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妇女的发型多样化及其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唐朝女子的发型

唐朝女子的发型

唐朝女子的发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女性发型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女子的发型多样丰富,展现了唐朝女性的优雅和美丽。

唐朝女子的发型以高髻为主。

高髻是唐朝女子发型的主要特点之一。

唐朝女子将头发梳起,盘成一个个高高的髻子,然后用发簪、发钗等装饰品固定住。

这种发型不仅能够凸显女性的高贵气质,还能够显示出女子的青春活力。

同时,高髻的发型也给女子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打理和维持。

唐朝女子的发型还有一些变化和创新。

除了高髻,唐朝女子还流行一些别具一格的发型,如鱼尾辫、双髻、盘发等。

这些发型的出现丰富了唐朝女子的发型选择,给女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时尚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鱼尾辫是将头发编成一条细长的辫子,悬在背后,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双髻则是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分别扎成两个髻子,显得可爱俏皮;盘发则是将头发盘成一个圆盘,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

唐朝女子的发型还与社会地位和场合有关。

在唐朝,女子的社会地位与其发型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贵族女子的发型更加精致华丽,装饰品更加豪华。

而平民女子的发型则相对简朴朴素。

另外,不同的场合也需要不同的发型。

在正式场合,女子的发型通常要求更加庄重大方;而在娱乐场所或者休闲活动中,女子的发型则可以更加随意自然。

唐朝女子的发型除了体现了个人的美丽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唐朝女子的发型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尚和文化。

其中,一些发型的流行与宫廷文化、文人雅士有关,体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开放。

而一些发型的流行与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有关,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唐朝女子的发型丰富多样,展示了唐朝女性的美丽和气质。

这些发型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展示,也是当时社会风尚和文化的体现。

唐朝女子的发型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隋唐时期为什么会盛行妇女妆饰之风?以哪些发髻为主?

隋唐时期为什么会盛行妇女妆饰之风?以哪些发髻为主?

隋唐时期为什么会盛行妇女妆饰之风?以哪些发髻为主?隋唐时期妇女的妆饰之风盛行,发髻式样和首饰种类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化妆术日益精进,超过前代。

人们对妆饰有强烈的追求,往往宫中有什么新式样流传出来,民间竞相仿效,很快成为全社会的风气。

妆饰的发展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仪表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相对的稳定和改善。

发髻隋唐时期妇女发髻的式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据段成式《髻鬟记》、宇文氏《妆台记》等文献,以及绘画、考古发现可知,妇女发髻有四五十种之多,其中最具特点的有高髻、花髻、椎髻、双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双髻等。

髻鬟之上,又用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作为装饰,所以又有"宝髻"之称。

妇女妆饰好追求时尚,许多流行的发髻大都由贵族妇女的倡导所致。

唐朝初年,发髻在隋代平顶式发髻基础上,略有加高,有"半翻"、"反绾"等样式,其中最具特点的"半翻髻",便是唐高祖时从宫廷中传出来的。

天宝年间以后,贵妇中流行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

《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尝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

天宝末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①杨贵妃好"义髻"便带动了义譬在社会上的流行。

唐僖宗时,宫人的束发都很紧、很高。

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他逃至四川成都,同时把发根紧束向上梳出的发髻式样,也传至四川,"蜀中妇人都效之",时谓之"囚髻"。

发髻的式样因人们年龄、婚姻、职业等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时,未婚女子梳双髻。

双髻又称"双螺髻",是将头发梳于头顶的两侧,所以又叫"丫髻"、"丫头"、"丫环",这成为未婚女子的代称。

同时,奴婢头上大都梳双髻,这从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证明。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文化、艺术、科技等
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在时尚界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其中,唐
朝的发髻样式就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时尚元素。

唐朝的发髻样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高髻,另一种是低髻。

高髻是
指将头发盘成一个高高的圆髻,低髻则是将头发盘成一个低低的圆髻。

这两种发髻样式都非常的优美,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在唐朝时期,发髻样式的盛行不仅是因为它的美观,更是因为它的文
化内涵。

