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成长轨迹

合集下载

一位黑人女性的自我追索之路——读托尼·莫里森作品《宠儿》

一位黑人女性的自我追索之路——读托尼·莫里森作品《宠儿》
之一 它们 在一定程 度上创 造 了黑人 的生活 . 这也是 她最 主 要 的写作原则 。 托尼 ・ 里森 是美 国 黑人 文学 中最 有成 就 的小说 家之 莫

简单地 说 ,宠儿 》 《 主要讲叙 了一 个杀婴事件 。这个故事
发生于 17 年的俄亥俄 州 的辛辛那提 市 。在那 里 主人 公塞 83 丝作为 一个被解放 的奴 隶和她 的女儿 丹夫住 在一所小 房子 里. 这是一所 被鬼 占据 的房子 。塞丝不愿 回忆她在奴 隶制时
达 出长久 以来被 忽略的, ,.- l x- 性的心声 。她在作 品 中把 思想性和 艺术性完 美地结合在 一起 ,宠儿》 ,,t J 《 就是这样一 个例 子。
关键词 : 托妮 ・ 莫里森 小说《 宠儿》 黑人 女性 自我透 索
1 妮 ・ 里 森 简 介 . 托 莫
已经被 《 放宣 言》 解 彻底 解放 了 , 而其 他一 些奴 隶早 在这 之
危险 。 跑到黑人社 区去 寻求帮助 , 在黑 人社 区的邻 居们 的帮
助下 , 宠儿被赶走 了,2 号房子 又恢 复 了平静 。 14 《 宠儿》 中心 是关心 回忆和历 史的力 量 。作 为被解 放 的 的奴隶 。 他们 不愿 回忆 自己作 为奴隶 的痛苦 经历 , 但对 于塞 丝来说 过去是难 以逃避 的 ,那些 回忆依然 以她死 去女儿 的

能 以一般 的描述方式来 表达 ,这 种记叙 方式也是 作家 高超 的写作技巧 的表 现。
3托 尼 ・ 里 森 的 自我 追 索 之 路 . 莫
部小 说最终 出版时 她选择 了另一个 笔名 .并 把她 的照片
从封 页上删 去了 。关 于黑人寻 找身份 和重新评 价 自己 的主
题 ,在 众有很 多研究 中莫里森 的作 品可 以说 是最有 意义 的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宠儿》和《紫色》分别是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她们在小说中以不同的手法构建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妇女饱受歧视和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她们觉醒后奋起抗争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揭示了造成黑人女性悲剧的根源。

标签:黑人女性;悲剧;成长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是非洲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标志性人物,两人同在80年代发表了各自的不朽杰作《宠儿》和《紫色》。

作为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宠儿》着重表现了过去时间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已获自由之身的黑人心理的严重干扰。

莫里森塑造了一个家族中的三代黑人女性,通过对她们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从懵懂到觉醒和她们逐渐成长的过程。

而沃克在《紫色》中则是重点刻画了女主人公西丽,以她个人的觉醒和成长经历为蓝本,展现了黑人女性向种族歧视和男权社会进行抗争,最终获得平等和独立的奋斗过程。

尽管两位作家在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人物塑造方式,但她们在表达黑人女性的力量和自我成长上却是殊途同归,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一、《宠儿》中的家族递进式成长《宠儿》中的黑人女性是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代,祖母贝比·萨格斯是老一代不具有身份意识的黑人女性,塞丝则处于逐渐觉醒的状态,被杀死的宠儿代表了黑人的痛苦回忆,而丹芙象征着黑人女性的希望与未来。

塞丝的婆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做过六十年奴隶的老一代黑人女性,一辈子的艰苦劳作和剥削压迫给她的最后回报就是儿子通过出卖周末的劳动为她换取的“自由”。

她踏上自由土地的那一刻突然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强烈感受到“自由在世界上无可比拟”。

然而接近人生暮年的她已经无力再享受这迟来的自由,也无法建立自我意识。

在奴隶制长期的影响和作用下,像贝比·萨格斯这样的老一代黑人女性,在被称为所谓“甜蜜之家”的种植园中从青年一直劳作至老年,虽然最后获得了自由身份,但在认识自身是否具有主体意识的问题上,她们却无法达到觉醒和获得自我认识的状态。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

