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同堂的“大锅饭”
“大锅饭”时代的食堂菜谱(一)

“大锅饭”时代的食堂菜谱(一)作者:王辰翔来源:《烹调知识》 2018年第11期公共食堂是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产物。
1958年大跃进期间,出现过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农村“食堂化”即为其中之一。
公共食堂来自群众的创造。
“大跃进”之前,个别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出现过类似于公共食堂的临时性集体用餐制度。
1952年河北徐水县小赤鲁村就曾定出制度:村民集体吃饭,“亲友往来吃饭由个人负担,另行起伙”。
河南鲁山县张庆福合作社也有“病号吃中灶,客人吃小灶”的规定。
江苏省常熟县白茆乡历年大忙时期,群众素有互相搭伙、伴工吃饭的习惯。
这似乎可理解为公共食堂的先河。
规模化的公共食堂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期,由地方干部和群众自发搞起来的。
1958年7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南桃源县、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农业社,“在农业生产大跃进、劳畜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根据社员自愿参加的原则,经过试点举办公共食堂”的情况。
这可能是最早见诸报端的有关食堂的报道之一。
在办公共食堂方面,妇女们似乎显得比男人们更加积极。
江苏省常熟县白茆乡的公共食堂,就是由妇女们鼓噪办起来的。
“大跃进”运动兴起以后,农活非常紧张,女社员们有些怨言,她们说:“男人管外不管家,女的里里外外两头抓,不搞生产工分没啥啥(工分少的意思),搞了工分灶堂里面不着柴(没有烧饭的意思)。
”当时十社、十三社根据群众的要求,就试办了4个小队的集体食堂,试办的结果,群众反映良好。
乡妇联马上进行总结,在乡党委领导下,统一做了布置,公共食堂在春耕时期就在全乡范围内推开了。
公共食堂在创办之初,中央并未就此专门发布过文件和规定,制定统一的标准,因而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具有不同特点,即使在同一地区,食堂的形式也不一样。
例如河南沁阳县就有四种形式:一是全民食堂,所有人口全部参加食堂吃饭,全家全民集体生活;二是所谓“半”食堂,这又分两种,一种是各家做馍在一块喝汤,一种是在一块吃一顿或两顿,晚上各吃各;三是专业队食堂,就是某一专业队的生产人员在一块临时起火吃饭;四是单身汉食堂。
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及国宴变迁

新中国饮食六十年变迁一、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历来崇尚“民以食为天”,是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
但是建国初期,中国刚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物质很是匮乏,粮食短缺,生活贫困,食不果腹。
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
国民吃的都是些杂粮粗面,北方是窝窝头、玉米面馍馍,南方也是糙米粗粮,而且有这些也已经是很不错了。
那个年代的人们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白面白米恐怕就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梦想了。
当时由于物质的缺乏,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
大跃进让几亿中国人过上了集体公社的生活,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锅饭、集体灶又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1959年至1961年的全国大饥荒再次让中国人在"吃"上饱受煎熬,这个时段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草根树皮竟然也都"供不应求"。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五十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
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改革开放前,国民饮食较建国初期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
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束缚,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吃“大锅饭”,场面很壮观,老一辈的回忆!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吃“大锅饭”,场面很壮观,老一辈的回
忆!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时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后证明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联系。
其中“吃饭不要钱,大办集体食堂”就是其中之一的口号。
吃大锅饭或许是现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回忆了。
所有的人都集中在公社吃饭,很是热闹。
村民们正在排队打饭,真的是大桶装饭啊
一家老小都围在一起,甚至是一村子的人都围在一起吃饭!看照片就只熬到很热闹!
