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堂实录——陈钟梁老师
钱永兴:“写景状物散文”大单元教学课堂实录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教版“写景状物”大单元教学实录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钱永兴(本文发表于《教育学》2020年第2期)一、教学设想春暖花开,万象更新。
高一秋季学期伊始,按计划要进行必修二“写景状物”单元的教学,具体是三篇现代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的学习。
通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作两点尝试:一是变“单篇教学”为“单元教学”;二是变“老师主讲”为“学生主讲”。
其目的一是通过比较阅读和整体阅读,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集中和有效,加强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二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自己讲课,锻炼自己,提高能力,高效学习。
二、精心准备1.先泛读:要求全班同学对三篇课文泛读,作一定勾画,作大体了解。
2.我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确定7个具体任务,并由7位组长抽签决定本组任务。
具体为:(1)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2)重点字词及课文朗读;(3)行文结构;(4)关于“荷花”“秋天”“绿”的扩展阅读;(5)描写了那些景物?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6)思想感情;(7)单元大总结。
3.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准备,并召开组长会议,要求分工明确,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上台讲解者是本组的代表,所讲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课堂实录1.第一课时:作者介绍及时代背景(日月组)(1)吴燕璞:她介绍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自清”典出《楚辞·占卜》“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正是荷花的精神。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散文家,脍炙人口的名篇有《《背影》、《给亡妇》、《儿女》、《荷塘月色》等,其散文追求一个“真”字,讲真话,动真情。
(2)袁楚翔:郁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沉沦》,轰动文坛。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与郭沫若等组成“创造社”,文章《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7月。
(3)赵晨:他介绍陆蠡是浙江天台人,散文家、翻译家。
名师《春》《石壕吏》课堂实录

名师《春》《石壕吏》课堂实录《春》课堂实录执教:余映潮整理:荆雁组时间:2015-10-26地点:浙师大学生:乐清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教学过程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名文《春》。
请大家一起了解背景材料。
生齐读朱自清介绍材料及文章特点。
(朱自清(1898——1948),江苏人,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中小学教材中的朱自清作品有《匆匆》、《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师:请大家把16个字批在课文旁边,“精美散文”“生花妙笔”“拨动心弦”“脍炙人口”。
师: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美读《春》。
首先是认读训练,识记文中美词。
第一类我们要认读“字音字形”一起读(水涨zhǎng 迷藏cáng 抖擞s?u 酝酿niàng 婉wǎn转应和hè笼l?ng着薄bó烟嘹liáo 亮眨zhǎ眼黄晕yùn 蓑suō衣)强调“薄”读音,“蓑”的写法。
“常用雅词”是第二类,我们一起来读(朗润迷藏气息润湿酝酿清脆婉转应和嘹亮寻常烘托静默繁华嫩叶呼朋引伴清风流水花枝招展)书空方式“繁花嫩叶”。
第三环节“精妙用词”(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蜜蜂嗡嗡地闹着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强调:1、作者用词要精心揣摩;2、每个词都有它鲜明的表现力。
生活动,圈出精妙用词。
师:接下来概说训练,课文段意美说。
以第三段为例“赞草”,自由概括4、5、6、7段,把你的概括旁批在课文上生1:我概括为:“颂花”。
生2:第五段“吟风”。
生3:第六段“歌雨”。
生(齐说):第七段写人。
师小结:《春》的角度美赞草,写游春之悦咏花,写闹春之欢赋风,写沐春之醉绘雨,写润春之美写人,显迎春之乐生做笔记。
汲古为新温故知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思想文化传承

汲古为新温故知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思想文化传承发布时间:2022-03-02T03:02:22.293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下36期作者:张蕾[导读]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有了以定的文化功底,有了自己的审美判断,而大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是机械灌注知识点,疯狂刷题,并没有真正体会传统思想和文化之美,缺乏思想文化传承意识。
哈密市第八中学张蕾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有了以定的文化功底,有了自己的审美判断,而大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是机械灌注知识点,疯狂刷题,并没有真正体会传统思想和文化之美,缺乏思想文化传承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有对中国思想文化复兴的使命和担当,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灵魂全面觉悟,让他们能够放眼世界和人类未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让中国文化“活起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升腾起民族自豪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确定教师的角色,明确教育使命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是培养人,但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是有分歧的,我们重视培养成绩好的人,重视培养能力强的人,重视培养性格好的人,重视培养有个性的人,但往往忽略了培养有大局意识的人,有家国情怀的人。
