都不宜,都是得不偿失。现介 绍如下: I 级土地:本级土地没有或只有很少限制,它们属于极好的土地,采用通常栽培耕作方 法是安全的。土壤深厚,持水性好,易耕,高产。 Ⅱ级土地:本级土地用于农业受到中等的限制,它们存在中等程度的破坏和风险,栽 培物时要采用一定的耕作技术。这些土地要求专门的技术措施。 Ⅲ级土地:本级土地作为农地受到严格限制,用后还会有严重的破坏和风险,属于中 等的好地。 IV 级土地:用于栽培农作物存在极严重的限制和危险;如果能以极大的关心加以保护, 有时尚可用于栽培农作物,但能适宜本级土地的农作物种类很少,其常年产量很低。 V 级土地:本级土地应该保持永久的植被,如用作草场或林地没有或很少有永久性限制, 作为农用则不利。 Ⅵ级土地:用作放牧地、林地,存在中等的危险,具有难以改良的限制性因素。某些 VI 级土地在高水平管理下,可适于发展特种果树,如覆盖草皮的果园。 ‘ Ⅶ级土地:有严重的不可克服的限制性因素,作为牧地、林地都是太差,但它们可作 野生动物放养地;分水岭水源涵养林、风景游乐地、休养地等。 Ⅷ级土地:皆为劣地、岩石、裸山、沙滩地、矿尾或近乎不毛之地,加强保护和设法 增加覆盖是极重要的。 土地对集约利用的限制性和其级别的关系如图 6.2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