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学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文化语言学期末试题

文化语言学期末试题

文化语言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两分,共10题)1.三大古典文字是()A.甲骨文、玛雅文字、彝文B.甲骨文、圣书字、楔形文字C.玛雅文字、谚文、彝文D.楔形文字、谚文、玛雅文字2. 下面哪种文字不属于汉字体系表意文字()A.壮字B.朝鲜谚文字母C.女真字D.西夏字3. 彝族人叫妻子做“穿针婆”(直译“针穿母”)这反映了语言可以反映()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行为文化D.制度文化4. 下列关于“楔形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楔形文字的得名是因为在泥版上压印出的字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B.楔形文字不如刻画出的文字象形C.楔形文字的初始字符大多是象形字D.阿卡德人并没有继承“楔形文字”5.下面哪个借词是清朝出现的借词()A.胡同B.把式C.站D.支那6.湖南省江永县妇女中间流传一种文字,妇女创造,妇女使用,被称为“女书”。

下列那种说法不符合女书的特点?A.笔迹秀丽娟细B.外形斜方,似蚊型C.全是独体字D.是一种音节文字7. 下列关于文化语言学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A.文化语言学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

B.文化语言学只强调人文主义,反对科学主义。

C.50年代罗常培先生撰写的《语言与文化》一书被喻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D.文化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对文化的影响8. 某种汉字体系的少数民族文字多讹变字,如:那么这种文字是()A.瑶字B.苗字C.字喃D.契丹大字9. 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人要表达“硬”这个概念时会用“像石头一样”的说法;中国古代形容美女会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早期语言会运用大量具象比喻B.语言可以体现思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C.这种具象比喻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自然崇拜阶段D.在原始时期不仅有具象比喻还存在抽象隐喻。

10. 下列哪组借词与其他词不同()A.丝、茶、葡萄、石榴B.啤酒、卡车、狮子、的士C.图腾、萌、控D.酒吧、雷、宅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第一部和歌集__万叶集___用__万叶假名__写成。

宗教信仰知识答题简报

宗教信仰知识答题简报

宗教信仰知识答题简报
宗教信仰知识答题简报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指一种信仰、崇拜、仪式和道德准则等的集合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主要宗教:世界上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

每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教义和仪式。

3. 宗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为了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现象而创造了各种神话和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仰和仪式逐渐形成了宗教体系。

4. 宗教信仰的特点:宗教信仰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神秘性和超越性等特点。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教义和仪式,但它们共同关注的是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5. 宗教的作用:宗教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宗教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6. 宗教信仰的争议:宗教信仰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争议和冲突。

这些争议和冲突可能导致宗教战争、歧视和迫害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避免对他人的宗教信仰进行歧视和攻击。

以上是宗教信仰知识答题的一些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宗教学复习题

宗教学复习题

宗教学复习题复习题一:宗教学一、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属于伊斯兰教的五支柱?A. 信仰真主B. 午夜礼拜C. 斋戒D. 朝觐2. 佛教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A. 印度B. 中国C. 日本D. 泰国3.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A. 杨市君B. 老子C. 庄子D. 花山君4. 印度教的最高神是谁?A. 佛陀B. 太阳神C. 梵天D. 神女帕尔瓦蒂5. 犹太教的圣经称为什么?A. 《圣经》B. 《古兰经》C. 《托拉》D. 《梵经》二、填空题1. 基督教的始祖是_____________。

2. 伊斯兰教最高权威机构是_____________。

3. 佛教徒所皈依的三宝是佛、法、_________。

4. 印度教的最重要的教典是_____________。

5. 犹太教的圣城是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基督教的创始人和基督教的信仰核心。

2. 伊斯兰教的五支柱是指哪些内容?请详细解释每个支柱的含义。

3.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什么?请说明佛教的三个基本修行方法。

4. 印度教中的轮回转世是什么概念?请解释轮回转世的原理和目的。

5. 犹太教的信仰体系有哪些特点?它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处?四、论述题请从宗教学的角度,谈谈宗教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宗教学的复习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宗教的教义、信仰核心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了解宗教可以增加我们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知,促进不同信仰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宗教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是三教合一的宗教?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D2.释迦牟尼是哪个宗教创始人?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B3.古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是:A. 儒教B. 佛教C. 道教D. 基督教答案:A4.以下哪个是道教的重要经典?A. 《论语》B. 《大学》C. 《道德经》D. 《圣经》答案:C5.以下哪个文化是佛教的重要起源地?A. 印度B. 中国C. 日本D. 波斯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儒教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孝道、忠诚、礼仪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学说。

