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治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

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

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摘要】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股市中常见。

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定义与特点、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定义指的是市场上不同各方对于同一事物所持有的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易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使市场出现混乱。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表现为公司高层管理者拥有比普通投资者更多的内部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

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公司管理者的不透明行为或者市场机制设计不完善等原因。

这种问题对公司治理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可能导致股价波动、市场失真等后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加强信息披露、加强监管力度等多方面的措施。

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挑战,需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上市公司治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定义、特点、表现、原因、影响、解决方案、结论1. 引言1.1 引言: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影响公司运作和投资者利益的重要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受到信息获取和传递的限制,导致市场上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市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在于公司内部信息的不透明性。

管理层掌握着大量公司内部信息,而普通股东和投资者无法获取到这些信息,导致公司内外部信息存在差异,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表现在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上。

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操纵财务报表等手段隐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使投资者难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

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能出现在公司经营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传递上。

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性地向股东传递信息,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行为不透明。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表现多种多样,给公司经营和投资者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论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问题

论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问题

论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而信息不对称则是公司治理中研究最多、最复杂的一个问题之一。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及利用双方具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导致交易中的风险分摊不均等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通常会导致市场失灵、社会成本增加、资源的浪费和无效利用等问题。

在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最显著的表现是代理问题,即股东、董事等掌握公司所有权的人员代表公司运营,而管理层则承担公司经营管理职能,二者之间的利益必然存在矛盾。

因此,如何通过机制安排和制度设计来协调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利用,是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信息不对称产生代理问题,这是因为股东和董事对公司内部运营的了解程度有限,而管理层则可以通过控制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来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谋取个人利益。

例如,管理层可能将公司的利润状况披露得不够详细,或者通过隐瞒公司的真实状况来获取高额的奖励。

另一方面,股东和董事也面临着代理问题,例如,他们可能没有充分的信息来评估管理层的绩效,或者不能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导致公司经营出现问题。

因此,协调信息不对称对于公司治理而言至关重要。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如何协调代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机制就是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向外部提供关于其财务状况、业务运营等方面的信息。

在信息披露的机制下,公司会向股东、投资者以及公众披露其相关的信息,例如公司的财务报告、业绩预告、公司治理结构等信息。

信息披露不仅能够减少管理层对内部信息的掌控程度,同时可以使得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加透明、公开,投资者和公众基于更加全面的信息进行决策。

对于公司而言,信息披露也是提高企业透明度、增强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披露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司治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但是,信息披露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信息披露仅限于公开信息,对于公司的内部运营情况、战略决策等非公开信息,则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获取。

公司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
所谓 公 司治 理结 构( op rtg vra c) C roae o en nc,是指 一组联 结井 规范 所有 者 ( 东 ) 股 .经营 者 ( 董事台、经理) 、使用者 ( 工)相互 权利和利益关系豹 制度安排,进而解决公司内部 职 不同权 力主体 之 间的监督、 激励 和风 险分配 等 问题。 现代公 司制 产权关系 的基 本特征 就是所 有权 与 经营 权 的分 离 。 当所有 者 亲 自经 营 自己的 资产 时 ,他 为 了自 己的利 益 当然 会尽 心尽 力,而企 业经 营者 作为代理 人经 营 时, 由于 其能力 不足 或失职 造成 的损 失主要 由所 有 者即股 东承担, 经营 者就 很有可 能牺牲 股东 的利益 ,追 求 自己的最 犬化效 用, 由此 引起所有 者利益 的损失称 为代 理成 本。要减 少这 种代 理成本 ,就 需要设 置 一个恰 当机制, 激威和 约束经营 者,使 其为股 东的 种盏 而行 动。 本 文将专 门从所有 者对 经营 者监督 方面展 开博 弈分 析。
博弈行为描述
1 股 权 结 构 分 析
圈 1
经济 系统 的 一切 参与 者. 不论是 不是决 策者 ,按 决策权集 中程度 增加 的顺序 , 用水平轴 来表示 。 垂直轴 表示 全 部 决策权 和 一定百分 数的 个人有 这种 权 利 的百分 比。通过 “ 洛伦兹 曲 线 ( 图 1,得 出三 种 不 同 类 型 的决 策 权 结 构 :( ) 曲线 A: 完全 集 中的 决 策 权结 构 。 见 ) ’1 ( ) 曲线 B 完全分 散 的 决策 权 结构 ( ) 曲线 c: 所有 的 人都 具有 某 些权 力—
维普资讯
的权 力集 中在这种经 济 系统 的 1% 的成 员手 中。 0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描述了在经济交易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真实信息的出现可能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信息不对称可以在许多经济领域中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公司治理。

在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导致股东、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和利益冲突。

