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后现代哲学概说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

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总是运用各种符号来给事物贴上标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就是很具概括性的一对语词。

简要地说,社会学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之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代性思想崇尚理性,相信科学,以二元划分为理论预设;后现代性思想则向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批判、质疑甚至否定,它反对前者奉为圭臬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异质、追求多样。

社会学理论,按照其历史发展脉络与学术思想特征,可大致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

其中,古典社会学兼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现代社会学以现代性思想为其轴心原则;而在当代社会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又分别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获得了更为纵深化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学理论的起起伏伏,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历经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1. 古典社会学理论在19世纪,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不断激化,这一正一反的实践表征,为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勃兴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齐美尔为例。

齐氏在研究分析时,一方面认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深刻悖论。

例如,齐美尔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交往形式,货币创造了一个物化的社会。

货币原则在促进理性化进程(这可谓是彰显了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会导致多重异化:在社会交往中,货币由手段变为了目的本身;在生产过程中,货币会造成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手段间的异化——这正是后现代性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批判点之一:认为承诺将人类解救于非理性的现代性最终失去了进步性,变为了奴役和压制的根源。

无独有偶,齐美尔这种综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思想(并最终倒向后现代性)的理论路径在韦伯那里也有充分的体现,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均有所发扬。

2. 现代社会学理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研究中心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为“帕森斯时代”和“反帕森斯时代”的渐次到来。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辩证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辩证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辩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了哲学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哲学辩证。

一、现代性的特征和意义现代性是指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科学为导向的时代。

在现代性的思潮下,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现代性以理性、现实主义和进步为核心,强调科学方法和技术在人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性中,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人们倡导民主、平等和个人价值的尊重。

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在治理和生产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效率提升。

现代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现代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现代性的追求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忽视了精神和道德的发展。

许多人感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割裂,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二、后现代性的兴起和内涵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哲学家开始对现代性的理性主导和集中主义进行批判,并提出了后现代性的观点。

后现代性强调相对主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现代性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性的特征之一是对大故事的批判。

传统上,人们通过一种整体性的解释来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如信仰、哲学或意识形态。

而后现代性则提倡拒绝这种单一的解释,认为事物是多样的、多义的,并且依赖于不同的观点和背景。

另一个后现代性的特征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现代性的时代,知识和权力往往被集中在特定的机构或个人手中,塑造出一种固定的真理和统治模式。

而后现代性强调不同的知识系统和权力分布的多样性,认为没有一种单一的真理和权力体系。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不是彼此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

尽管后现代性对现代性提出了批判,但它并没有否定现代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近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理论框架。

现代性在启蒙运动时期兴起,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而后现代性则对现代理性进行了批判,强调文化多样性和相对主义。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理性主义的陷阱现代性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可以揭示真理和实现人类进步。

然而,一味追求理性却会导致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无法用纯粹的理性来解释情感、直觉和艺术等非理性因素。

其次,理性主义失去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将其他文化视为次等或不合理。

最后,过于强调理性会导致技术主义、控制欲望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知识权威的挑战现代社会建立在专业知识和权威的基础上,专家提供专业意见并决策者根据此来制定政策。

然而,这种权威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知识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社会、权力和语言塑造的产物。

他们质疑专家权威、科学真实和知识合法性,并提出多元视角和相对主义。

超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偏重个体主义,追求个体自由和权利,并通过市场经济来促进个体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个体主义也带来了社会矛盾与分裂。

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社会隔离等问题。

后现代性对哲学困境的回应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后现代思潮强调文化多样性,认为没有普世价值观可以适用于所有人。

它提倡尊重不同文化、观点和习俗,并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相对主义则认为真理不存在于绝对意义上,而是取决于特定背景和文化。

批判知识权威与权力关系后现代思潮挑战了权威知识的合法性,并关注知识与权力关系。

他们提出反权威主义,质疑专家权威和科学正统,并且主张民主参与、知识分权。

社区与共同关怀后现代主义者倡导建立社区感和共同关怀,在社群之间寻求共识、平衡和合作。

这种社区模式更加人本主义,并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决现代与后现代哲学困境的方法批判与融合在面对现代与后现代思潮时,我们应该采取批判意识并寻找融合之道。

现代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

现代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

现代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现代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它们在理解人类生活、社会现象和自然世界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对立。

