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形式、意象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体验边塞生活的艰苦,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解读、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了解边塞文化,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6.2 课后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7.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7.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1.作者简介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㈠情景导入
由经典咏流传视频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欣赏歌曲作品导入新课。
㈡认识作者
1.王维诗风
说起王维,是个耳熟能详的唐朝著名诗人,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有“诗佛”之称。
王维出生在当时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音乐家,母亲是画家。
父亲王处廉对王维实行素质教育:父亲亲授诗文,祖父教音乐,母亲教画画。
同时,王维的母亲精通佛经,所以才有了王维的名字——王维,字摩诘。
“维摩诘”是有名的佛教早期居士,意为:洁净、无垢尘。
而王维,也因为精通佛经,有了“诗佛”的称号。
在语文课本中接触的王维,大家对他的认识都停留在“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其实,王维的诗风多样,除了洁净、空灵的山水田园诗外,他的边塞诗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壮阔浑厚。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具有这样特色的一首。
2.诗歌背景
少年王维,15岁就开始就到长安游历,17岁写下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样一个全才,受到了当时张九龄丞相的青睐,在皇帝身边担任“右拾遗”。
这虽是一个小官,但是做的事情却是找皇上的“毛病”,专门挑刺。
年少成名又没有很深的人生阅历,批评多了,自然就会让皇上下不来台。
所以,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
737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王维的内心是郁闷的、激愤的,同时,面对边塞的壮丽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描写景物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㈢诵读感知
1.听范读,明节奏,读出韵律和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明诗意
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地图,了解王维去的地方遥远)译文: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赏析:①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②炼字角度:“单”字写形单影只的情状,“属国”实际并非地名实指,是诗人的自称,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⑵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赏析: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①多次提到边塞地名,意在刻画自己出塞一路艰辛,又突出西域领土的扩大,带有赞赏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自豪之情。
②用典。
以“燕然勒石记功”的故事,暗示前方故事已胜。
流露出对都护及边关将士的赞扬,表示对前方战事的关切,表达了自豪之情。
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备课]
①“蓬”
“蓬草”随风飞转,在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蓬”,草名,俗称扎莫棵。
蓬草一干分枝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
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由于外呈圆形,似草球,遇春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也叫“飞蓬”、“飘蓬”、“转蓬”、“孤蓬”、“征蓬”。
依其断根飞向远方,而且飘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蓬”就象征着天涯游子。
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征蓬来寄托心曲。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②“雁”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故诗人常用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赏析:①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②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译文: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赏析:①“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
②“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③“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④“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㈢重点品析
1.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鉴赏本诗具有怎样的画面感,体会诗歌的美。
美在何处:
①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②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③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2.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塞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3.诗歌主题
《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