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

合集下载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中考体育改革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中考体育改革

1前言1.1研究背景“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球在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势下,世界形势变动和重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呈现的5 年,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经济下,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有待提升,也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全面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5年。

“十四五”时期的国家发展和体育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以及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从国际层面,主要将体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从国内层面,国内体育发展环境整体上呈现政治有保证、经济有支撑、社会有协同、文化有引领、生态环境有要求、与相关领域发展都有互动。

从体育自身发展来看,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体育正通过发挥自身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全面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任务。

2新时代对体育提出的要求2.1在学校体育层面我国对社会矛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体育发展层面,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对学校体育的需要不仅是物质层面,还包括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更是精神层面的需要,比如更公平地享受学校体育资源、更快乐地参与体育运动等。

事实上,学校体育无论是在体育思想的更新上,还是在运行机制的完善上,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尤其是校园足球发展以来,很多中小学大力发展足球项目,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体育人口规模、夯实体育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并强调:“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推进中考体育改革,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关键一环。

PEST模型下的体育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PEST模型下的体育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PEST模型下的体育产业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及其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

它是企业生存的大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任何产业都会处在一定的宏观环境约束之下,体育产业也不例外。

体育产业和市场经济中的其他产业一样,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科学缜密的分析。

PEST模型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中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

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需要,都可以用分析方法对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即对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运用PEST模型对体育产业生产经营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特点: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现存和潜在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它可以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执政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法律法规等内容。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政府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的施政行为,以及相关立法机构和执法机构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制约行为等。

政治环境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预测性和不可控制等特点,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体育产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4个方面:(一) 体育政策和体育产业规划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迅速崛起、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发展体育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会根据体育产业特点和经济规律制定各类体育政策和体育规划,从而引导和协调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1992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我国的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的体育界和经济界掀起了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讨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提出:“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

结合成长经历谈谈家庭,社会,学校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结合成长经历谈谈家庭,社会,学校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论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1、家庭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接触人生体育的起点,家庭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生活组织单位,它可以把亲情力量和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一个人的体育爱好可以影响到全家人,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的感染力就热强,对体育的感化作用就越强。

古今中外存有许多体育世家、武术世家,这些都是受家庭祖辈潜移默化感染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教育方式、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锻炼习惯等对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特殊的作用。

父母参与体育锻炼不仅仅是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更重要的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为子女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创造条件。

由于血缘关系,父母与子女天生具有感情的亲密性,父母的榜样作用很容易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

父母应该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2、学校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佳场所,是联结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和纽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占全国的体育场地总量的65.61%,学校相比其他单位而言,体育场馆门类齐全、体育设施完善;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经过专业的体育技能培训,具有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具备科学、系统的指导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学校体育开展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可以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多元需求。

学校体育要把学生身心健康、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文化素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思摆在首位,除了对青少年传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习惯的培养。

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满意度_信心度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满意度_信心度的调查与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8214作者简介:郭聪聪(1960-),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体育教学. 第32卷第1期浙江体育科学Vol.32,No.1 2010年1月Zhejiang Sport ScienceJ an .,2010文章编号:100423624(2010)0120085204・运动心理学・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满意度、信心度的调查与分析郭聪聪1,赵江鸿2,刘志强2,海霖霏2(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中心,浙江宁波315012;2.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陕西西安710048)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满意度、信心度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青少年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有较高的满意度且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对国家、个人和家庭未来的经济状况充满信心;对社会保障制度,体育消费品价格,体育消费的服务质量及个人可支配消费金额的满意度较低。

关键词: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满意度;信心度中图分类号:G 804.85 文献标识码:A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Satisfaction andConf idence of Juvenile Sports Consumption in Cities of ChinaGUO Cong 2cong 1,ZHAO Jiang 2ho ng 2,L IU Zhi 2qiang 2,HA I Lin 2fei 2(1.PE and Art Center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Ningbo 315012,China ;2.PE Depart ment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48,China )Abstract :Adopted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researches deep insid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satisfaction and confidence of juvenile sports consumption in cities of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 2provement of the substance and spring are higher.It is higher in eastern district than western.There are more confi 2d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ersonal and family.Therefore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society guaran 2tee rule ,the price of sports consumption and the quality of sports service is lower.K ey w ords :juvenile in cities ;sports consumption ;satisfaction ;confidence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体育概论——精选推荐

体育概论——精选推荐

体育概论课题:引论体育概念的演变体育的基本概念教学⽬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了解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掌握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了解体育概念演变的脉络并掌握体育的基本概念和体育分类。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以及体育的基本概念。

难点是对体育概念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教学⽅法:讲授,对个别问题学⽣讨论发⾔教学内容与步骤:Ⅰ第⼀次上课,⾃我介绍,认识学⽣。

