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髻的分期研究
《簪花仕女图》再探索

《簪花仕女图》再探索《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上的一幅杰作,但关于其成画年代,目前的研究多有争论。
本文试图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的基础上,对其时代风格进行考辨。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时代风格服饰《簪花仕女图》以下简称《簪花》,绢本设色,纵46公分,横180公分,传为唐代周?P画。
全卷描绘女子后庭采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
清代安岐于《墨缘汇观》中记载此图作者为周畴。
周?P,中唐画家,一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
其画主要表现贵族生活,《宣和画谱》载其作品有《游春仕女图》、《杨妃出浴图》等,所画仕女“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及风姿”、“以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
”…从题材和画风来看,《簪花》的确有和画史记载相合之处,但定名周?P,疑问甚多。
《簪花》并无作者款识,《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对周?P仕女画画风记述甚少,不能提供进一步的细节,现存传为其作品还有《挥扇仕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调琴啜茗图》(辽宁博物馆藏),此二卷与《簪花》画风相异。
另此卷南宋前收藏流传过程未见诸记载,《宣和画谱》与《宋中兴馆阁储藏图书记》都记载周?P仕女图,但其中没有内容叙述,不能确认此幅即是其中之一。
现存归属于周?P名下的三件作品中,《簪花》艺术水平最高,如果它与周?P有关的话,则可大大加深今人对唐代绘画的了解。
从1960年起,不断有学者就此进行讨论。
关于《簪花》的年代归属,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唐代说,二是五代南唐说,三是北宋说,且学者多倾向于前二者。
关于《簪花》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特殊的人物造型呈现的年代特征上。
笔者对《簪花》中仕女服饰典章进行梳理后,发现图中人物的衣饰整体上是唐制,但局部细节又显现出宋代特征。
可以说《簪花》一图融会了唐宋两代的文化因素,应属据唐底稿增饰的宋代摹本。
此外笔者据出土实物和历史记载,认为底稿产生年代仍应在中唐时期。
现分析如下:一、仕女首饰对于《簪花》的仕女造型,笔者首先想谈谈画中人所戴首饰。
从唐代仕女画中发现仕女头部妆扮之美

从唐代仕女画中发现仕女头部妆扮之美第一章唐代仕女画的兴起顾名思义,“仕女画”即是指描绘“仕女”的绘画作品。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人物画的范畴。
在古代的时候,“士女”与“仕女”是通用的。
《诗经》日:“士与女,方秉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勺药”,“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在秦代以前,士与女为两个相反的意思,士代指男性,女代指女性,也专指未婚的男女。
秦代之后,“士女”才渐渐合并为一个名词,且专指上层社会的贵族女.眭。
在绘画中,最早使用“士女”一词的是在唐代,见于初唐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周昉、陈闳、张萱、程修己……等人都善画“士女”,在画家评述中也多次提及“士女”一词,又如“周昉……又画士女,为古今冠绝”“张萱……画士女乃周叻之伦”“陈闳……人物士女可居妙品”等。
仕女画作为美人画的同义词,首先对象得必须具备美丽的外表、容貌、身材、姿态更符合唐朝人民普遍所认同的美的标准。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唐代妇女脸上的妆容,前期是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妆容方式,只是比前朝更为夸张和富丽。
后期则是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
第二章唐代仕女的发型发饰与面妆第一节发型与发饰唐朝人生活奢侈浪漫,妇女们对装饰也十分注重。
她们的妆容力求浓艳,饰物讲究华美。
说到发式的话,虽然自古就人人皆梳发髻,但是在唐朝花样更多,而且喜欢将发髻加高。
贵妇人们大多喜欢用假发来增加发量,头发上再装点首饰,有簪、有钗、有梳子,还有已经化繁为简的金步摇。
1发型唐代妇女发型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
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
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其实当时发髻的名称远远不止这些;另外还有百合髻,堕马髻,百叶髻和螺髻等等。
然而这些发髻的名称并没有画出形状,也没有做出说明。
唐代妇女发饰的技术分析与研究

