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IPO解图
碧桂园物业涉嫌虚增利润 企业管理有硬伤

碧桂园物业涉嫌虚增利润企业管理有硬伤■本刊记者王宗耀在《碧桂园物业拆分上市,关联交易成拦路虎》文章中,红周刊记者曾明确指出桂园物业关联交易及资金占用情况非常严重,这对于企业能否成功过会带来一定影响,实际上,除前文提出的疑问之外,记者还发现碧桂园物业存在通过虚减成本和减少计提的方式提升公司利润的现象,在此同时,该公司的管理和物业服务方面也有硬伤存在。
诸多不利现象的集中表现,或暗示碧桂园物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招股书所表现的那么乐观。
虚减成本之嫌招股书显示,碧桂园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社区增值服务和协销服务,在这三块业务中,物业管理服务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八到九成。
报告期内(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月1~3月),物业管理服务毛利率分别为30.48%、31.69%、32.99%和35.69%,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此,碧桂园物业解释称“人均收费管理面积增加是公司物业管理服务毛利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也正因核心业务物业管理服务的毛利率持续增加,使得碧桂园物业的综合毛利率也是水涨船高,呈现出递增趋势,最近3年及一期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1.45%、33.50%、36.21%和38.86%。
在与同行业公司毛利率对比上,碧桂园物业选取了中海物业、绿城服务、中奥到家、南都物业、远洋亿家、开元物业6家公司作为可比标的,从对比结果来看(见表1),碧桂园物业的毛利率要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那么这偏高的毛利率是否合理呢?前文中,记者提到碧桂园物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物业管理,从费用支出上看,其主要成本应以人工成本为主。
从该公司提供的主营业务成本明细来看,人工成本在整个报告期内占比均在65%以上,处于主导地位。
招股书中,碧桂园物业列出了人工成本的构成,主要项目有员工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职工薪酬成本。
另外,因该公司没有在建工程,因而也就不存在在建工程人员一说。
因此,如果不考虑应付职工薪酬的影响,则人工成本应该与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的金额相差不大才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报告期内人工成本均远低于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特别是2015年度,两者之间相差了1.67亿元之巨。
破解碧桂园高价IPO_2-文档资料70页

换股收购之二——设立统一管理机构
搭建了双层控股结构之后,另一家在BVI 注册的公司豪华出场,从“五股东”手中 收购“后四家过桥公司”,收购代价依旧 是以70%、12%、6%、6%及6%的比例向 “五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
收购完成后,豪华成为集中统一管理各业 务板块的机构。同时豪华向杨国强收购了 香港碧桂园公司,收购代价为香港碧桂园 2019年8月31日的资产净值112万港元,形 成了三层BVI过桥公司(图4)。
对价金额:
在红筹上市实务中,外资收购国内企业时一 般是按照该企业经评估后的净资产收购。
按碧桂园控股2019年末的净资产值23.22亿 元、股本值7.65亿元计算,“前四家过桥公 司”应向“五股东”支付的股权转让款至少 应达到23.22亿元,而相应地,“五股东” 将会由于股权的转让价格和股本值之间 15.57亿元的价差收入,被征收20%的巨额 个人所得税,这显然是股东们不愿意看到的。
过桥贷款:
如何解决资金来源?此时,又一家名为伟嘉 的BVI公司在碧桂园重组过程中出现。
伟嘉成立于2019年4月7日,在豪华完成对 “后四家过桥公司”以及香港碧桂园的收购 后,伟嘉从“五股东”手里收购了豪华,方 式同样是以70%、12%、6%、6%及6%的 比例向“五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
增资扩股 2019年3月20日,碧桂园控股的全体股东通
过了两项决议: 决议一:增设999.962亿股,每股面值0.10
港元的股份,将法定股本由38万港元增至 100亿港元。 决议二:待全球发售所产生的公司股份溢 价入账后,董事会授权可以将股本溢价进 账的12.6亿港元扩充资本,并将该笔款项按 面值全数支付126亿股股份的股款,并以配 发及发行股份方式按比例由“股东五公司” 持有。
碧桂园高价IPO分析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关注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变化和市场走势,以规避潜在风险。
对于碧桂园而言,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以保持持续稳定的 发展。同时,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碧桂园此次IPO的估值和定价较高, 反映了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和未来发展 前景的看好。
