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量匹配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简述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及匹配条件

简述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及匹配条件

简述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及匹配条件惯量匹配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方法,用于预测和解释复杂动力学系统中的耦合行为。

它基于惯量张量的概念,给出了不同模态之间的耦合强度,同时也可以预测几何形状的变化以及整体的动力学响应。

基本原理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是将系统中的不同模态之间的耦合强度表述为惯量张量的坐标系变换。

惯量张量是描述物体旋转惯量的张量,由三个不同的主轴和对应的主轴惯量构成。

每个模态具有自己的惯性张量,包含了主轴和主轴惯量。

在一个坐标系中,描述某个模态的惯性张量可以表示为一个对称矩阵。

如果模态之间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则它们的惯量张量互不干扰,表现为三个相互独立的主轴和主轴惯量。

然而,在实际动力学中,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相互干扰,从而导致惯性张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坐标系变换来表示为不同坐标系下的惯性张量的变换。

通过将坐标系变换为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求得惯量张量的合成表示,从而确定不同模态之间的耦合关系。

匹配条件惯量匹配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有效。

首先,所涉及的模态必须有相似的动力学性质和几何特征。

其次,所匹配的惯性张量必须满足坐标系变换的一致性,即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惯量张量应该是等价的。

在实际应用中,惯量匹配还需要满足许多其他的条件。

例如,它需要提供足够的数据以支持精确的惯量估计。

它还需要在对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建模时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并且必须能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动力学现象。

另外,匹配的结果需要被合理地解释,并要能够预测未来的动力学行为。

这需要对模态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深入的理解,以便于基于结果进一步进行探索。

匹配结果还应当能够与现有的理论和实验结果相一致,以增强其可靠性和应用性。

总之,惯量匹配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方法,用于深入理解和预测复杂动力学系统的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才能够生成精确的匹配结果,并以此进一步深入探索系统的行为。

伺服电机 惯量匹配

伺服电机 惯量匹配

伺服电机惯量匹配伺服电机的惯量匹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控制技术,它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什么是伺服电机的惯量匹配、它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惯量匹配。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伺服电机的惯量。

伺服电机的惯量是指电机本身的旋转惯量,也可以理解为电机转动时所具有的惯性。

惯量的大小决定了伺服电机转动时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如果伺服系统中电机的惯量和负载的惯量不匹配,那么就会导致电机的转动速度和位置无法准确控制,从而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

所以,惯量匹配是为了解决伺服电机和负载之间的惯量不匹配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控制策略。

惯量匹配的目的是使电机和负载的惯量尽可能接近,从而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通过惯量匹配,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那么,如何进行伺服电机的惯量匹配呢?一般来说,惯量匹配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测量和调整。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专用的测量仪器来测量伺服电机和负载的惯量。

这个过程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采集。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电机和负载的惯量数值。

接下来,根据测得的惯量数值,我们需要进行惯量调整。

一般来说,惯量调整可以通过改变伺服系统的参数来进行。

比如,可以通过调整伺服控制器的增益、比例系数、积分时间等来达到惯量匹配的目的。

调整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可以通过试验和实践来找到合适的调整方案。

总结起来,伺服电机的惯量匹配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技术,它可以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效果和生产效率。

通过测量和调整的方法,可以实现电机和负载之间的惯量匹配,从而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惯量匹配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伺服电机的作用,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和生产效率。

关于惯量的讨论

关于惯量的讨论

1.什么是惯量;
物质(物体)运动的惯性量值。

其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其惯性大小与物质质量相应惯量J= ∫ r^2 dm 其中r为转动半径,m为刚体质量惯量;
2.惯量怎么计算;
推荐使用solidworks 里面的测量;
计算法:篇幅较长,下次专门讲解;
3.低惯量电机与高惯量电机;
低惯量电机细长启动与定位快;高惯量电机粗短加减速度慢;
电机有转子惯量,负载有负载惯量;惯量比=负载惯量/转子惯量
当惯量比过大时会出现刹不住车,就是电机会跑过又返回来重复来回,不利于快速定位的同时容易伤害电机,当惯量比过小时造成电机选型浪费;
5.推荐惯量比;
快读定位:1-5;其余推荐:5-10;一般不要超过20;
不同的电机厂家的最大允许惯量比不同;日系电机相对欧美电机转子惯量较大;
6. 降低惯量比的办法;
改变传动比,使用减速机或者同步轮结构;减少为i²倍数;
7. 惯量比图解;
A:随电机的增大,其响应由差变好,再增大其响应由好变坏。