唐朝时期,女性的发髻样式不仅代表着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更是代表着她们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因此,唐朝女性在发髻样式的选
择上非常讲究,不同的发髻样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除了高髻和低髻之外,唐朝的发髻样式还有很多种。

比如说,还有一
种叫做“莲花髻”的发髻样式,它是将头发盘成一个像莲花一样的形状,非常的美丽。

还有一种叫做“鱼鳞髻”的发髻样式,它是将头发
盘成一条条像鱼鳞一样的形状,非常的精致。

总的来说,唐朝的发髻样式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时尚元素,它不
仅代表着唐朝女性的身份和地位,更代表着她们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唐朝的发髻样式依然在时尚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了时尚界的一种经典元素。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200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6第35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Sup.略论唐代妇女发式谭燕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唐代妇女的发式,无论是在样式的变化还是在形制的特征上,都呈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蓬勃样式。

发式可具体分为髻、鬟、鬓三大类,此三大类发式繁盛发展的形成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式;髻;鬟;鬓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Sup.-0370-03收稿日期:2005-03-05作者简介:谭燕鹏(1984—),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

唐朝统治的近300年间,一种开明的文化氛围贯穿始终。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和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反绾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椎髻、花髻、螺髻、云髻、囚髻、双髻、乌蛮髻、半翻髻等百余种。

“女人服饰和化妆可谓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1]12本文论述唐代妇女发式的形制及特征以折射大唐文化的繁荣。

一、唐代继承前代的发髻作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髻,很多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唐代妇女的髻也是如此。

高髻:又称峨髻,以髻式高耸而名,是妇女穿礼服时梳的一种髻式。

从《后汉书・马援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2]卷24的记载来看,汉代已有高髻,唐时尤为流行,且式样众多。

高髻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

广义地说,凡髻形高大,不论形制如何,皆可称高髻。

元稹《句》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

”[3]卷423陆龟蒙《古态》也说:“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3]卷627这样看来,盘桓髻、螺髻、乌蛮髻、半翻髻等均属高髻。

唐朝女式发型的演变

唐朝女式发型的演变

唐朝女式发型的演变
唐朝时期,女性的发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发髻为主,另一种则是以发辫为主。

初唐时期,女性发型以发辫为主,长发一般整理成两股对称的辫子,辫子上戴有发钗、发簪等饰品,显得简单朴素,不过也不乏一些喜欢豪华的女子,她们在发辫上悬挂小铃铛、珠子等饰品。

盛唐时期,女性发型的趋势开始转向以发髻为主,一些女子开始将长发盘成发髻,这种发型看起来更加典雅、大气,而且也更适合佩戴宝石发饰等豪华装饰品。

到了中期唐朝,女性发型更加复杂多样。

普及的发型是三髻,即一大两小的发髻。

上髻造型高挑,下髻则是两个较小的发髻,非常富有变化。

同时,发髻上也悬挂各种饰品,如铜质钩、银制钗、珠串等等。

到了晚唐时期,女性的发型变得更为豪华复杂,花式髻型应运而生,如花篮髻、魏晋髻、凤仪云髻等,这些髻型彰显出女性的高贵身份和优雅气质。

此外,还流行用金银丝线编成的髻环和发簪,以及嵌有宝石和珠子的头饰。

总的来说,唐朝女性的发型演变历经了不同时期和流派的变化,从简单朴素到绚丽多姿,凸显出了这一时代女性独特的魅力和风貌。

唐朝女子发妆特色

唐朝女子发妆特色

唐朝女子发妆特色
唐朝女子的发妆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髻:唐朝女子流行将发髻梳得高耸入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身高,还可以展现出一种高贵、优雅的气质。

2. 发型种类繁多:唐朝女子的发髻种类非常繁多,如回鹘髻、娥髻、双鬟望仙髻、闹扫妆髻等,这些发型各有特色,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气质。