国家和党已然越来越重视这点,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一点也将任意表现在高考的设题中,尤其体现在作文和阅读中。
在作文和阅读的复习中要加强爱国爱党,国史党史,家国情怀的学习。
2017版课标加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都能体现这点。
【名家课堂】特级教师《写人作文教学实录》

【名家课堂】特级教师《写人作文教学实录》课前谈话:师:听说过我吗?生:听老师说你是位姓于的老师。
生:是江苏来的特级教师。
生:我总以为你是位女老师,想不到原来是这么老了。
师:你看到于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你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来上课?生:——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你们很可爱,(学生坐好)你们越来越可爱。
第一课时上课师:打听两个人,很想和他交朋友,原因呢,老师呆会儿会说的。
(在黑板上写名字,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字,“王宾”)师:告诉我他长什么模样,让我猜猜他是谁?但是不要暗示我,生:他穿着黄色的毛线衣。
里面是白色的衬衫。
生:圆圆的脸,一笑眼睛眯起来的。
我要找了,笑起来眼睛眯起来的。
生都大笑师:你们在迷惑我呀,好了我还是请其他同学再说说看生:理着个小平头。
生:皮肤是不黑不白。
生:他的脸好象是豆腐做的一样。
(笑)师:象豆腐那样白,那样嫩吧。
很有意思。
师:是男是女呀,总要告诉我吧齐声:男的师去找到那位学生。
和学生亲切握手。
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因为我听你们老师说你的朗读能力很好,又能背很多古诗,很了不起!(把学生领到画的面前,让他说说别人把他画得象不象)找另一个人,生说特征生:扎着一条小辫子,大眼睛。
生:瓜子脸生:她扎的头花是紫色的手的袖子上有一条黑黑的东西生:穿着红色的毛线师:是红色的毛线吗?是穿毛线?生:是毛线衣生:皮肤有点白又有点黑师:是白加黑感冒片吧生:看电视时,喜欢咬手指头师:你怎么知道的,看来你们是好朋友,不过老师现在是看不出来的生——————————找到女孩师:听说你歌唱得很好,于老师特别喜欢歌唱得好的同学两位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特长,老师给他们配上动作和学生合影师:现在大家挑选其中的一位同学写下来。
愿意写王宾的举手,愿意写xx的举手我看还有一部分同学都不想写这两位,那愿意写孙悟空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还有个猪九戒,谁愿意写?(没人举手)师启发:有人问画家画什么最难,他说画人最难,那画什么容易呢,他说画鬼最容易,鬼呀谁也没见过,我说画的是鬼他就是鬼。
语文教学名家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名家课堂实录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 2.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 3. 体会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及其表达的父子深情。 - 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 难点 - 理解背影在文中的特殊意义以及文章情感的含蓄表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 教学内容 -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父亲往往是一个默默付出的角色。今天,我们要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去感受一对父子之间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大家先回忆一下,在你们的印象中,父亲做过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2. 学生活动 - 学生们开始思考,有几位同学举手发言。 - 学生A:“我爸爸每天早起送我上学,不管多冷的天。” - 学生B:“我生病的时候,爸爸整夜守着我。” 3. 教学方法 - 采用回忆导入法,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父亲的事情,拉近与课文主题的距离。 4. 板书设计 - 在黑板的左边写上“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 教学内容 -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学生默读课文后,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 - 学生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别的事情,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 老师:“非常好。那文中一共描写了几次背影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 学生浏览课文后,纷纷举手。 - 学生D:“四次。第一次是开头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我分别时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第四次是我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 2. 学生活动 - 学生们积极参与默读、浏览课文,并主动回答问题。 3. 教学方法 - 采用默读、浏览阅读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板书设计 - 在黑板左边“父亲的爱”下方,写上“四次背影”。
主体与主体之间——建构“生成课堂”(2)

师: ( 喜悦 地 人 座 。 )
主持人 : 现在 。 大 家 就 开始 讨 论
主持 人 : ( 约四 、 五 分 钟后 ) 我想 . 大 家 可 能 讨 论 得
差 不 多了 , 各 小 组 用 一两 句 话 概 括 好 讨 论 的 意 见 . 然 后
推一 位 同学发 言
前 者强 调 在 团 队 里 职位 、 职能 ( 而非权力 ) 最高 . 领 衔 而 未 必要 起 决 定 作 用 。 比 如 有 一 堂 语 文课 , 学 生 提 出
为 旨归 , 以 教 师 为 中心 , 教 师 拥 有绝 对 的 话 语 权 尽 管 人 们 也 很 早就 提 出 了 “ 以学 生 为 主 体 ” 这一概念 . 但 事
