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
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
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理念与人文主义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理念与人文主义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艺术最为繁盛和灿烂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杜甫作为唐代众多杰出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有着深刻的社会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杜甫的社会理念杜甫的社会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他关注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贫困、战争、政治腐败等,描写了人们在这些问题下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以此呼吁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改良。
例如,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经历说明了经济富裕和贫困潦倒所带来的巨大差异,表达了他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和呼吁社会关注贫困人民的责任感。
杜甫的社会理念还表现在他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上。
他以尖锐的笔触批评了唐朝皇室及其官员的腐败和无能,直戳当时的政治弊端。
例如在《丽人行》中,杜甫痛批唐玄宗的奢侈和宠幸柳氏所带来的国家危机,以此呼吁当权者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此意识到保持政治廉洁的重要性。
二、杜甫的人文主义思想杜甫的人文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人对世界的关注,并强调了人类存在的重要性。
他通过其诗歌传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探索和探讨,以此强调了人类的团结、进步和执着不懈的追求。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豁达和睿智,他提倡人们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并经历人生中的一切高潮和低谷,以此彰显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杜甫的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自然的关注上。
他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在诗歌中奉献给了人类。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描绘了春夜的雨顺以后的自然景色,通过描述自然界的美丽和奇妙,阐发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三、杜甫的启示意义正如前面所述,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社会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能够打动人们的情感,而且还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具有真实启示意义的影响。
例如,他的《丽人行》中对唐玄宗的批判和对自由奔放追求的描述能够启发我们更加注重对于真实和自由的渴求。
杜甫的人格与风格

杜甫的人格与风格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
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构成杜甫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示,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
杜甫一生做官的时间不算长。
他三十五岁那年,在游历了吴越齐鲁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长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不论是应诏就选、投待干渴,或者是直接向皇帝献赋,都没能使他摆脱坎坷的境地。
他深深地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说:“主上顷见征,做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又说:“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在当权者的冷遇下,在困苦生活的磨练中,杜甫一天天清醒起来。
《醉时歌》不但不是醉后狂言,反倒说明对现实取得了清醒的认识:“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言知何用!”甚至对于自称素业的儒术,也怀疑起来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盛跖俱尘埃;出公与隐逸的矛盾很尖锐地摆在他的面前,在《去矣行》里说:野人旷荡无觎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杜甫看出自己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表示多离开他们了。
杜甫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我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也曾达到过。
杜甫杰出的地方在于他突破了所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而把个人的穷达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
黄彻、碧溪诗话。
卷十云:“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早谋先定,出处一致矣。
”实在是中肯之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首诗为什么会那样激动人心呢?就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入世思想,面对现实的精神,以及虽被排除在政治之外,也非要过问政治不可的执着态度打动了我们。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摘要: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以积极入世为主线,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悲天悯人的仁者、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