本文将探讨这种对立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它们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现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背景,强调理性和科学的力量,追求真理和客观性。

而后现代主义则从现代哲学的基础上出发,对它的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提出了质疑,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性。

这两种思潮的分歧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现代哲学强调以理性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认为人类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而后现代主义则对这种依赖于理性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被简单的理性所捕捉。

它主张人类的认识是主观和相对的,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现代哲学强调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真理和价值。

然而,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相对的,取决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它主张没有绝对的真理和价值,每个个体和群体都有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

此外,现代哲学追求系统和合理性,认为存在着一种统一的、透彻的解释和理论。

而后现代主义则对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复杂和模糊的,没有一种统一的解释和理论能够完全捕捉它们的本质。

这种现代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在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的强调理性和普遍性使人们相信通过科学和技术可以改变和控制世界,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和科技发展。

然而,随着人类对科技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认识逐渐加深,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也开始获得一定的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和真理的多元化和碎片化。

在信息时代,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和观点,很难确定哪些是真实和可靠的。

这种不确定性和混乱使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信任产生了困惑和怀疑,也促使了对后现代主义观念的思考和讨论。

总的来说,现代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体现了不同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常常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现代性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强调理性、科学和普世人权等基本原则和价值。

而后现代性则是在20世纪的思想潮流中出现,质疑现代性的这些主张,尤其关注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以及对绝对真理的怀疑。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哲学困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与科学现代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理性。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如康德、休谟等,通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和逻辑的进步。

科学方法被认为是理解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最佳途径。

这种信念促使人们相信,通过理智和经验,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及社会现实中的规律。

个人主义与主体性在现代性中,个体的主体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共同体意识转向个人自由与权利。

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进步观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的进步观。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种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因此,现代思想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和信心。

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后现代性深刻质疑现代性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真理并非单一或普适,而应根据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加以理解。

因此,多元文化及其并存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命题。

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也使得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日趋明显,许多曾被视为标准的话语体系因而被解构。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是后现代思想中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知识不仅是获取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实践的形式。

他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某些知识形式能成为支配他人的手段,这引发了对知识本质的新思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受到挑战。

疏离与不确定感后现代社会常常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感。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10-1后现代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10-1后现代主义
危机的表现是快乐主义、服从的缺乏、 自恋主义等。贝尔、利奥塔、德勒兹等是 新保守派的代表。
c. 青年保守派:彻底的“反现代性”。 他们概括了美学现代性的经验,推崇去中 心的主体性、从工作和有用性的强制中解 脱出来。福柯、德里达是代表人物。他们 主张超越现代主义,全盘否定理性主义和 启蒙运动。
二、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概述
一、“后现代”与“现代性”
1. 现代与现代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20 世纪50年代。现代化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 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 代世界”。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它相信社 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 完善,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
传统形而上学以二元论或两极性为思想 前提,例如善对恶、存在对虚无/非存在、 真理对错误、同一对差异、男人对女人、 灵魂对肉体、心灵对物质、说话对写作。
但二者并不对等,第二项总是被看作是 第一项的否定、败坏,第一项优越于第二 项。存在总是被确定为“在场”、“当下 存在”,这就是以当下存在为中心的本体 论。
书写语言就是不断区分、不断发展,在 空间和时间上扩展和散布的过程。写作就 是制造文本,制造无限开放的轨迹,不是 作者思想的表白或记录,而是为读者提供 追寻意义的无限可能。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不是要进行破坏, 而是把焦点对准理论体系的可能性的根据, 暴露每一种理论在起点上被掩盖的东西, 考察它的前提及其与后续全部概念的联系, 从而批判形而上学的独断性,震撼整体, 打破结构,造成延异,防止思想、文化、 道德体系的僵化和极权化。
4. 心态和思维模式:不确定性、偶然性、 不可化约、不可捉摸、不再顾及逻辑的严 谨性和系统性的理性活动。文化的复制性 质,高节奏,高效率,文化快餐(卡拉OK, 漫画)盛行。

相对主义笼罩下的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

相对主义笼罩下的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

相对主义笼罩下的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当代,后现代哲学以对现代主义的无情批判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新颖话语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自然引起人们的思索。