02
碧桂园高价IPO的原因
市场环境因素
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房地 产市场也持续繁荣,为碧桂园的 高价IPO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 境。
资本市场活跃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日趋活跃, 投资者群体不断扩大,为碧桂园 高价IPO提供了充足的投资需求。
土地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和开发计划。如果土地政策变得更加严格,碧桂园可能会面临获取土 地的困难,从而影响其未来的业务发展。
市场风险
经济周期
房地产市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在经济下行时期,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萎缩,导致碧桂园的销售和 收入下降,进而影响其IPO的表现。
市场竞争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加剧,碧桂园可能会面临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竞争对手的策略和行动可能会 影响碧桂园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从而对其IPO产生负面影响。
管理风险
战略决策
碧桂园的管理层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和竞争态势等因素。 错误的战略决策可能导致公司错失市场机会或过度扩张,从而影响其IPO的表现。
内部控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稳定运营的重要保障。如果碧桂园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会 导致公司面临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问题,进而对其IPO产生负面影响。
推动行业规范化
03
上市对开发商的规范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整个
IPO方法

I P O方法(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募投项目——企业IPO成功的钥匙一、引言一级市场筹资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再次发行筹资及其他形式筹资三部分,其中IPO占一级市场筹资总额的绝大部分,在企业权益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通过IPO或再融资募集来的资金投产的项目,称作募投项目。
一方面,募投项目的实施是以企业IPO的启动为前提,另一方面,企业IPO通过证监会的审核需要合理的募投项目来支持。
可见,募投项目与企业IPO息息相关。
二、募投项目是企业IPO成功的关键企业需要与募投项目相关的群体,大概可分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投资者和企业自身,三者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来揭示募投项目在企业IPO中的重要性:1、上市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决定了企业能否上市成功,证监会会依据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判断是否要企业成功过会(1)募投项目在招股说明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企业IPO申请上市的必备法律文件,招股说明书有4大核心章节:发行人基本情况、业务与技术、财务会计信息、募集资金运用。
其中,发行人基本情况、财务会计信息基本是硬件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证监会要求,券商也基本不会提交申报材料;而业务与技术、募集资金运用是完全在于对公司实际情况的把握下,充分地突出公司亮点和前景、行业亮点和前景的好时机。
满足“业务与技术”章节,需要进行细分市场研究,而细分市场研究又是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提条件。
因而,募投项目在招股说明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募投项目在证监会审核阶段的决定作用募投项目设计,应结合细分市场报告和企业自身特点,合理预测项目前景和盈利能力,准确描述与公司核心竞争优势及持续盈利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其可行性、必要性和可控性进行论证,充分吻合证监会审核思路,以保证通过证监会审核。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解密碧桂园

资本运营经典案例解密碧桂园碧桂园公司概况1992年发家于广东顺德的碧桂园以开发超级大盘见长,且近年来扩张迅速,截至2008年4月,已有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以及在湖南、内蒙古、江苏、辽宁、安徽等地的45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项目。
