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祖国的河山;(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过大孤山小孤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或欣赏其他相关诗歌;(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清除字音、字义障碍,明白文意。
2、标出船行途中的遍地景点及其特性形容的句子。
新授课阶段一、导语设计:《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巨细二孤,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提问:诗人笔下的大孤小孤山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讨论分析,明确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这是诗歌所创造的大小孤山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散文中又是如何塑造大小孤山形象的。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详见《学法大视野》P10,写作背景详见教材注释①或《学法大视野》P70〕三、初步感知:1、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教师X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4、重点语句翻译〔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高二选修欣赏课)教案教学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高二选修欣赏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过小孤山大孤山》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教学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2、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节奏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三、检查预习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C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晚:名作状,这天晚上(2)岸土赤而壁立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4)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6、重点语句翻译(1)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3)了解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词、句子和语法。
2. 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句子和语法,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组活动: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如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传说、民间习俗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二语文《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年级:高二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时间:2012.12 课题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三课时)
班级授课(完成)时间三课时教师(学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领会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在记叙的基础上插入一
些议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重点
难点
欣赏文章所描写的秀丽景色,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
方法
赏析法诵读法
学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备注一.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二、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三.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
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
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
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
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
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
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
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
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合作探究备注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
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当堂检测备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藤蔓.(màn)蔓.延(màn)迥.异(jiǒng)目光炯炯
..
(jiǒng)
b.潦.水(lǎo)缭.绕(liáo)瞭.望(liáo)撩.人心弦(liáo)
c.舟楫.(jí)编辑.(jí)缉.毒(jī)开门揖.盗(yī)
d.修葺.(qì)休憩.(qì)烽燧.(suì)毛遂.自荐(su 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干云霄干:冲、插
B、信造化之尤物也信:相信
C、尝加营葺营葺:修缮
D、溯流行七百里溯流:逆流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抛锚停船后,作者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B、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作者认为,从峭拔秀丽上看,小孤山不能和它们相比。
C、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奇观呀!
D、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但长江从湖口分出的一支称为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水的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4、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 )
5、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拓展提升备注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
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
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