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文化的重大作用

论佛教文化的重大作用

——佛教文化必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放眼浩瀚宇宙,纵观古今,佛教文化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瑰宝,饱含着无量无边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大宝库,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成就。

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就佛教来说,就是要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让它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李瑞环同志说过:“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一、佛教文化高深的科学原理,可拓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科学道路

佛教文化正是《决议》所倡导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人类文明的宝藏。

佛教文化是阐述宇宙人生奥秘的科学。它具有深刻的道理,具有极高度的科学性,它揭示了宇宙人生最圆满的真理,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佛教文化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年之久,传到中国后,便与中国原有的文化水乳交融。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伦

理、医药、生命科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字学,以及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充实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宝库。

佛教文化是揭示宇宙人生奥秘的科学,如:缘起性空、因缘生法、因果规律、无常、无我等主张,都是科学的根本规律。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指出宇宙中有无量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世界有无穷无尽的众生,我们现代科学近二、三十年来,已证实了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天体和外星人的存在。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指出人身是虫窠,还指出一勺水里有八万四千虫,现代科学家通过显微镜,已证实了这一科学真理。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指出极乐世界科学的发达境况,那里的人们要想看到诸佛国的清净庄严景象,只要往宝树之间一看,就历历在目,就像从明洁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像一样清楚。而我们的科学,直到今天,才能通过电影和电视看到这个地球上各国的境况,其它星球人类世界的景象还是看不到,更看不到十方佛国(一个佛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万万个太阳系)的种种景象。下面通过经典具体论述一下佛教文化中的科学原理正在被今天的科学不断验证,正在逐渐地为精神文明服务。

在《华严经》中所说的华藏世界,在《妙法莲花经》、《大智度论》、《大唐西域记》、《往生集》等经论中讲到的三千大千世界,说明了宇宙之大,无量无边。这些都是至今,天文学家还没有探测到的问题。现

在连个银河系尚未搞清。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仪器进行探测,总有一天会搞清,会验证宇宙中确有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

在《涅槃经》、《坛经》等经书中,经常讲到“无常”的道理,这“无常”本是客观真理。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有生必有灭,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成、住、坏、空,这种观念是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孤立的观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可使人们觉知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进而奉公灭私。

在《中论疏》、《俱舍论》、《杂阿含经》、《大乘起信论》等佛书中所阐述的“缘起论”,指出一切“事物待缘而起”。说明一切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种科学道理。这种观点也正是在被证实。可提高人们的智慧和觉悟,破除愚痴或迷惑,达到高度文明。

在《因明入证理论》、《回诤论》、《如实论》等书中提倡的“因明学”,是研究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可提高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心经》中所提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明了物质永恒运动的物理规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已被爱因斯坦所证实的质能转换定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物质不灭定律,掌握这些定律,不仅能提高精神文明,而且还会使精神变物质,提高物质文明。

《阿弥陀经》中讲到的“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及《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这种对时空的描述,就是今天发现的相对论观点。掌握这个观点,利用这种科学道理,可以改造自然,使科学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楞严经》内容广阔,包藏之富,大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小而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甚而妖魔鬼怪、圣贤仙凡、天堂地狱,因果轮回……包举万有,无所不备。这是今天,天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研究的范畴。有的已被验证;有的正在验证,如班禪大师的转世,就证实了“圣贤”和“因果轮回”的真理;有的尚需将来验证。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两部经阐述了有关医德、医疗、医药等方面的科学道理。这对医务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或作用。

《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论》中所谈到的心法,都是心理学所研究的科学道理。其中对心法的研究,比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的还透彻,还全面。现代心理学家只研究到六识: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知觉),而佛教却早已研究到了八识,除前六识外,还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说明心理学家尚需继续努力,深入研究。

在许多经书中常谈到的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及花草卉木,这是生物学所探讨的问题。在许多经中所谈到的人身的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以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这些都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所探讨的科学道理。这说明佛教文化早已给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广阔而平坦的大道。科学家们尚需沿着这大道,继续前进,继续探索,攀登高峰。

马克思说过:“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毛泽东同志,认为华严宗有辩证法思想。他还特别重视禅宗思想,对《六祖坛经》曾多次阅读,有时外出,还要带在身边。孙中山先生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鲁迅先生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革命烈士瞿秋白同志说:“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要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金的汤川秀树博士说过:他在量子和物理学研究上的新成就,受过佛经的一些启发。

