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导学案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 完整版课件

荷塘月色  完整版课件
荷塘 曲曲折折
荷叶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素淡 宁静)
荷花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
荷塘上的月色 (朦胧 柔和)
月光 泻 浮 洗 笼 月影 画 光与影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进一步的具体运用:
• 前面在描写内容方面“大大加” • 接下来在修辞上也能“大大加”
歌声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手法上的“大大加”的“细细分”: 例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也是“大大‘加
’”。第一 ,情景交融也是在“景物”的基础上增加“情感”,融情入 景,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把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 的描绘里面,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动静结合”是把“动态”与“静态”加和在一起, 朱自清《荷塘月色》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动与静相互衬托,渲染出各自不同的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子和 花在朦胧月光的照耀下的色彩美。
学生大显身手
•妙用“细细分”的方法,回答下述问题: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3.描写荷塘四周什么样的景色?荷Fra bibliotek月色朱自清
月色下的荷塘
( 荷叶 )田像田亭亭出的水舞很女高的裙
• 例如,比喻里的明喻就是在本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喻体,从而开 拓了意境。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白花 的明珠
粒的明珠相似
(荷花) 碧天里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的星星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PPT课件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PPT课件


2021
24
用词准确生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2021
25
“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笼)
倩影 画
浸 罩
印影
2021
33
分析第三层
( 杨柳 ) 树姿: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塘 的
树色:阴阴乍看像 烟雾般


树梢 ( 远山 ) 树上 ( 蝉声 )
•乘
•媛

shèng(千乘之国)•
yuán(婵媛)

chŭ(独处)
•处

chù(妙处)
chàn(颤动) 颤
zhàn(颤栗)
• mài(脉络)
•脉

mò(含情脉脉)

shang(衣裳)
•裳

cháng:古代指裙子

āi(挨近)
•挨
• 2021
ái(挨打)
8
chā 差别 差价 差额 阴差阳错 差强人意 cī 参差不齐 犬牙差互 差 chà 差不多 就差你一个 真差劲 chāi 差使 差事 当差 信差 受人差遣

《荷塘月色》语文教学PPT课件(5篇)

《荷塘月色》语文教学PPT课件(5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荷 花
月下荷塘
采莲图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 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 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在此前 后还写了什么?画出所提及或描写 的事物。
练笔、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羞
涩”“脉脉”这几个词,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 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 人想象到它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 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 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荷塘月色》课件(共54张ppt)
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 荷塘四周有薪薪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 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 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 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品读赏析
(6)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 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 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 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 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 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 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 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 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 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 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 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 美国面粉!”
•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薪郁,树色阴暗
迷蒙的特点。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起到了丰
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作用。

《荷塘月色》教学课件(共40张)

《荷塘月色》教学课件(共40张)

02
文本分析
语言特色
语言优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
形象。
词汇丰富
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名词 ,描绘出荷塘和月色的美丽景象, 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句式多变
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多样,长短句交 错,富有节奏感,形成了独特的语 言风格。
分析重要段落和句子
学生需要挑选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 中的作用。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要求学生模仿《荷塘月色》的写作风 格,选择一个场景进行仿写,锻炼学 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读后感写作
学生需要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 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 受,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 考。
与感和自信心。
05
课堂互动
问题讨论
讨论主题
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讨论目的
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 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讨论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学生分享
分享内容
01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荷塘月色的感受和理解。
分享目的
02
通过学生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促进课堂互
细节描写
文章中对荷塘和月色的细 节描写十分细腻,使读者 能够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 。
寓情于景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 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 情感色彩,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
03
深入解读
情感表达
情感基调
通过对文章中描绘的荷塘景色和作者 心境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 的情感基调,感受其内心的宁静与忧 愁。

