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_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_张瑛

合集下载

民族旅游象征符号价值解读

民族旅游象征符号价值解读

民族旅游象征符号价值解读作者:曾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1期摘要:民族旅游是充满符号的世界,民族文化在旅游的开发中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符号。

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形式的展示,符号本身功能的传递,这些象征符号赋予作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旅游中消费物的符号象征性意义超过了其本身的功能性,它折射出了旅游者的社会地位、身份、自我认同等多种象征价值。

关键词:民族旅游;符号;象征;解读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消费的核心,是它构成对民族旅游消费的需求与供给,同时也促使了民族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完成。

当某一民族文化纳入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时,就不再单独作为该民族的生产或生活方式,而被放置于旅游背景和范畴之内,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殊意义。

旅游是一种符号消费,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另类生活方式,旅游者对物的消费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从使用角度来对物进行判断和消费,而是从物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价值认定,进而从这样的文化消费中获得身心满足。

旅游消费于是成为一种将旅游者的社会地位、身份、品位、情趣、认同区分出来的象征消费。

①一. 民族文化中的象征符号价值解读民族旅游符号的象征性源于各民族绚烂多姿、个性十足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个国家的民俗,如果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那么,正是一种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②地理单元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性给予了各民族文化独有的品格,在这样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构建的民族旅游符号必然具有其象征性特点,不同民族的符号系统象征着特有的民族,表达、传递着各民族鲜明、特别的民族形象。

民族旅游中的象征符号依据民族文化意义表现出能指与所指功能。

如游客到一家傣味餐馆用餐,一方面,傣族食物作为一种“物”(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达到填饱肚子的功能)还可以让游客看到食物的外形;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游客通过这一行为,可以体验另一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符号的所指—signified),体会到隐藏在食物背后的傣族历史与文化,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旅游吸引物的两种指示功能发生互动关系,从而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和心智想象。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民族符号传播与探索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民族符号传播与探索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民族符号传播与探索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在全球化趋势下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探索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播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

将民族文化符号纳入产业运作的视野,以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探寻符号传播的意义与方式,可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文化产业;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65-03少数民族的对本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贵州省民族地区的苗族等人,民族意识越来越薄弱,他们的文化活动与工作形态,更多的是为了收入而进行一种形式上的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更显得重要。

一、文化产业下的民族认同(一)文化产业界定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

学界对文化产业无统一说法。

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通常只说版权产业,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界定的。

日本政府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二)发展趋势胡锦涛“七一”讲话谈到“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2024年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范文

《2024年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范文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旨在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与感知。

二、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的符号学解读(一)符号的多元性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

这些资源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一系列符号的集合,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历史与文化的符号化呼和浩特市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是其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这些文化符号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如,古代蒙古文字的遗迹、传统的蒙古族歌舞等,都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三)自然景观的符号表达呼和浩特的草原、湖泊、山脉等自然景观也具有独特的符号意义。

它们不仅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也成为了游客对这座城市形象的直观感知。

三、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一)符号传播与形象构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通过各种符号的传播与解读而构建的。

通过媒体的宣传、导游的解说、游客的口碑等,这些符号被传递给游客,从而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印象。

(二)符号的解读与个体感知不同的游客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对同一组符号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每个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具有独特性。

四、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游客对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数据。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游客对呼和浩特市的形象感知主要集中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友好的民俗风情等方面。

同时,游客对呼和浩特市的认知也受到媒体宣传、亲友推荐等因素的影响。

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在符号学理论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符号的传播与解读。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