它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倡导社会秩序和个体责任感。

儒家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家庭等。

儒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简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及其影响。

答: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翻译经典、弘扬佛教思想、建立寺庙等方式实现。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述题古代宗教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宗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三教合一的形势逐渐形成。

儒教、佛教、道教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和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教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佛教注重慈悲、代他人苦,道教追求自然和谐。

这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体系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在古代社会的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教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子弟和士人。

民族宗教知识测试题

民族宗教知识测试题

民族宗教知识测试题
1.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谁?
回答,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

2.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回答,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又称为佛陀)。

3. 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是什么?
回答,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是《吠陀经》。

4. 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谁?
回答,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基督。

5. 犹太教的最重要经典是什么?
回答,犹太教的最重要经典是《托拉》(也称为摩西五经)。

6. 印度教中的三大主要神祇是谁?
回答,印度教中的三大主要神祇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7. 伊斯兰教的五大基本功行是什么?
回答,伊斯兰教的五大基本功行是信仰、礼拜、斋戒、天诫和
朝觐。

8. 佛教中的四大名山是哪些?
回答,佛教中的四大名山是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五台山。

9. 基督教的两大主要派别是什么?
回答,基督教的两大主要派别是天主教和新教。

10. 犹太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几?
回答,犹太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六。

这些问题只是民族宗教知识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对特定的宗教或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相关的问题。

中西文化概论专科期末考试题库

中西文化概论专科期末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分:1、()是目前为止基督教中最大的派别。

A、东正教B、新教C、伊斯兰教D、天主教2、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A、一种文化教育活动B、一场宗教改革运动C、宣扬古典文化的运动D、一场宗教战争3、滋养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A、农业B、商业C、手工业D、海洋贸易4、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从()开始计算的。

A、唐尧B、虞舜C、黄帝D、炎帝5、“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向近代过度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始于以下哪个国家()。

A、法国B、意大利C、德国D、英国6、“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是下列哪位哲学家的道德哲学命题()。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黑格尔7、盛唐时期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A、高适、岑参B、王维、孟浩然C、李白、李商隐D、杜甫、杜牧8、《最后的晚餐》是()的绘画代表作品。

A、米开朗基罗B、达•芬奇C、梵高D、拉斐尔9、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源自“道”,以下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是不可言说的B、“道”是不可触摸的C、“道”是运动变化的D、“道”具体可触、可言的10、把中国各门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B、戏曲C、建筑D、园林11、周朝为了稳定统治,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从周成王开始正式推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制度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封土建国制C、宗庙祭祀制度D、父权家长制12、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 )。

A、孤高幽僻B、平淡自然C、清逸明丽D、清刚爽朗13、以下不属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是( )。

A、《伊利亚特》B、《堂吉诃德》C、《埃涅阿斯纪》D、《俄狄浦斯王》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出自哪位哲学家?()。

A、孟子B、老子C、孔子D、荀子15、被黑格尔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多才最渊博的科学天才之一”的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奥古斯丁16、下面那一项不是属于宋元时期哲学思想的()。

宗教学 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

宗教学 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

中山大学本科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考试科目:《宗教学》(A卷)一、简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评分要点:①错一书名,扣0.5分;②各书间的排列顺序无论,尤其是五经,牵涉到今古文学派之争;③用简称,如“诗”、“书”、“语”、“孟”,或别称,如“周易”、“书经”,都算正确。

【参见课件第17,页13】2.近代四大高僧—我国近代四大高僧,指:弘一、太虚、印光、虚云。

评分要点:①错一人名,扣1分;②各人间的排列顺序无论。

【参见课件第25,页12】3.《金枝》—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和宗教史家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的代表作,将“类比法”和古典文化知识应用于人类学研究,总结出人类理智发展的“巫术→宗教→科学”三阶段进化论体系,在西方宗教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分要点:①正确写出作者名,得2分;②未点出此作的宗教学或(宗教)人类学贡献的扣2分;③未写出作者国别或写错国别的,扣1分。

【参见《宗教学纲要》页98-99,151】4.“绝地天通”—语出《尚书》:“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书·吕刑》)。

孔传:“重即羲,黎即和。

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

”从此,则“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因为早先“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烝享无度,民神同位。

民渎齐盟,无有严威。

神狎民则,不蠲其为。

嘉生不降,无物以享。

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表明我国史前社会宗教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原来地天相通,此后则通天事神的宗教事务大权收归权力中枢掌控,而不再由民间行使,所以称之为杜绝了地天通。