本文将探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冲突。

在一家公司中,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希望通过其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往往难以准确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

这使得股东无法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公司的运营,从而可能导致经营不善和低效率。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董事会中存在代理问题,即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股东的长期利益。

这不仅会减少公司的价值,还可能损害股东的权益。

其次,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还体现在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上。

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掌握着更多关于公司运营和发展的信息。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通员工难以获知公司内部的决策和运营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高层管理人员滥用权力,追求自身利益,而不考虑普通员工的权益。

不公平的薪酬分配、缺乏晋升机会和不合理的工作条件等问题可能导致员工的不满和动荡。

因此,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确保公司治理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为了应对信息不对称,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公司治理。

首先,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是非常关键的。

公司应该及时向股东和投资者披露与公司业务相关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决策过程、风险管理等,以便股东能够更好地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

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信息不对称的解决至关重要。

公司应该设立独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来监督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并确保其不会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公司的长期利益。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博弈分析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委托代理问题博弈分析
7 建 立适 当的 “ 利 策略联 盟” 、 专
贵 。所 以 ,除 非委 托人 能有 效
的 是一年 内 的技 术 。两级 研 发 ,可 以将 公 司的远 期 专利 战略 和 地 约束代 理人 ,否 则代 理 人做
出 的决 策通常 不是 最优 的 ,这 就 有可能 产 生机 会主 义行 为。
对 每 一 项 创 新 方 案 都 申请 一 项 专 利 ,并 在 基 本 专 利 的 周 围 ,设置 大量 原理 基 本 相同 的 不同权 利 要求 范 围 的专利 ,并且
技 术 开发 本 来就 是 一个 不断 升级 的 过程 ,因此 当一 个企 业 拥 有
自 己的 自主专 利权 时 ,应 通 过 不断 改进 原有 技 术而 获得 网状 的
维普资讯
业 现在 产 品结 合 可能 产生 的 效应 ,如 果 证明 该新 技 术具 有 巨大


引 言
市场价 值 时 ,应 进行 跟 随 ,并在 短 时间 内开 发 出产 品 ,或 并购
委 托代 理理 论是 现代 经济
原 创 者迅 速 占领 市场 ,这样 可 以省 去大 量开 发 经费 、人 力和 时 学 中很 重要 的理 论问 题 ,该理 间 ,有效 地避 免 了投资 失误 。 论 研究 特定 经济 关 系的双 方之
本 研究 的 基本 前提 条 件 的假 设 是 :① 假 定委 托 人 与代 理 人
避 竞争对 手 的专 利打 击 ;即 使 专利信 息跟 企 业现 有 产品 及其 生 产方 法 无关 ,仍能 警示 告知 企业 在 今后 的产 品 开发 中避 开这 些
有效 专 利 ;项 目开发 完成 后 ,专 利 工作 人员 应与 项 目开 发人 员 研 究共 同制 定专 利保 护 方案 ;专利侵 权诉 讼 发 生之 时 ,制定 专

信息不对称影响下的公司治理思考

信息不对称影响下的公司治理思考

信息不对称影响下的公司治理思考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一方相较于另一方获得更多有效信息的情况。

在公司治理中,信息不对称对于投资者的决策、公司的运营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投资者在购买公司股票或债券时,需要准确评估公司的价值和风险。

然而,如果投资者无法获得公司真实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使得投资者很难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从而增加了投资风险。

因此,信息不对称需要公司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公司的潜力和风险。

其次,信息不对称对公司的运营产生重要影响。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以股东的利益为导向,确保公司管理者忠实履行职责,并追求公司的长期利益。

然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公司管理者利用其信息优势,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价值的创造。

例如,管理层可能会隐藏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吸引投资者购买公司的股票或债券。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司治理的原则,还可能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和声誉损害。

因此,信息不对称需要公司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激励管理者以公司长远利益为导向,同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和问责。

第三,信息不对称对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投资者根据真实和充分的信息作出决策。

然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不合理的定价和投资决策。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如果一些投资者获得了内幕信息,他们可以在其他投资者还没有这一信息的情况下买入或卖出股票,从而获得额外的利润。

这种情况会导致市场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信息不对称需要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强监管,确保市场信息的公平和及时披露,防止操纵和欺诈行为。

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如何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

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公司应该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时披露与公司运营和财务状况有关的重要信息。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现实例子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现实例子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例子。

以下是其中几个:
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买家和卖家可能对房屋的实际价值有不同的了解。

由于信息不完全,买家和卖家可能会在价格上产生分歧,导致交易的困难。

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中,雇主和应聘者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

