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 郑板桥《墨竹图》高清
扬州八怪郑板桥《墨竹图》高清

扬州⼋怪郑板桥《墨⽵图》⾼清清郑燮墨⽵图匡时2010秋拍成交价851.2万元郑燮是清中叶⼀位有作为的画家,他以“怪”⽽着称,徐悲鸿评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物之⼀,其思想奇、⽂奇、书画尤奇。
观其及书画,不但想见⾼致,⽽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燮擅画兰、⽵、⽯、松、菊等,尤精墨⽵。
学徐渭、⽯涛、⼋⼤的画法,擅长⽔墨写意,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创新,反对陈陈相因,注重师法造化。
为了画好墨⽵,他在家门前种植了许多⽵⼦,经常在⽵林⾥观察写⽣,“多得于纸窗粉壁⽇光⽉影中⽿。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专以摹仿为能事的“四王”之风极盛,但板桥却主张批判地学习前⼈。
他学习古⼈的⽬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创新,“⼗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探”,借古开今,⾃⽴门户。
在此⽴意下,板桥先⽣摆脱宋⼈⽂同的茂密,抛弃元⼈吴镇之丰腴,⽽独⽤简洁疏朗的构图,瘦劲明快的笔法,三、两竿所形成的画幅传神写意,达到了⽓韵⽣动、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花。
”正是郑板桥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
再加之别开⽣⾯的“六分半书”题款,清新流畅的诗⽂,“笔⼒古朴”的印章,四美合⼀,令⼈称奇。
此幅《墨⽵图》构图置翠⽵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
嫩⽵和柔⽽婉顺;新⽵挺拔⽽坚韧。
款与⽵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体,使整个画⾯⾼低错落,疏密有致,⽣动⾃然,别具意味。
此幅上⽤的“橄榄轩”乃郑⽒五⼗三岁是所⽤之印,可见想见,此作⼀定在郑⽒五⼗三岁之后所作,笔墨已⼊化境,疏疏澹澹,简练的中侧锋,描绘出⽵枝的弹性,⽵叶的勃勃⽣机。
利⽤墨⾊的浓淡,增强⽵与⽵的层次感。
⽵⼦⼤⼩⾼低交错,灵动亦然。
板桥笔下中的⽵承载着他对物态⼈情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展⽰着他丰富的内⼼世界。
郑板桥有⼀种机智的谐趣,⼀种清雅⽂⼈的⾼情逸趣,⼀种爽朗的幽默,皆通过他的题画诗⽂展现出来,读后让⼈颇觉情趣盎然,不禁欣然⽽笑。
⽣动活泼,板桥先⽣清新超脱的世外桃源情结荡于纸⾯。
万墨竹图题诗全文

万墨竹图题诗全文1、原文:《墨竹图题诗》作者:郑燮,朝代: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3、作者简介郑燮即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诗词书画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当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县官。
“扬州八怪”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菊等,而画兰行50余年,成就最为突岳。
取法子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章,自称“六分半书”。
并法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不泥古法,重视艺宋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二格”,对后世腊意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其处世名“难得糊涂”富含哲理,流传后世。
4、介绍背景本诗全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潍县:今属山东省。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年(1706)进士: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五中丞”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
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题目墨竹图郑燮学院系别年级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3)正文绘画背景 (5)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绘画过程 (5)作者思想 (5)提拔诗文 (6)书法形式 (6)文人画 (6)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7)《墨竹图》郑燮摘要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前言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名画鉴赏《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
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这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
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
竹竿虽细却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画作上的款书直抒胸怀,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
“意在笔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而只有对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竹石图》这幅《竹石图》,郑板桥将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而且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在构图上又将竹与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而且他的书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感叹: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墨竹图题诗

号理庵,又号板桥,官山东范县、
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 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 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 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 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 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请你对郑燮《丛竹图》进行诗画欣赏。
分数组排列,有的直立,有的倾斜,画面静中求动,充满 奇趣,洒脱而又自然,细品书画——从竹观之,既包含柔美 又不失刚毅,竹竿挺立而竹叶松紧聚散各有其韵,真气淋 漓;从题字来看,飘逸劲爽,字体连绵,刚柔并济,刚处 俊逸,柔处清隽,气脉畅通,用墨饱含情感,充满韵律, 舒缓处写其神,迅疾处得其韵,字画相依,气度从容。
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 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 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 的文人画家。这幅画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竹竿顶立于咫尺画面,“画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 板桥,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 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 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 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 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 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官山
郑竹总是胸怀激越,气势恢宏,透出刚毅苍劲之力,彰
显卓尔不群之气!坚毅淡定是郑燮的人格,执守品性是竹 的节气,郑竹之合,让人颇感浩荡之气,深得豁达之意。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墨梅图题诗》和《墨竹图题诗》这两首诗 都题在什么画上?你对这种画法有什么了解?
郑板桥的竹石图