Ⅱ提出课堂要求。

Ⅲ简略介绍本门学科。

Ⅳ学习新内容。

引论⼀、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引进与移植阶段:新中国成⽴前 “锦标主义体育”“选⼿体育”新中国成⽴后沿⽤苏联体育理论体系概念误解(⼆)探索与总结阶段1961年出版了《体育理论讲义》内容贫乏、肤浅结合我国实际摆脱了苏联教材的模式(三)挫折与总结阶段“⽂化⼤⾰命” 停滞状态,拉⼤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四)发展与丰富阶段1981年《体育理论》分化为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群众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中论述了体育的概念,把体育运动分为狭义体育、竞技运动、⾝体锻炼和⾝体娱乐三个⽅⾯。

⼆、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般规律的学科。

(⼆)范畴:①体育的概念与本质;②体育的价值与体育⽬的;③体育过程与规律;④体育途径;⑤体育⼿段与⽅法;⑥体育科学;⑦体育⽂化;⑧体育体制;⑨体育发展趋势(三)学科定位:体育概论是在体育⼈⽂社学中处于较⾼层次并带有指导性学科。

1、体育概论与体育学2、体育概论与体育哲学3、体育概论与体育理论三、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的与意义(简略介绍)四、体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法与要求(简略介绍)第⼀章体育概念第⼀节体育概念的演变⼀、学习和理解体育概念的重要意义(简略介绍)⼆、近、现代体育概念演变的主要脉络法国 1762年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最早⽤“体育”(education physique)德国 “⾝体的教育”,“属于教育的⾝体活动”⽇本 1876年第⼀次使⽤“体育”这个词,到1887年固定下来中国 “体育”这个词19世纪末从⽇本引进洋务运动中引进“体操”⼀词,同“体育”并⽤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学课程纲要》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 论 广 角
I ■
我 国 青 少 年 足 球 运 动 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王 骏一
安 徽 师范 大 学 2 4 1 0 0 0
[ 摘 要] 在体 育运 动体 系 中 , 足球 运动 是一 项重 要运 动 , 然 而我 国 足球 的世 界正 面 影响力 较 差 。 根据 相 关调 查 , 不 断摸 索青 少年 足 球发展 , 关 乎 中国足 球 未 来。 在体 育事业 发展进 程 中, 我 国十分 注重亲 少年足 球运动 。 本 文立 足青 少年足球 运动 角度 , 探讨 管理体 制 、 训练 习题 、 法 制建设 、 资金 投入 等方 面问题 , 旨在促 进我 国足 球运 动 长远性 、 持续性 发展 。 [ 关键 词] 青少 年 足球 运动 现状 问题 中图 分类号 : G7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5 ) 1 7 — 0 3 8 2 一 叭
亚洲 地 区 , 我国男 足也不 属于 强队 , 沦为 了三 级足球 队 。 近些 年来 , 我 国足球 朝 着职 业化方 向发展 , 足球管 理者积 累了诸 多经验 , 有利于 足球 运动员成 长。 通 过 科学 方式 , 管理 、 训练青 少年运 动 , 强化科学 文化纸 质学 习, 充分 理解理 念 , 促 使 整体 运动 水平 提升 。 可 以说 , 足球 运动作 为一 项集体 性 、 团 队性远东 , 总 结足 球 运动 理念 , 分析我 国青少 年运动 现状 , 探讨相 关问题 , 是我 国足球事 业发展 的重
点研 究 课题 。
一 .
标。 运 动员 作为 一个 社会 个体 , 需开展 思 想道 德教 育 。 要 想成 为一 名优 秀运 动 员, 必须 学会做 人 , 不然 会 影响足球 人才 培养 。 另外, 不是每 一个 人都 可 以成为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我国现代化建设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成绩为体育事业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赋予了广大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体质普遍增强以及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任务,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各级政府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正在逐步建立,在青少年体育的管理和投入方面不断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普遍增强青少年体质,全面改善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和条件,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均等化,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等任务繁重艰巨。

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多种问题带来的影响是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性挑战。

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价值取向给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方管理的青少年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并形成合力是青少年体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对青少年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青少年体育管理及运行方式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等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1、近年来青少年体育面临的挑战(1)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多年持续下滑的趋势始终没有得到扭转从 1985 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4 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的一些重要指标正在下降。

中国现在青少年体能健康问题非常严峻。

从1985 年开始测试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到2010 年,25 年时间里每测一次学生体育健康水平都在下滑,而且最突出的是大学生。

对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素的研究

对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素的研究
体 育 环境 的概 念 及其 影 响形 式 体育环境涉及到“ 体育” 和“ 环境” 两个概念。“ 环境 ” 的

