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营造

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营造

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营造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美化了城市形象,还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设置雕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增加市民的文化素养。

因此,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营造密不可分。

首先,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公共空间增添文化氛围。

城市雕塑是以空间艺术为载体的,通过艺术手段将人类的情感、思想、文化等表现出来,从而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了文化的气息。

城市雕塑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使雕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增加人们在这个空间的文化体验。

其次,城市雕塑可以为公共空间增加艺术的风景线。

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不仅可以吸引市民的眼球,还可以让游客感受到美的享受。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雕塑可以与自然景观或建筑物相互辉映,彼此映衬,形成独特的局面。

这样的艺术布局既能够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增加城市的知名度。

另外,城市雕塑的设置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大多数的市民都是来休闲、娱乐和放松的。

而城市雕塑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放松心情、休息身体。

同时,雕塑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品,市民可以在这里欣赏艺术品、品味文化,增加生活的乐趣。

最后,城市雕塑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实际效用。

城市雕塑设计应该注重其实际效用,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美观而设置。

应该根据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考虑如何让雕塑更好地服务于空间,如增加市民的便利性、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等。

雕塑与环境的融合

雕塑与环境的融合

雕塑与环境的融合雕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物质材料和雕刻语言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而环境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它包括了自然、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雕塑与环境的融合,不仅仅是将雕塑放置在环境中那么简单,它需要艺术家通过深思熟虑,将雕塑与环境进行完美的结合,使雕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能让环境成为雕塑的背景和延伸。

雕塑与环境的融合,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首先,雕塑的形式和材料应该与环境相协调。

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雕塑形式和材料来与之匹配。

例如,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选择一些简洁、自然的雕塑形式,如石头、木雕等;而在城市环境中,则可以选择一些现代、抽象的雕塑形式。

其次,雕塑的主题和意义也需要与环境相协调。

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主题和意义来与之呼应。

例如,在历史遗址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而在现代城市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主题。

除了形式和材料之外,雕塑与环境的融合还需要考虑到空间和光线等因素。

空间的大小、形状和布局都会影响雕塑的摆放位置和方式。

同时,光线也会影响雕塑的视觉效果和质感。

因此,艺术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摆放位置和方式,以及合适的照明方式,使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雕塑与环境的融合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感受和行为。

人们对于雕塑的感受和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时候,人们会对雕塑产生误解或者不理解。

因此,艺术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感受和行为,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现方式,使雕塑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对雕塑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材质和结构,避免人们对其造成破坏或者损害。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雕塑与环境的融合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艺术家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语言,不断地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创造出更加独特、更加具有个性和生命力的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不断地关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作品。

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雕塑与建筑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合作,不仅在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它们在艺术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1. 形式的互动雕塑和建筑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追求美学与艺术的表达。

建筑的结构、形状和体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立体雕塑,而雕塑则借用建筑的形式语言来创作。

这种相互借鉴使得建筑和雕塑在形式上产生了互动,共同构成了人们视觉空间的多样性和美感。

2. 空间的互补建筑与雕塑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场所与环境。

建筑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雕塑则通过在城市建筑中的布置来丰富空间体验。

雕塑作为三维艺术形式,可以在建筑中起到点缀、装饰和引导人们视线的作用,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氛围。

同时,建筑也提供了雕塑展示和保护的场所,打造了让雕塑作品得以生动展示的空间条件。

3. 艺术的互相启发雕塑和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两大重要门类,彼此之间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互相启发,从而丰富了创作的内涵与外延。

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影响了雕塑的创作思路和技巧选择。

而雕塑则借用建筑的空间原理和细节技术,使得其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和冲击力。

两者在艺术语言上的借鉴与共鸣,不断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4.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雕塑和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形式,它们还在人类社会中承载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常常通过设计雕塑元素来传递和体现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

同时,雕塑也常常在建筑中成为文化符号的象征,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传达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宣泄。

这种交流与传承使得雕塑和建筑成为街头巷尾的文化见证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变迁。

综上所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形式的互动、空间的互补,又表现在艺术的互相启发和文化的交流传承。

这种关系不仅仅在艺术领域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

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

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陈健(聊城大学艺术学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环境舒适和谐。

而城市雕塑往往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在装点环境、美化生活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其所安置的地点完全公开.并且由广大民众自由参与审美.所以城市雕塑必须与环境和谐统一。

忽视了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必然会导致城市雕塑设计的失败.不但会破坏原本和谐的环境,而且还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按照艺术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雕塑设计。

