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专题——不起诉制度.doc

合集下载

论述不起诉制度

论述不起诉制度

论述不起诉制度引言:法律的实施是一种国家治理的基础,法律的适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司法手段,旨在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追诉和惩罚,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重点案件的处理,以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本文将对不起诉制度进行论述,分析其背景、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的方向。

一、背景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司法改革措施,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我国法治建设正处于初步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于打击犯罪行为和保护人民权益的追求也日益迫切。

针对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追诉力过强、司法资源浪费等,引入不起诉制度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目的不起诉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和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

通过对案件的审查和侦查,可以筛选出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案件,避免对无罪之人的错误追诉和冤假错案的发生,保证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不起诉制度可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用于查办重点和复杂案件,提高司法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特点1. 程序性:不起诉制度是一个程序性措施,依据国家法律规定,依据证据和事实进行案件审查和侦查。

在案件审查和侦查过程中,要依法查明事实,确定证据,确保案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独立性:不起诉决定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独立作出,不受他人干预和影响。

这样可以确保决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决策受到利益和压力的干扰。

3. 适用范围广:不起诉制度适用于各类刑事案件,不论罪行大小。

只要符合不起诉条件,即可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减少了对特定罪行的追诉,有利于保证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案件审查调查的公正性。

四、存在的问题虽然不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判别标准不明确:不起诉制度中的一些评判标准仍然存在模糊、曖昧甚至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导致决策结果的不一致性。

论不起诉制度

论不起诉制度

论不起诉制度【摘要】不起诉制度是一种司法手段,指检察机关在初查阶段,认为犯罪嫌疑人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可以决定不予起诉。

本文从概述不起诉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入手,分析起诉与不起诉的差异、不起诉的适用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优势、实施方式以及改进建议。

结论部分指出不起诉制度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指出不起诉制度有利于减轻司法压力、保护合法权益、提高公正性和效率性。

在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不起诉决定的监督和规范,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

【关键词】不起诉制度、起诉、适用条件、优势、实施方式、改进建议、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概述不起诉制度是一项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

在司法体系中,起诉和不起诉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决定了案件最终的走向。

不起诉制度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法律原理和司法逻辑。

通过对不起诉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司法实践中的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不起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司法改革的必然需求,是加强司法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举措。

深入探讨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运作及其改进建议,对于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治观念的不断提升,不起诉制度也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不起诉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提升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做出更多的贡献。

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不起诉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起诉与不起诉的差异起诉是指检察机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将案件移送法院审理;而不起诉则是指检察机关认为犯罪事实不清楚或证据不足,或者认为不构成犯罪等原因而不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起诉是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进行法律追究的一种方式,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惩罚;而不起诉则是一种对犯罪事实的否定,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保护。

不起诉制度

不起诉制度

不起诉制度不起诉制度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有权决定不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的一项制度。

这个制度的实行旨在依法保证公民的平等权利,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不起诉制度起源于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

在法治国家中,每个公民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不起诉制度的实行,能够确保检察机关不会滥用起诉权,保证案件的处理过程公正透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不起诉制度对于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轻微的刑事犯罪案件中,检察机关可以根据案情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及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决定不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

这种决定能够避免对犯罪嫌疑人的无谓打击,减少其法律和社会的后果,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机会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不起诉制度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在一些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亲属关系、朋友关系或经济上的依赖关系等,如果对所有相关人员都进行起诉,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更多产生。

而如果采取不起诉制度,可以避免社会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不起诉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关于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透明度问题。

由于不起诉决定涉及到案情和证据的评估,以及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检察机关对于不起诉决定的解释和说明应该更加清晰和具体,以便于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其次是对不起诉决定的监督和审查问题。