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 , 是体育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体育环 境 内、 外环境 因素相互作用 、 相互促进 , 共同影响着体育这 主体 的变化 和发 展 。 二、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 因素分析

1 .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体育环境因素及关 系。体 育后备人才是指“ 在身体 、 心理上具有运动能力 , 正在接受 科学、 系统的体育训练和参与运动竞赛 , 在体育项 目上具有 取得优异成绩可能性 的个人 ” 。根据“ 体育环境” 概念 , 我们 定义 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 中心 的体育环境为 : “ 直接或间 接影 响青少年参与体育训练和竞技能力提高的客观实在” 。
四、 教师 的答 后 评价 要 正确 学 生在 增 长知 识 中需 要不 断鼓 励 。 对学 生 回答 的评 价 , 关 系 到 一堂 课 的成 败 , 处理得当 , 有 助 于 知识 的深 化 , 否 则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素之间的关 系
运动员 、 教练员 、 物质条件 、 体育科研是对体 育后备人 才培养这一主体有直接作用的体育环境 因素,它们构成 了
根到底是后备人才 的竞争。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 系到地区竞技体育 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一定高质量 、 高水平 的后备人才的储备 , 要保证体育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 保证 在人才输送、 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不可能的。 运动员参训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7 — 0 0 7 1 — 0 3
在社会转型期 , 社会结构 、 社会 资源配置方式、 人 的行 为方式、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 影响竞技 体育发展的众多体育环境 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目前 ,我 国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多方位 、 多层面的影响, 并 面临众多矛盾 , 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的长期性与追求 比赛成绩行为 的短期性矛盾 ; 青少年训练要求的系统性与 功利主义 的阶段性的矛盾 ; 教育 目的的全面性与教学评价 的片面性矛盾 ; 学生需求多样性与家长 、 老师要求 的单一性 矛盾 ; 体校培养 目标的局限 『 生 与社会要求 的多样性矛盾 ; 运 动员选才和训练要求的科学性与经费缺乏和知识落后的矛 盾; 以及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等。 本文力求通过对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环境因 素分析 , 对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一个更充分 的认识 , 以便我们 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 中更好 地把握与利用 , 提高体育后备 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我国现代化建设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成绩为体育事业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赋予了广大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体质普遍增强以及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任务,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各级政府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正在逐步建立,在青少年体育的管理和投入方面不断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普遍增强青少年体质,全面改善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和条件,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均等化,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等任务繁重艰巨。

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多种问题带来的影响是青少年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性挑战。

青少年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价值取向给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方管理的青少年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并形成合力是青少年体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对青少年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青少年体育管理及运行方式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等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

一、近年来青少年体育面临的挑战(1)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多年持续下滑的趋势始终没有得到扭转从 1985 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4 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的一些重要指标正在下降。

中国现在青少年体能健康问题非常严峻。

从1985 年开始测试学生体育健康水平,到2010 年,25 年时间里每测一次学生体育健康水平都在下滑,而且最突出的是大学生。

2010 年青少年的体育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已经初步遏制了下滑,但大学生还在下滑。

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调研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但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下降; 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呈现低龄化倾向。

时隔近3年,据2013年8月最新公布的“20岁——69岁人群体育健身情况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比例依然不高。

“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例随年龄增长仍呈现‘马鞍型’。

测的是20岁之后的人群,反映的却是青少年的问题。

”此外,北京市体检中心发布的《2011 年度北京市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当年参加高招体检的75 256 名考生中,完全合格的比例只占 13. 39%,高考学生的超重和肥胖人群继续增加,已经占到了体检总数的24%。

又因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校方担心学生身体吃不消,怕出安全事故,所以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在运动会项目中取消了女子 3 000 m 跑和男子 5 000m 跑。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不久前发布的《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显示,2012 年,我国 6~15 岁儿童中,城乡女孩超重及肥胖比率高达21. 5% ,男孩超重及肥胖比率高达 32. 3% 。

据2013年 8 月公布的“2013 年 20 ~ 69 岁人群体育健身情况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比例依然不高。

另据《工人日报》报道,鉴于体质状况抽测结果不容乐观,新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降低青少年锻炼标准,近 20 a 来一路下滑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形势渐趋严峻。

通过我国各大城市和相关体质健康现状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身体形态发育指标(身高、体重等)是呈上升趋势的,身体机能素质指标(速度、耐力等)是呈下降趋势的。

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是呈下降趋势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少年强则国强! 体质不强,谈何栋梁”,青少年体质连续20 多年下滑,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问题,可以说我国青少年体育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

(2)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新中国以后建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做出巨大贡献。