《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托妮·莫里森的黑人成长理想解读成长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每个生命个体的重要体验,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青少年成长问题也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刻画和诠释非裔美国黑人历史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模式,并且她在作品中较多地关注了黑人青少年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艰难的自我成长历程,思考并探索了黑人青少年获得真正成长的出路。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而《所罗门之歌》是她迄今为止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成为了成长小说的力作。

但是,因为作者独特的黑人女性身份,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种族与女性问题之上,对其成长主题研究较少。

因此,本论文试图立足于成长小说理论视域之下,以《所罗门之歌》和《最蓝的眼睛》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成长历程、成长结果及成长意义的分析,从而探讨了莫里森对黑人青少年的成长理想。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作品、贡献和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等相关背景知识。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

通过总结发现国内外对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研究较少,对其成长理想的研究更是较为匮乏。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成长小说的理论。

通过对成长小说的定义以及发展的阐述,从而总结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重要元素——引路人。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下分析了两个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佩克拉的成长是在白人文化冲击下迷失自我的一种盲从性成长,而奶娃的成长是在黑人文化代表派拉特的指引下一种找到自我的回归性成长,即一个为未竞的成长,一个为决定性的成长。

莫里森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成长历程的刻意塑造,形成了具有她自己典型特征的成长小说,而这些特征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她对黑人青少年持有的成长理想。

女性的呐喊,泣血的挣扎[论文]

女性的呐喊,泣血的挣扎[论文]

女性的呐喊,泣血的挣扎摘要《所罗门之歌》是黑人女性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

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反映在种族和性别双层压制下的黑人女性的艰难与呐喊,展现她们漫长、艰难的寻找自我的人生过程。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黑人女性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a《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黑人青年奶娃,寻找自己家族身份的成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奶娃身边围绕着众多的黑人女性,她们或软弱或坚强,或依附或独立,但有一共同特点——生活在白人和男性的双层压迫中,她们是奴隶的奴隶。

1 丈夫的奴隶,畸形的母亲——露丝露丝是奶娃的母亲,她是城里唯一的黑人医生的独女,她很富有又很贫穷,可以说除了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财产之外,她一无所有。

没有关爱,没有朋友,更没有爱人,而那唯一继承来的财产又是属于她丈夫的。

她“在每天开始时,总是被她丈夫的轻蔑吓得默不作声,而在每天结束时,又被丈夫的轻蔑震摄得手忙脚乱”。

丈夫麦肯任意践踏她的才智和自尊,对她大吼大叫,而这却成了她一天中唯一的刺激。

如果没有这紧张,她简直都不知该怎么办。

麦肯完全认同了白人世界的价值观,对她准备的黑人食物特别挑剔,十二分的不满,总觉得那些晒制的食品难以下咽,抱怨鸡做不熟,把土豆块做成土豆泥,而露丝总是对这一切默默忍受。

在露丝的生命中“死亡总是笑的,还会呼吸,而且样子是无可奈何的,像一具骷髅,或者像是伊丽莎白女王玫瑰上的黑色小斑,或者像是死金鱼眼睛里的一层薄膜。

”在黑人医生去世后,麦肯只想着赚钱和岳父的财产,污蔑露丝与她的父亲乱伦,再也不肯与她同房。

此时的露丝才刚刚二十几岁,已有两个女儿,为了恢复正常的夫妻生活,生下儿子,露丝从派特拉(麦肯的妹妹)那里拿来一种催情的绿色粉末,当麦肯从性催眠的几天中清醒过来时,她已怀孕,麦肯疯狂地让其流产,灌麻油、坐热锅、用针扎、用肥皂水灌肠、用拳捣她的肚子,而她只有忍气吞声。

在这种变态的压制下,使露丝的母爱也变得畸形,形成一种极端的女性支配,“女性因为她的母性功能(生育、哺乳等)而受到崇拜,因为她具有区别于男性的陌生而神秘的特性而受到迷恋,这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依附于她的男人”。

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105文学评论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苏虹蕾作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凭借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感情,以及敏锐的感知力和命中的笔调,再现了黑人在美国这一社会大熔炉中所遭受到的压迫、坎坷的命运,尤其是对美国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提高了作品的主题高度,且实现了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目前学界对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压迫与反抗、传承与团结、创伤美学三个方面,来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黑人作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第一位荣获诺奖殊荣的黑人作家。