、 、 、
,
为上 述 婆金 花 鸟钗 图
页图 图
一
局部 图
和
,
构 也 就 不 同 这 种 金 相 结 构 上 的 差 异 是 由器 物冶炼
时 的 温 度 器 物 的 大 小 厚 薄 冷 却 的速 度 及 热 冷 后
。
见 彩 版第 见 彩版第
为银钗 图
的局 部 图
为奕 金 花 铜 替 图
的局 部
,
中 的银
,
为 了更 好 地 研 究 和 解 释 金 相 分 析 的 结 果 对 这
批发 饰件 的 细 部 工 艺 也 作 一 展 示 图
页图
,
钗 颈 部 使 用 了 钮 拧工 艺 图
的鉴 金 铜 替 既 婆 金 又
见 彩 版第
,
契刻
。
因此 取 样部 位 不 同 加 工 工 艺 就 不 同 金 相 结
银
,
同 其 含 汞 量 也 应 不 同 当然 含 汞 量 还 与 开 金 时 火 烤
的次数 和 锤 打 的 情 况 密 切相 关
。
,
,
铜
号
工地 取样 基 质层 银 夔 金层 金
,
汞
,
铜
银
金相 结 构
。
由
,
幅金 相 图知
,
,
号
,
、
号
、
,
号
、
号
、
号 金 相结 构 较 为 相 似 组 织 结构 皆 为 变 形
刊 名 类 目号 载文量
基金
被引
总被引
频次
影响
因子
年影 响因子
即年
被引
浅谈汉唐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形象演变成因

浅谈汉唐墓室图像中的女性形象演变成因作者:宋扬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墓室图像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在丧葬领域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古代的丧葬思想,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生命不息的观念,衍伸出了墓葬的多样化的形制,汉唐作为墓葬风气盛行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墓室图像的形成与他们的政治背景与文化风俗息息相关。
在整个汉唐墓室图像中女性形象的变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变化包括女性形象由纤细到丰肥,女性地位由自由到束缚再到略微开放,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由外界社会生活逐渐转移至家庭内部,这一系列变化皆是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都是植根于这个两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关键词:墓室图像;画像石;壁画;女性形象;变迁原因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36-02一、前言女性形象是众多文化体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形象并非单纯的指代作为性别是女的社会人,而是艺术家们由现实生活的表现加上自我内心对女性形象的预期而构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态。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对其形象的塑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且记忆深刻。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王朝周王室日渐衰微,社会权利逐渐转移到各个诸侯王手中,政治社会更加关注经济以及军事实力,其中秦始皇陵作为早期墓葬典型的代表,以墓为丧葬形式凸显家庭和个人地位与权利,由此带来宗族祖庙地位的下降。
发展到了汉代,社会更加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念,与此相应的丧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汉代的墓葬中墓室图像种类主要有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
而发展到了唐代,墓室壁画依旧是贵族社会才有的墓葬美术形式,而画像石与像砖则随着汉代社会的终结而终结了,唐代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丰富,比起汉代的墓室壁画可谓是壮观非常,虽然唐代对死后世界也比较重视,但是在题材内容上却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描摹,用唐代男性独有的审美视角创作出影响后世的壁画。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摘要:发髻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
“髻”的部首为“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其释义为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可见古人是把头发当作人身体的一部分,地位与其他身体器官等同。
关键词古代发髻艺术文化一、中国古代女子发髻概述古代文献里多有描述发髻的诗句,比如《乐府诗集·陌上桑》有“头上倭堕髻”,通过发式的描述来婉约地表达女子的美貌;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有“云髻峨峨”,欧阳修的《南歌子》里有“凤髻金泥带”,都是描写女子发髻的美丽动人。
发髻伴随女子一生,从总角、垂髫、豆蔻到及笄无不具有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解释说:“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
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
”“髻”字从吉,古时女子常常将头上剪下的一缕青丝作为信物送给心爱的人。
汉诗里也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对男女婚姻吉祥、如意、美满的祝福[1]。
《仪礼·士昏(婚)礼》中认为:“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在古代,当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行笄礼。
若已许嫁,则将头发挽髻,包着黑帛布,戴笄,起一个字,才算成年。
若未许嫁,二十岁也要戴笄,这是“及笄”,未及笄不能出嫁,也就没有字,“待字闺中”的成语由此而来。
自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上发型、发饰最丰富的国家,有些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我们仍能从史料里寻觅到各朝代发髻的典型特征,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东方女性的长发如瀑,可以挽成数百种发髻样式,表达着历代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和渴盼。
二、各历史时期女子发髻的时代特征(一)束发簪笄的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的发式已从原始社会的披头散发进入梳辫、挽髻的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的发式一般为垂髻,即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
这种发式变化可以从众多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依据。
湖南楚墓出土的帛画中已经出现了梳椎髻的妇人,洛阳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的发式是垂在两边的双辫,另外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形象中,也看到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这样的发式。
浅析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及特征