郑板桥的竹石图
郑板桥,汉族,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也称郑板桥。
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旅顺博物馆的扬州八怪作品

旅顺博物馆的扬州八怪作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拥南北交通运输便捷之利,各地盐商汇聚这里,从事盐业经营。
扬州盐业的空前发展,使其一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大都会。
与此同时,扬州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当地艺文活动的开展,富商巨贾的附庸风雅以及普通百姓的审美新需求为画家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创作土壤,国内各地的画家纷至沓来,与扬州本地的画家一道开启了扬州地区书画艺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清代前期及中期扬州本籍及寄寓扬州的书画家不下100余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被称为“扬州八怪”的画家群体。
他们以独特的个性、栖身的职业以及各自的创作理念而闻名当时及后世。
在各种历史文献中被列为“扬州八怪”的画家不只八人,实为十五人之多,他们是:华?唬?高风翰、汪士慎、李?W、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边寿民、罗聘、扬法、闵贞、李勉、陈撰。
考察其籍贯,只有李?W、高翔、郑燮算是扬州本地人,其余的人均为外籍,因各种原因流寓扬州,以卖画为生。
从身世阅历上看,扬州八怪画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以华?恰⒒粕鳌⒙奁肝?代表,他们本为职业画工,出身贫寒,终生布衣,却通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而成为文人化的职业画家,他们的画艺比较全面,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均很擅长,绘画风格上趋于稚俗共赏;二类以金农、汪士慎和高翔为代表,他们出身文人,具有良好的才学修养,但因不满官场黑暗而洁身自爱,终身不仕,或因功名不就而“以市衣雄世”,为生计而鬻书卖画,他们的画艺有宽有狭,艺术趣味和爱好具有市民知识份子的特点,属于又一种类型的文人职业画家;三类以郑燮、李觯、李方膺和高风翰为代表,他们都是文人,都曾人仕做官,但因仕途坎坷,弃官后来到扬州卖画为生。
他们的绘画题材比较单一,主要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属于传统文人画题材,但作品的思想容量深邃,往往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和同情。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八怪包括:高翔、黄慎、金农、李方膺、李鱓、罗聘、汪士慎、郑板桥(郑燮)八人绘画作品。
我们首先来分享罗聘白描绘画作品。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衣运道人、蓼州渔父,汉族,祖籍安徽歙县呈坎(现属徽州区),其先辈迁居江苏甘泉(今扬州)。
“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
罗聘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八怪郑板桥《墨竹图》高清
清郑燮墨竹图匡时2010秋拍成交价851.2万元
郑燮是清中叶一位有作为的画家,他以“怪”而着称,徐悲鸿评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燮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尤精墨竹。
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陈陈相因,注重师法造化。
为了画好墨竹,他在家门前种植了许多竹子,经常在竹林里观察写生,“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专以摹仿为能事的“四王”之风极盛,但板桥却主张批判地学习前人。
他学习古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创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借古开今,自立门户。
在此立意下,板桥先生摆脱宋人文同的茂密,抛弃元人吴镇之丰腴,而独用简洁疏朗的构图,瘦劲明快的笔法,三、两竿所形成的画幅传神写意,达到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正是郑板桥梦寐以
求的艺术境界。
再加之别开生面的“六分半书”题款,清新流畅的诗文,“笔力古朴”的印章,四美合一,令人称奇。
此幅《墨竹图》构图置翠竹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
嫩竹和柔而婉顺;新竹挺拔而坚韧。
款与竹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整个画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生动自然,别具意味。
此幅上用的“橄榄轩”乃郑氏五十三岁是所用之印,可见想见,此作一定在郑氏五十三岁之后所作,笔墨已入化境,疏疏澹澹,简练的中侧锋,描绘出竹枝的弹性,竹叶的勃勃生机。
利用墨色的浓淡,增强竹与竹的层次感。
竹子大小高低交错,灵动亦然。
板桥笔下中的竹承载着他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展示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郑板桥有一种机智的谐趣,一种清雅文人的高情逸趣,一种爽朗的幽默,皆通过他的题画诗文展现出来,读后让人颇觉情趣盎然,不禁欣然而笑。
生动活泼,板桥先生清新超脱的世外桃源情结荡于纸面。
书画互参成为板桥书画艺术的突出特色。
以画法的笔法入书,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充分传达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与革新精神,是对当时沉闷守旧、毫无生气的宫廷画派有力的挑战,开创了我国绘画艺术上的新领域。
款识: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
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
棂。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凡吾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乾隆戊寅秋八月,板桥郑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