和转动转动惯量有关存在一个最佳点问题。

B:随电机的增大,其稳定性能越好。

也和转动惯量有关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

C;随电机的增大,价钱自然就高。

伺服系统的动力设计方法。惯量匹配;容量匹配

伺服系统的动力设计方法。惯量匹配;容量匹配

伺服系统的动力设计方法。

惯量匹配;容量匹配摘要:一、引言二、伺服系统动力设计方法概述1.惯量匹配2.容量匹配三、惯量匹配设计方法1.设计原则2.设计步骤3.应用实例四、容量匹配设计方法1.设计原则2.设计步骤3.应用实例五、设计注意事项1.系统稳定性2.系统动态性能3.系统能耗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伺服系统作为现代自动化控制的核心,其动力设计方法在保证系统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伺服系统的动力设计方法进行详细阐述,重点分析惯量匹配和容量匹配两种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伺服系统动力设计方法概述伺服系统动力设计主要包括惯量匹配和容量匹配。

惯量匹配是指在设计过程中,使得系统的负载惯量与驱动器的驱动惯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容量匹配则是保证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电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载需求相匹配,从而实现高效、稳定的运行。

1.惯量匹配(1)设计原则在惯量匹配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减小负载惯量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提高响应速度。

b.增大驱动器惯量,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扰动性能。

c.使系统的固有频率远离电机的谐波频率,降低振动和噪声。

(2)设计步骤惯量匹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负载惯量和驱动器惯量的大小。

b.根据系统性能要求,设定惯量匹配目标。

c.调整负载和驱动器的惯量,使其达到匹配目标。

d.验证系统性能,如有必要,进行迭代优化。

(3)应用实例某伺服系统要求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

通过分析,发现负载惯量与驱动器惯量之比为2:1。

为满足性能要求,采用惯量匹配设计方法,将驱动器惯量增大至原设计的2倍。

经过实际运行验证,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2.容量匹配(1)设计原则在容量匹配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电机的工作点应处于其高效运行区域。

b.保证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电机的输出功率与负载需求相匹配。

c.避免电机过载或欠载运行,以降低能耗和延长使用寿命。

电机惯量匹配

电机惯量匹配

电机惯量匹配电机惯量匹配是指在机械系统中,各个部件的惯量应该相互匹配,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电机控制系统中,电机惯量匹配也非常重要,因为不同部位的惯量不匹配会导致电机运动过程中的振动和失真。

一般来说,电机惯量包括转子、负载和传动系统的惯量。

转子是电机旋转部分的质量,负载是电机所驱动的负载物体的质量,传动系统包括联轴器、减速器等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在实际应用中,电机惯量匹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1. 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不同类型的驱动方式对于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负载有着不同的适用性。

例如,直流电机适用于需要高速运转和精密控制的应用场景;而交流伺服驱动器则适合于需要高扭矩和低速运转的场景。

2. 选择合适的传动系统:传动系统的设计和选择对于电机惯量匹配也非常重要。

在传动系统中,联轴器、减速器等组成部分的质量和惯量都需要考虑到,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3. 使用惯量匹配算法:在电机控制系统中,可以使用惯量匹配算法来实现电机惯量匹配。

该算法可以通过测量电机旋转部分和负载物体的惯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来调整控制参数,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4. 进行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通过调整电机旋转部分的质量分布来减少振动和失真。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使用动态平衡设备来进行动态平衡,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总之,电机惯量匹配是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传动系统、使用惯量匹配算法以及进行动态平衡等方法,可以实现电机惯量匹配,并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电机转动惯量匹配