厨师正在把炒好的菜盛出来,后来大家吃的很高兴。
墙上的标语“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但是这么做却有弊端。
老一辈人肯定是知道之后发生的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1958年老照片:人民公社大食堂,劳动群众喜洋洋

1958年老照片:人民公社大食堂,劳动群众喜洋洋1958年7月中国第一“人民公社”诞生。
农民在轰轰烈烈地搞生产,全国上下的村庄都成立了公社食堂,大家集体在一起吃饭,在当时也叫“大锅饭”。
图片为当时公社食堂“大锅饭”的场景,人们喜笑颜开。
当时全国大炼钢铁,老百姓把自家的锅碗瓢盆都砸了上交公社炼钢铁,大家都在公社吃饭。
在那个时候,农民家家户户一起劳动,一起吃饭。
在集体食堂里不分男女老少,全都坐在一起吃饭,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共享着劳动果实。
在当时吃饭不需要付钱,只要劳动人人都可以吃。
在忙完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年末之际全村人才有空闲坐下来好好吃顿饭,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饭菜,有的人还喝点酒,看得出来当时的待遇伙食还比较不错。
当时全国的村子里都有集体食堂,而在有的村子还特意设定公共区域,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吃饭。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食堂内部都是有社员专门负责的,在所有人吃完之后,还要有人打扫剩下的卫生。
这是在田间地头现场打饭就餐的照片。
“大锅饭”的时代,吃饭是不要钱的。
只要到吃饭时间,全村人拿着吃饭的碗筷便从家里争先恐后地赶来,要是晚了就只剩些残羹剩饭。
在图上工作人员正在给乡亲父老盛饭,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的锅和碗是真的大,现在家庭里估计都没有那么大的。
这是河南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第一大队四小队食堂,两名妇女正在做面条。
听老人讲那时候的故事,那时候,人们吃饭时,有心眼的,先打一碗饭,吃一半儿时,就去再盛满,如果不这样做,可能就没饭了,吃个半饱。
当然这是大锅饭后期的事了,前期是能吃饱吃好的。
这是田间地头,食堂工作人员正在为社员准备饭食。
人民公社大食堂持续了一两年,最后自动解体,烟消云散了。
1958年农村公共食堂是怎样兴起的

1958年农村公共食堂是怎样兴起的作者:罗平汉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5期罗平汉1958年下半年起,自古以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做饭的中国农民,忽然全都拥至新开办的公共食堂就餐。
至是年底,作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生事物的公共食堂,全国达到了345万个,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5亿中国农民吃起了名副其实的大锅饭,为这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么,这年的农村公共食堂是如何兴起的?“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中国农民早就有农忙时集体做饭吃的习惯。
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由于公有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增加更多的劳动力投人生产。
加之农业合作社实行集体劳动,在农忙季节人手紧张时,有的农业社便开始全社集体做饭,然后统一将饭菜送到田间地头,或在做饭的地点集体就餐,由此产生了最早的农忙食堂。
湖北省京山县的八一农业社,从1955年起就办起了农忙食堂。
这年4月大农忙的时候,该社的彭德喜互助组(当时农业社还未建立),只有13个劳动力却要耕种110亩田地,颇感人手不够。
于是有人提议说,要是集体吃饭,就能出工整齐,可以多干活。
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于是,借了社员刘青芝家的一间房子,集资买了一口锅,其他社员凑了一些刀、筷、碗、瓢,办起了食堂。
这个食堂办了两季,即夏收一季,秋收一季,农忙过后,还是回各家起火。
农忙食堂是临时性的,长的个把月,短的几天、十几天。
也有少数的农忙食堂办起来后一直坚持下来变成常年食堂,湖北省京山县八区合作乡,荆门县东平乡、马平乡,都有从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就办起,并一直坚持下来的食堂。
荆门县的高店乡1957年曾办起了240个农忙食堂,该乡的茶新社还办了5个常年食堂。
从合伙做饭到农忙食堂,由农忙食堂到少数常年食堂表明,农村公共食堂早在人民公社建立前就已产生,当时的确是出于群众自愿而办起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锅饭”时期的老照片:“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大锅饭”时期的老照片:“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至今,老一辈的人还比较怀念“大锅饭”的日子。
然而,人民公社大食堂没过两三年便宣告终结了,主要原因还是我国还没有达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水平。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老照片看下当时“大锅饭”时期的场景吧!
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大锅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人民公社”的出现,同样是与“大跃进”加速工业积累密切相关的。
大锅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大锅饭现象

来源
大锅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人 民公社”的出现,同样是与“大跃进” 人 民公社加速工业积累密切相关的。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锅饭” 一词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于是, 很多人便认为,“大锅饭”是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的产物,其实,它的由来更为久远。 进入60年代-70年代,“大锅饭”(平均 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了消极思 想的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内耗 现象严重。
仅仅是打破了一口锅!?