充分体现出城市雕塑的公共属性,是我们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的研究者所不容小觑的重要课题。

本文着重强调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原则.在完善和提高我国城市雕塑设计理论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雕塑概述(一)城市雕塑的概念城市雕塑又称为“环境雕塑”、“景观雕塑”.通常是指放置于城市的建筑周围.广场、绿地、花园、小区、街道等公共空问当中的。

以雕塑的艺术形式为主的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按照其功能及体量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娱乐性、宗教性这五类.每一类型的城市雕塑在具备艺术的审美功能同时都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优秀的城市雕塑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充分反映当地的历史人文。

体现出本地区独特的城市风貌及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形象代言的。

名片”作用。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一个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与其所树立的标志性城市雕塑关系密切.谁都不可否认自由女神这一宏伟的城市雕塑使得更多的人对纽约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带有强烈雕塑风格的悉尼歌剧院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经典的设计.让悉尼这座城市闻名于世。

因此.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可以极大的提升该城市的形象。

一个城市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公共艺术的整体设计,其中城市雕塑尤为重要。

城市雕塑中的作品与环境关系——以《动感五环》作品分析为例

城市雕塑中的作品与环境关系——以《动感五环》作品分析为例
现. 不仅 可 以美 化 空 间环 境 . 而 且 可 以丰 富人 们 的 接 下 来 .就 以 分 析 学 生 王 芳 的 毕 业 创 作 作 精神 视 野 .是 现 代 城 市建 设 与 环境 艺 术 发展 的产 品—— 城 市 雕 塑作 品《 动感五环 》 为例 , 阐述 城 市
物 它 是依 托 环境 的存 在 而存 在 的 . 但 是却 能 够积 雕 塑 作 品与环 境 的关 系 极 主动 地 对周 边 的环境 氛 围进行 烘 托 .给环 境 注 这件 作 品 是专 门为 临沂 市 郯城 县 人 民路 的一
曹彦 明. 王 芳
( 临沂大学 美术学院 ,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5 )

要: 城 市 发 展 的 需 求 为 现代 城 市 雕 塑 事 业 提供 了很 好 的 发 展 平 台 . 城 市 雕 塑 已经 越 来越 密切 地 出现 在
人们的生活 当中, 成 为人 们 生 活环 境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雕塑作品” 与“ 环境” 是 城 市雕 塑的 两个 重 要 元 素 . 两者 之 间 的 关 系是 城 市 雕 塑 专 业 学 生 必 须梳 理 清 楚 的 一 个 重要 问 题
1 01
不 可 抗拒 的对 于 自创作 者 发 展 和 自创作 者 挑 战 的
关 于 地 方 文 化 象 征 性 符 号 的选 取 构 思 的 案
渴望 , 这是 人类 创造 的动 力 和归宿 。这种 内心 的渴 例 , 创作者认为 . 说到郯城本地的文化 , 就 不 得 不
望, 以“ 更快 、 更高 、 更强” 为 目标拼 搏进 取

定要 切合 本 地 的文 化 特 点 .能展 现本 地 区 的文
塑 作 品林 立 于城市 空 间 中 . 使人 目不暇 接 仅 就 当 化 风采 和 广大 人 民群众 的精 神 风貌 因此 . 在设 计 代 雕 塑 艺 术 门类 的发 展 而言 .很 多雕 塑 作 品疏 离 这件作品时 , 创作者首先对 当地的民风民俗 、 周边 于其 存 在 的环 境 .甚 至疏 离 于 现实 生 活及 广 大 受 环 境 等都 做 了较 为细 致 的 考究 . 在创作时 . 作 品 的 众 群 体 .突 出表 现为 雕 塑 作 品与 环 境 的不 协 调 问 构 成 要 素 中 就 包 含 了 一 些 具 有 地 方 代 表 性 的 元