上述事实证明,揭示佛教文化的高深的科学原理,有利于拓宽科学迅速发展的道路,有利于攀登科学高峰,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佛教文化中浓厚的文学性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学和艺术遗产。而佛教文化中就蕴藏着浓厚的文学性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佛教文化中的许多经典著作,本来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维摩诘经》……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并为历史上很多文学家所赞赏。鲁迅先生还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一部《百喻经》。

两千年来,佛教文化中的文学性,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文坛。中国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就是受了东晋时代昙无讖所译的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的影响下而产生的。白居易和苏东坡等人近乎语体的诗,是受禅宗的“颂古”和僧人寒山与拾得二人所作的白话诗影响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的风格,平话与弹词中的散韵相间,说唱并用,都是受佛经中的“长行”与“偈颂”影响下而形成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李白的诗、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都是受佛经文学影响的结果。至于诗佛王维写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柳宗元写的《晨诸超师禅院读禅经》:“深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

东斋读。……”苏东坡的《赞佛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等等这些更是佛教文学作品。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书画家,都是佛教的信徒(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居士,有的还是和尚),如: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灵运、刘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王维、吴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岳飞、王日休、赵孟頫、马致远、唐伯虎、王船山、宋濂、王阳明、戚继光、吴承恩、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鲁迅、李叔同(弘一)、胡适、赵朴初……

上述事实说明,佛教文化在中国培育了千千万万人才,影响极大。佛经是具有哲理性、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艺术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将继续熏染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它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不可思议的贡献。

至于佛教的建筑艺术、塑像艺术、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后,也都成了中国精神文明的无价宝,也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言以蔽之,佛教文化不是迷信,是科学、是文学、是艺术、是真理、是智慧,是包罗万象的精神文明宝库。研究弘扬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有力的支柱。自精神文明建设中,决不能把佛教文化当作封建迷信的文化

垃圾而扫除,这不仅违背宗教政策,而且将会大大地损害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实际上若想完全彻底地铲除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佛教文化早已在中国人民心灵中扎根开花结果。远的不说,就拿时下上演的《西游记》、《济公传》、《弘一大师》等电影,以及十世班禪大师的转世灵童:十一世班禪的录像,已在广大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象。就是在广大的中国人民的语言中,也不能离开佛教文化。我们的常用词语有很多来自佛经,梁启超先生统计,词汇有三万五千多个;赵朴初先生初步统计,发现常用成语约有一千多条。就像:“真理”、“真谛”、“忏悔”、“实在”、“布施”、“无我”、“无常”、“解脱”、“精进”、“度化”、“众生”、“报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体投地”、“天花乱坠”、“不可思议”、“瞎子摸象”等等词语,都来自佛经。可见佛教文化是我们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而又不能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要想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按《决议》的要求去做,“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佛教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有利于爱国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佛教文化是倡导爱祖国、爱和平、反侵略、爱广大众生的文化。在《祝愿偈》中就有这样的偈颂:“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在《无量寿经》中还说道:“天

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个爱国主义者。当他知悉舍卫国琉璃大王,要率兵去侵略他的祖国:迦毗罗卫国时,他曾三次静坐于枯树下的道上,任烈日暴晒。当琉璃大王问他为什么不坐在树荫下时,他答说:“亲族之荫故胜外人。”使琉璃大王大受感动,三次进兵,三次退兵。(见《增一阿含经》。)当知迦毗罗卫国被灭亡时,佛顿时头痛。(见《大智度论》。)

在中国的历史上,爱国僧人不胜枚举。如:法显大师、唐玄奘法师、神会大师、宗仰法师、弘一大师等等,都是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并都为祖国做出莫大的贡献。其中弘一大师,可见一斑,在抗日战争时期,弘一大师曾说:“我们佛教徒同属国民一分子,爱国之心,当不后人……”事后并组织了佛教救护队“战时救护队”。他常说:“念佛不忘抗日”、“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在强敌压境之时,他还作了一首爱国爱教诗《题红菊花偈》:“亭亭菊一枝,高际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当代的班禪大师更是一位人所共知的爱国主义者,他反对分裂,他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而奋斗终生。至于在家居士的爱国思想,则不言而喻。

不爱祖国者,即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上述证明,佛教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有利于爱国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佛教文化中的伦理准则,有利于加强家庭、社会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佛教文化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人民团结、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等文明的人际关系。