莫里森凭借自身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感情以及敏锐的感知力,再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大熔炉中坎坷的命运。

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族群的未来殚精竭虑,使其成为当代美国非裔文坛中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之一。

在整个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作家对于黑人形象的书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黑人形象从最初扁平化、类型化的负面形象,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正面、积极的形象,可以说,黑人的形象日渐丰满。

这一变化固然与政治密不可分,但是黑人文学的异军突起也是黑人形象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莫里森的作品,如《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等,赢得了各个国家的众多读者的青睐,其魅力就在于小说中刻画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压迫与反抗、传承与团结、创伤美学三个方面来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一、压迫与反抗莫里森在作品中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除了真实地再现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之外,还对黑人女性进行了历史上、心理上的解读,探索了生活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黑人遭受的悲惨际遇,揭示了黑人女性所承受的创伤,传达了美国黑人女性的心声。

首先,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群饱性别受歧视与蓄奴制压迫的黑人女性形象。

文化冲突下的成长困惑——托尼·莫里森两部早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分析

文化冲突下的成长困惑——托尼·莫里森两部早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分析

中图分类号 :10 . 164
文献 (0 60 —0 6 —0 6 7 2 0 )3 3 4 3
托尼・ 莫里森 曾创作了多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 其 中包括《 最蓝的眼睛》 17 )《 (90 ;秀拉》 17 )《 (93 ;所罗 门之歌》 17 )《 油娃》 18 )《 (9 7 ;柏 (9 1 ;宠儿》 18 )《 ( 97 ; 爵
造成 的影 响 , 佩科 拉 对蓝 眼 睛 的渴 望 表 明 了在 白人 文
的方式来抬高 自己, 从这个角度讲佩科拉成 了种族主
义丑陋的标志。作为丑陋的集合体她实际上是 自己社
区 的替罪 羊 。
《 秀拉》 更进一步说明了黑人 陛作为社区替罪羊
收 稿 目期 : 0 5—0 20 3—0 8
二、 造成 困惑的原 由
1 .白人社 会价值 观 念的 影 响
美 国黑人与 白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给无数生活在 社会边缘的黑人 , 尤其是黑人女性造成了心理 的困惑。
受种族主义影响 , 黑人虽然获得解放 , 但在故事发生的 2 0世纪中早期 , 他们仍然处于很低的社会地位。黑人

复了自我; 她爱外婆 , 但最终却把她送到 了养老院; 她 将一个名叫奇肯 - 利特尔的小男孩摔死 ; 看着 自己的母
亲 被火 活活烧 死 ; 诱 了 她最 好 的朋 友 内 尔 的 丈夫 裘 引

成长 的困惑
德。成长给她带来 困惑 的同时 , 也造就了她不屈的品 格, 她代表了那些 固守 自身文化传统的黑人对 自身文 化的孜孜不倦 的寻求 。 但在受白人文化浸染的社会中, 无论 是佩科拉还 是秀拉都没有实现他们的成长愿望。对于黑人女性来 说, 既要达到 白人社会为成年女性所界定的标准 , 又不 失 自身的民族身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

论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创伤

论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创伤

论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创伤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宠儿》、《爵士乐》和《天堂》作为托尼·莫里森八部小说中最典型的三部作品,被称为《历史三部曲》。

在《历史三部曲》中,托尼·莫里森将目光投射于本土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刻画了一系列饱受精神创伤的黑人女性形象。

莫里森在积极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同时,也提出了女性对种族平等和性别平等的要求。

《历史三部曲》在关注黑人女性所处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书写着黑人女性的精神创伤,这对构建黑人女性精神传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历史三部曲》女性创伤1引言托尼·莫里森在历史散步曲终阐述了对黑人女性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与历史,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位杰出美国小说家的地位。

《历史三部曲》反映了黑人获得解放后追忆过去,并从痛苦与创伤中解脱出来的历史进程,借助黑人女性讲述着她们在奴隶制特殊环境下的悲惨境遇和痛苦生活,以求重新塑造黑人女性的形象。

在对黑人女性所经历的物质困扰和精神贫瘠状态进行描述的同时,托尼·莫里森也将黑人历史追溯到奴隶制解放初期,通过对黑人城镇及西进运动的书写,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黑人女性形象。

