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

合集下载

直肠癌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直肠癌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 考文献] 参 [ 刘 艳 茹 ,高 宝 柱 .起 搏 心 律 下 射 频 消 融 肝 癌 麻 醉 处 1
般 不产生 烟 雾 和臭 味 ,也 没 有 出 血 及穿 孔 发 生 ;
由于 是 内生 热效 应 ,术 后也不 会 发生 组织 黏连 、结
痂 、炭化 等并 发症 。本 例患 者属 于隆起 性 宽基 子 宫 颈息 肉 ,用射 频治疗 后 并发 严重 的低 位肠 梗 阻 、迟
通讯 作 者
酸性 粒细 胞增 多患 者 的临患者男 ,8 2岁 ,因 大 便 不 畅伴 黏 液 脓 血 样 便 1 天 于 20 0余 0 9年 7月 2 8日人 院 。入 院前 1 天 0余
患者 自觉 排便 不 畅 、排 便 次数 增 多 ,每次 约 5m , l
( 稿 日期 :2 1 -42 ) 收 0 00 - 9
( 编辑 :林 燕薇 )
病 例 报 告
直 肠 癌 并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1例
河 北 衡 水 市 哈 励 逊 国 际 和 平 医 院 ( 5 0 0 03 0 )
吉金 芳 刘淑 红 王 晶 崔朝 勃 李素 引
肌病 1 7例 临床 分 析 [ ] J .新 医学 ,20 ,3 ( ) 05 6 8 :
44 4 6_48.
W 功 率下 射频 治疗 5刀 ,持 续 3 i , 与正 常要 0mn 这 求 的适 度较 高 功率及 极 短作用 时 间正好 相 反 ,这是
[ ] 郭淑珠 .妇科 多功 能射频 治疗仪 在子 宫 良性病 变治 4 疗 中的应用 [ ] J .山东医药 ,2 0 , 8 ( ) 9 0 8 4 2 :5 . [ ] 顾小燕 .射 频 自凝刀治疗 子宫疗效 观察 [ ] 5 J .中 国误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教学提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教学提纲

辅助检查
放射学检查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见胃窦部僵硬、粘膜皱襞增厚、 增宽和粘膜结节样增生;小肠环状皱襞及增厚,但 不伴溃疡和局部异常;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 等。
特异性较差,其诊断价值远不如内镜检查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
受累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 活检病理可见受累胃肠道粘膜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
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粘膜型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IgE浓 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 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等
肌层型
病变主要累及肌层,表现为幽门或小肠梗阻,有时需要手术 治疗,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
诊断
Leinbach标准
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治疗
饮食 药物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天20~40mg,服药后1~2 周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逐渐停药。
抗过敏药物
手术治疗
适用于有肠梗阻的患者,但远期效果不佳,术后需 用激素维持治疗
病因1——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药 物过敏,皮肤病等
寄生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
病因1——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性血管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肿瘤——淋巴瘤、各种实体肿瘤、囊性纤维化等。 内分泌疾病——垂体功能不全、免疫缺陷病、IgA
常见疾病
Churg-Strauss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血管炎)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嗜酸性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有哪些

嗜酸性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有哪些

嗜酸性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有哪些嗜酸性细胞,是我们人体中一种正常的细胞组织,这种细胞组织非常的脆弱,容易受到很多寄生虫的感染,所以,计算信息包天高或者是偏低,都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寄生虫的感染,是酸性细胞偏高,会导致哮喘,肺炎等多种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相关疾病都有哪些?(一)寄生虫感染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单细胞的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而多细胞的蠕虫、吸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人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

在组织内被包裹的或仅限于肠道腔内的感染(蛔虫、绦虫),一般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但能破坏肠粘膜的寄生虫(钩虫)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临床上对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必须仔细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饮食史,检查粪便以发现虫卵和幼虫。

但有的寄生虫如旋毛虫、丝虫并不能从粪便中检出,因而,有寄生虫接触可能者、有哮喘发作、移位性肺炎、肝大等坳虫移行征可疑者,必须进行有关的血液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过敏反应等,均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药物过敏反应可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可引起间质性肾炎、血清病、胆汁淤积性黄疽、过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等。

一旦出现药物热和器官受累时应立即停药。

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不但在血液内增多,而且在尿液中亦可检出。

(三)感染性疾病某些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在恢复期大多恢复正常,唯有猩红热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仍常增高。