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中指出:子女对待父母要报恩、要孝顺,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待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要代择明师善友;夫妻之间要敬爱、要忠实、要怜念……;上级对待下级要体恤,下级对上级要服从、要尽职;亲友之间要互相济助,赤诚相待,善言劝勉。在《优婆塞戒经》中,也有类似教导。

在《无量寿经》中,佛还教导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在这些人际关系中,释迦牟尼佛非常重视父子、夫妇关系,也很重视上下级关系。在父子关系中,佛最重视孝顺,并曾多次讲说,如在《心地观经》中曾说:“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山丘;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在《杂宝藏经》中说:“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若有不孝父母者,当重治其罪。”此外,佛还讲过《王子以肉济父母》、《不孝子受

苦报》等等故事。特别是大家所熟知的《地藏经》和《盂兰盆经》早已被人们公认为佛教文化中的“孝经”。

关于夫妇关系,佛强调夫妇要相互关怀,互敬互助。在《大藏经》中曾比喻说:“夫妇如芦苇,相依为命,才能站立。”在《郁伽长者所问经》中,要求夫妻间要互相忠实:“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佛还讲过同生死共患难的《鹿夫妇》的故事;讲过夫妇应当互相敬爱、不要猜疑的《瓮中影》的故事;还讲过夫妻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身香》。在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上,《华严经》中有几句话讲得很好:“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这说明领导不能离开群众,群众也不能离开领导,休戚相关。

上述事例,说明佛教文化中所讲到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补充血液。因此,佛教徒必须为人们团结、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多作贡献。

五、佛教文化中的有关戒律,能提高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公德

佛教文化反对腐化堕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假丑恶、反对刑事犯罪活

动,提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不说假话。佛教对佛教徒提出很多严格戒律,不准违犯,如: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十戒)、

比丘戒(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就拿层次最低的五戒来说,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佛教徒必须做到,否则就是犯戒,就是犯罪。五戒如下:一不杀生(不仅不准杀人,就连所有动物都不能杀害);二不偷盗(不准偷盗,包括不准偷抢他人财物和不准贪污受贿,以及不准偷税漏税等);三不邪淫(不准乱搞男女关系);四不妄语(包括不说假话、不恶语伤人、不骂人、不花言巧语、不说脏话、不说低级下流话、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五不饮酒(因饮酒智昏,易出事故。但为了治病,喝药酒例外)。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五条,人们的思想道德就会高尚,就会断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恶劣思想。社会上就不会有杀人、抢劫、偷盗、贪污受贿、**、酗酒、吵架、斗殴、尔虞我诈、假冒伪劣等丑恶现象出现。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团结,就会文明有礼;国家就会欣欣向荣。因此,佛教徒必须严守法纪,严守戒律,并以身示范。

六、佛教文化中的无上道德能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在《决议》中有关在道德方面的要求,佛教文化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佛教文化提倡至高无上的道德,不只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主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而且还要“普度众生”。不光为人民多做好事,还要救度其它广大众生。让众生都能离开一切苦难,达到成佛的彼岸。佛教文化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境界。无缘大慈:是说对所有的众生都要慈爱。不管是有缘或无缘,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不管是亲朋或不是亲朋,甚至曾

反对过自己的怨家仇人,都要同样地关怀,给予快乐。同体大悲:就是把宇宙间的一切众生都看成与自己是“人我一体”,骨肉相连。因而对所有众生,都要救度,都要给予拔出痛苦。

佛教文化还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高尚道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居士,有一天问鸟窠禅师道:“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窠禅师立即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见不作诸恶,奉行众善,是佛教最重要的道德。释迦牟尼佛还专门讲过《十善业道经》和《业报差别经》。

佛教相信“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的真理,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十善业道”是人、天道的基础,也是成佛的基础,“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十善如下: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不但不杀人,还要敬老爱幼,救人急难。就是对动物,也不但不杀,还要救助,如:“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蛾不点灯。”

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不但不偷不抢,不贪污不受贿,还要乐善好施,出钱出力。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行。出家人必全断**;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准乱搞男女关系。

第四、不妄语而说老实话。即不说谎话,而说实实在在的话。

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话。即不花言巧语,要说直话;不说污言秽语,而说文明话。

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即不挑拨离间,而要排解矛盾。

第七、不恶口而说柔软语。即不口出粗言,更不得辱骂、诽谤,而说柔软和善的话。

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就是不但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吃、不贪睡,而且还要观想自他的肉体是肮脏的,又是无常的。因而不要为贪而作恶。