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不起诉决定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防止不起诉制度被滥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教育和引导,确保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接受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总之,不起诉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这个制度的实行需要广大公民的理解和支持,检察机关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能和责任,保证不起诉决定的透明和有效,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刑事诉讼法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新刑事诉讼法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保护未成年人权 益:对未成年人 犯罪采取附条件 不起诉,有利于 保护未成年人的 权益,避免其受 到刑事处罚的负
面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附条件不起 诉制度可以减少 社会矛盾,促进 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司法效率: 附条件不起诉制 度可以简化司法 程序,提高司法
效率。
促进犯罪预防: 附条件不起诉制 度可以促使犯罪 嫌疑人悔过自新, 减少再犯可能性, 促进犯罪预防。
监督机制不完善:缺 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可能导致滥用
法律衔接问题:与相 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存 在一定问题
社会认知度不高:社 会公众对新刑事诉讼 法下附条件不起诉制 度的认知度不高,可 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地检察院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成功帮助其重返社会
案例二:某地检察院对经济犯罪案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制度
规范程序:制 定详细的程序 规定,确保附 条件不起诉制 度的公正、透

加强监督:建 立有效的监督 机制,确保附 条件不起诉制 度的实施符合
法律规定
提高透明度: 公开附条件不 起诉制度的实 施情况,接受
社会监督
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确保监督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完善监督程序,确保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监督工作的了解和参与度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明确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完善附条件不起诉的程序和期限 明确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加强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结论
对新刑事诉讼法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评价
制度创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创新,体现了宽 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论刑事不起诉制度

论刑事不起诉制度

论刑事不起诉制度摘要:不起诉制度体现了检察官在刑事追诉中的自由裁量权,是世界各国司法机关在面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犯罪种类增加、诉讼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时所做出的共同选择。

在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立法、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予以全方位的再思考。

关键词:不起诉制度完善暂缓起诉不起诉制度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作出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决定,从而终止诉讼程序的制度。

该项制度作为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最基本的表现,因其所具有的分流、过滤功能而在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大陆法系国家刑事不起诉制度(一)德国德国刑事诉讼制度一直奉行起诉法定主义原则,不承认检察官有起诉裁量权,直到20世纪60年代起立法者在犯罪率升高、犯罪复杂化而诉讼效率低下的情况之下才逐步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

检察机关有权作出不起诉的情形有[ 参见张丽卿著:《起诉便宜原则的比较研究》,载《台大法学论丛》 2000年版第25期。

]:轻微案件不起诉、暂时不予起诉、其他不予起诉的情形、限制刑事追究的不起诉以及证据不足的不起诉。

为了有效防止检察机关滥用权力,在赋予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权的同时,也从被害人的自我救济、法院的制约、州司法部的监督以及检察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四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制约与救济途径。

(二)日本日本刑事诉讼法把起诉便宜主义作为起诉的基本原则,起诉犹豫是其具体表现。

根据日本法律和刑事政策,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采取起诉犹豫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 (1)触犯刑法的轻微的少年或老年犯罪嫌疑人;(2)犯罪情节显著轻微的偶犯嫌疑人;(3)对犯罪后果采取了弥补或悔改措施的嫌疑人;(4)适用起诉犹豫更有利于使之改恶从善、复归社会的犯罪嫌疑人。

上述从犯罪行为人、犯罪时以及犯罪后等三个方面考虑是否作出起诉犹豫的决定,从而保证了起诉犹豫案件的质量。

浅论不起诉制度

浅论不起诉制度

浅论不起诉制度浅论不起诉制度一、不起诉的概念、特征(一)概念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适宜提起公诉所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法院进行审判而终止诉讼的决定。

对不起诉制度应把握四个要素:其一,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审查后所采取的一种法律处置方式:其二,不起诉的根据在于案件不具备起诉条件或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不适宜提起诉讼;其三,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效力在于不将案件交付法院审判而终止刑事诉讼;其四,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具有确定效力,如不具备法律要求的条件,不得改变已发生效力的不起诉决定再行提起公诉。

(二)特征我国不起诉制度基于我国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不起诉内容的广泛性。

为提高诉讼效率,保证诉讼质量,各国的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应用较广,但在立法中规定得比较简单。

一般在刑事诉讼法中只规定两类不起诉:如日本、德国、韩国在立法中规定了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而英国、法国在立法中规定了法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