1992年起家于广东顺德的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于2007年4月3日确定以上限5.38港元定价,发售24亿股,当中21.6亿股(90%)为国际配售,2.4亿股(10%)作公开认购,集资超过129亿港元。
每股招股价4.18至5.38港元,4月20日正式挂牌。
碧桂园上市后,总市值即突破了千亿港元,成为来自内地在港上市的房地产第一股。
报道显示,碧桂园近年的收益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建筑及装饰、物业管理和酒店营运四方面业务,其中房地产开发是获利最丰厚的一块。
截至去年年底,碧桂园在内地共拥有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位于广东省内,此外还开发有10家四至五星级的酒店。
碧桂园上市重组过程翻开碧桂园招股说明书中的"历史、重组及集团架构"部分,可能谁都想不到,一向以低调务实示人的碧桂园,在资本化之路上能够使出如此眼花缭乱的手段。
令观者叹服。
4月20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碧桂园,2007.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一大早开盘报7.01港元,全天最高价达到7.350港元,收市报7.270港元,较其招股价5.38港元高出35.130%,全日成交额为72.26亿港元,成交量10.04亿股。
碧桂园的股价果如之前市场预期,远超每股净资产。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比起上市后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精彩表现,碧桂园在上市重组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同样令人眩目。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碧桂园的重组就开始,动作不大,神神秘秘,因为是典型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有典型的民营家族企业的特性,更多的是内部瓜葛不清的资本结构,这个重组计划似乎不太容易。
典型的内地民营家族企业海外上市重组,一般要做三件事:第一步,企业转制,把原来结构不清楚的转成外资企业,这是为境外上市做准备。
碧桂园案例分析

二、碧桂园独特的模式
• 1. “借鸡生蛋”盘活资产,但“并不杀鸡取卵”。 借鸡生蛋”盘活资产,但“并不杀鸡取卵” • 2. 碧桂园选择面对主体市场,市场定位准确。 • 3. 发挥规模效应、最大程度上节约成本,用碧桂 园的话说是:“规模制造、价格为王” 园的话说是:“规模制造、价格为王” • 4. 纵向一体化的垂直整合、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 • 5. 注重公司信誉,IPO上市融资。 注重公司信誉,IPO上市融资。
三、碧桂园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
• 一)政策的风险: • 1. 教育保证金到期返本,以固定利息方式作 为学生的学费。国家降息使碧桂园遭受损 失,不得不挪用其它资金支援教育。 • 2. 大量囤地,如果不及时开发使用将面临政 策变化后土地回收的风险。
三、碧桂园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
• 二)资金风险: • 1. 大量囤地使其资产使用超过排名第二的地 产商近一倍,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 产商近一倍,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地 主”,然而这么大规的土地储备将会带来 的严重的资金负担。 • 2. 规模制造,以生产商品的概念来生产房屋 使其资金投入量较大,加大了资金使用成 本。
一、此案例留下的感想
• 第一:碧桂园办了一所“贵族”学校 第一:碧桂园办了一所“贵族” • 第二:教育储备金3.9亿帮碧桂园走出困境 第二:教育储备金3.9亿帮碧桂园走出困境 • 第三:跳出房地产来发展房地产,为房产 注入文化。
案例之后的碧桂园故事: 案例之后的碧桂园故事:
• 1999年碧桂园开始进军广州,开始时不做广告、不做宣传 1999年碧桂园开始进军广州,开始时不做广告、不做宣传 70栋楼同时起建,造成“黑云压城”大盘围城之势,许多 70栋楼同时起建,造成“黑云压城” 消费者持币等待碧桂园开盘。2000年春节,碧桂元以3000 消费者持币等待碧桂园开盘。2000年春节,碧桂元以3000 元的价格推出自带花园的洋房,这个价格甚至比同一地段 的毛坯房还便宜。超低的价格让业界感受到的巨大的冲击 和震憾,创造了两个多月销售一空的奇迹。碧桂园“ 和震憾,创造了两个多月销售一空的奇迹。碧桂园“准确 定位,规模制造” 定位,规模制造”创造了地产界的神话。随后碧桂园推出 了“白领别墅”,50万元的联排别墅直击地产市场。 白领别墅” 50万元的联排别墅直击地产市场。 • 碧桂园从设计、规划、建筑、施工到装饰都是自己的。大 到排名前三的打桩厂小到会所里的水果和蔬菜,碧桂园将 垂直一体化发挥到了极致。
民企变国企,股票市值大涨的案例

民企变国企,股票市值大涨的案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些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最终变为国有企业,甚至在股票市值上大幅上涨,主要有以下几个案例。
一、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华为作为一家中国的民营通信设备制造商,成立于1987年,并在过去30多年中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华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一个小型民营企业到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蜕变。