《 语 文 教 学通 讯》 , 1 9 9 9年 1 1 期) : 师: 现在 我们 来 集 中 讨 论 一 个 问题 : 你 喜 欢 这 首 诗 吗? 为什么喜欢? 你最 喜欢 诗 中 的哪 些 句 子 ? 或者 。 哪 些 句 子 我们 还 不 太 喜 欢 , 为 什么 ? 下面 我们可 以分组讨 论 ,讨论 好 了 由一 两 个 同 学代 表小 组 说 出意 见 .好 不 好? f 学生齐声 , 好! ) 但 我们 先要 推 选 出 今 天 这 场讨 论 的 主持人. 主持 各小 组 的 讨论
( 生站起。 )
实 上教 师 既 没 有 把 自己 当作 过 “ 客体 ” , 也 没 有 真 正 地 把 学 生 当作 过 “ 主体” 。 那么. 教 师 在传 统 的课 堂 上实 际 上起 着什么作 用或处 于什么地 位呢 ? 多少年来 . 一 个
“ 主导” 的提法. 竟把 教师 放 到 了 “ 超 级 主体 ” 的 地 位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丰碑》一文主要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行进,军需处长在部队棉衣不够用的情况下,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只穿着簿的单衣而冻死在山中。
将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要警卫员把军需处长找来,想追究他的责任,而旁边的人却轻声告诉他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行了个军礼,继续带领部队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
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复习1、2自然段的意思。
略)生:(略)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为什么把被冰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作‘晶莹的丰碑’?”这堂课我们继续诵读来解决它。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3-6自然段,大家注意听。
师: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第7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姿势。
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师:那请你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看能不能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情景。
(该生有感情朗读,就是声音轻一点。
再请一位朗读,该生读得很入情。
然后全班齐读这几句,一齐体会。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这位老战士的神态。
这位老战士临死前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
我来把这几句朗读一下:“但是可以看出……”(该生读得很动情,再指名读,齐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左手夹着一截旱烟,右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向战友借火,身上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钟樑老师《风筝》实录2011-04-21 10:16:03| 分类:名师课堂|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课前谈话陈老师问南汇二中的学生:“上课铃打了吗?”学生:“没有。
”陈老师:“那好,我们说说话。
我的名字是陈钟樑。
”他的目光转向左侧的大屏幕,上面有他的名字。
“我有时觉得姓陈好沉重。
为什么呢?”他也用目光询问学生,学生们仰着脸看老师,没有出声。
“革命初期,有一个犯错误的叫——陈独秀;“后来有一个汉奸叫——陈公博;“文革时有一个坏分子叫——陈伯达;“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有一个人叫——陈希同;“上海也有一个叫——陈良宇;“台湾还有一个叫——陈水扁。
”他说完了,在场所有的人都笑了;其中,有大笑,有小笑,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听起来韵律不一的笑。
陈老师等笑声停止,神情十分庄重地说:“我的中文名字叫——陈钟樑,我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陈——钟——樑——”所有的听课的人都被这样的类似小沈阳的声调,逗笑了。
笑声在教室里再次突破矜持的禁区,开始裸奔。
一位70多岁的老教师,在调笑声中舒展着一种浪漫、悠闲和洒脱。
二、课堂进程“课文看过了吗?”陈老师问学生。
“看过了。
”学生异口同声。
“那就再仔细浏览一遍课文。
看看作者围绕着‘风筝’写了几件事?”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教师与一名男生“交头接耳”,隐约可见一问一答之情态。
学生小声说,教师微微点头。
耳边有“好,很好”这样的话语传来。
陈老师走到讲台右侧,面向学生,问:“清楚吧——几件事?那几件事?谁来说?”一女生举手,老师示意起立回答。
“两件事:一是我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二是我向小兄弟道歉。
”“很好。
还有吧?”学生抬头,摇头,不语。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呢?”陈老师问她,她依然不语,陈老师示意她坐下,又接着说,“作者叙述一件事之前,都有一个交代——时间上的交代。
大家看:第一件事是用什么词交代的?”“有一天。
”“第二件呢?”“有一回。
”“还有一件事,就是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
为什么会转变态度呢?”“因为看了一本外国的讲儿童的书。
”“用哪一个词引出呢?”“偶而。
”“对,偶而。
作者写了三件事。
这样,写每一件事,作者都是用了一个词,分别是:‘有一天’、‘偶而’、‘有一回’,这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和学习的。
”“对于风筝,‘我’的态度怎样呢?——这个‘我’字上要加上——”“引号。
”“对。
——‘我’的态度怎样呢?作者用了哪一个词语表示?请找出来。
”“嫌恶。
”教师板书——嫌恶。
“‘嫌’的意思是——”“嫌弃。
”“‘恶’的意思是——”“厌恶。
”“好。
‘嫌弃’、‘厌恶’比‘讨厌’要重得多。
那小兄弟的态度呢?”“惊呼、跳跃。
”教师板书——惊呼、跳跃。
“我们读一下小兄弟的表现——从哪一句开始读?”“远处的——”“好,就从‘远处的’开始读。
预备读——”“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学生读得很投入。
陈老师讲解1分钟(记忆已经模糊,略去)。
“发现我,小兄弟的表情、神态如何?与前面相反的词是什么?”“惊慌、瑟缩。
”“对,惊慌、瑟缩。
”教师板书——惊慌、瑟缩。
“大家体会一下,这两组词的含义。
‘瑟’是发抖,‘缩’是缩成一团。
体会那个样子。
”陈老师,又说:“小兄弟做风筝,作者用了一个成语是什么?”“苦心孤诣。