浅析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及特征摘要: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而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统治者的宽松政策,不仅使得时人在承袭先人的风格时,又大胆创新,涌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发式,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风格和技巧,对异国异域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得唐朝发式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关键词:女性发式;髻;鬟;胡化Brief analysis Tang Dynasty feminine hair styl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bstract:The glorious tradition's Chines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hair style, in the entire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is occupying a flash page, flies in circles smoothly in our country vas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ultural relic, related hair style and ornament record, voluminous. All these study each historical period today for us the different hair style and the evolution, has provided the extremely precious reference. But the Tang Dynasty feminine hair style's evolution could not leav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n the influence, as a result ofruler's loose policy, when caused the human when carried on ancestors' style, also innovated boldly, emerges has the time characteristic new hair style, simultaneously has also absorbed the external style and the skill, to foreign land foreign land clothes clothing's swallowing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uncritically, caused the Tang Dynasty hair style the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to open dazzling.Key words: Feminine hair style; Hair bun; huan; Hu Hua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而唐文化更是博大清新、辉煌灿烂,取其文化生活的一小点,即当时妇女怎样在继承先代人各种发式的基础上,又在那开阔的社会中推陈出新。
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

收稿日期!""#$"%$"&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王彬’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内容提要唐墓壁画资料显示唐代妇女发饰是中国服饰发展演进中最为活跃和最富特色的一个阶段,不仅具有等级性,还具有艺术性。
关键词唐代壁画妇女发饰中图分类法+,(-.#)文献标识码/01234256757389:;87<=5>:?>6982819881209:;@7<2:A 5129?;2945942>:8124>612589:?6194B 96824>58>6C14952738121>5874D 73?42559:?C2457:9E 9?74:<2:8F+2D@74?5G 09:;HD:958D I425675J7<2:A 5K29?;2945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创造出了不同的发饰,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均表明,唐代发饰,尤其是唐代妇女发饰名目繁多,形态各异,它们除了装饰作用外,还体现着一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审美情趣等历史文化信息。
例如《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中规范皇后、皇太子妃、内外命妇的服饰等差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首饰花树的差别及对鬓发的要求。
但是文字描述让人难以确断其形态,散见的各类有关文物不仅数量有限,也因其塑造或刻划的侧重不同,而难以尽现其妙。
唐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形象,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妇女发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本文主要依据唐墓壁画中妇女的形象并结合有关的文献及文物资料,对其发饰种类、名称、使用状况进行归纳,进而探讨唐代妇女发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唐代妇女发饰在中国妆饰发展史中的地位。
一唐墓壁画中妇女发饰的种类发饰即头发上的装饰,唐墓壁画中妇女头上的装饰非常丰富且因时变化,但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义髻、鬓饰、饰品三大类,每类又可分出若干细目。
).义髻义髻是指以假发梳成的发髻,也叫假髻。
从艺术风格学的角度解析唐墓壁画的女性形象