在2003年前后,华为在内部上市,同时引入了国际顶级风险投资者。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华为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扩大,并在亚太地区和其他新兴市场大幅增长。
2019年,华为能源板块奋起直追,成为领先的全球逆变器供应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华为的市值不断增加,其创始人任正非也成为中国富豪榜的常客。
二、海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是一家中国的家电制造商,成立于1984年,以其技术创新和品质优势闻名。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品牌全球化、企业社会化”的战略目标,并通过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使海尔的产品销售遍布全球。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海尔不断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海尔通过成功的企业收购,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并引入了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理念。
2017年,海尔通过收购韩国家电巨头日立旗下的白色家电部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其市值在此后的几年中也有了快速增长。
三、碧桂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园集团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广东省。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秉承着“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顾客体验,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
在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碧桂园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
2017年,碧桂园成功通过IPO在香港上市,进一步提高了其市值,并进一步拓展了其国际市场、提升了企业品牌价值。
上市直通车: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IPO制度规则透析与实战攻略_记录

《上市直通车: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IPO制度规则透析与实战攻略》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3)二、中国企业境内上市IPO制度规则 (4)2.1 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6)2.1.1 发行条件 (7)2.1.2 发行程序 (8)2.1.3 信息披露要求 (9)2.2 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 (10)2.2.1 上市条件 (11)2.2.2 上市程序 (12)2.2.3 信息披露要求 (13)三、中国企业境外上市IPO制度规则 (15)3.1 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定 (16)3.1.1 注册资本要求 (17)3.1.2 股权结构要求 (18)3.1.3 信息披露要求 (19)3.2 中国香港、美国等地的上市规则 (20)3.2.1 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规定 (21)3.2.2 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的规定 (22)四、IPO实战攻略 (23)4.1 准备阶段 (24)4.1.1 企业内部评估 (26)4.1.2 制定上市计划 (27)4.2 执行阶段 (29)4.2.1 选择中介机构 (30)4.2.2 完成股权结构调整 (32)4.2.3 准备申请文件 (32)4.3 后续阶段 (34)4.3.1 上市审核 (34)4.3.2 路演推介 (35)4.3.3 发行与上市 (37)五、总结与展望 (38)5.1 本书总结 (39)5.2 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40)一、内容概览《上市直通车: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IPO制度规则透析与实战攻略》是一本全面解析企业上市IPO制度规则的权威指南。
本书不仅涵盖了国内上市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还涉及到了境外上市的相关规则和趋势,为有意上市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和策略建议。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的背景和现状,分析了当前上市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从政策、法规、市场等多个角度,对企业上市IPO制度规则进行了深入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价金额:
