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历史人物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文学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 军事手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了曹魏政权。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各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交融, 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徙与杂居
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杂居,加速了不 同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过程
01
02
03
民族间的通婚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是民族 融合的重要途径,促进了 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和文化 交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使得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手段推动
历史上一些朝代通过政治 手段,如推行民族政策、 设置羁縻州县等,促进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 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形成了对 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课件
• 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01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
曹魏、蜀汉、东吴
南朝、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 互相攻伐,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有多个 政权并立,如宋、齐、梁、陈与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十六国 时期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 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4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考点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七上第 18 课 P ) 89-92 (2022·宜昌 5)
(1)317 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建康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东晋的
(A )
命题点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2022·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
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 民族的大交融
( C)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命题点 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江南地
(1)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劳动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

区的开 原因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一北方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1)迁都:494 年迁都洛洛阳阳 (2)汉化: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汉语语,禁用鲜 措施 卑语。②以汉汉服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汉姓姓。④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政权 更替 政权 分立 南朝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南朝 北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均建都于建康(南京),历 史上统称“六朝”。 南方社会安定,南方经济在六朝时期出现逐渐上升发展,为唐宋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为了逃避战乱。是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 西线:进入巴蜀地区。东线:进入今浙江地区。中线:进入今 两湖和江西地区。 得到解决)。(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3)刺激了南 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农工商的发展带来活泼生机。
魏 推广军屯、民屯,解决军粮,农民安居。
蜀 大力开展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积极发展农业,
实行盐铁官营;七擒七纵孟获,对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吴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造船业发达。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达到夷洲(台湾)。这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赤壁
之战
三国 建立
时间双方
特点结果
作 用
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 国 的 治 理 与 开 发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 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南 京),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意义 原因
南 方 经 济 的 发 展
人口 南迁
路线
意义 (1)增加了劳动力(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发展 表现
农 业:(1)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农业经济区。(2)农业技术进步:兴修 水利、推广和改进犁耕、粪肥精耕、引入小麦、实施稻麦两熟制。(3)农产品商品 化:栽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 手工业:造船、冶铸、造纸、制漆、制瓷及纺织业发达,丝织业重心由北南移。 商 业:长江中游出现一系列商业城市。如建康、京口、吴都、余杭商业城市 海外贸易:(1)东:与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及南洋诸国 (2)西:印度、波 斯、大秦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北周 隋 隋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拓展
北民 南迁
技术、 劳动力
人口 迁移
南方经济 大发展 汉化
戎狄 内迁
武力征服 中原地区
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 (467— 499),鲜卑族人。地主 阶级的代表,我国古代 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之一。
471年孝文帝登基以来,农民流离失 所,无田可耕,鲜卑族落后的政治、 经济、文化、习俗严重制约了经济的 发展,于是他决定改革……
思考:1、孝文帝改革是从哪几方面着手的?
2、孝文帝改革后对北魏产生哪些作用? 3、你觉得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
1、解决农民问题:将荒地分给农民耕 种,但要其缴纳租税。 2、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①迁都洛阳 ②使用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 ‎ ⑤ 与汉族人通婚⑥采用汉族的官职、律 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
变化
司马迁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 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 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 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 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 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的 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原因
这是因为1、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 已逐渐得到开发。 2、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 的优越自然条件; 3、从人口方面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4、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5、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三国鼎立局面
民族的融合
统一
知识巩固: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2、北魏政权是由( B )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3、讨论并查找资料,了解在今天的日 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民族 互相影响的结果。
如果能,请举例说明
民族融合
东汉三国以来,北方政权分 立,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 乱,北方人民(包括少数民 族)纷纷向南迁移,江南地 区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民族融合
《四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 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 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人学习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也吸 收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
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江南的开发 自然条件 北方人民 的南迁 南方相对稳 定的环境
少数民族的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 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 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 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乔迁洛阳城, 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汉族统 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袁绍
马腾
曹操 张鲁
刘璋
刘表
袁术 孙策
赤壁 之 战
时 经 间 过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战争特点
影 响
以少胜多
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221年
曹丕
刘备
洛阳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还是倒退?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 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 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 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 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豪 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分裂的国 家,三国中的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 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 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曹操
刘备
孙权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
汉 光 武 帝 刘 秀
东汉末年由治到乱的原因是什么?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 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及民生凋敝, 中央力量日益削弱。黄巾起义,地 方豪强势力迅速坐大,拥兵自重, 混战不断。
东汉王朝历经了160多年的大统一后,豪强并 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割据势力……
北方人民为什么南迁?
割据主要都在北方,战争主要也是在北方,赤壁之战 仅仅是在长江上,对江南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南方 此时相对平静,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迁移到南方。
引发战乱的还有什么因素 ?
广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 从自然环境上讲,居住在寒冷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物资经常不足,就常常南下掠夺,这也同样导致战 乱,中原地区人民不给就开打,打不过只好逃,又 使大量北方人民逃到南方。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能站住脚吗?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民族南迁 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中心南移
练习:
基础题
拓展题
课后活动
1东汉建立的时间是 公元25年 , 皇帝是 刘秀 。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 役是( B )
A、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