有的真菌(曲菌、球抱子菌)感染和个别的慢性分枝杆菌病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就是嗜酸性细胞偏高,总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疾病,当遇到以上的几种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判断自己,是不是因为嗜酸性细胞偏高而导致该种状况的,由于嗜酸性细胞偏高,而引起的各种疾病,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

嗜酸性变名词解释嗜酸性变(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浓度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现象。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特点是核形状多为双瓣或多瓣,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内含有酸性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等酶类,能够参与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等生理过程。

嗜酸性变通常是由于机体对某种刺激物的过度反应导致的。

它可以是一种生理性反应,也可以是一些疾病的表现之一。

嗜酸性变的生理性反应常见于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在这些情况下,机体对某种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增殖。

嗜酸性变还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如寄生虫感染、风湿性疾病、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白血病等。

在寄生虫感染中,寄生虫和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风湿性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增殖。

在嗜酸细胞增多性肉芽肿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加,并形成肉芽肿。

在白血病中,由于造血系统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除了上述疾病因素外,嗜酸性变有时也可能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如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

嗜酸性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相关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塞、喷嚏等症状,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喘息、咳嗽等症状。

此外,嗜酸性变也可能导致皮肤瘙痒、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诊断嗜酸性变主要是通过检测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在1-4%之间。

超过这个比例则可以考虑为嗜酸性变。

进一步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可以判断嗜酸性变是否与某种具体疾病相关。

对嗜酸性变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背后的疾病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采取避免过敏原、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治疗手段。

对于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嗜酸性变,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导致的嗜酸性变,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原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种白细胞的亚群,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当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升高时,说明机体可能存在某种异常情况或疾病。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过敏反应可以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

当机体对特定的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被激活并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和白介素,导致炎症反应和症状的发展。

2.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钩虫感染和丝虫病,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是由于寄生虫的存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和聚集。

3. 皮肤疾病:某些皮肤疾病,如蕈状肉芽肿、皮肌炎、晚年性荨麻疹和天疱疮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4.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使用后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一些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癫痫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和放射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和聚集,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5. 自身免疫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也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关。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异常反应,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聚集和释放。

6. 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例如,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7. 恶性疾病:在某些恶性疾病,如白血病和霍奇金淋巴瘤等中,由于骨髓异常增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这是由于恶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导致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除了上述原因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也可能与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不良等有关。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2,3,4,5,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 HE):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HEFA)、继发性(反应性)HE(HER)、原发性(克隆性)HE(HEN)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HEUS)的四大类。

(1)HEFA: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R 和HEN证据。

(2)HER: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ǒeffler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病等。

(3)HEN: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外周血液和组织中最多见的白细胞类型。

1、正确;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皮肤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部感染等。

2、错误;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大便查虫卵阳性或找到寄生虫即可确诊。

3、错误;eos是在病毒感染中发现的,是机体正常的一种防御反应,能杀灭病毒、肿瘤细胞及某些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等,从而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不必因eos升高而恐惧。

4、错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多伴有咳嗽、咽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5、错误;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常伴有发热、腹泻、关节痛等症状,但也有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无其他症状者,需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鉴别。

6、错误;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小于0.05%,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则提示有过敏存在。

7、错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0.5%)、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10%)、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偏高均为病理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并出现单核细胞浸润是过敏性疾病特征性的表现。

8、错误:一般认为,儿童期的嗜酸性粒细胞随年龄成比例地逐渐下降至青春期达最低点,以后又缓慢上升,直到20岁左右才稳定。

9、错误:脾切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恢复甚至略微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机体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参与抗原呈递,使抗体产生,参与吞噬功能,参与调解血管壁通透性,参与清除异物,参与免疫监视,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还能抑制某些肿瘤细胞增殖。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如果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就会造成治疗效果欠佳,易诱导严重的感染、出血和过敏反应,故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剂量,适时进行药物更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
导语: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在白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是常见的一种。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有一定的正常值,若是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必然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什么?在白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是常见的一种。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也有一定的正常值,若是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必然会引发多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那么,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分析。

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的原因很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异体蛋白反应、食物过敏和血管神经
性水肿。

2.各种皮肤病:如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剥脱性皮炎和药物性
皮炎等。

3.某些寄生虫感染:尤其多见于深层组织的寄生虫感染,如包虫囊虫、血吸虫、肺吸
虫、丝虫病;肠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

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何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