碧桂园之辉煌
2007年4月20日,碧桂园控股在香港联交所 上市,上市首日收盘价为7.27港元,较IPO 发行价5.38港元溢价35%。以此计算的碧桂 园控股市值达到1189.37亿港元,在香港上 市地产股中仅次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郭 炳湘的新鸿基,位列第三。而且这一数值 远远超过中国海外、富力地产、雅居乐等 已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公司,而万科A当 日市值也仅相当于碧桂园控股的66%。
这一收购完成后,豪华由“股东五公司”分别拥 有70%、12%、6%、6%及6%的股权(图6), 而伟嘉则从碧桂园的股权架构中消失。
由此可见,伟嘉的真正作用是为碧桂园境内资产 出境提供过桥贷款,而“股东五公司”从伟嘉手 中收购豪华支付的7.477亿港元代价,实际上也就 是“前四家过桥公司”收购国内资产的代价,而 按当时港元兑人民币1:1.02的汇率计算,这一收 购代价恰好等于碧桂园7.64亿元的股本。
第五步:换股打造上市主体
到此为止,碧桂园的海外重组完成了四次收购, 涉及交易的BVI公司多达14个,但由于BVI公司无 法在香港上市,所以还要打造最终的上市主体。
由于开曼群岛的法律环境符合香港联交所的上市 要求,开曼公司也是理想的上市主体。在上市主 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瑞士银行的安排下,碧桂园 控股于2006年11月1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受 豁免有限公司,法定股本为38万港元,分为380万 股,每股面值0.10港元。
过桥贷款:
此时,一家名为伟嘉的BVI公司在碧桂园重组过 程中的出现,伟嘉成立于2006年4月7日,在豪华 完成对“后四家过桥公司”以及香港碧桂园的收 购后,伟嘉从“五股东”手里收购了豪华,方式 同样是以70%、12%、6%、6%及6%的比例向 “五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
通过一系列的连环换股收购后,此时碧桂园的股 权结构是,国内公司仍由“五股东”最终控制, 并且股份比例和重组前并无任何变化,只不过中 间多出了4层BVI过桥公司(图5)。
九家BVI公司进行扩股: 2006年8月7日,豪华及“后四家过桥公司”增加
发行股本,已发行股本由100美元增加到200美元。 2006年8月18日,这几家公司的发行股本再度增加
到300美元,由300股每股面值1美元的股份组成。 2006年8月18日,“前四家过桥公司”的已发行股
本由100美元增加到200美元,由200股每股面值1 美元的股份组成。
设计思路:
1、将四块业务由不同的BVI公司100%控股;
2、将上市资产的控股方由内资变成外资,由此 完成内资企业转为外资企业;
3、利用离岸公司这一中介,在集团内不同业务 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不同业务之间可以有合 作,但所有的经营都是相对独立,任何一个业务 遭遇市场、经营、法律、管理等风险均不会影响 到其他业务。同时,只要其中任何一块业务发展 顺利,达到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要求,则可以 较容易地分拆上市。因为该块业务已由一家独立 的离岸公司100%控股,财务审计和资产重组工 作相对容易。
补税
截至2006年5月,碧桂园向税务机关全数支付了 2002-2004年未缴付的税款及滞纳金。滞纳金数额 高达3340万元。以此推算出碧桂园补交2002-2004 年度的税款为6.28亿元 ,如果按33%的内资企业 所得税率计算,这笔税款对应的税前利润约19亿 元。
民营企业进行红筹上市之前补税的目的主要是为 达到“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以及为财务调整留 出空间、提高招股价格。
2007年3月26日,碧桂园控股从“股东五公司”收 购豪华全部已发行股份,代价为向这五家公司分 别发行及配发与其股权比例对等的股份。至此, 碧桂园控股成为上市主体(图7 )。
大额分红降低净资产值
在上述第四步操作中,碧桂园国内资产是按股东 的股本金进行转让的,其间没有产生任何增值, 这就解决了股东的股权转让收益需缴纳大额个人 所得税的问题。
至此,碧桂园资产出境的安排才真正完成。而上 述重组发生的时间均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最 后收购国内资产股权支付代价的期限没有超过 《并购规定》的要求。
2007年3月21日,“五股东”各自全资拥有的五个 BVI公司必胜、多美、日皓、伟君、喜乐(以下 称“股东五公司”)从伟嘉手中收购豪华股份, 总代价约为7.477亿港元,定价依据是豪华截至 2006年9月30日的净资产。
搭建了双层控股结构之后,另一家在BVI注册的 公司豪华又从“五股东”手中收购“后四家过桥 公司”,收购代价依旧是以70%、12%、6%、 6%及6%的比例向“五股东”配发及发行新股。
这一收购完成后,豪华成为集中统一管理各业务 板块的机构。同时豪华向杨国强收购了香港碧桂 园公司,收购代价为香港碧桂园2006年8月31日 的资产净值112万港元(图4)。
2、利用豪华收购“后四家过桥公司”和香港碧桂 园公司,以实现对各业务机构的统一管理。
通过上述三步,碧桂园基本上完成了国内业务的 重组及上市架构的搭建。
第四步:通过离岸公司提供过桥贷款支付收购款
在上述三步重组中,各层级BVI公司之间的收购 全部以换股的方式顺利完成,但最关键的一步还 没有完全解决,即收购国内资产的代价是多少? 资金从何而来?