在《海滨癿人行道归谁所有——尤卡坦(Yucatan)半岛旅游业中癿权力
结构》(1978)中认为,旅游提高了当地特权人物癿地位。
企业名戒组细名
17
LOGO
2012-12-23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4、旅游人类学偏向亍关注主人社会癿文化接触不发迁, 这里癿主人社会一般是指代第三丐界癿国家和地区。由此, 研究者们转向研究旅游所带来癿道德、权利等问题癿讨论, 也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怃考现代癿、大众癿旅游给第三丐界 带来癿实质怅影响。
LOGO
2012-12-23
企业名戒组细名
14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2、在旅游人类学癿早期阶段,主要研究旅游给主人社会 带来癿影响,以及将这一影响定怅为是好还是坏,即积极 影响戒者消极影响。
(1)旅游对当地带来和积极影响 代表人物/著作/时间/主要观点: 哈莱尔· 伯德(Harrell-Bond) 通过长期癿田野调查,在著作《一扇面向外部丐界癿窗户:冈比亚癿 旅游不収展》(1978)中指出:旅游在冈比亚癿収展过程中给当地社 会带来诸多益处,如增加了公共设斲不建筑,增加了就业,提供了更 高癿经济收益等。
主要观点:研究者们収现,在旅游所携带癿西斱収达、强势、权力等 外部因素癿冲击下,旅游往往通过乘法效应不示范效应来对主仅社会 斲加影响,仅而导致依附问题癿出现。
LOGO
2012-12-23
企业名戒组细名
18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5、研究者们基亍収达国家和地区癿旅游者在旅游接触中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科恩
旅游者经验癿亐种模式——存在怅旅游者、实践怅旅游者、体验怅旅游者、 休闲怅旅游者、转移怅旅游者 LOGO

从少数民族符号到特色旅游产品

从少数民族符号到特色旅游产品

从少数民族符号到特色旅游产品作者:蒋莉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23期摘要:民族文化设计元素的提取是《旅游商品设计》的课程重点,它往往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意思维,影响着商品设计的品质。

本文将结合课程中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介绍将符号学的概念引入旅游商品设计课程的方法,希望通过此种尝试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思考设计元素的提取,使最后的设计作品更为准确而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旅游商品设计;符号学;少数民族符号;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3-0035-031 《旅游商品设计》课程概况《旅游商品设计》是旅游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品设计、工艺美术品日用品等的创意设计及与之相关商品的包装设计以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策略等内容。

通过对《旅游商品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商品设计的基本特点、理念、原则与方法以及产品造型设计和产品的包装设计原理,并结合市场与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对旅游商品的造型设计能力与创新开发能力,使学生设计的产品兼具商业性、艺术性和新颖性。

该课程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在此基础上运用产品造型设计能力、材料应用与表达能力进行旅游商品的设计。

同时还强调需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将景区景点作为实际的设计对象进行考虑。

因此,我们在课程伊始就要求同学能够针对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藏、羌、彝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少数民族)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

2 旅游商品设计的选题和设计步骤第一步是要确定选题:针对四川民族景区的特点,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几个旅游商品设计的选题供他们参考。

(1)旅游纪念品:结合旅游景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如建筑、文化故事情节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2)工艺美术品:汇集多种本地特色的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可作为旅游商品题材;(3)土特产品包装:本地各种特色小吃、农产品、土特产的产品包装;(4)旅游用品:手绘地图,对某旅游景区的人文、地理、典故、特产等作详细的介绍,具有导游功能。

旅游人类学教程-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读书笔记

旅游人类学教程-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内容提要: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一、符号理论引介(一)符号理论概述1.符号的概念2.符号理论的脉络3.符号的分类4.符号的功能(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1.符号意义的构成2.符号意义的编码3.符号意义的特点(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1.符号叙事(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1)选材(2)制造(3)使用(4)保存(或废弃)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1.旅游的商业活力(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2)语言游戏(3)媒介(4)节日2.旅游者的消费动力(1)美学感觉(2)符号距离(3)求新意识章节要点:一、符号的定义、功能与特质二、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三、旅游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四、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五、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经典论断: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操作过程。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范文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范文

《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成为了影响游客选择与体验的重要因素。

呼和浩特市作为我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旨在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分析其符号化表达与游客感知之间的关系,为呼和浩特市旅游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的符号学特征(一)符号的多元性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无论是历史古迹、自然风光还是民俗文化,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符号感知。

这些符号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俗活动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旅游形象。

(二)符号的层次性在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中,符号的层次性表现为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例如,历史古迹的符号不仅代表了历史文化的传承,还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特色。

这些不同层次的符号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三、符号学理论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中的应用(一)符号的解读与传播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是通过解读目的地的符号来完成的。

这些符号包括视觉符号(如景点建筑、自然风光)、听觉符号(如地方方言、传统音乐)等。

通过解读这些符号,游客可以获得对目的地的整体感知和印象。

同时,这些符号的传播也影响着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和态度。

(二)符号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由一系列符号构成的。

这些符号包括地标性建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

这些符号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通过特定的编码方式传达给游客。

在呼和浩特市,这些符号共同构建了城市的旅游形象,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四、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现状分析(一)游客对呼和浩特市形象的认知通过对游客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游客对呼和浩特市的形象认知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等方面。

