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质量评审办法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医学影像技术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医学影像技术
1.解剖结构的可见程度:优质的X线影像应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解剖结构,使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如果X线影像模糊或者出现伪影,将会给医生带来困扰,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对比度:X线影像的对比度是指影像中不同部位之间的灰度差异程度。
高对比度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边界,使医生更容易地识别病变和异常。
而低对比度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3.曝光量:X线影像的曝光量直接影响到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
曝光过度会导致影像过亮,影响医生对细小结构的观察;曝光不足则会使影像过暗,细节不清晰,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4.噪声:X线影像中的噪声会干扰医生对影像的解读。
噪声可能由于放射线源、检查参数设置不正确、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
要获得清晰的影像,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要通过优化设备、设置适当的参数,减少噪声的干扰。
5.分辨率:X线影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其能够显示的最小细节。
高分辨率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微小结构,有助于医生对病变的诊断和判断。
低分辨率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影响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总的来说,高质量的X线影像不仅对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至关重要,还能减少病患接受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患者的健康风险。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保证X线影像的质量达到最佳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每月由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电脑上随机分别抽取DR、CT、MR图片,以以《放射科诊疗规范》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影像科图像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一、图片质量评价标准:1、X线影像质量要求:(1)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明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完整;3)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2、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包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一个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5)无体外伪影;6)无运动伪影;7)胶片无污迹、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DR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CT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CT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MR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MRI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二、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对比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X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表观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 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 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 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能力下降,这种下降 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Da≈0.434(ΔD/1+N’),(式中N’=Ls/L)看出 Ls 越大,N’就越大,即ΔDa越小。所以应尽量 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光线进入眼中。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院 高级检验师 夏 福 勇 二○○九年八月 苏州
1
1、评定的基本要求 (1)底片质量要求, (2)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3)评片人员条件要求. (4)相关知识的要求
2
1.1底片质量要求
⑪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
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 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 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 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 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人工 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 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 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 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20
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4所示。 ⑤熔合区(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 仅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出熔合区大小,通常宏观可见 为线状,故称熔合线。如图5所示。 ⑥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⑦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 成的线称焊趾线,如图6所示。 ⑧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联机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 高度,如图7所示。
8
⑫ 设备
常规X线诊断影像质量标准

(9)曝光时间:<1000ms;
(10)防护屏蔽:应对男性患者采用适当的生殖腺屏蔽。
(八)骨盆前后正位
1.诊断要求
(1)影像标准
·骨盆对称显示,由骶骨中线与耻骨联合线相重叠来判断;
·骶骨和它的椎间孔清晰显示;
·耻骨支和坐骨支清晰显示;
·骶髂关节清晰显示;
2.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3.腰大肌影可见;
4.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
二.体位显示标准
1.照片包括胸11至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第三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可见。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V):75-90
3.曝光时间(ms):<100
4.自动曝光控制:中间室
5.F F D(cm):100- 120
6.屏~片组合(感度级):400
7.焦点(mrn):0.6
8.滤线栅:γ=10:1 40线/cm
9.总滤过(mmAL当量):≥2.5
四.体表人射剂量:<3.0mGy
五.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1.颅内前后径中点:D=0.45-0.5
3.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部分重叠(约腓骨小头的三分之一)。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V):55~65
