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_四年级语文
说勤奋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进程:一、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勤奋”的。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1、自读第一节,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全班交流自学情况:(1)出示句子: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设问句)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个说法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2)出示句子: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指的是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二)学习第二段1、指名分节读二、三节。
2、分小组讨论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手中的鲜花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1)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从小就聪明过人)(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史学巨著《资治通鉴》)(3)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小时侯,别人玩的时候,他仍在读书,长大后用“警枕”自励自勉。
)(4)指导朗读第二节,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相机指点“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一直……为止”、“终于“等词语在朗读时要着重强调,以体现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
)(5)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6)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完成高难度青蛙卵剥离手术)(7)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8)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不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
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交流:a。
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
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苏教版语文四上《说勤奋》 (第二课时)教学预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说理的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2. 学习文中的事例,明确课文是如何选择事例的。
3.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惟独勤奋学习,长大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16 课:《说勤奋》。
2. 《说勤奋》一课,环绕“勤奋”二字展开说理。
课文是怎样把道理说清晰的呢?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
(5 分钟)3. 听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说”勤奋的吗?打开语文补充习题,完成第四题的 1、2、3 小题(实物投影展示题目) 。
(5 分钟)二、梳理1. 我们一起来看第 1 小题,齐读。
(评价)小结:这个题就是概括地告诉我们作者在说理的时候,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再用两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次强调观点。
同学们能抓住重点,很会读书。
2. 谁来答第 2 小题,简单说说司马光的故事?(简评、反馈,你们都能简明扼要地抓住主要内容)3. 童第周的故事呢?谁来讲讲?(指答,很好,简洁明了。
) (5 分钟)三、辨析1. 课文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证来说勤奋(板书司马光、童第周)你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分析看,司马光和童第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能够默读圈画出语句,适当地作批注。
我建议你们用“—”划出相同点,用“~”划出不同点,或者圈出关键词(板书—、~、○)。
打开书,自学 2、3 自然段。
(5 分钟)2. 交流相同点(1) 勤奋(板书)从哪儿看出司马光勤奋?①(出示语段)“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向来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交流。
(躲、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向来、滚瓜烂熟)②长大以后,他又是怎样勤奋的?(出示语段)“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郭海霞【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说理文的选材特点。
3.通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讲明道理的,并在课文的研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组织联系,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引读)——说勤奋。
2.先来复习一下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齐读。
滚瓜烂熟高声朗读抓紧时间编成巨著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远渡重洋产生影响(1)这些词语大家都读得很流利、很熟练,可以用上这里面的哪个成语来形容?(点红:滚瓜烂熟)(2)找找这两组词语分别跟谁有关?(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3)你能选用上几个词语说说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吗?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篇说理文。
说理文,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课文想要跟我们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 学习语文可不仅仅是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细细地体会。
二、研读事例,体会勤奋1.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体现勤奋的词或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交流司马光的事例(1)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A:说说你的体会,根据学生交流相机点红“滚瓜烂熟”。
理解:“滚瓜烂熟”追问为什么能够滚瓜烂熟?相机理解“一遍又一遍”(是啊,有些文章很长,很难读,要想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只读一两遍是不行的,可能要读五遍、十遍,甚至几十遍,这叫“一遍又一遍”,这就是勤奋的表现。
或许你会说“我也行”,但是坚持一次不难,难的是——(点红“每当”)每次都能这样,这才能叫“勤奋”。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精选13篇)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精选13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揭题(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
(板书: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古今中外,每一个胜利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喻)用"鲜花"比喻胜利者所取得的成绩用"汗水"、"心血"比喻胜利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
(个人朗读。
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身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考虑。
五、作业抄生字。
第二教时一、复习检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二、学习课文第2节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8篇)

《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8篇)《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抱负境界的桥梁,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化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略知谈论文是说理的文章,一般的篇章结构是: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讲道理。
【教学过程】一、由名言导入胜利=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请你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2、沟通(只要求说出也许意思就能够了)3、引领分段。
(1)各自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终又是讲了什么?(2)沟通。
(3)依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1、提出问题;2、列举事例;3、点题总结。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准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读巩固预习效果——指名读——订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教同学字,指导书写。
1、沟通记忆字形的方法。
2、重点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3、钢笔描红。
4、练习书写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熟读课文。
3、区分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末()稍()杜()粱()度()《说勤奋》语文教案设计(2)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精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执教: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王鸿艳简评:武进区卜弋中心小学万小强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七册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
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二细读第二自然段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
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
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咸阳电建学校尹亚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读好这句话)3、古今中外,涌现了多少人才,多少成功者,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史学家滚瓜烂熟高声朗读抓紧时间编成巨著生物学家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远渡重洋产生影响二、走进故事,品词析句1、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司马光,大家都熟悉吧,你能用两到三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个事例吗?交流:1、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通过朗读读出你的理解)(1)从这段话你可以看出什么?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提示:“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2)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
他为什么要躲起来呢?透过这“躲”,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_四年级语文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七册13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
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
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
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
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
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
附、板书: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写《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