但这个“三级训练体系”的基础受到很大冲击,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体校数量明显减少,训练规模持续萎缩,调研数据表明,我国的各级各类体校,尤其是少儿业余体校数量持续减少,从1990年的3687所减少到2000年的2679所,10年间减少了27. 34%; 到2010 年减2112所,减少了19. 41%; 到2011年又减少到1724所,减少了35. 65%,体校数量表现出了持续萎缩的态势。

从项目发展来看,1999年后我国各级各类体校运动项目的在训人数萎缩情况同样十分严重。

其中,田径项目1999—2008年10年间体育运动学校在训人数减少近 50%,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近20年来每10年萎缩 50% 左右; 足球项目萎缩更为严重; 而普及程度不高的速度滑冰项目体育运动学校从事训练的人数只有348人,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只有1700多人。

各级各类体校训练规模的日益萎缩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文化教育任务艰巨,学训矛盾仍然突出。

据统计,在全国1933 所各级各类体校中,承担文化教育工作的体校有420所,占20%左右,其余1513 所是依靠普通学校进行文化教育。

在420 所承担文化教育的体校中,体育运动学校203 所,少儿体校217 所。

从整体上来看,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大部分已由教育部门负责,但绝大部分的中专阶段体校文化教育工作仍由体育部门自办,体校建设未能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享受到教育的同等待遇。

由于体育系统对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认识尚不到位,对各级各类体校的考核指标上,仍是输送到上级体校的人数以及青少年运动员在省运会上的比赛成绩。

考核指标的唯一性也造成各级各类体校难以从根本上重视文化课教育,甚至出现了怕好苗子被教育系统吸引走的现象。

加之,目前体校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普遍不高,训练时间过长,训练效益不高,也直接导致了在时间安排上与文化课存在冲突,学训矛盾的问题更显突出。

体校学生出口不畅,体校办学举步维艰 2010年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体育运动学校( 含竞技体校) 在校人数、少儿体校( 含单项体校)在校人数的比例约为 1: 4: 13。

由于优秀运动员普遍在队时间较长,优秀运动队更新人数较少,形成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高淘汰率状况,多数体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压力。

加上体校对于文化课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体校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较差。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来讲,文化的缺失与技能的单一,直接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升学和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出现既考不上大学、又不能理想就业的状况,即便是上了大学的运动员,也很难在毕业后找到工作。

体校运动员的出路不佳,也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体校的社会形象,并造成很多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不愿意到体校参加训练,进一步妨碍了体校的招生,导致了体校办学的恶性循环。

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我们提出了“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业余训练原则。

但长期以来,受锦标至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地市各级业余训练的目标被直接定位在省( 市) 运会上,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都是以省( 市) 运动会成绩为轴心在运转,教练员很难对运动员进行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训练安排违背了业余训练的基本规律,更多的出现了“拔苗助长”的现象。

在基本理论建设上,由于缺少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导致在青少年训练规律的认识上还存在较多不足,特别是在指导初级运动员选材理论上更显滞后,教练员选材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直接影响到选材成功率。

在教练员管理上,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教练员从业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资质认证制度,业余教练员普遍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综合执教能力较弱,专业系统的岗位培训机会不多,加之现行的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编制过于笼统,部分项目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很难对训练起到较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目前业余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训练质量难以保证,训练效益难以提高。

训练经费投入不足,训练场馆设施陈旧。

从业余训练经费投入数据看,各省市业余训练总投入2006—2009 年分别为 1. 898 亿、1. 899 亿、2. 197 亿和2. 415 亿。

其中体彩公益金投入为 1. 132 亿、1. 125亿、1. 360 亿和 1. 611 亿。

数据显示,体彩公益金是目前业余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

各省市对于业余训练的投入比例普遍偏低,投入业余训练的体彩公益金的比例从 0. 04% ~ 13. 5% 不等。

全国业余训练经费普遍不足,业余训练的经费投入缺乏制度性保障。

相当一部分体校办学经费紧缺,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低。

体校场馆设施陈旧、训练器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业余训练工作质量,科研设备等方面更无从谈起,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业余训练陈旧的场馆设施与训练器材和国家队、省队训练条件,甚至于普通中小学的体育场地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竞赛管理不够规范,竞赛制度亟需改进调查显示:在全国 31 个省( 市、区) 中,只有 6 个省市青少年的年度竞赛计划是体育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的,有 80%的省( 区、市) 教育与体育部门的青少年竞赛活动安排各成体系。

由于每年方便青少年运动员参赛的时间有限,必然导致 2 个部门的竞赛活动存在时间冲突以及不适应比赛需求的问题,从而无形中造成了业余训练层次青少年竞赛安排无序。

各类比赛名目繁多,主体混乱,竞赛与训练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训练、竞赛、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也就无法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学习。

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青少年体育提供的发展环境(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取得新进展从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下发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党和国家做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青少年体育史无前例的重要定位和使命,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部署也为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