雇主可能不了解应聘者的全部技能和经验,而应聘者可能不了解雇主的具体需求和工作要求。

这可能导致雇主开出过高的薪资或对应聘者产生误判,影响双方的利益。

保险市场:在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

投保人可能不了解保险产品的全部条款和细节,而保险公司可能不了解投保人的真实风险状况。

这可能导致保险产品的定价不合理或投保人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影响双方的利益。

商业谈判:在商业谈判中,双方可能对对方的底牌和利益诉求不完全了解。

这可能导致谈判陷入僵局或达成不公平的协议,影响双方的利益。

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

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

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初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美国股市又相继爆出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公司治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委托代理的问题,而委托代理关系必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们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斯宾塞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的约瑟夫·斯蒂格利兹,他们因在不对称信息市场领域的出色研究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三名获奖者不仅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而且对现代公司治理的改革和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与指导意义。

一、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简介阿克洛夫在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是信息经济学的代表性论著。

文中提出了旧车市场模型,说明信息失衡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瘫痪或者形成对劣质产品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息优势方可能会故意隐瞒私人信息,以求在市场交易中获取更多利益,而信息劣势方则可能因缺乏信息而利益受损。

这往往还会妨碍市场达成“有效率的交易”。

斯宾塞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斯宾塞在论文中研究—厂市场上处于信息优势的行为主体如何向处于信息劣势的行为主体传递他们的相关信号,以避免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其中信号传递是指信息优势方主动采取行动,使处于信息劣势的行为主体了解产品的价值或质量,消除逆向选择,并从中获利,使市场有效率。

斯蒂格利茨和罗斯查尔德在197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竞争性保险市场均衡:关于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的探讨》的文章,深化了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的研究。

文章以保险市场为例,讨论了处于信息劣势的行为主体如何进行市场调整来改善市场效率,消除逆向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公司治理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作者:李娜苏锋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年第01期摘要:文章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通过两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上市公司股东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博弈,说明在不同的监督和激励下,各个主体的选择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并指出可以采用加大企业内部监督力度等方法来完善公司治理。

关键词:公司治理;博弈论;不完全信息一、研究背景近期,随着“格力电器董事长4000万收入成A股薪酬之王”等一系列高管薪酬问题被披露,公司治理问题又重新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而关于公司治理的说法颇多,王立彦、刘军霞认为公司治理应该取广义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安排计划、股权计划等内部控制机制,而且包括市场、法律制度、中介机构等外部控制机制,可以说,凡企业与其利害关系人之间的隐性或显性制度安排都可以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股东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于是委托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股东希望代理人(经理人)能够尽最大努力使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做出损害公司利益或股东权益的决策、行动。

而这些问题能通过契约来避免的是非常有限的,为了更好地避免此现象的出现,促使代理人更好为委托人寻求更多的收益,股东常常会选择监督或激励的方式。

本文则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股东在对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激励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在不同情况下,各个主体的选择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和启示。

二、博弈模型与分析股东在对其代理人(高管)进行管理的时候,采用较为广泛的是监督和激励两种方式。

由于双方目标的差异,代理人往往会采取两种行为。

要么是利己行为,即为个人利益服务,例如,装修豪华办公室、挪用公款、侵占企业资产等等;要么是利企行为,即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而作为代理人,在股东不同的激励政策下,付出努力程度也不同,这也会给双方带来不同的收益。

而有的企业缺乏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使得代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委托人实行的监督和激励进行分析。

(一)基本假设公司治理博弈的基本假设包括:假设公司治理博弈的当事人有两个,包括高层管理者(仅执公司内部执行层)和股东;双方均已知博弈的结构和自己的收支情况;股东的纯战略为激励或不激励、监督或不监督;高层管理者的纯战略是选择高努力或低努力、利己行为或利企行为。

(二)基本模型1、监督假设该博弈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见表1),我们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为此,我们做出接近于实际的假设:即高管选择利己行为和利企行为、股东进行监督与否、股东监督时能否查出、是否会被揭发等都是不确定的。

其中:高层管理者利己行为所得收益为A(A>O)。

高层管理者利企行为所得收益为-A;如果高层管理者利己行为被查出后将被处罚(如扣除工资、奖金等)为B(B>0)。

股东的监督成本为C(C>0),是指股东为了对高管进行监督而需增加的一切费用;若股东不监督则可节约监督成本C。

如果高层管理者利己行为,而股东不对其进行监督,则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揭发,这时公司的形象受影响,股价有可能会下跌,股东的收益将会被影响,影响的收益为D(D>0);二是未被揭发,高层管理者的利己行为未被发现,则股东短期收益未受影响。

高层管理者的利己行为,股东虽对其进行了监督,但未发现,则高层管理者得利己收益,监督部门发生监督成本。

假设高层管理者选择利己行为的概率为p,高层管理者选择利企行为的概率为1-p;股东进行监督的概率为q,股东不监督的概率为l-q;股东监督时查出问题的概率为u,未查出问题的概率为l-u;股东不监督时揭发的概率为v,未揭发的概率为l-v。