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第 2 卷 第 5期 3
21 0 0年 1 0月




学 院


Vl .3 O. 0 2 N 5 1 0c . t 201 0
J OU RN A L F W UH AN O UN I ER S TY F S ENCE V I O CI AN D GI EERI EN N NG
理石 、花 岗石 、木材 等非 金属 ;还 有水 、光 、风 、 声等 这 些元 素近 年来 也 被 纳 入 到 了雕塑 材料 的行
试 论 城 市雕 塑 与环 境 的关 系
王 传 品
( 汉 纺 织 大 学 艺 术 与 设 计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武 407) 303
摘 要 :城 市雕 塑 以城 市环境 为 背景 ,与城 市环境 形 成相 互联 系 的整 体 与 系统 。一件雕 塑作 品, 不论 是具 象 的 ,还是 抽象 的,都要 综合 其 内容 、材料 、尺度 、色 彩 等各种 因素 ,以整 体 语言 的视 角渗透 到环 境 之 中 ,成 为环境 整体 的一部分 ,与城 市 的 自然 、历史 、文脉 环境 相 互协调 ,并适 应
调雕 塑 与环 境 的关 系 问题 正 成 为 众 多 城 市 规 划雕
种 没 有 内涵 的作 品只会 变成 城市 的艺 术垃圾 ,最 终
遭到 淘汰 。
塑设计 与 制作者 们关 注与 探讨 的重 要课 题 。
2 雕 塑 设 计 与 制 作 各 因 素 要 与 周 围 环 境协 调
前 面 已经谈 到 ,城市 雕塑 属 于公共 空 间 ,它 是
所在 地 的空 间环境 ,成 为城 市 的 眼睛 ,反 映这 个城 市 的灵魂 。
关 键词 :城 市 ;雕 塑 ;环 境 中图分 类号 :J0 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9—5 6 (0 00 —0 2 102 1)5 0 7—0 2

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

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
生 态环境 演 变和人 工环 境 的兴衰 。
( )材质 肌理 。材 质组 织 不 同得 到 不 同 的触 4
觉, 引发视觉 的质感 。
1 城 市 雕 塑 的基 本 概 念
城 市雕塑 , 一般 是指 在城 市道路 、 场 、 广 车站 、 码头 、 机场 、 育场 馆 、 共绿 地 、 园等 公共 场所 体 公 公
Ab t a t The ur n s ul u e i t y s,i s pa to h nv r me a r . I u t be ba e n t sr c : ba c pt r s is e e ti r f t e e ion nt la t tm s s d o he u b n e io r a nv r nme t Fr m i n. o tme,s ac p e,c t r lm e ni nd t e f ms o he a t t a s c a e t ulu a a ng a h or ft r ,i s o i t s wih t ba pa e e io he ur n s c nv r nme t e c t r t e pe f c l iy o r n s u pt r nd u ba nv r n— n a h o he o b r e ty un t f u ba c l u e a r n e io
Vo . 5 No 3 11 .
Jn 20 u. 07
试 论 城 市雕 塑 与 环 境 的和 谐
艾 永 生
( 安徽 建 筑 工 业 学 院 艺术 系 , 肥 合 202 ) 3 0 2

要 : 市 雕 塑是 城市 之 眼 , 于 环 境 艺 术 , 必须 以 城 市 环 境 为 背 景 , 时 间 、 间 、 化 内 涵 和 艺 术 形 式 城 属 它 从 空 文

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塑造

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塑造
在多个方面 , 我们 可以从两大方 面考虑 , 自然 的和人文 的两个 方面。 首先是城市雕塑与城市 自然环境的互动 , 市雕塑矗立 城 在城市 当中必然要和城市的现有的 自然 因素发生互动 , 河流 、 建筑 、 地形 、 气候等 , 这种与 自然环境 的互动可 以是雕塑借 助 于 自然条件来丰富 自己的表现力 ,如著名的包裹艺术大师克 里斯 托的作品 , 就是借 助树木 、 山川 、 筑来 增加 自己作 品的 建 感染力和震撼力 , 这是雕塑与大 自然结合 的典 范, 用艺术手法 将环境与雕塑结合起来 。另外一方面就是城市雕塑与人文环 境的互动 ,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种精神代言 , 要满足都市人
种和谐 , 为人类 的生 活提供更大 的升值空间。戈根的《 丢出窗
外 》充 分体现 了已有 的人文 环境 与城市雕塑 的互动 , , 利用 旧
的饭店 , 再用雕塑的语言加 以修饰满足审美享受。 ( ) 市雕 塑满足城市大众 口的需求 , 二 城 为什么有 的建筑
态, 态是通过形状 , 色彩等多方 面的综合 因素 方面 , 常 通
所熟知的《 中海》 的创作有 时候并不 为人 们所接受 , 地 它 但是 用木头刻 了黄帝像并率领诸侯朝祭 ,这就是 中国最早 的雕塑 结合地 中海的历史背景才发 现它的真正意义所在 ,雕塑和各
种抽象的具体 的事物都能找到一些结合点 ,这些结合点就是 创意点的源泉 , 不用直接 的表达 , 间接地手段寻找雕塑与城 用 市之 间的相似点 ,然后将这种相似点再与更贴近生活得一种
情 况下设计者根 据环境是 提倡形状 和色彩 要与环 境相协 调 的, 只是基本原则 , 时候通过 明显 的形状和色彩差别 更能 这 有 体现雕塑的特色则更 能说 明问题 ,就如要打破传统的造 型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雕塑在城市的文化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个城市有它的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

