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会话及其翻译研究——以《无事生非》两个译本为例

合集下载

无事生非(中英双语珍藏版)

无事生非(中英双语珍藏版)

精彩摘录
这是《无事生非(中英双语珍藏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Scene II.Another Room in
LEONATO’s House.
Scene I.A Hall in LEONATO’s
House.
Scene III.LEONATO’s
Garden.
Scene II.A Room in LEONATO’s
House
Scene I.LEONATO’s
无事生非(中英双语珍藏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珍藏版
人物性格
住宅
时期
第三场
内容
教堂
双语
剧中
喜剧 里奥
监狱
中英
花园 另一 室
剧中 家 地点
内容摘要
《无事生非》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之一。写作于1598-1599年,是莎士比亚喜剧写作最 成熟的时期。剧中数条线索巧妙穿插,最吸引人的是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的恋情。他们起初誓抱独身,相互讽嘲, 各不相让,最后彼此倾倒,完满结合。内容热闹欢乐,并富哲思。人物性格鲜明,妙语连珠。剧中人物探寻的则 是两性关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彼此间的真诚与尊重。
Scene II.LEONATO’s
Garden
Scene III.The Inside of a Church
Scene IV.A Room in LEONATO’s House.
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 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 16世纪末到17世 纪初,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1613年左 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莎士比亚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的四大悲剧《奥赛 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

日汉翻译技巧与实例解析

日汉翻译技巧与实例解析

日汉翻译技巧与实例解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书信常用词汇●开头语与结束语的搭配以及使用方法开头语与结束语有许多组合搭配的方式,看起来似乎很繁杂,但是实际上经常使用的组合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可以先最低限度地记住一些基本组合,在日常生活中将之灵活运用。

当有特别郑重的场合可以事先记住一些其它的表达方法。

拝」:再次叩拜行礼其他结尾词都为“敬上”的意思。

·「走筆ご容赦」:潦草书写,敬请原谅其他的同类开头语都是“匆匆奉闻”之意。

「不一」:意兴未尽「草々」:匆忙之中未能尽表心中之意·「冠省」与「前略」相同,都表示“请原谅我省略前言”的意思。

「不乙」「不尽」与「不一」同义,「怱怱」与「草々」同义·「拝誦」:拜读「拝披」:恭敬地打开来信「貴酬」「謹酬」:谨此回信·「かしこ」:谨上「あらあらかしこ」与「草々」同义常用季节寒暄语正式的书信以及业务往来的信函往往使用惯用的季节寒暄用语。