电机转动惯量匹配

在伺服系统‎选型及调试‎中,常会碰到惯‎量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在伺服系统‎选型时,除考虑电机‎的扭矩和额‎定速度等等‎因素外,我们还需要‎先计算得知‎机械系统换‎算到电机轴‎的惯量,再根据机械‎的实际动作‎要求及加工‎件质量要求‎来具体选择‎具有合适惯‎量大小的电‎机;在调试时,正确设定惯‎量比参数是‎充分发挥机‎械及伺服系‎统最佳效能‎的前提。

此点在要求‎高速高精度‎的系统上表‎现尤为突出‎,这样,就有了惯量‎匹配的问题‎。

一、什么是“惯量匹配”?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给系统所‎需力矩T = 系统传动惯‎量J ×角加速度θ‎角”。

加速度θ影‎响系统的动‎态特性,θ越小,则由控制器‎发出指令到‎系统执行完‎毕的时间越‎长,系统反应越‎慢。

如果θ变化‎,则系统反应‎将忽快忽慢‎,影响加工精‎度。

由于马达选‎定后最大输‎出T值不变‎,如果希望θ‎的变化小,则J应该尽‎量小。

2、进给轴的总‎惯量“J=伺服电机的‎旋转惯性动‎量JM +电机轴换算‎的负载惯性‎动量JL。

负载惯量J‎L由(以平面金切‎机床为例)工作台及上‎面装的夹具‎和工件、螺杆、联轴器等直‎线和旋转运‎动件的惯量‎折合到马达‎轴上的惯量‎组成。

JM为伺服‎电机转子惯‎量,伺服电机选‎定后,此值就为定‎值,而JL则随‎工件等负载‎改变而变化‎。

如果希望J‎变化率小些‎,则最好使J‎L所占比例‎小些。

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惯量匹配”。

二、“惯量匹配”如何确定?传动惯量对‎伺服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动态响应都‎有影响。

惯量大,系统的机械‎常数大,响应慢,会使系统的‎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因而限制了‎伺服带宽,影响了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惯量的适当‎增大只有在‎改善低速爬‎行时有利,因此,机械设计时‎在不影响系‎统刚度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小‎惯量。

衡量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时,惯量越小,系统的动态‎特性反应越‎好;惯量越大,马达的负载‎也就越大,越难控制,但机械系统‎的惯量需和‎马达惯量相‎匹配才行。

惯量匹配和电机选型

惯量匹配和电机选型

惯量匹配和伺服电机的选型惯量匹配在伺服系统选型及调试中,常会碰到惯量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在伺服系统选型时,除考虑电机的扭矩和额定速度等等因素外,我们还需要先计算得知机械系统换算到电机轴的惯量,再根据机械的实际动作要求及加工件质量要求来具体选择具有合适惯量大小的电机。

在调试时,正确设定惯量比参数是充分发挥机械及伺服系统最佳效能的前提。

此点在要求高速高精度的系统上表现尤为突出,这样,就有了惯量匹配的问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给系统所需力矩T=系统传动惯量J×角加速度θ”。

加速度θ影响系统的动态特性,θ越小,则由控制器发出指令到系统执行完毕的时间越长,系统反应越慢。

如果θ变化,则系统反应将忽快忽慢,影响加工精度。

由于电机选定后最大输出T值不变,如果希望θ的变化小,则J应该尽量小。

进给轴的总惯量J=伺服电机的旋转惯性动量JM+电机轴换算的负载惯性动量JL。

负载惯量JL由(以工具机床为例)工作台及上面装的夹具和工件、螺杆、联轴器等直线和旋转运动件的惯量折合到电机轴上的惯量组成。

JM为伺服电机转子惯量,伺服电机选定后,此值就为定值,而JL则随工件等负载改变而变化。

如果希望J变化率小些,则最好使JL所占比例小些。

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惯量匹配”。

传动惯量对伺服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动态响应都有影响。

惯量大,系统的机械常数大,响应慢,会使系统的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因而限制了伺服带宽,影响了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惯量的适当增大只有在改善低速爬行时有利,因此,机械设计时在不影响系统刚度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小惯量。