2.毫安秒(InAs):10~12
3.曝光时间(ms):<200
4.自动曝光控制:(一)
5.F F D(cm):100-120
6.屏一片组合(感度级):200
7.焦点(mm): 0.6
X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X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X线诊断是以影像为基础,通过影像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同时结合临床病史、主诉、体征及其各项检查结果而做出准确可靠的医学诊断来综合的判断是否有某种异常与疾病。
如果所显示的图像质量不高或者存在某些缺陷,这不仅影响正确结果地诊断,反而可能造成误诊。
为了获得良好优质的X线光片,加强X线诊断的质量管理,结合我科室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影像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
成员:
影像质量监督管理小组的职责是定期检查放射工作的X光片,考核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像诊断操作技能以及各项影像质量保证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制定影像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制度内容如下:
1. 本院负责人、放射科负责人及放射工作人员分级明确各自职责做好影像质量管理。
2. 定期对放射科X线机器进行检查和维修、维护。
3. 制定放射科符合影像诊断的标准。
4. 对设备的性能、照片的质量进行定期的评价。
5. 建立完整详细的记录(KV、MA、S、电源电压V)
6. 制定符合当前放射科质量保证及控制的手册,以便及时查阅与修正。
7. 对各级人员的培训要到位准确并建立档案。
8. 定期组织放射科人员学习新知识。
9. 定期组织集体阅片,并且解决从中发现的问题。
放射科
2011.1.15。
X线影像质量分级标准

X线影像质量分级标准
一.优质影像标准
1.密度:最大密度
2.4-
3.0,最小密度<0.25,诊断区密度0.25
-2.0,灰雾度<0.25。
2.层次:
四肢:骨小梁锐利,与皮质界限分明,能分辨骨骼、肌肉、脂肪、及关节囊。
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隔、胸壁及软组织。
腹部:能分辨肾脏外形、腰大肌、腹壁脂肪线。
脊柱:能分辨颈椎与软组织、胸椎与肺野、腰椎与腰大肌、尾椎与臀部软组织。
椎体边界锐利,能分辨骨小梁。
头颅:能分辨颅板与颅腔、颅腔与岩部、蝶鞍,颅骨与窦腔的层次。
3.摄影体位正确,观察部位的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
组织界限清楚,无非观察的组织阴影重叠,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含邻近关节,肋骨应含1或12肋,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而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左右标志明确。
分格界限清楚,无体外阴影。
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二.良级片影像标准:优级片中某一项不足,但对整体影响不大为良级。
三.差级片影像标准:优级片中二项以上不足,而影响整体影像质量,但尚能诊断。
四.废片影像标准:不能作出诊断为废片。
照片分级控制范围
1.优级片>50%
2.良级片>40%
3.废片率<2%以下。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制度及标准量影像科诊断组及技术组每月底进行一次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并由专人负责详细记录结果。
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高影像质量,为临床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他由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和成像过程最优化来体现。
医学影像质量综合评价应以成像过程最优话的三条主线,给出影像综合评价标准:1.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2.以能满足诊断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3.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计量二、常规X线影像质量控制 1.诊断学要求 2.影像显示标准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示其性质。
可见程度的表征可分为三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
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到。
从而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
这取决于正确的体位设计、病人的配合以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技能。
3.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
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
4.体位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以相应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
5.成像技术标准:为满足诊断学要求所必需的成像技术的合理组合。
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是:摄影设备、标称焦点、管电压、总滤过、滤线栅比、屏/片体系感度、摄影距离、自动暴光控制探测野、暴光时间、防护屏蔽,共10项。
6受检查者计量标准:影像综合评价标准同时给出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7.照片影像特定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
文本件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解剖点的密度范围,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照片质量评审制度
1、首先详细了解掌握机械性能操作使用技术。
2、了解明确检查目的,检查部位,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3、根据检查要求选择暗合大小、暗合及标记的放置,暴漏检查部位,去掉影响X线的物品。
4、按需求摆放好检查体位对准中心线,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好投照条件,投照前训练患者呼吸气屏气动作或在肢体静止状态下进行投照,投照前对患者的敏感部位要进行遮备防护。
投照过程中严密注视控制台各仪表的工作状态,完毕后待照片扫描完成后认为合格再嘱患者离去,如不符检查要求时及时补照,并填写好各项投照条件记录并签名。
5、每天进行集体阅片认真对每份照片的投照部位的标准情况,照片密度、对比度、清晰度、层次等胶片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做好登记工作,同时进行质量考核。
每周进行一次质量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总结,根据工作情况作为工作人员当月考核指标。
影像诊断质量控制制度
X线诊断报告是根据X线影像而写出的会诊结论意见。
报告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正确治疗与否,必须高度认真负责,是考验放射诊断水平高低的资料,也是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书写X线报告时严肃、细致、认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书写报告质量。
一、报告书写注意事项
1、书写前认真核实审请单要求的检查目的、部位、照片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照片质量、投照位置是否正确,符合诊断要求。
2、观察影像时应根据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认识正常或异常X线表现。
3、密切结合临床根据放射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鉴别困难时可做出二个或多个印象,供临床参考。
二、诊断报告要求项目
1、报告项目:
①一般情况;
②检查部位;
③检查方法;
④X线表现;
⑤病灶与邻近的关系;
⑥X线诊断或印象;
⑦必要的建议。
2、要求:
字迹工整、图文并进、简单扼要、重点突出,X线全面描述,重要的阴性所见也要写在报告内,印象、诊断及必要的建议,报告医师签全名,报告时间要求及时。
二、密切结合临床,实行临床随访制度,影像与临床病历讨论制度,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得合格率,经常征求临床科室意见,不断改进工作适应临床检查所求以保证临床所需,为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以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三、不断总结经验,实行与临床相结合方法,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每周进行一次诊断质量讨论,依据每月影像报告质量和临床诊断符合率等情况进行汇总,将每月的报告质量作为工作人员本月份的质量考评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