在日常的书信中则可以根据自己对季节的感受,尝试自创一些时令的寒暄语。

(●郑重场合使用的惯用语;■一般的例句)问安以及其他常用寒暄用语序文中,在时令寒暄语之后是互问安康的寒暄用语以及日常的道谢、道歉等寒暄用语。

这些寒暄用语大部分作为惯用表达已经模式化了,可以以此为参考,根据常用的结尾寒暄用语结尾的寒暄用语,并不需要将以下的所有内容悉数照搬,可自行根据正文进行组合搭配。

如与收信人是较为亲密的朋友,则也可以在以下例句的基础进行一些适当的改动。

审校:田村光博(日)主编:韩小龙郑艳副主编:周凌叶郁伟忠目录第一章、脱离文化背景造成的误译 (4)第一节、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 (4)第二节、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误译 (5)第三节、文化背景试译练习 (5)第二章、偏离语境的误译 (16)第一节、语言性语境的误译 (16)第二节、非语言性语境的误译 (18)第三章、漏译造成的理解错误 (28)第一节、漏译误译简析 (28)第二节、漏词、漏句造成的误译 (29)第三节、漏“义”造成的误译 (44)第四章、增译的利与弊 (51)第一节、增译误译简析 (51)第二节、因增译而生益 (52)第三节、因增译而生弊 (58)第五章、日译汉中语法的误译(1) (61)第一节、日译汉语法误译简析 (61)第二节、主语、对象语的误译 (63)第三节、被动句的对象误译 (74)第四节、敬语的误译 (77)第六章、日译汉中语法的误译(2) (80)第一节、助词、助动词等的误译 (80)第二节、句子关联结构的误译 (91)第三节、其他个别语法错误的误译 (100)第七章、日语词义的灵活意译与创新 (99)第一节、日译汉灵活意译简析 (99)第二节、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等词类意译 (99)第三节、日译汉短语意译 (99)第八章、短语与惯用句的误译 (116)第一节、短语与惯用句误译简析 (116)第二节、短语的误译 (130)第三节、惯用语的误译 (130)第九章、体言、用言的误译 (130)第一节、体言、用言误译简析 (130)第二节、名词的误译 (130)第三节、动词的误译 (153)第四节、形容词的误译 (153)第五节、形容动词的误译 (153)第十章、其他词类的误译 (165)第一节、其他词类误译简析 (165)第二节、副词的误译 (178)第三节、语气词的误译 (178)第四节、拟声拟态词的误译 (178)第十一章、多义词的辨析 (187)第一节、多义词误译简析 (187)第二节、「いたい」翻译实例 (187)第十二章、文章、片段等中日对比翻译 (195)第一节、《家族写真》原文及其译文 (195)第二节、《伪装》原文及其译文 (195)第三节、《法庭的需要证人》原文及其译文 (195)第一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文化是生活的内涵,生活是文化的载体。

论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

论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

论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戏剧翻译中的动态表演性原则,分析其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它需要在保留原剧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舞台表演的特点,使得翻译后的剧本在舞台上能够得到生动的呈现。

动态表演性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翻译者在进行戏剧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动态性、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观众的接受心理等因素,以保证翻译的质量。

本文首先对戏剧翻译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进行简要介绍,明确戏剧翻译的独特性。

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动态表演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句式的调整、修辞的运用等手段,使翻译后的剧本更好地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戏剧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以及其对提高翻译质量、增强观众接受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对戏剧翻译动态表演性原则的理解,为戏剧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戏剧翻译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戏剧翻译的基本特点戏剧翻译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翻译形式,它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作的文本内容,更要兼顾其在舞台上的表演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戏剧翻译在处理语言时,必须考虑到戏剧的四个基本要素:演员、观众、舞台和剧本。

戏剧翻译的语言必须适合舞台表演。

这意味着翻译的语言要具有口语化、生动性和节奏感,以便演员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同时也方便观众理解和接受。

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舞台上的动作和表情,以确保语言与表演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戏剧的整体效果。

戏剧翻译需要关注原作的文化背景。

由于戏剧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这包括处理原作中的成语、俚语、习俗等特定文化元素,以及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再次,戏剧翻译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

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无事生非》的讽刺意义

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无事生非》的讽刺意义

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无事生非》的讽刺意义引言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幽默和精妙的语言驰名于世。

而《无事生非》(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则是他最后一部也是最受欢迎的戏剧作品之一。

这部悲喜剧不仅展现了王尔德独特的才华,更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虚伪、自负及道德标准的荒谬性。

描述戏剧情节《无事生非》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误解和身份欺骗来展开故事。

主要角色包括杰克·厄恩斯特(Jack Worthing)、阿尔吉农·蒙克里夫(Algernon Moncrieff)、格温代琳·费尔法克斯(Gwendolen Fairfax)和塞西莉亚·卡迪欧(Cecily Cardew)。

整个故事以诙谐幽默的对话和离奇事件为主线。

虚伪的上流社会《无事生非》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充满虚伪、假面和不道德的一面。

王尔德以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表面的礼节规范、道德标准和对财富地位的追逐。

所有角色都被迫戴着社会期望和身份压力的假面具,试图隐藏真实的自我。

爱情与婚姻的荒谬性这部戏剧通过角色们错综复杂而荒诞的爱情纠葛,暗示了王尔德对当时文化中关于爱情与婚姻观念的批判。

他通过杰克使用两个不同名字来解决同时两地交往女性问题以及塞西莉亚和阿尔吉农相遇后立刻陷入热恋来讽刺人们对浪漫关系过分重视,忽视真挚感情。

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无事生非》还涉及到了观众和演员之间对话交流以及舞台剧表现形式本身的讽刺。

王尔德通过角色间的尖锐对话和幽默插科打诨使观众产生共鸣,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将观众带入了剧中。

总结王尔德的戏剧作品《无事生非》通过讽刺和幽默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虚伪与荒谬。