打破的为什么不是一只锅
“大锅饭”被打破后,“按劳分配”的观念逐渐 深入人心,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生 活日渐富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可见,打破 “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打破的不只是一只 “锅”,打破的是一种旧有的生产关系,打破 的是一种极端的思想观念,打破的是一种落后 的生存状况。
打破大锅饭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产品 分配方式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 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的 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 的手段的社会条件下,“大锅饭”式的平均主 义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弊端丛生, 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改革开 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 “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 饭’”。
浅谈大锅饭
第六组
大锅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人民公社”的出 现,同样是与“大跃进” 人民公社加速工业积累密切 相关的。 合作社时,农民的口粮是分到一家一户的。 而进入大跃进、人民公社后,口粮就由公社、生产队 掌管了。这也就是今天遭到非议最大的办“食堂”、 “大锅饭”。 当时“大锅饭”是相对于口粮分配到一 家一户小锅做饭的,“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 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进入60年代-70年代, “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了 消极思想的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内耗现象 严重。
图说当年“大锅饭”(组图)

图说当年“大锅饭”(组图)1958年兴起的“大锅饭”,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段久远的历史。
对绝大多数年长的人,对相当部分亲身经历过“大锅饭”的人,对一大部分亲自参与领导和组织“大锅饭”的人来说,也未必不是一段久远的历史。
因为,大家都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
“大锅饭”是后人给起的名字,具有强烈的贬义指向。
“大锅饭”起源于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
简单地说,“大锅饭”是从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举措。
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从家庭革命开始做起,其首要为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推陈出新。
然而,有公有私,公司混合,甚至私字当头的无情现实,导致了“大锅饭”这一旨在思想革命实践的失败。
所谓“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实施。
”同吃同喝同劳动,强壮照顾老弱,男人帮扶妇女,怎么就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原来,多劳没多得,少劳不少得。
还是私字作怪!三中全会后,臭名昭著的“大锅”被连根拔起,从农村到城市,接二连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能体现打破大锅饭必要性、叫得最响的地方是国有企业。
于是,一则改变分配制度,再则改变用人制度。
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目的是要取消社会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矛盾。
可是,我们发现,分配不公的矛盾并没有减少,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收入差别几何级数扩大......打破大锅,打破平均主义对不对,对!应该不应该,应该!打破大锅,贫富悬殊深远恶化对不对,不对!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用教训推翻教训,用狂热纠正狂热,如同用机会主义反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
希望变革不到位不彻底不规范的现象不再出现。
人生苦短,一代再加一代,谁人伤的起?(郝吉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同堂的“大锅饭”
作者:强江海
来源:《新天地》2013年第09期
这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十多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吃着“大锅饭”,所有生活开支“公款报销”,他们有活一起干,有饭一起吃,有钱平均分,过着“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大家族和睦的集体生活
从浙江临海一户钱姓人家飘出苍老的歌声,歌声停止后,响起了一阵掌声,众人起哄:好!好!老太爷再来一首!