第九、不瞋而修慈悲观。即对众生不发脾气、不生气,而要为众生拔苦予乐。

第十、不痴而修因缘观。不痴是不愚痴、不糊涂、不坚持邪见。修因缘观就是要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起的,由内因和外缘而生起的。因果相续,有因必有果。因而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文化倡导的“十善”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高度文明、高尚的思想道德。人人如能都做到这十种善业,就会人人是雷锋,各各是孔繁森,家家有李素丽。就会家庭和睦,邻里友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就能“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因此,无论任何人,都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七、佛教文化中的“四摄”、“六度”有利于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佛教文化除五戒、十善外,四摄、六度,也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宝。如能学习与执持“四摄”、“六度”,就有利于提高干部们的工作效力。

四摄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四种方法。

(一)布施摄:即用财施、法施、无畏施,摄受众生。1、财施:把钱财、饮食、衣服、医药等施给众生,这叫外财施;用体力、脑力去帮助众生,叫内财施。2、法施:把所知道的佛法和各种知识和技能,义务地传授给他人,使人们增长知识和智慧或能力;或将佛经印送给别人看,或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3、无畏施:见义勇为,不怕自我牺牲,为众生解除一切危难、恐怖,使众生获得安乐。

(二)爱语摄:即用慈爱的话,摄受众生。以慈爱的心,说出极和蔼的语言。可分三种:1、劝慰语:若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或受到恐怖,应用和颜悦色与温暖的言词,去安慰,去勉励。使人解除烦恼,增长斗志。2、赞美语:赞叹、鼓励别人的长处,使人弃恶扬善。3、胜益语:以慈爱的心,说出鼓励人不断前进的话。

(三)利行摄:即用对众生有利的行为,摄受众生。做事、说话、举心动念,都要利益众生,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四)同事摄:即深入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同劳动,同生活,同语言,同呼吸,同甘共苦,把自己同化在大众之中,进而教化摄受广大众生。

菩萨就是用这四种摄受方法,这四种高尚的道德,教育广大众生,感化广大众生,使广大众生也逐渐具有这四种高尚的道德。

六度是菩萨自度度人,大家共同离苦得乐的修行方法。

(一)布施:以福利恩惠施舍给众生。具体内容同“四摄”中的“布施摄”。这里应该补充的是:菩萨的布施,全由慈悲心出发,而且布施后还要三轮体空,头脑中不留布施时任何印象。1、没有我曾布施;2、

没有被布施的对象;3、没有布施的财物,也没有布施的言行等。这一切都不执著,都现空相。

(二)持戒:遵守戒律。遵守戒律可防过止非,远离罪恶。如守住五戒,既可不犯佛律,更可不犯国法,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戒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称为三聚净戒:

1、摄律仪戒: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恶,作恶即是犯戒。

2、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如不做善事,就是犯戒。

3、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不救度众生,就是犯戒。

(三)忍辱:要忍受一切侮辱。他人对我打骂、讽刺、诽谤及被冤枉等横逆境界中,都能忍受,不生瞋恨心、报复心、退悔心。为了成就伟大的事业,就不能被逆境的苦恼所妨碍,也不能被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要被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

(四)精进:为了达到目的,一往直前,下定决心,不怕万难。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完成。没有精进将一事无成。历史上凡有成就的大人物,都是精进的结果。

(五)禅定:静虑。扫除心中的一切妄想和烦恼,使心专注一境。六祖慧能da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禅定的功夫,对领导、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都是极有用的。宋朝的大**家、大文学家王安石,有一天,去拜访蒋山禅师,禅师告诉他应当坐禅。几天后他对禅师说:“坐禅实不亏人。我几年来一直想作《胡笳十八拍》,可总是不成。夜间坐禅时不知不觉就已写就了。”

(六)般若:智慧。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断等许多意义。从浅的方面说,世间一切学问知识,都叫智慧;从深的方面说,是指佛法。佛所说的智慧,是指认识真理、把握真理,应用在万法上,毫无错谬。

开发这样智慧,步骤有三:先从求知所闻而得的智慧,叫“闻所成慧”;闻而后能如理作意,明辨慎思所得的智慧,叫“思所成慧”;思而后能从事实践,笃行修持而得的智慧,叫“修所成慧”。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智慧。必须从“闻”、“思”、“修”下手才行。