但我们认为在城市中还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文化景观的实物文化的欣赏地带。

例如法国巴黎的德方斯区建筑群与抽象雕塑,罗马广场的众多城市雕塑与城市中一些重要建筑诸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广场等。

在我国建设城市雕塑是非常必要的,它比起任何室内实物文化更能对城市的文化面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观众的覆盖面更广,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欣赏层次的人们都具有它本身的教育、欣赏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城市雕塑的建设必然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文化景观里,单单把雕塑作品作为独立主体的雕塑来考虑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到城市中的更大区域中来考虑,尽量把它与城市的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及文化景观作科学的统筹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者应该具有系统的观点。

为此,建造城市雕塑,必须注意它周围的环境,包括人、时间、建筑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雕塑环境就是一个系统,而且它被包含在更大的系统----文化景观之中。

一个城市区域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在工作活动时间、闲暇时间、上下班途中时间里对雕塑的要求都不一样,加上建筑环境因素,对雕塑的类型的样式要求也不一样,公众要求和政府部门的设想也不一定能协调。

比如在闹市区,上下班熙熙攘攘,人流较多,建筑式样较为杂乱,设置一些小型的低矮的装饰性雕塑,显然不会引起人们注意,而且在这种环境里,雕塑的细部不能太多,否则不能给人以完整的感觉。

这是由于时间并不允许人们停下来慢慢欣赏的缘故。

在建筑环境中,比如在疗养院或公园、以及在风景区的雕塑,就可以搞些较静的、细节可以相对多一些、规模较小的装饰性雕塑,因为在这里活动的人们,时间一般地说较充裕,能慢慢地观赏。

苏联斯大林格勒纪念碑性质的雕像,由于周围没多少建筑,一片旷野,就可以搞宏大的纪念碑式雕塑。

有的环境就不一定要求纪念性雕塑,这时候我们就会尽量使雕塑去迎合环境的需要。

另外建筑物表面的肌理与雕塑也要相映成趣,例如现代许多高层建筑均是火柴盒式的堆叠,那么我们的雕塑就须做得简单些,光洁度高些,以促其形成一种对比。

由于时间也是雕塑的文化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建设城市雕塑时,还应注意环境时间这个因素。

我们可以把环境系统的时间分为观众的时间和自然的时间两部分。

自然的时间指清晨、中午、黄昏、夜晚。

观众的时间一般指欣赏者对雕塑能发生影响的时间。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我们就要重视观众的时间和自然的时间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在雕塑设计中注意其未来影响。

雕塑的空间环境更不能忽视,这里涉及了许多技术性问题,例如采光、透视、变形、比例大小、视觉角度等一系列问题。

设置雕塑至少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外在界限、时间地点的影响因素、样式影响因素、内在界限、公众影响因素、历史影响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是把四者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文化景观里,使雕塑的文化影响更具有历史的艺术的整体性。

第一系列主要以雕塑本身之规定性为主要内容
第二系列主要是周围空间建筑等环境因素
第三系列是历史思维类型即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层次
我们欣赏时是从第一系列到第三系列层次逐步展开,而在设计中我们都要从第三系列层次倒退考虑到第一系列层次,这是雕塑欣赏和设计的区别。

第一系列的功能应服从第二系列的功能,然后又服从第三系列的功能,表现为雕塑的历史文化空间整体性,这样,城市雕塑与环境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系统,呈现为整体活力的系统。

在大系统中我们应重视小系统的特点和各自的要求,它使我们对雕塑的分析从单质进入系统分析,呈现雕塑空间的多结构性、多测度性和多系统性。

在分析时要注意大系统的特点,即它的集合性和线性的等级,最后从线性系统转为非线性系统,从雕塑环境的单义转为美学环境的多义,促使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关联。

把一个城市雕塑放在一个空间时间环境来考虑,我们必须对这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作确切描述。