我国的不起诉不仅吸收了免予起诉的合理内核,保留原刑事诉讼法中的不起诉,又增加了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不起诉。

这样,我国不起诉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而且具体规定了各种不起诉的操作程序,便于司法实践中操作和适用。

2.不起诉主体的独占性。

各国的不起诉权都由检察官行使,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我国的检察机关是独立行使法律监督职权的机关,既不隶属于司法行政机关,也不依附于法院系统,独享不起诉的决定权和审查权。

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93条第2款赋予公安机关免予起诉的建议权,而修改后的1996年刑事诉讼法则让人民检察院垄断不起诉权,即使由免予起诉衍生的酌定不起诉,公安机关也无建议权。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9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时,只能写出起诉意见书,而不能提出不起诉意见。

论不起诉制度(一)

论不起诉制度(一)

论不起诉制度(一)【内容摘要】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终止诉讼而不交付法院审判的处分决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起诉是检察机关依其职权,对公安机关或者自侦部门移送起诉的刑事案件审查后,确认存在法定情形依法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或者经过补充侦查仍然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依法作出的不将行为人交付审判机关进行审判而终止诉讼程序的处分决定。

本文拟就不起诉的性质、适用情形、理论价值及救济途径等作以阐述。

【关键词】不起诉;适用;不足;完善一、我国不起诉性质的界定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制度,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适用情形上与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比都有较大区别。

关于不起诉的性质很多学术著作有论述,但观点不一。

一观点认为,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实体处理的一种方法,①检察机关运用不起诉时,实际起着司法审判的作用。

②另有观点认为,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依其职权,对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没有起诉必要的案件所作出的不予追诉的决定,是一种程序上的处分,并非实体上的处分,体现了检察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③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并认为:(一)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是检察机关依职权作出的不予追诉的程序上的处分刑事诉讼理论一般认为,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存在控诉、辩护、审判三种基本的诉讼职能。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控诉犯罪已是世界的主流。

有的国家的刑事诉讼中没有自诉案件,所有的刑事案件都由检察机关提起诉讼。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控诉是其基本诉讼职能之一(少数刑事案件由自诉人起诉)。

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犯有某种罪行并给予相应的刑罚;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第140条第4款和第142条第1款的情形)或者没有起诉必要(第142条第1款)的案件,检察机关依其职权应当或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免于刑事起诉_法律规定(3篇)

免于刑事起诉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刑事起诉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对涉嫌犯罪的人提起公诉的行为。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某些犯罪嫌疑人可能会被免于刑事起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规定,分析其适用条件、程序以及法律后果。

二、免于刑事起诉的概念免于刑事起诉,是指犯罪嫌疑人因符合法定条件,经检察机关审查后,决定不对其实施刑事起诉的行为。

免于刑事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

三、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2. 适用条件(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这类案件通常涉及轻微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低,不构成犯罪。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根据我国《刑法》第87条的规定,犯罪经过一定期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对于曾经被判处刑罚,后因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这类犯罪主要是指侮辱、诽谤等犯罪,只有受害人告诉,才能追究刑事责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情况下,刑事诉讼程序自然终止。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类情况主要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某些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某些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3. 免于刑事起诉的程序(1)审查。

检察机关在收到案件后,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免于刑事起诉的条件。

(2)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诉法专题——不起诉制度-
1.法定不起诉制度(142条第1款;第15条)
由检察长决定。

适用条件: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制约机制:
公安(针对3种情况均可)
1. 要求复议
2. 提请复核
2.酌定不起诉(142条第2款)
由检察委员会决定
适用条件:
犯罪情节轻微(1)不需要判处刑罚的;(2)免除刑罚的;在国外受过刑罚处罚的;又聋又哑或盲人犯罪的;防卫过当;避险过党;预备;从犯;胁从;中止;自首及立功
制约机制:
被不起诉人(只能针对第2种)
7日内向该人民检察院申诉
3,证据不足不起诉(存疑不起诉)
由检察委员会决定
适用条件:
补充侦查后仍查不清的
制约机制:
被害人(针对三种情况均可)
7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