研究和学习杜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杜甫;人文精神;积极入世;仁者;批判者;有情者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期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是杜甫一生人文精神的主线。
杜甫的这种精神,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体现为顽强奋斗、毫不妥协的积极有为的乐观情操,而且是很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积极入世。
积极入世的精神,是21世纪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周易·乾》卦曾有“飞龙在天”的意象,其象解释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后,这条在天空翱翔的巨龙就成为自强不息的君子的象征。
杜甫的积极入世则是令人崇敬的,他的“致君尧舜上”,自比稷与契,是为了“再使风俗淳”,或许在初期也有一些功名心、自私自利的欲望存在其中,不过后来就升华成为完全利他的、大公无私的人生理想。
杜甫表白自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一直“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中,杜甫却能推己及人,想到一般平民的生活,想到失业者、远戍卒,并为他们更为困苦的生活感到悲辛。
杜甫自家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大雨淋漓,无处藏身,但是他没有为自己忧虑,而是联想到天下大批的寒士,希望为他们建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万间广厦,使他们欣喜得露出欢颜。
在他漂泊无依、濒临绝境时,仍然能够想到“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盘飱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杜甫念不忘的依然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残现实。
这种至死方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赤子之心,身处逆境,而情系国家、民的宝贵情操,是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人文精神。
除了积极入世的主线外,杜甫人文精神的构要素还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悲天悯的仁者、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
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

2006年6月第9卷第3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n .2006Vol .9No .3 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刘素英(1952-),女,河南南阳人,西安外国语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刘素英(西安外国语学院社科部,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重于弘扬人的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即“情”的一面;道教、佛教则侧重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意识,即“性”的一面。
历代封建志士力求二者兼取,但未有几人能兼顾。
杜甫既有以“仁政”为标准的“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有中守“真性”的“独往之愿”的独立人格,他超越了时人在“性”与“情”两者失衡的结构,使两者统一在“真”的人生精神里,使其达到二者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具备了千古一人的独特结构。
关键词:杜甫;文化心态;责任感;结构中图分类号:I 2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06)03-0001-04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重于弘扬人的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人性论中所说的“情”的一面;道家、道教、佛教重于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意识,也就是人性论中所说的“性”的一面。
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中既有对人的集体情感的弘扬———“致君尧舜”,又有对人的个体意识的体认———“独往之愿”,正是顺应了当时人性发展的大势。
前者是他“平生素志”,后者是他“平生之愿”。
更为可贵的是,杜甫对“性”和“情”的理解却远比时人深刻,他追求的是“至情至性”,也就是“真情真性”,都统一在“真”的人生精神里,从而使杜甫的文化心态具备了千古一人的独特结构。
一、“情”之所在:“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原始儒学是杜甫追求“情”的理论依据。
孔孟之“道”以“仁”为核心,“仁”既是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1. 引言1.1 概述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卓越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闻名于世。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而不公平的时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然而,通过他的诗歌,杜甫毫不退缩地揭示了这些问题,并对现实中的不公进行了批判。
同时,他展现了同情弱者和贫困人群的心声,探索了人性和渴望和平的表达方式,并呼吁道德与正义的觉醒。
本文将着重分析杜甫对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并探讨他所传递的正能量对当代诗歌及后世影响与启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对杜甫、文章目录和主题进行概括说明。
接下来是"2. 杜甫的社会关怀"部分,首先介绍杜甫生活时期所处的历史背景,然后揭示他通过诗歌描绘社会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批判现实不公。
第三部分是"3.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分析杜甫作品中展现的同情弱者与贫困人群的情感,探索他对人性和渴望和平的心声,并呼吁道德与正义觉醒。
接着,"4. 杜甫传递正能量的方式与影响力"部分将讨论杜甫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以及他的作品在当时社会所引起的反响和影响力扩散。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本文涉及的关键观点,并强调杜甫对当代诗歌及未来世代的积极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并探究他如何通过他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传递正能量。