他通过夸张的角色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爱情、婚姻和道德标准不合理的追求。

这部戏剧不仅是王尔德才华横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英国社会制度及价值观念进行挑战的力作。

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任晓霏,冯庆华

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任晓霏,冯庆华

中量值情态动词 •Barbara: 5/1509 3/1509 •Undershaft: 19/5204 15/5204
•特殊:高量值项 (Barbara在因父亲提问而被动开始会话之时,使用了表示 “义务”的高量值项had to一次) (2) … When I joined it, I had not time enough for all the things I had to do.
High Median Low Certain Probable possible
Modalization Usuality
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Obligation
Obligation Required Supposed
Inclination
Determined Keen willing
•梁译:顺应原文的语言表达,还巧妙的运用汉语有效的句法结构资源 如“若不是…只好…怎好”,流畅上口,语义明了,实现了理想的对应 。 •朱译:运用汉语中“本来不该…可是…”结构具有同样的功效,但是前 后语言风格不一致,“一个女孩儿家”与“可是唯恐”语域不够匹配; 再加上语义群相对较大,导致语言的节奏感和上口性受到限制。
——Pygmalion语料库戏剧翻译文体学分析
Pygmalion《卖花女》
通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 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 意识。
译本:林语堂 1929年 杨宪益 1951年
话轮结构: •话轮长度:考量说话者话轮掌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话轮类型:从话轮词汇层面分析话轮类型 •话轮中的文化负载词:人名、地名、动物、蔬菜、颜色词、宗教词汇 、典故和习语等 •话轮中的句法复杂性:比如—一个复杂长句翻译成若干个短句,省略 连接词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鉴赏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译本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鉴赏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译本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鉴赏朱生豪的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译本马牧歌(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350)摘要:作为翻译完成三十多部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翻译家,朱生豪的译文凭借较高质量和独特风格广受中国读者推崇。

与其他莎翁戏剧的译本不同,朱生豪的译文赋予莎翁剧本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使其经历时间洗礼也未曾晦涩或过时。

本文将借助伊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操纵观和朱生豪本人的翻译理念,结合《无事生非》的译例分析朱生豪译文的独到之处。

最终本文得出结论,朱生豪莎剧译本的成功,与他在翻译过程中时刻注意目的语多元系统的文化、语言和社会子系统、并将读者反应纳入翻译策略选择息息相关。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操纵观;白话文体;无事生非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6-0052-03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讲述了青年男女“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与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一样,信息传递受阻,即“误解”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该部作品中,正是两位主人公对话中大量存在的修辞和隐喻,才赋予了整个故事令人着迷的戏剧性转折和跌宕情节。

从时间和数量上看,朱生豪是中国最早一批完成莎翁32部半戏剧翻译的翻译家。

他的译文质量上乘,风格独特。

朱生豪这位天才翻译家22岁时便离开人世,但他却将短暂的22年生命中的十年都奉献给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工作。

对朱生豪来说,翻译莎翁戏剧是一项浩大艰巨的工程,每次翻完一段,他都要以读者的身份重读一遍译文以排除可能存在的语义模糊之处、还要再亲自“表演”一遍演员台词,以确定各句式均符合舞台戏剧的表演要求,并在音律上达到和谐。

由于朱生豪本人在中国古典文化,尤其诗词上造诣很高,朱的莎翁译本不仅成功重现了原作风貌,同时打磨出了他独有的翻译风格。

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莎士比亚便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最负盛名和最受人尊崇的戏剧大师之一。