“老太爷”叫钱绍文,今年正月十四是他和老伴王菊妹的金婚纪念日。
他呵呵地笑,两只眼睛成了“缝眼”,幸福抚摸着他脸上每一道皱纹。
在金婚宴会上,重孙子强强给钱绍文夫妇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双手合十说:“祝太爷爷太奶奶……”强强卡壳了,他涨红了小脸脱口而出:“新婚快乐!”全家先是一愣,然后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全部聚在一起有22人。
钱绍文73岁,膝下5个子女。
除了家里最年长的外婆杨仙凤已经92岁住在老家白水洋,二女儿钱巧萍一家在外地当老师,其他人吃住都在一起。
在芭蕉树掩映的钱家小楼里,钱绍文夫妇住在1楼,1楼还设了公共食堂和两个洗手间。
各家各户的餐具和洗漱用品一溜儿摆放。
2楼有5间卧室,每个卧室住着一户家庭,分属4个子女和长孙。
2楼公共露台是6户人家晾晒衣服的地方。
公共洗衣机一台,夏天换衣多的时候得排队洗。
子女工作忙的时候,钱绍文负责做一日三餐。
“每天光大米就要吃掉十几斤。
”钱绍文说,为了把一大家子人吃的菜驮回来,子女们给他配了专用电瓶车。
无论谁回家晚了,锅里总热着饭……
兄弟姐妹抱团创业
以前生活条件差,钱绍文拉扯着几个孩子,总是吃不饱穿不暖。
钱绍文常对5个孩子说:“你们几个就像这五个手指头,握起来就是一个拳头。
”
长子钱海欧稍大时,担起了家里的责任,供弟妹们读书。
才12岁的他就开始赚钱,卖甘蔗、养猪、开拖拉机……只要能赚钱的活,钱海欧几乎都做过。
大哥为全家的付出,妹妹弟弟们都看得见。
23岁时,钱海欧办了一家纺织厂,没几年破产了,亏空了一百多万元。
他沮丧至极,差点想不开。
大妹晓春、弟弟海东、三妹春萍跑遍全城为他筹钱,各家积蓄全拿出来,小妹还抵押了房子。
看着妹妹弟弟这样帮自己,钱海欧的鼻子酸酸的。
钱海欧改行做起了副食品批发生意,慢慢有了起色,此时小妹春萍开的办公用品店生意越来越差,小弟海东的加工厂也因经验不足,朝不保夕。
一天,弟弟发牢骚:“我把市里的销售渠道打通了,但产品还是卖不出去。
”春萍说:“我们的办公用品恰恰跟你相反,在乡镇卖得还凑合,但在市里就是卖不掉。
”钱海欧脑子里灵光一闪:“你们一个有市里的销售渠道,一个有乡镇的销售渠道,把你们的销售渠道带来,跟我一起做副食品批发生意吧。
让大妹晓春也加入进来,她懂管理。
”
妻子李荷仙听说丈夫要弟弟妹妹一起做生意,担心利益分配的问题,钱海欧大手一挥:“我们就算糊涂账,股份平分,利润平分。
”
妹妹弟弟觉得大哥吃亏了,不同意这么办。
这时老父亲出面了,他说:“老大的决定我支持,你们如果觉得大哥吃亏,在生意上跟大哥一道努力,就是补偿大哥了。
”于是大家约定,公司的股份平摊,5户人家各占2成。
后来加入的第三代可以打“白条”,等来年赚了钱再把利润当股本。
不久,晓春、春萍、海东正式加入了海欧的食品公司。
晓春干练,很快把公司的账目理顺,管理规范化起来。
春萍勤奋,把乡镇的经销商都跑了个遍。
海东精明,细化销售渠道,专攻农贸市场里的小经销商,公司的销售额大幅攀升。
矛盾解决靠家族会议
这么多年来,没人计较钱多钱少,讲个信任。
但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要说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
2006年,钱海欧选择了代理一家绿色低脂食用油。
跑市场的弟弟妹妹对这家企业的实力有疑虑。
可是钱海欧坚持自己的判断,一口气投入了五十多万元。
一桶桶油摆上货摊,却卖不掉,海欧心急如焚,只得大力促销。
好容易把油卖出去了,厂家又破产了。
谁知妹妹弟弟们见了他,不但没有一句埋怨,他们还开大哥的玩笑,弟弟海东坏笑着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
”晓春说:“交得学费高,才能学业好。
”老父亲拿来一瓶酒,给每个人加满:“伤痕是男人别在胸前的勋章。
”大家举起杯:“来,为大哥的勋章干杯。
”杯酒下肚,家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前几天,老大钱海欧说要买车,可是公司已经有了十几辆车。
兄弟姐妹们开了个“家族会议”,其他几个人不同意,说车多了用不了。
老爷子蹲在旁边,静静地听,过好一会发话了: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用就得买。
老爷子一发话,其他人就不说话了。
在这一大家子人里,老爷子充当着“族长”的角色。
平时该进什么货,如果子女们意见不一,最后往往由老爷子决定。
钱海欧说,这是对父母起码的尊重。
在钱海欧的记忆中,一家人从没因任何事红过脸,遇到什么难处几个兄弟姐妹就会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商量。
生活开支公款买单
全家人平常的菜、生活用品、常用药品和小孩吃的零食都集体公款统一购买,平均分配,包括总经理在内,每人每月从做出纳的小女儿那支取1000元生活费。
如果1000块钱不够用,或者有买房、小孩上学等大笔开支,可以额外支取公款,在公司能力范围内多少不限。
额外支取的公款年底结算时从各自的分红里扣。
说是结算,其实没有人把钱取出来,而是继续滚入公司下一年的运营。
今年3月初,公司一年一度的结算,除去集体开支,每户人家可以分到20万元左右的利润。
有人说,这样没有积极性,但钱家人觉得,人多好办大事,大家把钱放在一起,公司的流动资金就充裕了。
小弟海东媳妇原本担心妯娌关系不好处,刚搬到一起住时总是小心翼翼的,但不久她发现自己多虑了。
大嫂处理家务事从不安排几个妹妹和弟媳,什么活她先干,但越不安排,大家越不好意思,事事都自己抢着干。
家庭和睦对小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平时钱绍文买零食回来,孩子们一人一份,没人会多拿。
说起家庭融洽的秘诀,钱绍文说,重要的是守好自己的本分。
“我和老伴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不给儿子们添麻烦,自己每天开开心心。
”因为年龄的关系,他和后辈也有一些代沟,但他和老伴基本都不管这些琐事。
儿女们做事也是先考虑对方,再考虑自己,全家才能和睦在一起。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