《历史三部曲》在黑人女性文学兴起的最初阶段展现出了反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强烈自我意识,也使黑人女性从弱势边缘群体逐渐走向领路者[1]。

2被剥夺作为母亲权利的心灵创伤在《历史三部曲》中,托尼·莫里森刻画了一系列被剥夺劳动力且承担着繁殖奴隶任务的黑人女性形象。

在奴隶制时期,黑人女性生出的孩子不属于父亲和母亲,而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在这种严酷的社会现实之下,黑人女性不仅遭受着物质层面的博学,也饱受心灵上的侵害[2]。

在《宠儿》中,主人公塞斯和宠儿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然而,生育孩子的塞斯却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她被剥夺了作为母亲的权利。

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三稿

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三稿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姓名:单琪学号:421009401003指导教师:金艳丽年月日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总会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黑人作家,她对种族歧视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

本篇论文就《宠儿》中三代黑人女性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行论述,充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心路历程。

尽管成长的道路坎坷异常,但黑人女性们任然依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断地努力,走出悲剧的命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黑人女性;种族歧视;性别主义;悲剧;觉醒Abstract:Toni Morrison is the only Afro-American women writer who win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American history.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always immerse in her works. As a black writer, she has deep personal views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Beloved is the most vocal and mature masterpiece of Toni Morrison. This paper mainly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t grow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black women in Beloved, and reveals the humble position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ir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growth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xism. Despite the path of growth is full of thorns, black women still get rid of the tragic fate and gain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depending on their strong willpower and continuous efforts.Keywords:black women;racial discrimination;sexism;tragic;awakening目录引言 (1)一、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第一代女黑奴的悲剧 (1)(一)黑人女性的生存苦难 (1)(二)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2)二、以赛丝为代表的第二代女黑奴的成长 (3)(一)几经波折的反抗命运 (3)(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 (4)三、以丹芙为代表的第三代女黑奴的抗争 (4)(一)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5)(二)摆脱不被认同的命运 (5)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每个黑种女人都在死亡 ,而她和她们的不同 之处在于“ 她们象树桩一样死去” 而她“ 象一株红 杉一样死去 ” ] , [( 她确信 自己“ 实在 这个世 附) 确
它的少女时代 , 寻找浮力” [( 对家庭关爱的渴 。 ]
望 加剧 了她对 蓝 眼 睛 的幻 想 。“ 果 我看 上 去不 如
同, 如果我看上去美丽 , 也许乔利会不一样 了, 布 里德洛夫夫人也会不一样了。也许他们会说“ , 嗨 瞧长着漂亮眼睛的佩科拉 。我们不应该在这样漂 亮的[ ] 蓝 眼睛面前做坏事” [ P 。 44 j7 ) 这个不合情理的愿望和当时社会所灌输给她
l 岁秋 天到 1 1 2岁夏 天一年 内的遭 遇 。
他 甚至不 能理 解这 应该是 一种 怎样 的关 系 。 ”
[( 而她 的母 亲波 琳 , 4n ] 沉迷 于好 莱坞式 的虚 幻世
பைடு நூலகம்
相貌平平的佩科拉生活在父母 的冷漠、老师 的鄙视、 同学的嘲弄和邻居的歧视中。 她隐约感到 这一切不幸都源 自 自己的深色皮肤 。虽然同为 于 黑人, 但人家显然都 比较喜欢肤色较浅的女孩子。
女 性从 迷 失到反抗 日益 走 向成熟 的轨迹
关键 词 : 莫里 森
黑人 女 性
自我
中图分 类号 : 5 1 4 0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6 9 1(0 60 — 190 10 — 4020 )6 02 —4
种族与性别 , 是美 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 莫里森
作 品 中最 突 出的两个 热点 。她 以女性 的视角和黑 人 的视 野 , 塑造 了许 多有血 有 肉 、 性格 鲜 明的黑人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 总第 8 6期 )
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GU N X IO U U Y A U B O A G I A Y X E U NX E A J
NO. 2 06 6,0
( ei N 8 Sr l O.6) a
于是佩 科拉 渴望拥 有一 双 白人 女孩 的蓝 眼睛 。她
界,宁愿把一切爱心倾 注在整理 白人雇主的房子 和照顾 白人小女孩身上 ,因为她认为这一切才是
美 的 , 自己 的丈夫 和亲 生骨 肉 , 而 实在 是丑 陋得不 堪一 爱 。她 越来 越 忽视她 的家 , 的孩子 , 的男 “ 她 她
人——他们就象……暗黑的边线 ,这边线使得在 主人家的白昼时光更加 明亮 ,更加可贵 ,更加怡
人” m7 现 实 的痛 苦 和失望 导致 乔 利 和波琳 。 2 ) 对 间无休 止 的争 吵打 斗 , 使佩 克拉感 到无 尽 的痛苦 。
觉得 , 只有这样 , 她才能拥有幸福 , 人们才不会觉 得她这个黑人小女孩丑陋 , 父母才不会无视她的 存在 。但是,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太多的差距 , 母
的观念 是分不 开 的 。电影 、 广告 、 杂志 、 报纸 、 童话 书 , 至在她 吃 的糖 果 的包装 上 , 甚 都在 表 明这样 一
来幸福。“ 那些嫁了丈大的, 已经把 自己封闭在刻
板 的棺 木之 内… …” sn 拉下定 决 心不 为婚 0[] 秀 ( 姻 和生育 所宥 。 经验告 诉 她“ 一个 情人 不可 能是一 个 同志 而且永 远也 不可 能是 ” s P 管她 也承 。[] n尽 ( 认孤 独 , 她 的孤 独是 自己的。在 她看来 , 个 国 但 这