人们一般认为,后现代哲学以对现代哲学的否定而寻求到了自身存在的空间,从而导致了现代哲学的“终结”与“断裂”。

但这是一种表面化的认识。

哲学的发展及其形态的转换,都是以其所内蕴的理性精神所支撑和引导的。

实际上,从现代哲学到后现代哲学所发生的转换关系看,后现代哲学正是现代哲学相对主义因素自我膨胀的逻辑结果。

相对主义是现代、后现代哲学内在的主流性思潮与主导性倾向。

正是由于相对主义的滥觞,造就了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也隐蕴着后现代哲学前景的黯淡。

一、现代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倾向传统哲学,或说前现代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绝对主义。

大多数哲学家都以思辨的形式不懈地雪求着万物存在的基质,真善美的唯一标准、人类共同的本性、人类生活的普遍原则,等等。

以为只要找到了这类终极性的存在,就会形成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本质性、绝对性认识。

质言之,世界的可理解性,就在于找到这类客观的、绝对普遍的终极真理。

庄严的使命激发起哲学的自信,不同哲学都认为自己找到了这类绝对的存在,并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构建着一个个无所不包的“终极真理”体系。

绝对主义思潮,在绵延几千年的哲学史中占据着“尊者”地位。

也有哲学试图对绝对主义提出否定,如古代怀疑论、中世纪晚期的唯名论、近代的经验论与怀疑论,尤其是康德哲学对主体认识及其能力的相对主义分析,虽然具有反形而上学,反绝对主义性质,但仍是在绝对主义所设定的境域之中发生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绝对主义的哲学主潮。

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

它的出现,从根本意义上说是由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趋势所决定的。

科学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征,及其所主导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都出现了传统所不具备的新特点,均提出了哲学转向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現代與後現代哲學概說蔡錦昌20021226 (20030706)4.0現代哲學與後現代哲學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一派相承」,也可以說是「窩裡反」或「自作自受」。

但兩者跟前現代哲學(古代哲學和中古哲學)的關係倒是真的有大斷裂。

如果用簡單一句話來講這個大斷裂的話,可以說現代哲學和後現代哲學是「以人為主的哲學」(正確的意思是「以普通人或民眾為主的哲學」)。

4.01以人為主和以人為本並非好事。

因為這種人的意象和人的典範是那種不思求道、不好修身、不做英雄豪傑、沒有固有優越身分地位的人。

這種人不信神,不信命運,不尊崇傳統,甚至不信賴自己這個天生的身體和心靈的自然能耐,而只信賴自成體系的方法程式以及依方法製造出來的各種人造物,只信可推算的確定知識,只信權力意志和無限的可能性,總之,只信「人定勝天」。

4.02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的思考方法,就是第一種開創性的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

這種新的思考方式讓人從此以後處於一種前空後空、一無依靠的虛無境地,只能靠自己所開創出來的知識來過生活。

4.021笛卡兒從「普遍懷疑」開始,但以不再懷疑而結束。

他這樣想:我們的感官知覺會騙人,讓我們時有錯覺;我們的心靈意識也會騙人,讓我們時有幻想;歷來聖賢的言論和文獻記載也會騙人,讓我們只知道一些人的意見和經常模陵兩可的不實報導。

這些通通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通通缺少自明的(self-evident)的確定性(certainty)。

1因此,要得到可靠的知識,必須先找到一個具有自明確定性的起1笛卡兒心目中最理想的學問,也就是最符合自明確定性要求的學問,是當時的數學,特別是他同為發明人之一的解析幾何學(analytic geometry),因為數學裡的事物都「清楚而明晰」(clear and distinct)。

點才行。

2去那裡才找得到這個自明的起點呢?既然我這個正在懷疑所有既有知識之有效性的我不可再被懷疑。

這個思考中的我乃順理成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自明確定性的存在物。

3它同時是世界存在的起點,也是認識世界的阿基米德點。

整個世界以這個我為中心重新來過。

在這個我存在之前的通通一筆勾消,當沒真存在過。

在這個我存在之後,一切做得出來的事物都變成可能,沒有任何既定安排和限制。

4.022笛卡兒思考方式成就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個世界可稱為「歷史意識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成為人為的歷史事物,都被打上人類行為意義的印記。