第二步:巧妙布局资产出境结构
碧桂园将旗下子公司及项目公司按房地产开发、 酒店、物业管理、建筑、装修装饰及主题公园四 大业务板块分类整合到了四家离岸公司旗下,使 其资产结构变得清晰。
为了完成重组,碧桂园的股东们在英属维京群岛 (BVI)注册离岸公司多达14家。
2006年3月21日,伊东、富高成立; 2006年3月28日,智发、集裕、豪华成立; 2006年4月7日,恒宙、柏辉、永柏、兴辉成立。 上述BVI公司的注册资本都是100美元,由100股
以招股书中预测的2007年业绩计算,碧桂园 控股5.38港元的招股价对应的全面摊薄市盈 率达21.5倍,分别比同一时点雅居乐、富力 地产、世贸房地产2007年预测市盈率高 35.74%、13.16%、18.14%(表1)。
从上市前一年净资产、IPO融资额以及公开 发行股份比例等综合评价资本运作效果的指 标来看,碧桂园控股的IPO效果更是远超这 三家同行(表2)。
2007年3月20日,碧桂园控股的全体股东通过了两 项决议:
决议一:增设999.962亿股,每股面值0.10港元的 股份,将法定股本由38万港元增至100亿港元。
决议二:待全球发售所产生的公司股份溢价入账 后,董事会授权可以将股本溢价进账的12.6亿港 元扩充资本,并将该笔款项按面值全数支付126亿 股股份的股款,并以配发及发行股份方式按比例 由“股东五公司”持有。
九家BVI公司扩股后,伟嘉通过一项总值约为 6200万港元的贷款安排及认购豪华的新股,而这 笔金额被豪华用于认购“后四家过桥公司”的新 股,然后又由“后四家过桥公司”认购“前四家 过桥公司”的新股。
通过这一系列击鼓传花般的操作,最初由伟嘉提 供的这笔资金最终变成“前四家过桥公司”收购 “五股东”所持国内相关资产股权的收购款项。
第三步:搭建多层级BVI公司,缓冲上市公司风险
2006年9月,碧桂园办理了由内资企业变更为外资 企业的工商及税务等相关手续。
完成资产出境安排后,富高、兴辉、智发及永柏 四家BVI公司(“后四家过桥公司”)分别收购了 恒宙、柏辉、集裕、伊东这“前四家过桥公 司”100%股权。
此次收购全部采取换股的方式完成,收购代价是 “后四家过桥公司”分别以70%、12%、6%、 6%及6%的比例分别向“五股东”配发及发行新 股作为代价,完全复制了国内公司的原有股权结 构(图3)。
碧桂园控股何以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五步重组 搭建碧桂园上市架构
为了顺利实现在香港红筹上市,碧桂园通过设立 多层级的BVI公司,完成了一系列的重组,以使 其能够充分符合境外证券市场的上市要求。
第一步:选定上市资产、统一股权及补税
选定上市资产
碧桂园主要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 理、建筑、安装、设计、装修及装饰、自来水、 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以及学校和医院等。经过 筛选,碧桂园将房地产开发、酒店、物业管理、 建筑、装修装饰和主题公园等业务作为上市资产
统一股权
碧桂园旗下项目公司都是独立法人,股东均系创 始人及不同合作伙伴。
2005年,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将所持项目公司的 股权转让给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二女儿杨惠妍;
2006年,杨惠妍又陆续收购了碧桂园其他项目公 司股东的股权,在碧桂园上市重组前,各项目公 司形成了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 学铭的股权结构(图1)。
设计思路:
1、由于此次交易在海外控股公司层面发生,而海 外控股公司股权的运作实行授权资本制,即包括 发行普通股和各类由公司自行确定权利义务的优 先股股票、转增股本、股权转让、股权交换等大 量股权运作事宜,均可由公司自行处理,并可授 权海外控股公司董事或董事会决定,因而具有极 高的操作灵活性。
碧桂园控股成为内地市值最大的上市房地产 公司,而其实际控制人年仅25岁的杨惠妍因 持有公司58.19%的股权,身家在一夜之间 达到692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最受关注的 新首富。
碧桂园控股(02007.HK)以高于富力地产 (02777.HK)、世茂房地产(0813.HK)、 雅居乐(3383.HK)的市盈率发行,在香港 融资148.49亿港元,堪称内地房地产企业最 佳IPO案例。
随后,碧桂园控股按0.1港元的面值向一家叫 Godan Trust Company (Gayman) Limited的 BVI公司发行1股,而这1股在当天就被转让给杨 贰珠。2007年3月19日,杨贰珠将拥有的这1股股 份按面值转让给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