”异口同声。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没有回答。
“苦心孤诣就是指煞费苦心,到达一般人不可能到达的境界。
谁来讲一讲‘苦心孤诣’的意思,讲完整,讲通顺。
”一名男生站起来,将老师的话重复了一遍。
“好,非常好。
理解了苦心孤诣,再体会小兄弟当时的心情。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画出‘我’毁坏风筝时的动词。
”师生共同参与画出四个动词:伸、折、掷、踏。
“同学们和我一起演示这个毁坏风筝的过程,注意四个动词。
”师生一起“伸、这、掷、踏”。
教室里立即传出以脚踏地的轰然声。
师:“我”的态度怎样?用了那一个词语?生:傲然。
师:“傲然”是什么意思?生:傲慢。
师:说的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一段话:小兄弟“绝望地站在站在小屋里”心理活动怎样?注意,我们写的时候,第一句话都一样。
开始——写吧。
学生埋头写作,教师于书桌间的过道里缓慢移动,目光指向学生的头、脸、纸和移动的沙沙作响的笔。
一名戴眼镜的学生头过低,教师去轻抚他的肩膀,学生坐正。
师:写好的同学情举手。
生1:(略)生2:(略)生3:(略)(记忆已经模糊,不能想得准确,故略去。
)师:第二件事用了一个“不幸”,为什么用“不幸”这个词语呢?生:(略)师:作者把这样一个错误(毁坏风筝)看成怎样的一幕?生:对于精神的虐杀。
师:这个“虐”字,用的好。
有一种病叫——疟疾;北京的沙尘暴肆虐。
“虐”字的“倒山”和“雪”字不一样,“虐”字的“山”出头,“雪”字的山不出头,要记住。
好,下面,我们用手指在桌面上写写这个“虐”字。
学生在桌面上以手指书写“虐”字。
师:有一个字,连续用了四次,是那一个字?生:堕。
师: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师:心怎么可以用堕字来形容呢?你发现了什么?对——用的时候,前面有什么?生:比喻——心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
师:对,心成了铅块,就可以堕了。
要注意这样的用法。
齐读一下这个句子:而我的心——预备读——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师:请同学们关注一下,作者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生: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师:这“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有什么内涵呢?要琢磨琢磨。
生:中国人没有注意到儿童的问题。
师:对,要思考这个问题。
要在细节的地方下下功夫。
往往地,作者的真意就在细节的地方流露出来。
(因为记忆模糊,所以加粗的文字主要是我的想象,如有问题,文责自负)师:同学们看看第三件事。
有两处语言描写:一处是“我可是毫不怪你呵”,一处是“有过这样的事吗”。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生:第一处是作者的想象,第二处是小兄弟的回答。
师:第一处“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是有言外之意的,比如“你也是为我好啊”。
第二句呢?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师:长大了的“小兄弟”也许已经成了又一个“我”那样的“毁坏风筝”的人吧。
或者是对于其他儿童进行着“精神的虐杀”。
记忆中,陈老师让学生读了开篇的两段,并且画出“惊异”、“悲哀”、“寂寞”、“憔悴”、“可怜”、“肃杀”等词语,指出了环境的凄凉和内心的苦楚。
之后,陈老师,再让学生回到结尾,将开头的凄凉和结尾的“寒微”和“冷气”放在一起,体会。
最后,陈老师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读《风筝》,将来高中,还可以读,大学也可以读,那个时候再读,可能自己的理解就会更深一些,更丰富一些的。
陈钟梁《风筝》授课实录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
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1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
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I(先生边说边板书。
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
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教学内容一:语言的理解,关键词语的品味。
评: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建构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
多花一点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
在教学中,有的词语陈老师请学生发现,有的词语则是他自己故意提出问题来增加认知冲突。
总之,都是希望学生在词语上多一些流连,多一些收获。
由于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慢慢品出文章的味道,一步步走进文章。
比如,“讨厌”与“嫌恶”的分别,也许在许多老师那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近义词辨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乏味,但在结合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对用词的精确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另外,“嫌恶”又是下面情节展开的关键,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
“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
‘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生解词,做组词练习。
然后)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教学内容二:语言的运用,组词,写话。
评:除推敲词语之外,陈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重视读写结合。
陈老师请学生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思想。
陈老师用了一种看似普通、明白,却涵盖语文教学性质特征的教学实践,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言的品味。
)师:写得真好。
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
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
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