因為我們再也不信任和欣賞不經過人類重造過的自然物。

自然存在物從此被稱為「主觀」(subjective)之物。

它們不依方法程式而產生和消失,故此不受控制,也無法測量。

相反,人為存在物卻從此以後都依方法程式製造和汰除,既可控制,亦可測量,所以被稱為「客觀」(objective)之物。

4.023「歷史意識世界」裡全是人造物(artifacts)。

不管是全憑人設想製造出來的科學理論、法規條文、圖表資料、程式模型,還是半自然半人為製造出來的建築雕塑、都市設施、飛機大砲、藥品罐頭、科學儀器,甚至是完全來自大自然而現在被人為分類、認定和登記的天文地理、動物行為、情感變化,全都經由各種清楚而明晰的概念重新過濾製造過才為我們所認識,也才被我們接受為事實存在物。

44.024在現代人的「歷史意識世界」裡,事物都以「事實」(fact)的方式存在,亦即以非由人願(不管人的意願)的方式存在。

不過,對事實存在之認定有兩種形態:一種比較高級、比較得體,知道事實乃是經過概念思考處理過的概念事物,並不等於眼見為憑的純經驗材2起點(origin or point of departure)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在由方法程式主導的世界裡,一切都會變得有頭有尾有中間,環環扣連,不亂不斷,抓住了頭,便可循序找得到尾。

如果所謂「頭」就是「方法原則」方話,抓住了頭,更等於同時抓住了所有其餘的部分。

3此即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之本義。

4現代人都認為用望遠鏡和顯微鏡看東西比用肉眼看東西更真確,更可靠。

現代父母帶子女逛公園時,都不再讓子女隨意親近花草蟲鳥,而代之以用Discovery電視頻道裡的旁白語言(通俗的自然科學語言)來「教導」子女,讓子女得到更多「知識」。

料;另一種比較低級、比較不得體,簡單地認為眼見為憑的就是事實,把事實想成不經任何人為觀念處理過的素樸經驗材料。

54.0241現代科學中的事實都是在實驗室或者實驗情境中控制出來的。

大自然中發生的事象不算事實。

同樣的,在傳統風俗下長大的人和未受過城市現代教育的鄉下人之所見所聞也不算事實。

因為它們都無法為純粹理性思維所設想和思考,而無法設想和思考的就不是自明確定的知識。

4.03對「清楚和明晰」的要求造就了新的理性觀。

此種新形態的理性不再像以前的理性那樣是一種美好的感受和恰當的判斷,能幫助人傳道解惑,而是變成要求人遵命行事的判準和律令。

所謂理性的人(rational man),就是遵照形式規定(formal rules and formal regulations)行事的人。

理性就是最形式性的規定。

最理性的事物就是邏輯的思考方法。

最能代表邏輯思考之精神的就是「同一律」(A=A)和「三段論法」(syllogism)。

64.031為甚麼形式規定如此緊要呢?無他,只因為形式性的規定最中立、最無偏私(impartial)、最不會大小眼、最不會陽奉陰違,也因此最公正不阿,像一面光滑的鏡子一樣,如實反映所有經過它前面的事物。

此種理性也最受一般受過教育的民眾所歡迎。

4.032此種唯無偏私是賴是求的心態,其實是一種小人心態,是一種苟且貪求的心態。

因為它因小失大,為避沙蟲而斬腳趾。

為甚麼如此怕偏私呢?偏私都不好嗎?孟子不是說過:世祿之臣和有恆產之人比較穩重和有氣度,更適合做官嗎?孟子難道不是個講公正之道的人嗎?講公正為甚麼一定得完全斬絕像眼光、洞見、氣度、妙悟、智慧這些高級的人類心智能耐呢?為甚麼一定得依形式性的方法程式論事,只須檢覈一下規定條件是否符合,即決定是否配合實施某些預5這是「清楚明晰」判準之低級狀態和通俗延伸。

6這已經變成現代人思考方式之天經地義。

現代人之所以喜歡講「認同」(identity)與「同一律」之重要性有關。

現代思想家之所以認為「應然」與「實然」兩分,與「三段論法」之重要性有關。

詳見後面的論述。

定的措施呢?如此下來,豈非人的心智能耐會被限定在諸如推論(inference)、檢查(check)等之類近似於人肉監視器的簡單傳訊動作嗎?人類心靈只是人肉訊息收發器或者人肉資訊處理器嗎?怪不得很多人都預期,終有一日,人類的生活會由機器人來管理了。