莎翁如何“无”中生“有”——喜剧《无事生非》今析

莎翁如何“无”中生“有”——喜剧《无事生非》今析
2 0 1 3 年 1 2月
湘南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a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De c . . 2 0 l 3
Vo 1 . 3 4 No. 6
第3 4 卷第 6期
莎 翁如 何“ 无” 中生“ 有”
wh i c h he t r e h a s b e e n a l o t o f e x c i t e me n t a b o u t s o me t h i n g t h a t i s no t r e a l l y i mp o r t nt a ”.
这场 喜剧 正 以“ 无” 的 广 阔浓 缩 了莎 翁 对 人 生百 态 的 取闹 ; ( 2 )纯洁 的希 罗 , 贞 洁爱 情 的化 身 , 无 端被 人 诬 理解 , 蕴藏 了丰 富 的圣 哲 箴 言 与人 性 之 美 , 能 够 穿 越 蔑 深夜 与 人 私 通 幽 会 ; ( 3 )要 不 是 道 格 培 里 说 话 罗 时 间空 间 , 诠 释映射 古今 之事 。本 文就 此解 析 其 现实 嗦 , 里 奥那 托 本 来 可 以在 婚 礼 前 发 现 阴谋 ; ( 4 )众 人 意义 , 看 莎翁是 如何 巧 妙 地 “ 无” 中生 “ 有” , 用“ 无事” 编排 鄙视爱 情 的培尼 狄克 和 贝特丽 丝彼此 相 恋 , 两个 ( n o t h i n g ) 来诠 释 “ 事事 ” ( e v e r y t h i n g ) 的。
关键词 : “ 无” ; “ 有” ;台词 ;主题
中 图分 类 号 :I 1 0 6 . 3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8 1 7 3 . 2 0 1 3 . 0 6 . 0 1 l

非语言语境与翻译偏差——以《小妇人》的两个汉译本为例

非语言语境与翻译偏差——以《小妇人》的两个汉译本为例

非语言语境与翻译偏差——以《小妇人》的两个汉译本为例梁志坚;徐雪萍
【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依据非语言语境理论,对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代表作《小妇人》的两个汉译本——刘春英译本与王之光译本——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译文中在情境和文化语境上存在翻译偏差。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作品中非语言语境因素,准确传达作者所要传达的语言内涵。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梁志坚;徐雪萍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H315.9
【相关文献】
1.论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以《夏洛的网》中译本为例
2.从关联理论看翻译偏差——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为例
3.翻译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情景语境翻译初探——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4.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和关联理论语境观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以傅东华之《飘》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许 晦涩之 处 , 却 保 留 了异 域 风 情 。
关键 词 : 特 殊会话 含 意; 合作 原则 ; 礼貌 原则 ; 翻译 分类 号 : H3 1 5 . 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4 ) 0 5 -0 0 7 2 一O 4
点, 增 大有益 于他 人 的观 点 ) ; 宽容 准则 ( 减 少有 利于 己的观 点 , 增 大有损 于 己的观点 ) ; 赞 扬准则 ( 减 少对 他 人 的贬低 , 增 大对 他人 的赞誉 ) ; 谦 虚准则 ( 减 少对 己之赞 誉 , 增 大对 己之贬 低 ) ; 赞 同准则 ( 减 少 与他人 的分歧 , 增大 与他人 的共 同点 ) ; 同情 准则 ( 减少对 他
本 为 传递会 话 含意所 采 取 的不 同策 略 。

后来 , 礼 貌 原 则 的提 出补 充 和完 善 了格 赖 斯 的

会 话 含 意 理 论 及 其 完 善
会话 含意 理论 。语 言 学 家 利 奇认 为 , 有 时候 人 们 在 会话 中故 意违 背合 作 原 则 是 出 于礼 貌 原 则 的 考 虑 。
要说 自知 是 虚 假 的话 ; ( b ) 不 要 说 缺 乏 足够 证 据 的 话 。关系 准则 : 要有 关联 。方 式准则 : ( a ) 避免晦涩; ( b ) 避 免歧义 ; ( c ) 要 简练 ; ( d ) 要井井 有条 。
纪念 剧 院 ’ 行 开幕典 礼 , 演 的就 是这 一 出戏 。 ” 该 剧 围 绕培 尼狄 克 、 贝特 丽丝 及 克 劳 迪 奥 、 希罗( 本 文 采 用 朱生 豪译 本人 物名 称 ) 两 对 欢 喜 冤 家 的情 感 展 开情 节 。莎翁 凭借 深厚 的文 学功底 和对 人物 心理 深刻 的
戏剧 中的会 话 及 其 翻 译研 究
— —
以《 无 事 生非 》 两个译 本 为例
刘 庚
( 曲阜 师 范 大 学 翻 译 学 院 , 山 东 日照 2 7 6 8 0 0 )
摘 要 : 《 无 事 生非》 ( 另译《 无事 自扰 》 ) 是 莎士 比亚 最 成功 的喜 剧之 一 。剧 中人 物 故 意违 背 会
话 的合 作原 则和 礼貌 原则 , 以传递 特 殊会话 含 意。梁 实 秋和 朱 生豪 的两个 译 本 都 成功 传 递 了特 殊
会 话含 意 , 不失为 成功 的译 作 , 但 在翻译 策 略 的选 择和 翻译 风格 上 , 两者迥 然不 同 : 朱 生豪采 取 归化 的翻译 策 略 , 译 文流 畅达 意, 但某 些地 方失 去 了原文风 韵 ; 梁实秋 采取 异化 的翻译 策 略 , 语 言难 免有
格赖斯 一 方面 提 出了合作 原则 , 同时他 又指 出 ,
在 实际交 际 中人们并 不 都严格 遵守 这些 原则 。当说
话人 故意 违反 合作 原 则 的某 条 或 多 条 准 则 时 , 就 可 能 产生会话 含 意 , 即含 意 的产 生 与 对 准则 的违 反 有
关。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交 际 中人 们 总是互 相 合 作 的 , 谈 话 双方 都 怀 着 这 样