如果我们的干部在工作中,能用“四摄”、“六度”的精神要求自己,深入群众,亲近群众,教育群众,就能“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进而提高工作效力。因此,信仰佛教的干部,就应以“四摄”、“六度”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八、佛教文化提倡的“修心”,是最彻底地解决思想问题的精神文明建设

佛教文化除了有严格的戒律,必须遵守外,最根本的问题是修心,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防患未然,或防微杜渐。略述几点:(一)防贪寡欲:要解决四种妄见(常、乐、我、净),佛提出四念处:

1、观身不净:观想自他的身体是不洁净的:汗臭唾涕便溺脓血,以及寄生虫等,都是不净的。死后尸腐更不净。而且人身还是不长久的,老、病、死,在所难免。所以不应贪吝,更不应为它造恶,应及时行善。

2、观受是苦:观想一生所受的都是苦,不是身苦,就是心苦。即

使有乐,也是短暂的,乐后还是苦。不当贪一时之乐而做杀、盗、淫、妄等恶事,最后必然是乐极生悲。所以不当有享乐主义思想,不当唯利是图;当普度众生,给众生拔苦予乐。

3、观心无常:观想自己的心是无常的,是变化不定的;念念生灭,刹那不住;而且五蕴的身心,还会坏灭的。因而心应多想善事,不想恶事,远离贪嗔痴慢疑,以使口出善言,身为善事;慈悲为怀,及时行善。

4、观法无我:观想万法(万事万物)中没有“我”的存在。这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体和主宰者,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地大〔指皮肉筋骨〕、水大〔指精血涎唾涕尿等〕、火大〔体温暖气〕、风大〔指呼吸运动〕)和五蕴(色〔指身体〕、受〔领受〕、想〔思想〕、行〔身行与心行〕、识〔识别〕)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其中没有一个独立不变永存的自体,没有能主宰生老病死的“我”。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消亡,更是找不到“我”。所以佛说“观法无我”。一般世俗人所认为真实的“我”,其实是“四大”和“五蕴”暂时聚合的假相,总有一天会衰老死亡。

如果人们都能有“无我”思想或精神,便不会追求名利,斤斤计较,反而会用于自我牺牲。

人们若能按照“四念处”去要求自己,去修正自己的错误,可得到真实的智慧。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瞋心,不会坚持邪见,不会骄傲自大;更不会贪污daoqie,不会受贿,不会杀人、抢劫;更不会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更不会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这样就能从根本上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就能为祖国、为人

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见义勇为,赴汤蹈火,英勇献身而无憾。

(二)止恶思善:佛教文化要求佛教徒要从思想深处彻底地解决善恶问题,倡导“四正勤”:

1、未生之恶令不生。

2、已生之恶令永断。

3、未生之善令速生。

4、已生之善令增长。

人们如能都这样从思想上断恶思善,就会从言行上断恶行善。这样就会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太平,经济繁荣。

(三)普度众生:佛教文化极力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普度众生”,并要从思想深处具有四种无量心:

1、慈无量心:“慈”是使众生得到快乐的意思,慈无量心,就是要让无量众生得到快乐,并对一切众生不起恼害。

2、悲无量心:“悲”是为众生拔苦的意思。悲无量心,就是要为无量众生拔出痛苦,而忘记自己。对一切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而无厌离之念。

3、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的意思。喜无量心,就是看到或听到众生离苦得乐,顿生无量喜悦之心。就是冤家怨敌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没有嫌疑和妒忌分别之心。

4、舍无量心:“舍”是舍掉分别执著的观念。舍无量心,就是慈悲济度无量众生,不分怨亲,运心平等,没有爱与愤恚之别。即舍去爱

憎分别之心。

如果人们都能用这“四无量心”,对待人民,对待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人民怎能不团结?社会怎能不安定?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的消

极腐败现象,怎能不烟消云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怎能不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综上所述,说明我必须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结束语

如果我们的人民,不分领导或群众,都能有“无我”的智慧和觉悟,去学习、去劳动、去工作;都能有“众生平等”、“怨亲平等”的思想风格去对待一切人;都能有“慈悲喜舍”、“普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境界,去为人民服务;都能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高尚情操,去关怀祖国和人民,去关怀社会主义建设,并为之而奋斗;都能觉知“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理与事实;都能自觉地遵纪守法,止恶扬善:那我们的中华民族,就会是世界上最文明、最高尚、最团结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安定、最发达、最繁荣、最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文参考资料: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依据,参考了《法音》杂志中的有关论述,以及《佛法与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