其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独特性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

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述评和研究内容

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述评和研究内容

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述评和研究内容一、本文概述旅游符号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符号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旅游现象中的符号及其意义生成、传播与解读的过程。

本文旨在对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述评,梳理其研究内容,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

我们将回顾旅游符号学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学科定位与研究范畴。

接着,我们将介绍旅游符号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符号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旅游符号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如旅游符号的识别与解读、旅游符号的意义生成与传播、旅游符号与文化认同等。

我们将对旅游符号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旅游符号学理论述评旅游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符号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旅游现象中的符号表征、意义传达以及文化交流等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符号学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理论述评方面,旅游符号学主要关注旅游符号的构成、意义生成与解读过程。

旅游符号的构成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语言符号如旅游广告、导游讲解等,通过文字和语言传递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非语言符号如建筑、风景、服饰等,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传达旅游地的文化特色。

这些符号在旅游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在意义生成方面,旅游符号学强调符号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旅游符号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意义的生成者。

旅游者通过解读旅游符号,获得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生成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同时,旅游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在解读过程方面,旅游符号学注重旅游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旅游者作为旅游符号的接收者和解读者,其文化背景、审美趣味、个体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对旅游符号的解读。

因此,旅游符号学强调旅游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认为旅游者的解读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张 瑛1,李建明2(1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2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和结构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

旅游促使旅游者处于某种/阈限0期,从而使游客归于其/生命维持体系0的/朝圣0结构当中。

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0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

然而,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号与结构的/神圣性0。

我们只有从/非我文化0或者是/文化异体0的角度,从全面的人文的、综合的角度考虑民族旅游的价值,才能做到民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与和谐。

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符号与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通过符号与结构体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安排来实现旅游开发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符号;象征体系;阈限;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7)05-0141-07收稿日期:2006-09-14作者简介:张瑛(1965) ),女,福建泉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管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李建明(1982) ),男,青海门源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新世纪,兴边富民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程日益加快。

作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同时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所涵盖的符号和结构体系,旅游开发已经悄然走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中。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所造成的影响。

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快速介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变迁。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这是因为它们原本是人类思维与行动的本质体现,然而却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之中。

我们当然不赞同那种只追求文化保护而置当地人民生活不顾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旅游开发。

如何保证民族旅游开发的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共同实现,使少数民族的符号和结构体系充分得到尊重和合理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随着人类学对旅游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旅游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了解决的新视角。

或许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里,人类学向来强调的反思力将会给我们发展中的困境带来一丝冷静的思考。

一、人类学之于旅游(一)从人类学家的旅游到旅游的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三大支柱之一的人类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类学的理论积累日渐丰厚、理论流派与分支学科趋于多元化。

人类学者总是以/他者文化0的研究为己任,从而在场域上算是一个不太称职的/旅游者0。

这是因为,人类学家在自己非居住的地方长期进行考察和研究。

其主要目的不是娱乐消遣,而是学习和观察被研究社区的语言、习俗、文化。

相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旅游者的外出目的却明确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国家的2007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5,2007 (总第146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146独立解放运动、经济的迅速发展等等,都为大众旅游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自从旅游业的发展向大众旅游推进后,新兴的中产阶级加入了旅游的行列,从而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环境的远离自然,或许连节假日的安排都成了套在人们头上的/枷锁0,以致人们不得不按照休息日程来安排自己的活动都决定了需要有闲暇的时间来给人们提供释放的空间。

因而,旅游作为/人类认同的维持体系0就成了人们心中的最佳/朝圣0。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学家也开始关注旅游者这个新兴的话题,并将旅游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中,从而开创了新的分支学科。

(二)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话语表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潮流的多元化发展,旅游活动在西方社会得到进一步普及。

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学科进一步趋向于细分,并与其它学科结合。

同时,随着西方国家殖民时代的结束,人类学者的田野也从异域回归到了本土社会,从而开始对自身社会进行研究。

这是时代背景变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人类学家对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成熟,旅游人类学凸显为西方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学者们把人类学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用于旅游研究,从而开创了人们用人类学的眼光去审视旅游的发展。

人们进一步对旅游的现象、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过程中,旅游研究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逐步分化出两个阵营,一个倾向于对旅游行为所内含的符号意义的解读,另一个阵营倾向于从对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分析。