这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Q=q·{u·[p·(B-C)+(1-p)·(-C)]+(1-u)·[p·(-C)+(1-p)·(-C)])+(1-q)·{v·[p·(-D)+(1-p)·C]+(1-v)·[p·0+(1-p)·C]}高管的预期收益为:R=p·{q·[u·(-B)+(1-u)·A]+(1-q)·[v·A+(1-v)·A]}+(1-p)·{q·[u-(-A)+(1-u)·(-A)]+(1-q)·[v·(-A)+(1-v)·(-A)])}股东和高管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Q′=upB-C+vpD+pC=0R′=A-quB-quA+A=0于是,可得该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p*=2C/(uB+vD+C)和q*=2A/[u(B+A)]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高管以p*的概率选择利己行为,股东以q*的概率选择监督。

2、激励假设该博弈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见表2),我们可以求解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为此,我们做出接近于实际的假设,即高管选择努力和不努力、股东进行激励和不激励等都是不确定的。

具体假设是:假设高层管理者选择努力的概率为t,高层管理者选择不努力的概率为1-t;股东进行激励的概率为r,股东不激励的概率为l-r。

这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W=r·[t·F+(1-t)·H]+(1-r)·[t·K+(1-t)·N)高层管理者的预期收益为:L=t·[r·E+(1-r)·J]+(1-t)·[r·G+(1-r)·M]股东和高管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W′=tF+H-tH-tK-N+tN=0L′=rE+J-rJ-rG-M+rM=0于是,可得该激励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t*=(N-H)/(F-H-K+N)和r*=(M-J)/(E-J-G+M)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高管以t*的概率选择努力度,而股东以r*的概率选择激励。

(三)博弈模型综合分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中,高管选择利己行为还是利企行为的概率受股东监督与否的影响。

如果股东加大对高管的监督力度,则高管利己行为的概率p将降低;如果减小对高管监督的力度,则高管选择利己行为的概率会加大。

监督对高管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约束。

同时,如果在高管选择利己行为时,增大股东监督时查出的概率u时,即提高检查监督质量和水平时,高管选择利己行为的概率p也会降低。

相反,如果股东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概率u下降,如监管水平不高,监管人员寻私等,高管选择利己行为的概率p就会上升。

相反,假如股东不对高管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也会对其监督。

如果外部监督力度增强,高管利己行为被揭穿的概率v增大,则高管选择利己行为概率p将会降低。

这意味着企业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对高管利己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此外,股东的监督成本c(或不监督时的节约成本)增大时,会使高管选择利己行为的概率上升。

因为,此时股东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在激励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中,如果股东对高管进行激励的概率r增大,那么可以有效地提高高管付出努力的概率t;相反,如果股东不激励的概率1-r增大的话,高管不努力工作的概率1-t也会加大,这时高管则更多选择的是安于现状,避免那些可能会给企业(股东)带来更高收益的高风险的项目,从而影响企业(股东)的收益。

三、相关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股东与企业高层管理者关于监督和激励的博弈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股东往往通过企业高层只获得有限的公司信息资源,而信息的不对称使股东被代理人肆意的掠夺。

我们应制订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保障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使股东能得到较为详尽的资料进行监督。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责。

在内部形成一个监督网,多个主体进行监督,提高监督的效率,进行有效的约束。

(二)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库各企业联合建立一套完整的人事档案,强化对经理人声誉资本的监控和管理,准确地反映其不同时期高层管理人员价值变动情况,并将其资料公布网上,构建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信息库,让更多的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监督。

这样,高层管理者会更多地选择长期利益而放弃短期利益,在他们努力去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市场也能及时给予他一个新的价值,实现更多的长期收益。

一个规范有序的高层管理人员市场的形成,能够加大社会的监督,降低企业自身的代理成本。

(三)深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企业解决代理问题。

企业不仅要将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业绩挂钩,还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来制定相应的薪酬发放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与企业股票价值相联系。

此外,还需从法律上,对其劳动所得给予保障。

但是一定要避免,企业中要么激励不足,要么激励过度。

无疑,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但同时,企业也应加大对高层管理者的处罚力度,才能激励其更好地为企业及股东服务。

参考文献:1、王立彦,刘军霞.A-H股双重报告差异与公司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韩东平,叶元煦.基于博弈论解析财务管理目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8).3、姚海鑫等.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3(12).4、吴泰来.基于博弈论的企业家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5、谢振忠.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激励与监管的博弈分析[J].乡村经济,2008(4).(作者单位:李娜,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苏锋,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建设四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