《荷塘月色》ppt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理解句意: 相近、相似
4. 第六段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的?(4分)
——消沉、压抑。(1分)
①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
②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 渴睡人的眼。 ——拟人、比喻 ③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 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 ——反衬、对比
5. 7-9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的修辞方法。
(1)我昨晚睡得真香。 视觉转为嗅觉
例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 幽情的乐曲。 视觉转为听觉
如 (3)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 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视觉转为听觉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时断时续、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 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1)抓住标题。 (2)理清材料,把握思想感情
(抓材料,抓情语)。 (3)找“形”“神”的“结合点”
(抓线索) (4)明确材料组织的顺序和角度。 (5)品味散文的语言。
• 思考:以下哪一种更能够符合作者当时写 《荷塘月色》的心情?
• 1、表现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 2、表现欲摆脱世俗烦恼而不得的苦闷。 • 3、表现个体生命得以暂时超越的喜悦。 • 4、表现思知音而不得的孤独与苦闷。 • 5、表现对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的向往。
筛选信息: 曲折、幽僻、寂静、月光淡淡
3.第三段“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且” 又应当作何理解?(4分)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 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 月 便 事下 觉 ,, 是 一什个定么自要都由说可的的以人话。想,暂淡白,现得淡天什在解喜里么都脱悦一都可定可不要以 理做不 。的这想, 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 月色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导学案课堂同步用书
必修2
第一单元 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 第1课 荷塘月色
金太阳教育研究院
1
情境导入
正文
第一课
第2 页
《荷塘月色》
师:同学们,在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们面前, 是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叶田田,荷花袅袅,清香阵阵。面对此等美景,诗人杨万里赞 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学者周敦颐却看到了荷花“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同样的荷花,却给了两人不同的感受,这正印证 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PPT展示 荷塘月色图片和所引用的名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看看他描写了怎样的月下 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文题)
正文
第一课
第3 页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 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章课
第9 页
返回目录
正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幽僻( pì )

④蓊郁( wěng )
⑦鹢• 首( yì )

⑩袅娜(
nuó
)

⑬敛裾(
liǎn
)

②羞涩( sè )

⑤纤腰( xiān )

⑧梵婀玲( fàn )

⑪酣眠( hān )

⑭霎时( shà )
(3)田田: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4)渺茫: 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袅娜: 柔美的样子。 (6)蓊蓊郁郁: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自我 核对
10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赏名句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③水藻( zǎo )

⑥煤屑( xiè )

⑨踱着( duó )

⑫倩影( qiàn )

自我 核对
9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积词语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章课
第 10 页
返回目录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2)脉脉: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在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返回目录
识作者
1.学业早有成。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1916年考入北大。 1919年出版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大哲学系毕业。
2.散文之大家。朱自清是五四运动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 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近一个世纪以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 必选之作,朱自清三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王灏先生在其发表的《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 诺》一文中,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清灵澹远”。朱自清真称得上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
第 1 层级 知识记忆与理解

第 2 层级 思维探究与创新

第 3 层级 技能应用与拓展
第 4 层级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课
第4 页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课
第5 页
明结构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章课
第6 页
知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 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 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 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 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心里是一团乱麻,也 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 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6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章课
第7 页
返回目录
3.气节照人寰。1948年6月,为了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北京的著名教授联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当 时朱自清害了严重的胃病,由于物价飞涨,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连全家12口人的生活都维持不了,根本无 钱治病。负责联系签名的吴晗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不忍心让朱自清签名。但朱自清看了一眼签名单,便 用颤抖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严正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 的施舍。”毛泽东曾就这件事高度评价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运用诵读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荷塘月色》宁谧、深邃的韵味。 2.初步感知文本,理清作者的游踪,进而把握文脉。 3.通过提取关键词,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和这种心情所 体现的社会内容。 4.组内讨论交流,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修 辞手法的运用。
7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技能应用与拓展
总结评价与反思
正文
第一章课
晓常识
第8 页
返回目录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其分类有两种说法。①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 陈,这六个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朝代,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 得名。②指曹魏、晋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因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 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
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 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六朝时期 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8
知识记忆与理解 思维探究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