从艺术风格学的角度解析唐墓壁画的女性形象□丁宸摘要:艺术风格学是重要的西方现代艺术研究理论,对人们研究国内外的艺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艺术风格学侧重于对作品形式与风格的研究,重在“观看”。
该文作者借鉴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墓室壁画女性形象的图像风格进行分类与总结,重点对比初唐时期、武周时期、盛唐时期三个时期墓室壁画的风格,寻找女性形象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艺术风格学唐墓室壁画女性形象沃尔夫林是20世纪上半叶瑞典著名美术史学家,他对观察的作品描述极为优美,并且结合文献考据加以研究,令人信服。
《艺术风格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到的五对概念,其实并不能直接拿来研究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女性形象。
对此,笔者用绘画风格的研究方法,结合唐代墓室壁画的特点,总结其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的文化遗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代墓室壁画中,主要以女性人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被称为仕女画。
最早使用“士女”一词的就是在唐代,“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可见唐代最擅于画美人。
女性题材的背后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认知与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无论是贞洁烈女还是浪漫多情的神女等,女性形象都会在特定的语境之下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
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社会稳定的时期,外来文化交流也使绘画获得了崭新发展,涌现出阎立本、吴道子等著名画家。
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在唐代达到鼎盛。
笔者以初唐时期、武周时期、盛唐时期保存完好的墓室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基于艺术风格学原理,阐述女性形象的人体比例、体貌特征等。
一、初唐时期我国古代的画样与画诀广泛流传,画家画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顾恺之言:“画人物之鼻,亦须高耸丰隆则近古,画目必要方。
”王树村在《中国民间画诀》中谈到人体比例:“一手捂住半个脸,行七坐五盘三半。
”⑵可见人体比例对于画工描绘人物的重要性。
西方有代表性的人体比例研究是达•芬奇提出的“人平两臂长度为他的高度,从发髻线到下颌是人体比例近十分之一””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人体比例是不同的”唐代的统治者大多笃信佛教,佛像画样比较齐备”根据工布查布译成的《造像量度经》中论及的佛造像尺度比例,可以一窥中国画工使用的比例”笔者参照达•芬奇的研究与《造像量度经》,对初唐时期有代表性的墓室房陵大长公主墓、新城长公主墓、邳国公夫人段简璧墓进行直尺测量,以探求比例的变化规律”据考古调查,献陵陪葬墓就有20余座,以高祖第六女房陵大长公主墓的规格为最高,保存至今的壁画不多”天井、甬道墓室现存壁画皆为仕女题材,墓室东壁南侧现存有持器侍女图(图1),图中人体比例约为1:8.7(不算发髻高度)”新城长公主墓甬道东壁正面的侍女形象,图118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脸与肩的比例为1:2,正与《中国民间画诀》中提到的“面分三停五眼”"肩担两头”相对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髻的分期研究
作者:郭正军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3期
仕女的形象在昭陵唐墓壁画中出现得较多,从众多的仕女发型上来看,有椎髻、螺髻、双螺髻、双丫髻、双垂髻、双挂髻、双环髻、双环望仙髻、盘桓髻、百合髻、扇形髻等,形态多样。
本文重点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型的类型及特点做分期研究。
以下为昭陵墓葬简表
一、发髻的发展脉络
杨温墓(图1)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侧,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
其墓内壁画中有这样一幅仕女图:左四人头梳高髻,发饰簪细。
右边三人头梳惊郜髻,发饰珠花。
左四人与右三人的发型虽然有所不同,但发髻整体都垂直于头顶,即耸立于头顶,且发髻束起于头顶中央处。
而长乐公主墓(图2)壁画中的仕女发型与杨温墓仕女发型基本一致,仕女仍束高髻,发髻的束起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但高髻顶端的头发开始微微向前倾斜,似乎有发顶重于发根之感,且看起来显得比较疏松。
段简墓壁画中的仕女的发型同前两个墓葬的仕女发型基本一致,只是发髻与前两者相比开始变短。
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头的颅长,如图3所示。
以上三个墓葬壁画中仕女的发型较为相似,从568—651年,时间跨度83年。
仕女发型以高髻为主,束发位置基本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到后期,发髻顶部开始向前有所倾斜。
新城公主的墓葬,其内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则一改前一阶段仕女发型的特点。
该时期的发型集前一阶段发型的特点于一体,并有了新的发展。
如图4所示,这时的仕女多梳扇形高髻,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颅长,而发髻的高度则明显大于前一阶段,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
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髻种类,如百合髻、双环髻等。
李震墓中仕女发型则开始变得简单而朴素,束发的位置从头顶中央位置移至头顶后半部。
另一变化是此时的发髻以椎髻为主,同时有一部分头发呈半披状,与耳朵的耳垂相互平行,类
似于现在的剪发头,如图5所示。
由于李震非宫廷成员,因此,可以说他的墓葬中的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地方妇女的发型特点。
韦贵妃墓室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又有了新的发展,束发的位置仍位于头顶偏后处,但此时无论是高髻、百合髻,还是双环髻,其发梢部分出现了两个小分叉,另一个特点就是脑后发髻下面的部分头发被束成了小辫扎了起来,类似于今天的小辫子,如图6所示。
韦贵妃作为皇室成员,其墓室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宫廷这一时期的发型特点。
李勣墓壁画中仕女的发型束得更高,多为椎髻,头后的小辫仍然存在,显得更为高贵典雅。
但此时的椎髻被束成上下两段,上段具有百合髻的特点,而下段则具有小高髻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新的发型集百合髻与高髻的特点于一体。
而后来的燕妃墓、阿史那忠墓的壁画仕女发型继承了这一特点,如图7所示。
从568-72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昭陵唐墓壁画仕女发型的发髻高度由小变大,发髻束起位置由头顶中央处移至头顶偏后处,扎小辫子的发型特点从无到有,发髻从一段变成两段。
总之,这种发型特点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宫廷与地方女子束发习俗的变化,同时这种发型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唐朝从建朝初期到721年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化的一个反映。
参考文献:
[1] 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10).
[2] 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2006(1).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
[4] 陕西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9.
[5] 李西兴.陕西唐代墓葬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6] 黄苗子.唐壁画琐谈.文物,1978(6).
[7] 戴俊英.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
[8] 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9]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简璧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6).
[10]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发掘简报.文博,1983(3).
[1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礼泉县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2).
[12] 昭陵博物馆,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