同时,还将评估杜甫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对后世诗歌创作及思想启迪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剖析杜甫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社会意识和对人类命运关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与作用,也能从中汲取启示与借鉴。
2. 杜甫的社会关怀2.1 历史背景在唐代,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动荡。
自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政治混乱,造成了广泛的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生活困苦。
这个时期的政府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_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_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1.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2.论乌江流域民歌的内容和艺术价值3.论乌江流域竹枝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4.论乌江流域古代贬谪文人的诗歌创作5.论乌江流域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6.乌江流域历代碑刻文学艺术价值略论7.论王维山水诗田园的诗情与画意的交融8.论李白诗歌与道家精神的关系9.杜甫夔州行迹及诗歌创作考论10.负重生活下的自我寻求——从杜甫诗歌看其性格11.杜甫成都诗与夔州诗的差异比较12.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13.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14.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15.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6.试论杜诗中的“哭”字诗17.试探陆游的“梅”情结1.论李商隐诗中的缺失性体验2.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3.论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内转倾向4.论宋元时期的李商隐研究5.论李贺诗歌的神秘美及其成因6.论禅修队苏轼词境的影响7.论宋元明清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传播8.苏轼、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比较9.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10.论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11.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12.论李贽对明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13.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1.从乌台诗案探苏轼政治悲剧的根源2.论李商隐诗中的朦胧意境3.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4.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5.李白、李贺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6.论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因素7.论李白的咏侠诗8.李白、苏轼的态度和诗风比较9.李白和杜甫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比较研究10.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演变11.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探源12.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13.杜甫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及其审美观照14.论杜甫咏怀咏史诗的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15.论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16.论杜甫的律师成就17.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及其思想根源18.论李商隐咏史诗对杜甫咏史诗的突破创新。
古代诗词赏析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

古代诗词赏析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关注社会疾苦、体现社会关怀的一面,又具备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本文将对杜甫的古代诗词进行赏析,探讨他所表达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在《登高》这首诗中,他描写了士人的飘泊之苦,表达了对国家沉沦的忧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遍地英雄下。
自负强文最自负,贻垢殃身最可嗟。
”他在这首诗中以自我谦卑的姿态表露了对当今局势的忧虑,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此外,杜甫还通过《哀江头》、《绝句二首·其二》等作品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援助之心,体现出他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杜甫的诗词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批判贵族的冷漠与残忍。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描述了自己生活贫困的境况,但却以豁达的心态对待:“陈迹空相对,穷通饱暖忘。
”他通过这首诗彰显了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此外,杜甫还通过《月夜忆舍弟》、《孤雁儿·万江同舟泛泛然》等作品,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之情。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体现了他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为人民谋福祉的追求。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关注民生疾苦,呼吁社会改革。