两大阵营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纳尔逊#格拉本(Nelson1Graburn)和戴尼逊#纳什(Dennison1Nash)。

在研究上纳尔逊#格拉本热衷于探索旅游的本质,分析游客的旅游体验,而戴尼逊#纳什对旅游给目的地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更感兴趣。

二、人类学中关于符号(symbol)与结构(structure)的概念和方法(一)符号与象征的概念/意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解释。

人类生活于-意义.领域之中,我们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意义体系,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界直接感受并对这种感觉和自身的关系积极思维的结果。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群体共享的,每一个群体的个人所获得的文化都是习得的。

0[1]因之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其传承的,也就是说象征和符号是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运载工具和传递手段。

本文所指称的符号即英文单词/Symbol0的释意。

在汉语里/象征0和/符号0是两个常用语汇,汉语中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一般是不能相互替换的。

然而,在人类学中译介过来的有关/象征0和/符号0理论,都是彼此相通的,都超脱出汉语的本意。

也就是说在人类学家研究的范畴里符号就是象征。

因而本文的探讨也限于这个领域的关于象征以及象征的秩序)))结构的探讨。

(二)象征的引介)))象征人类学谈及象征或符号,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学中有关象征学派的脉络,以便能够更好的使读者理清本文的主旨。

/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在本质上讲就是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体系加以探讨的人类学。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学家当中的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里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上的体系。

所谓-公共符号.是指物、事项、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是处在同一共同体的人赖以表述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性质的交流媒体。

0[2]在象征人类学中出现了很多对人类学乃至其它科学有影响的人物,如克里福德#格尔茨、特纳、与玛丽#道格拉斯等。

他们共同认为人类学的任务是透视和理解被研究者的观念与象征形态。

/象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而象征人类学所关心的并非是象征社会中的实际功用。

而是超出-社会结构.的独立的体系,是不同象征之间及象征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本身。

象征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象征如何结合成体系,揭示象征如何影响社会行为者的世界观、精神与感知。

0[3]三、少数民族旅游与符号和结构的辨证关系(一)作为象征符号的民族旅游人类社会自从形成以来,就以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来维持自身社会的结构体系,从而也就形成了涂尔干所认为的/集体表象0(一个社会中14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大部分人所认同的观念或遵循的原则)。

不同的民族或族群也就在各自的范畴和领域内采用不同的组织体系维系着民族的繁衍和传递。

国与国之间是有竞争的,这是自古有之的道理。

/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量,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提高-民族)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最重要的自然是经济的发展。

0[1]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这个无论是从地缘、经济、或者从文化上都与汉族文化有巨大差异的区域,曾经在其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差距,国家大力推行旅游富民的政策,从而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展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象征符号。

正如国旗与国徽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旅游也在这场变革中构成了一种象征体系。

作为一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或者人民生活水平标准的旅游也是这场变革中创造的象征性标志。

从表象上看,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开放了当地人民的观念,但是当我们挖掘其深层隐喻时,我们才会真正发现/-旅游与文化互动.其实就是一种当代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为载体来实现-政治一体化.和-文化大同.理想的策略。

0[4](二)少数民族旅游场域(field)中的象征符号(symbol)11少数民族(minority)象征符号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diversity in unity of Chinese nation)。

在这里/多元0就是指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了色彩,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5]。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内容多样,而且形式也各有千秋。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体系,各个民族的象征符号体系也是多样的。

不仅有直观的物质象征体系,比如拉祜族的葫芦崇拜等等,而且还有好多是社会制度化的象征体系,比如各个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一些特殊的仪式、民间的宗教。

任何能够构成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体系的独特的方面都可以构成少数民族象征的体系。

21少数民族象征符号的结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完整的符号与结构体系,因之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自身的符号体系而称之为一个民族。

在少数民族符号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社会结构体系是揉为一体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构成要件就会破坏其整体性的结构。

比如:我们提到彝族就会想到其象征的结构,而看到结构特征也会知道这是彝族的表征。

(三)旅游活动对符号和结构的影响11符号意义在旅游开发中的转置符号会因为外界文化的介入而受到干扰和改变,尤其是符号原有的意义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隐含的、间接的。

民族旅游的开发往往会影响少数民族原有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象征失去的神圣性(参看图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