个 共 同的愿 望 : 双 方对谈 话 都能互 相 理解 , 共 同配
合 。 因此 他们 都遵 守合作 原则 , 以求实 现这个 愿 望 。
格赖 斯认 为 , 人 们在 谈 话 中都遵 守 合 作 原 则 : “ 根 据 会话 的 目的或 交流 的方 向 , 使 自己讲 出 的话 语 在 一 定 的条件 下是交 际所 需 的 。 ” 口 ] 合作原 则 包括 四个 范
作者简介 : 刘庚 ( 1 9 9 O 一) , 男, 山东济南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第 3 7 卷 第 5期
刘庚 : 戏剧 中 的会 话及 其 翻译 研 究 梁译 : 信使 : 小姐 , 他在 这 次 战 事 里有 很 好
的表现 。 壁 阿垂 斯 : 你 有 一 堆 腐 肉, 他 帮 忙 吃 下 去
他像 格赖 斯划 分合 作 原 则 的 范 畴那 样 , 将 礼 貌 原 则 划分 为六 条 准 则 : 得 体准则( 减 少 有 损 于 他 人 的 观
戏剧 的精 髓在 于人 物会话 的设 计 。会话 含意 理 论 最早 是 由语 言 学家 格 赖 斯 提 出 的 。他指 出 , 言语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3 —0 1
第 3 7卷
第 5期

长江大学学报 ( 社科 版 )
Vo 1 . 3 7 No . 5
M ay .2 01 4
2 0 1 4年 O 5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s )
八 七九 年 四月二 十三 日( 莎 士 比亚 的生 日) 莎士 比
亚 的家 乡爱芬 河上 的斯 特 拉福 新 建 立 的 ‘ 莎 士 比亚
畴, 每个 范畴 又包括 一条 准则 和一些 次 准则 : 量 的准 则: ( a ) 所说 的话应 包含 交谈 目的所需 要 的信息 ; ( b ) 所说 的话不 应超 出所 需要 的信 息 。质 的准则 : ( a ) 不
《 无 事生 非 》 ( 朱生豪 译作《 无 事生非 》 , 梁 实秋译
作《 无事 自扰 》 ) 是 莎士 比亚一 部成 熟 的喜 剧 , 内容 丰 富, 情节 曲折 , 风格 独 特 , 同 时还 塑 造 了一 些 性 格 鲜 明的人物 。梁 实秋 在 他 的译 本 序言 里 提 到 : “ 《 无 事 自扰 》 在 莎士 比亚 全部作 品里 的地 位是 相 当重要 的 。
把握 , 借 助戏 剧会话 的形式 , 将 人 物性格 特点 展现 得
淋漓 尽致 。朱 生豪 和梁 实秋是 同时期 翻译莎 士 比亚
戏剧 的语 言大 师 , 他们 的译 作 是 其 留 给后 人 的 宝 贵 财 富 。本 文选 取《 无事生非》 的朱 生 豪译 本 ( 以下 简 称“ 朱译 本” ) 和梁 实秋译 本 ( 以下 简称“ 梁 译本 ” ) , 着 重对 原作 和译 作 的人 物 会话 进 行 分 析 , 比较 两个 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