他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写道:“君实释贫贱,僮僕尽驱除。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他借李白的形象想象和表达了自己对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
他的作品让读者意识到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引起对社会公正和人权的思考。
总之,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而著称。
他用诗歌抒发自己内心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忧虑,让读者感悟到作者对社会正义、人性关怀的呼唤。
他的作品在表达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的同时,也传递了积极正面的思想力量,激励着人们追求良善与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的人生理想 。杜甫表 白 自己是 “ 穷年忧 黎元 , 叹
息肠内热” 一直“ 的, 上感九庙焚 , 下悯万民疮 ” 。在 “ 入门闻号 啕, 幼子饥 已卒” 的冢庭悲剧 中, 杜甫却 能推已及人 , 想到一般平 民的生活 , 到失业者、 想 远
首诗直契孟子心源 : 和风引桂楫 , 1涨 云岑。 “ 春3
想传统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是先秦儒家思想。他 曾经 以明确 的 语言 , 体认 了孟子的心学精义 。孟子说 :无恻 隐之 “
淳” 或许在初期 也有一些功名 心、 , 自私 自利的欲望
存在其中, 不过后来就升华成为完全利他的、 大公无
心, 非人也 ” “ ;恻隐之心 , 仁也” 。实际上 , 无恻 隐 “ 之心” 即“ , 塞而不通” 的心 ( 皆见《 孟子》 。杜甫有 )
维普资讯
20 06年 2月
第 9卷第 1 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o i U i rt f r n c ne Sca Si cs dt n o r l f 觚 nv syo t adSi c( oi c ne io ) n X ei As e l e E i
关键词 : 杜甫 ; 人文精 神 ; 积极入世 ; 仁者 ; 批判者 ; 有情 者 中圈分类号 : 0 .2 I 7 2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X( 0 6 0 一OO 0 10 —7 7 2 0 ) 1 O 9— 4
以立德、 立功 、 立言为宗 旨, 期求青史 留名 的积 极人世精神 , 杜甫一生人文精神的主线。杜甫的 是
位, 为人民的苦难而歌 、 而呼、 而忧心忡忡 , 穷年忧 “
百字》 《 、 悲陈 陶》 《 、 悲青坂》 《 江头 》 《 征》 、哀 、北 、 《 洗兵马》 等诗 , 继承了《 诗经》 《 、离骚》 重视兴寄 的
爱国忧民精神 , 又发展了两汉乐府 民歌 “ 写时事” 的
优 良传统 , 以时事入诗而饱含热泪深情 , 反映了安史
F b. o 6 e 2o Vo . . 1 9 No 1
论 杜 甫 人 文 精 神 的 构 成 要 素
王 馥 庆
( 西广播 电视 大学, 陕 陕西 西安 706 ) 1 8 0
摘 要: 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以积极入世为主线, 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悲天惆人的仁者、 即: 无私 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研究和学习杜甫的人文精神, 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食, 分减及溪鱼 ” 。即使在生命 的最后时刻 , 杜甫念
念不忘的依然是“ 战血流依 旧 , 军声动至今 ” 的残酷 现实。这种至死方休 的“ 先天下 之忧 而忧 , 后天下 之乐而乐 ” 的赤子之心 , 身处逆境 , 而情 系国家 、 人
这种精神 , 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 、 强不息 , 自 体现为 顽强奋斗、 毫不妥协的积极有为的乐观情操 , 而且是
回首过 津 口, 而多枫树林 。自鱼 困密 网, 黄鸟喧嘉
音 。物微限通塞, 恻隐仁者心 。瓮余不尽酒 , 膝有无 声琴。圣贤两寂 寞, 眇眇独开襟 。 《 ”( 过津 口》 我 ) 们仔细读这首诗, 会发觉“ 口” 津 这个 地点特有的风
戍卒 , 并为他们更为困苦的生活感到悲辛。杜甫 自
之乱前后 的几乎所 有国家大事 , 展现了战火 中社会
生活的广 阔画面。就连《 月色》 《 、 月夜忆舍弟》 《 、 秋
黎元 , 叹息肠 内热” 《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 ) 正是他诗歌 的一条 主线。如安史之 乱前 的《 车 兵
行》 从兵役 、 , 租税两个方 面反映了人 民百姓 的苦 难。安史之乱后 , 人民更加陷入水深火热的深渊 , 杜
・
9・
维普资讯
的那一部分 , 需要我们去反复体味。此外 , 孟子 的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以及儒 家“ 民为邦本 , 本固邦宁” 的民本思想对杜甫有着积极的影响。杜 甫在《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一诗 曾有“ 邦以民为
本” 的句子 , 可谓直接表 明了 自己有着 民本 的政 治 思想。他热爱人民, 关注人民的生活 , 民放在首 把人
华 民族 的优 良传统。《 周易 ・ 卦 曾有 “ 乾》 飞龙在 天” 的意 象 , 象解释道 : 天行 健 , 子 以 自强不 其 “ 君
息。 此后 , ” 这条在天空翱翔的巨龙就成为 自强不息 的君子的象征。杜甫的积极人世则是令人崇敬的,
他的“ 致君尧舜上” 自比稷与契 , , 是为 了“ 再使风俗
们欣喜得露出欢颜。在他漂泊无依、 濒临绝境时 , 仍
之心——即“ 仁者 心” 。这或许是 老杜 的一念 明觉
然能够想到“ 减米散同舟 , 路难思共济” “ , 盘飧老夫 悟得感悟。而诗句中写出来 的只有十之二三 , 余下
收稿 日期 :0 5—1 O 20 1一 8
作者简介: 王馥庆(95 )女, 16 一 , 河南郑州人,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很纯粹的、 不带 功利之心 的积极入世 。积极人世 的 精神, 2 世纪人们不可或缺 的一种素质 , 是 l 也是 中
民的宝贵情操 , 是中华 民族最可珍 贵的人文精神 。
除了积极入世的主线外 , 杜甫人文精神的构成 要素还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 悲天悯人 即: 的仁者 、 无私勇猛的批判者和至真至纯的有情者 。 杜甫继承的是以孟子学说为核心的早期儒家思
家的茅屋被秋风吹破 , 大雨淋漓 , 无处藏身 , 但是他 景与当时的天气 、 鱼与鸟 、 诗人 与圣贤种种之间都有 没有为 自己忧虑, 而是联想到天 下大批 的寒士 , 希望 某一点关系, 诗人在这里想得深。物有通有塞 , 但却
为他们建造“ 风雨不动安如山 ” 的千万 问广厦 , 使他
不能如人那样 常存通而不滞 、 扩充而无 止域 的 恻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