我们可以把雕塑本身及其周围建筑环境的实物作为结构来描述,即内部描述;而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外部空间对它的制约当成外部描述,并侧重于其外部功能。

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统一就是我们雕塑空间环境的最优化设计。

也许雕塑是最优设计,但在整体空间里它只是次优的,所以只有两者之间关系最优化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任何雕塑的设计都应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最优设计。

它同样符合系统论所阐述的科学方法:系统的思想作为第一性,它能发现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并充分表现它的有序观点。

但在空间的整体性中,我们既要看到雕塑本身的规定性,更要看到系统所具有的超越个体的规定性的性质,而这种超越是雕塑本身所没有的,当我们把目标指向更大、更深、更广泛的范围时,我们就指向系统的目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创造系统的整体结构时,注重其有机的结合,把有机的结合看作是为某种整体性功能而结合的,这必然要求我们用一种动态的、完整的思想来设计建筑环境和雕塑。

而且这种整体性已暗含着普遍意义,多层次的、艺术的来阐述其整体性内在的秩序,并把它沉淀为系统的本质属性,重视系统的可扩性必然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未来
雕塑周围空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

系统的目标,也就是说在雕塑环境的设计中可以预设多种多样的目标效果。

这些目标效果的设计受到环境强有力的制约,如雕塑环境有纪念广场的雕塑环境、学校的雕塑环境、商业区的雕塑环境,文化区域的雕塑环境,其他区域的雕塑环境等,各式各样的雕塑环境制约着雕塑的题材、规模。

通过逐级分析文化区域雕塑环境的目标效果、纪念广场的雕塑环境的目标效果,进而把这些环境与整个城市的文化环境相联系,既要重视过去的文化传统,又要超越旧文化传统所设置的栅栏,例如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雕塑就能与环境相溶合,也能与北京整个城市相溶合。

在古代园林雕塑的环境里,我们就要注意环境中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代派雕塑所可能产生的相克性,因为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和两个系统目标的差别使两者不大可能共存于一个空间。

任何一个雕塑环境所具有对外交流的性能不能单单呈现一个闭合的系统,要表现它的高度的活动性,也就是说,给人们充满活力的印象,真正地给人感受到艺术存在的意义。

系统的目标也是系统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其特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促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个目标同时要包括在环境要素在内。

这样组成系统的单元之间在同一目标上有着稳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整体的功能,那么它可能产生的差异就会消失在整体的协调之中。

由于整体的功能是由多系统的结构所决定,为此,以雕塑为出发点的环境和以环境为出发点的雕塑,在我们的设计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我们并不说环境决定雕塑的形式内容,而是说雕塑的存在意义和雕塑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互制约,而两者之间的整体功能才是首要的。

整体的功能是由多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以雕塑为出发点的环境和以环境为出发点的雕塑,在我们设计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就雕塑本身的技术处理而言,形体的光暗运动和背景的关系,雕塑的质地色彩和建筑背景的质地色彩在主题要求下如何作有个性的处理,这是以雕塑为出发点来考虑环境的关系。

但如从环境的特殊性来考虑雕塑的设置,我们就会认为,在具有现代感觉的建筑空间环境中,最好是设置现代雕塑作品。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巴黎德方斯区所设置的现代雕塑群及一些现代美术馆前的现代雕塑。

而在一些具有传统感觉的空间环境里,尽量设置一些与其存在空间相协调的、带有传统感觉的雕塑作品。

中国古代园林的环境,就要设置一些符合古代园林建筑的空间感觉的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的是手法上、思想主题上都能和其存在空间能有一种默然无声的交流,通过雕塑,创造一种环境本身所没有的艺术效果,反过来为雕塑增加更为迷人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雕塑家的任务。

一部中外雕塑史表明,雕塑是从室外走到室内然后又到室外的历史。

中国在汉唐时代,雕塑也有其光辉的历史。

我国古代雕塑把制造的形式、内容、出路都移在菩萨、金刚、罗汉身上。

但也不能否认唐乾陵成排石雕那种气势磅礴的雕刻群更能代表我们民族的艺术气质和博大精神。

今天的新中国使雕塑艺术走进了广阔的天地。

在伟大的时代民族的文化振兴潮流中,城市雕塑艺术呈现了繁荣的景象。

为此我们在雕塑时应尽量按艺术科学的规律使它能与环境融合,使我国的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协调方面能著称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