衡量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时,惯量越小,系统的动态特性反应越好;惯量越大,电机的负载也就越大,越难控制,但机械系统的惯量需和马达惯量相匹配才行。

不同的机构,对惯量匹配原则有不同的选择,且有不同的作用表现。

不同的机构动作及加工质量要求对JL与JM大小关系有不同的要求,但大多要求JL与JM的比值小于10。

简述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及匹配条件

简述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及匹配条件

简述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及匹配条件
惯量匹配是一种常用的机械设计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匹配两个系统的惯量特性,使得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动态响应。

这种匹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和精度,减少振动和噪声,提高机械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

惯量匹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F=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在机械系统中,质量可以看作是惯量的体现,因此惯量匹配的目的就是使得两个系统的惯量相等,从而使得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动态响应。

惯量匹配的匹配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质量匹配,即两个系统的质量相等;二是惯量匹配,即两个系统的惯量矩阵相等。

其中,惯量矩阵是描述系统惯量特性的重要参数,它包括了系统的转动惯量、质心位置、质量分布等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惯量匹配的匹配条件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实际工作条件和要求。

例如,在高速旋转机械中,惯量匹配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振动控制等问题;而在精密仪器中,惯量匹配的要求更加注重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

惯量匹配是一种重要的机械设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和精度,减少振动和噪声,提高机械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工作条件和要求,合理
选择惯量匹配的匹配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匹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量匹配】终极版
在伺服系统选型及调试中,常会碰到惯量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
在伺服系统选型时,除考虑电机的扭矩和额定速度等等因素外,我们还需要先计算得知机械系统换算到电机轴的惯量,再根据机械的实际动作要求及加工件质量要求来具体选择具有合适惯量大小的电机;在调试时,正确设定惯量比参数是充分发挥机械及伺服系统最佳效能的前提。

此点在要求高速高精度的系统上表现尤为突出,这样,就有了惯量匹配的问题。

一、什么是“惯量匹配”?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给系统所需力矩T = 系统传动惯量J ×角加速度θ角”。

加速度θ影响系统的动态特性,θ越小,则由控制器发出指令到系统执行完毕的时间越长,系统反应越慢。

如果θ变化,则系统反应将忽快忽慢,影响加工精度。

由于马达选定后最大输出T值不变,如果希望θ的变化小,则J应该尽量小。

2、进给轴的总惯量“J=伺服电机的旋转惯性动量JM +电机轴换算的负载惯性动量JL。

负载惯量JL由(以平面金切机床为例)工作台及上面装的夹具和工件、螺杆、联轴器等直线和旋转运动件的惯量折合到马达轴上的惯量组成。

JM为伺服电机转子惯量,伺服电机选定后,此值就为定值,而JL则随工件等负载改变而变化。

如果希望J变化率小些,则最好使JL所占比例小些。

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惯量匹配”。

二、“惯量匹配”如何确定?
传动惯量对伺服系统的精度,稳定性,动态响应都有影响。

惯量大,系统的机械常数大,响应慢,会使系统的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因而限制了伺服带宽,影响了伺服精度和响应速度,惯量的适当增大只有在改善低速爬行时有利,因此,机械设计时在不影响系统刚度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小惯量。

衡量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时,惯量越小,系统的动态特性反应越好;惯量越大,马达的负载也就越大,越难控制,但机械系统的惯量需和马达惯量相匹配才行。