正如莫里森在小说 的后序中写到的那样 , 佩克
拉 的悲 剧 在 很 大 的程 度 上 源 自于 一 个 残 缺 的 家 庭 。 的父 来乔 利 由于失业 和酗酒 , 她 使他 根本就 承 担 不 了父亲 的角 色 。“ 怎样抚 育孩 子一 无所 知 , 对
… …
《 最蓝的眼睛》 是托妮 - 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 了黑人少女佩科拉 - 布里德洛夫从
托妮 ・ 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女性的成长轨迹
张 丽 华
( 州师 范学院 湖 浙江 湖州 邮编 :100) 33 0

要: 通过对《 最蓝的眼睛》 里迷失 自 我的少女佩科拉 、 秀拉 》 《 中追求 自 我的青年女性
秀拉和《 所罗门之歌》 中发现 自 我的成年女性彼拉 多的分析 , 揭示 了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
亲波 琳宁 愿去爱 抚 白人 雇 主那个 金发 白肤 的小女
缺乏一个有爱心 的母亲和有责任感的父亲 ,佩科

】 9 一 2 -
维普资讯
拉 “ 象拴 在长长 的线 上 的风筝 , 无 目的地飘 过 就 满
这个 社 区 , 人妇女 不光 受 到种 族歧 视 , 黑 更受 到男 权 的压迫 和家 庭 的桎梏 。小 区里 妇女死 板 而枯燥 的生 活使 秀拉 意识 到婚 姻 和家庭 不可 能给 妇女带
抗— —走 向成 熟 的轨 迹 。 1 佩 科拉— — 自我 迷 失的标 本 .
佩科拉的悲剧在于 自我价值得不到认 同, 从
而被 迫 自我 放逐 ,走 向 了幻想 中的 自恋 。一 般来 说 , 庭应 当是 孩 子 人 生 的第 一个 庇护 所 , 而 , 家 然
佩科拉 的家庭却成为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 因之
孩, 却对 自己的亲生骨肉不屑一顾 ; 父亲乔利更是
强奸 了她 , 她怀孕 并生 下一个 死婴 。 使 幼稚 的希 望
被丑陋的现实所毁灭 , 最终使佩克拉走 向疯狂。 在 幻觉中,她相信 自己真的拥有 了一双无 比美丽的
“ 蓝 的眼睛 ”并终 日与它 喁喁私语 。 最 ,
女性形象, 尤其在她 的早期作品中, 莫里森向我们 呈现了一幅黑人女性成长的画卷。从 《 最蓝的眼 睛》 17 ) (90 里迷失 自我 的少女佩科拉 , 秀拉》 到《 (9 3 中追求 自我的青年女性秀拉到《 17 ) 所罗门之 歌》 17 ) (97 中发现 自我的成年女性彼拉多 , 莫里森 比较完整地 向读者展现了黑人女性从迷失——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