4.04由於現代的理性只是一種推算的或計算的(calculative)理性,因此,現代的學問和教育都偏向知性發展,所學所識都帶有工具性和手段性的意味,甚至連道德實踐之學和審美創作之學都以知識觀念的方式來處理,一能獨大,一識獨尊。

在此種格局之下,難怪永遠解決不了實踐生活中的諸多問題了。

4.041關於實踐生活,現代思想的最大特點是「實然」(to be)與「應然」(ought to be)之兩分。

這兩面為甚麼在現代期之前不兩分而到了現代期之後會兩分呢?關鍵在於現代期的概念都是純粹的(pure),都會產生以偏概全之排他的(exclusive)作用。

7現代期的「實然」是純粹的事實判斷(judgment of fact),跟價值判斷(judgment of value)一點兒都掛不上鉤;同樣的,現代期的「應然」是純粹的價值判斷,跟事實判斷也一點兒搭不上線。

雖然依常識而言,這兩面「實際上」是合在一起而無法絕對分離的。

然而這種常識性的「實際」情況屬於前現代的考慮,現代的考慮則只著重在邏輯思考的區分上,尤其著重在「同一律」和「三段論法」上。

依邏輯思考區分出來的事物絕不可能再合一。

現代學術中的不成文定律──「無法從實然之前提得出應然之結論來」(no “ought” conclusions from “is” premises),即由此而來。

84.042現代的思考方式就是「反省」或「反思」(reflection),是典型的「放馬後砲」思考,同時也造成「理論」與「實踐」、「實然」與「應然」、「手段」與「目的」等之二元對立和絕對分離。

因為「反7用傳統中國話說,就是「執一為用」(執其一端以為用)。

8依三段論法,大前提如果是事實判斷如「人皆會死」,小前提如果也是事實判斷如「蘇格拉底是個人」,結論就不可能是價值判斷如「蘇格拉底死得其所」,而只能是事實判斷如「蘇格拉底會死」。

省」就像鏡子反照一樣,要先有實際存在的事物之後才去照鏡子,但是一照鏡子,就喧賓奪主地以鏡子中的映象為準,把原來被照的實際事物拋在後頭,當作已經過去的、目前不存在的事物。

因此,「反省」永遠是「反顧」或「回顧」,永遠以離棄所要認識的事物來認識事物,永遠不在其位而論其政,所以說得不好聽就是「放馬後砲」或者「永遠失敗的認識」或者「玩假的」,但是說得好聽就是「暫時離開自己以便迂迴地更深入了解自己」或者「旁觀者清」或者「客觀地就事論事」。

4.043純粹的「應然」概念已經不是活的道德概念,而是個死的概念。

因為它的「善惡」意涵已經不可能跟一個活生生的人掛鉤。

如果要跟一個活生生的人掛鉤,它必須跟實然的前提條件有關,譬如說根據一些對某事物的實然描述便可以知道該事物的好壞對錯等。

9可惜現代的「應然」概念是個完全自我參照的(self-referent)自主概念。

因此,除了它自己以外,它不能受它之外的因素所制約。

它的存在方式跟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我一樣,只能「因自己而自己」,即使知道如此會導致虛無(脫離自然狀態而成為純人為狀態)和緊張(不同的價值之間會永遠相互衝突),也在所不惜。

4.043理性思考與道德情操之脫鉤是一步步演變過來的。

始作庸者可以追索到中古後期的唯名論者(nominalists)10的主張。

之後就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主張。

11再來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人文主義(Humanism)。

12再來就是笛卡兒的主體我、思維我的個體我9譬如說:某個公車司機開車開很平穩又順暢,他對待乘客也很誠懇有禮,他就是個優良公車司機。

同樣的,一個優良公車司機就能夠把車開得平穩又順暢,對待乘客又誠懇有禮。

10唯名論者所攻擊的是唯實論者(realists)。

唯實論者主張教會、皇族和同業公會等傳統社群組織是實在的存有物,是根據上帝意旨和久遠傳統而來的。

唯名論者則主張實在的存有物是看不見的的上帝和看得見的具體個人,所以教會、皇族和同業公會等都只是個共相之名而已。

從論述手法而言,唯名論者從至高和至低之實在兩路夾攻唯實論之中間實在。

從身心狀態變化之力道而言,唯名論者比較暴力和強悍。

他們堅持個人行為之內外一致和始終如一,堅決維護教會的理想和要求道德之純淨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