西南大学文化学期末考试思考题汇总考试重点

西南大学文化学期末考试思考题汇总考试重点

文化学思考题汇总第一讲绪论二、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拓展]可根据以下“下定义”的三条途径进行思考第一,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第二,经验主义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第三,分析的途径——“理性昭示什么?”C、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这是对文化的基础层次也是总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各个民族中都是肯定的。

第二种观点:从主体活动角度,对文化的核心即它的决定性因素予以观念性的阐释。

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学与文化研究有关联,大多数人对这一观点并不太熟悉,主要以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

这一定义有助于从意识和无意识角度对人类文化进行界说。

第四种观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看成是民族自我认证的产物,文化的构成是结构性的。

这种观点的代表加拿大学者、著名文学理论家弗莱,他的文化观体现了结构主义思想。

第五种观点:是卡西列的符号论,即从文化的工具特性方面来认识它,卡西列认为这种工具是符号。

第二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1、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自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或学术贡献是什么?请对相关学派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进行分析。

﹙怎么联系?怎么影响?怎么发展?﹚①批判的角度②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③时代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需求不同。

第三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思考题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分别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二者的关系怎样?二者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源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归根结底源自文化累积。

这种累积取决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因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决定着文化的创新。

文化累积是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没有文化累积,文化1.分类概括2.分析关系的思路第四讲六、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1.累积性——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2.变异性——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3.累积性与变异性——矛盾统一体①文化的累积性是一种渐变,文化的变异性是一种突变和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组织的解剖的文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去去无识所译为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交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人: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输入,梵文也跟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才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

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

“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

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关系。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佛教的许多经典文献由梵文被翻译成汉语,给汉语词汇补充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1、佛教的传入二衍生的复合词就有很多,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2、佛教文献的意境与中国原有文字相结合,表达全新的含义。

比如:定律,定点、安定等就是汉字“定”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达佛教一种心静如水,不受扰乱的一种精神境界。

再如“居士”、“隐者”、“侍者”等等3、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比如译音的“菩提”、“般若”、“刹那”、“尘埃”等,还比如译意的“姻缘”、“平等”、“实在”、“现实”等,4、日常用语中也有充斥着“佛言佛语”。

比如:因果报应,清规戒律、一生一世、万劫不复、面壁思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

有些在被广泛传播后直接成为成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二)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诗歌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诗歌相结合,使中国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说,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佛教文化的介入,丰富了中国的诗歌作品的内容,也使得诗歌创作的形式大大增加。

1、中国僧人与诗歌创作就诗歌体裁来说,佛教在宣传教义的时候,出现了跟中国古体诗相近的一种新的体裁,叫做“偈”,它是由固定的四局组成,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七言一句组成的“别偈”为主要的两种偈之一,它与汉以前的四言诗和汉以后的五言、六言、七言诗极相近。

其创作出自“灵感”,与诗人的创作冲动极为相似。

有的偈还成为传世之作。

如“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慧能所作的“示法偈”,他在听完神秀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后,他口述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种比喻贴切、新颖、生动、耐人寻味,且诗体与五言绝句已相去无几。

正因为偈与诗极相近,故会说偈的僧人,作诗也就不难。

(播放视频六祖慧能)偈与诗的结合又促进了古代诗歌的通俗化。

它自成一体,作诗者蔚然成风,这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至五代时期表现尤为明显。

唐至五代,有据可查的僧人诗集就达40余部,出现了以王梵志、皎然、齐己、贯休、寒山、拾得等为代表的一批诗僧,诗作丰富,成就斐然。

例如皎然曾作“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禅思》),“夜闲禅用精,空界亦清迥”(《答俞校书冬夜》),说理深刻,对仗精当。

齐己曾写“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月华澄有像,诗思在无形”(《夜坐》),细腻生动,寓意深刻。

贯休书“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山居涛》),动静相应,情理交融。

宋代之后,智圆作《赠林逋处士》诗“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契嵩作《寄月禅师》诗“闻道安禅处,深萝任隔溪。

清猿定中发,幽鸟座边栖”;摹写自如,清丽真切,以动喻静,动静相应,此后,元明清三代的诗僧也有不少佛理诗、禅趣诗、山水诗以及抒怀、酬唱之作,其中有不少诗作,诗思高妙,诗境幽远,诗调清新,广为流传。

所以,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诗歌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诗僧在里面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中国诗人与佛教文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就在其诗作中流露出佛教情调,如他的《过瞿溪石室皈僧》:“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他的《临终诗》表达了晚年的心境“……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