不同的机构,对惯量匹配原则有不同的选择,且有不同的作用表现。

不同的机构动作及加工质量要求对JL与JM大小关系有不同的要求,但大多要求JL与JM的比值小于十以内。

一句话,惯性匹配的确定需要根据机械的工艺特点及加工质量要求来确定。

对于基础金属切削机床,对于伺服电机来说,一般负载惯量建议应小于电机惯量的5倍。

惯量匹配对于电机选型很重要的,同样功率的电机,有些品牌有分轻惯量,中惯量,或大惯量。

其实负载惯量最好还是用公式计算出来。

常见的形体惯量计算公式在以前学的书里都有现成的(可以去查机械设计手册)。

我们曾经做过一试验,在一伺服电机的轴伸,加一大的惯量盘准备用来做测试,结果是:伺服电机低速时停不住,摇头摆尾,不停地振荡怎么也停不下来。

后来改为:在两个伺服电机的轴伸对接加装联轴器,对其中一个伺服电机通电,作为动力即主动,另一个伺服电机作为从动,即做为一个小负载。

原来那个摇头摆尾的伺服电机,启动、运动、停止,运转一切正常!
三、惯量的理论计算的功式?
惯量计算都有公式,至于多重负载,比如齿轮又带齿轮,或涡轮蜗杆传动,只要分别算出各转动件惯量然后相加即是系统惯量,电机选型时建议根椐不同的电机进行选配。

负载的转动惯量肯定是要设计时通过计算算出来拉,如果没有这个值,电机选型肯定是不那么合
理的,或者肯定会有问题的,这是选伺服的最重要的几个参数之一。

至于电机惯量,电机样本手册上都有标注。

当然,对某些伺服,可以通过调整伺服的过程测出负载的惯量,作为理论设计中的计算的参考。

毕竟在设计阶段,很多类似摩擦系数之类的参数只能根据经验来猜,不可能准确。

理论设计中的计算的公式:(仅供参考)通常将转动惯量J用飞轮矩GD2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J=mp^2= GD^2/4g
式中 m与G-转动部分的质量(kg)与重量(N);
与D-惯性半径与直径(m);
g=9.81m/s2 -重力加速度
飞轮惯量=速度变化率*飞轮距/375
当然,理论与实际总会有偏差的,有些地区(如在欧洲),一般是采用中间值通过实际测试得到。

这样,相对我们的经验公式要准确一些。

不过,在目前还是需要计算的,也有固定公式可以去查机械设计手册的。

四、关于摩擦系数?
关于摩擦系数,一般电机选择只是考虑一个系数加到计算过程中,在电机调整时通常都不会考虑。

不过,如果这个因素很大,或者讲,足以影响电机调整,有些日系通用伺服,据称有一个参数是用来专门测试的,至于是否好用,本人没有用过,估计应该是好用的。

有网友发贴说,曾有人发生过这样的情况:设计时照搬国外的机器,机械部分号称一样,电机功率放大了50%选型,可是电机转不动。

因为样机的机械加工、装配的精度太差,负载惯量是差不多,可摩擦阻力相差太多了,对具体工况考虑不周。

当然,黏性阻尼和摩擦系数不是同一个问题。

摩擦系数是不变值,这点可以通过电机功率给予补偿,但黏性阻尼是变值,通过增大电机功率当然可以缓解,但其实是不合理的。

况且没有设计依据,这个最好是在机械状态上解决,没有好的机械状态,伺服调整完全是一句空话。

还有,黏性阻尼跟机械结构设计、加工、装配等相关,这些在选型时是必须考虑的。

而且跟摩擦系数也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加工水平不够才造成的摩擦系数不定,不同点相差较大,甚至技术工人装配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很大的差异,这些在电机选型时必须要考虑的。

这样,才会有保险系数,当然归根结底还是电机功率的问题。

五、惯量的理论计算后,微调修正的简单化
可能有些朋友觉的:太复杂了!实际情况是,某品牌的产品各种各样的参数已经确定,在满足功率,转矩,转速的条件下,产品型号已经确定,如果惯量仍然不能满足,能否将功率提高一档来满足惯量的要求?
答案是:功率提高可以带动加速度提高的话,应是可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