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

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

”这是有感于生不得志,以佛教来自慰,以来世为寄托。

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研习佛教,很多文学大家的是个的创作中透露着浓浓的佛教情节和“出世”、“入世”思想,有的甚至皈依佛门或曾出家为僧,他们接触、学习、崇奉佛教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因病缠身,无望时自寻希望;有的想修身养性,居世俗求超凡;有的为摆脱困境,踏新途觅解脱,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最终都有了新的收获,那就是从诗歌的创作中获得精神上的寄托。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1)王维。

王维被誉为“诗佛”,他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佛、诗中有禅”,他的山水田园诗流露出浓厚的佛学思想,比如:《山居秋暝》,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就表现了王维对“世外桃源式”生活的追求,流露出禅宗中“静”、“幽”的思想。

还有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白居易。

《赠草堂宗密上人》诗云:“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3)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古代诗人的心目中已经生根发芽,生长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之中,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诗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所以能如此的博大精深,与佛教文化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佛教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

1、“境界说”“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之中,如“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之后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物镜、心境、情境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易己悲”,把人的快乐和痛苦直接与环境联系起来,清代王国维又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尽中之一境界也”。

2、“顿悟说”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盘”之语。

《菩萨珞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

顿悟说的创立顿悟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南北朝的道生。

南朝名士谢灵运非常支持道生的顿悟理论,并有所发挥。

他著《与诸道人辩宗论》,与许多对顿悟之说有疑问的法勖、僧维、慧、法纲、王体元等人问答与辩难。

认为渐悟只是一种引导愚昧者的方便说法,只有顿悟才能得到佛教真谛。

禅宗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理论,在佛教中影响颇大。

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说。

陆九渊提出直接“发明本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

3、变文:变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而重新被人认识的一种古代文学的文体,在发现之初,他被称之为“佛曲”、“演义”等,后来才渐渐称之为“变文”。

是中国古代文体之中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最直接的一种文体形式。

从变文的发展过程与形式上来看,其起源与佛教文化中的“变”相关,为“变现”之义,很多学者认为“变“即变相,即是图画,后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相结合,变成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伴图讲唱”的文体形式。

相当于现在的讲唱形式。

4、.鼓子词及宫调唐以后最受到变文影响的,除说话人的讲史及小说以外,要算流行于宋金元三代的“鼓子词”与“宫调”了。

鼓子词是小型的变文,仅见于宋,是当时士大夫受到变文影响的典雅作品,也是一种叙事讲唱文,也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组织而成的。

惟其篇幅不长,仅供宴会一宵之娱乐,以管弦伴歌唱。

宋赵德麟“侯鲭录”载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鼓子词。

开首就说“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复听芜词”。

每一段歌开始,必先之以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是知鼓子词的讲唱者,至少须以三人组成:一人讲说;一人歌唱,讲唱者或兼操弦索或吹笛;其他一人则专吹笛或操弦。

每节先引传奇(即“会真记”)一段,复唱蝶恋花词。

如变文先引经,后说唱一样。

“诸宫调”亦用弦索伴倡。

是宋代讲唱文里最伟大的一种文体,是变文的嫡系子孙,却比变文更为进步。

他不仅篇幅浩瀚,且有精密严饬的结构,在宋金元三代的民间最有势力。

其讲唱不止一天两天,甚至三月两月听者不倦,可见其趣味浓深了。

“董西厢”是诸宫调,最流传的尚有“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开头说道: [商调回戈乐]闷向闲窗检文典,曾披揽,把一十七代看。

自古及今,都总有罹乱。

共工当日征于不周,蚩尤播尘寰。

汤伐桀,周武动兵,取了纣河山。

并合吴越,七雄交战,即渐兴楚汉。

到底高祖洪福果齐天,整整四百年间社稷,中腰有奸篡王莽立,昆阳一阵,光武尽剪除。

末复三分,举戈铤,不暂停闲。

最伤感,两晋陈隋,长是有狼烟。

大唐二十一朝帝主,僖宗听谗言。

朝失政,后兴五代,饥馑煞艰难。

从前上古讲起,直到五代,作开场白。

以后才说到刘知远故事。

可见其规模之大。

诸宫调之流行,再加以当时歌舞,添配脚色,自然成为戏剧。

多扮演世俗故事,逐渐发展,以至今日。

4、白话小说中国的文言文小说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小说能回归民间变成民间都能接受的“俗文体”,是在佛教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这种“俗文体”小说的特点就是把“雅文”改变成民间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因而被称之为“白话小说”,其文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传奇小说、俗讲、话本、章回小说等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