3. 发饰华丽:唐朝女子喜欢在头发上佩戴各种华丽的发饰,如金钗、玉簪、步摇等,这些发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有象征意义,展现出女子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4. 假发流行:唐朝女子还常常使用假发来增加发量,使发型更加丰满、美观。

这些假发有的是用真发制成,有的则是用丝线、鬃毛等制成。

5. 注重头发保养:唐朝女子非常注重头发的保养,经常使用各种护发品来保持头发的健康和光泽,如发膏、润发油等。

总体来说,唐朝女子的发妆特色以高髻为主,发型种类繁多,注重发饰和头发的装饰,同时流行使用假发和护发品。

这些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浅析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及特征

浅析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及特征

浅析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及特征摘要: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而唐朝女性发式的演变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统治者的宽松政策,不仅使得时人在承袭先人的风格时,又大胆创新,涌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发式,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风格和技巧,对异国异域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得唐朝发式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关键词:女性发式;髻;鬟;胡化Brief analysis Tang Dynasty feminine hair styl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bstract:The glorious tradition's Chines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hair style, in the entire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is occupying a flash page, flies in circles smoothly in our country vast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ultural relic, related hair style and ornament record, voluminous. All these study each historical period today for us the different hair style and the evolution, has provided the extremely precious reference. But the Tang Dynasty feminine hair style's evolution could not leav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n the influence, as a result ofruler's loose policy, when caused the human when carried on ancestors' style, also innovated boldly, emerges has the time characteristic new hair style, simultaneously has also absorbed the external style and the skill, to foreign land foreign land clothes clothing's swallowing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uncritically, caused the Tang Dynasty hair style the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to open dazzling.Key words: Feminine hair style; Hair bun; huan; Hu Hua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而唐文化更是博大清新、辉煌灿烂,取其文化生活的一小点,即当时妇女怎样在继承先代人各种发式的基础上,又在那开阔的社会中推陈出新。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髻样式

唐朝发髻样式一、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发髻样式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唐朝发髻样式以其华丽、精致和独特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二、发髻的起源与演变唐朝发髻样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的女性发型以盘发为主,但比较简单朴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唐朝女性开始注重外貌装扮,发髻样式也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初期的唐朝发髻主要以高挑、蓬松为特点,通常呈现出圆锥形状。

这种发型需要梳理头发并将其从后方往上挽起,再用细带子或珠链固定住。

这种高耸而蓬松的发髻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

随着时间推移,唐朝发髻样式逐渐演变成更加复杂的形式。

一些女性开始在发髻上添加各种装饰物,如花朵、珠子、发簪等。

这些装饰物不仅增加了发髻的华丽度,还展示了女性主人独特的品味和身份地位。

三、不同的发髻样式1.莲花髻:莲花髻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发髻样式之一。

它以其精致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莲花髻通常由多层次的圆环组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装饰物,如珠子、花朵等。

整个发髻看起来像一个盛开的莲花,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

2.凤冠髻:凤冠是古代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所戴的头冠,唐朝女性也常将其与发髻结合在一起形成凤冠髻。

凤冠通常由金属丝和珠子制成,并配以彩色丝线和细节雕刻。

凤冠上还会悬挂着凤尾和珠子,增加了整体的华丽感。

3.云髻:云髻是一种以柔软、飘逸为特点的发髻样式。

它通常由多个盘发组成,形状像一团飘动的云彩。

云髻常常搭配蝴蝶结、丝带等装饰,给人一种柔美、浪漫的感觉。

4.松鼠髻:松鼠髻是唐朝时期一种受欢迎的发髻样式。

它采用了类似松树球果形状的设计,通过将头发编织成球状并固定在头顶上来实现。

这种发型给人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

四、发髻与社会地位在唐朝社会中,女性的发型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代表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高贵妇女通常会选择更加复杂、华丽的发髻样式,而普通妇女则倾向于简单朴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妇女的发型多样化及其原因探析刘雯雯【摘要】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独特的历史地位。

瑰丽多姿的唐代艺术文化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促进了唐代妇女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眼光的产生。

本文通过对唐代妇女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发型和发饰等研究,展现出唐代妇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热情奔放、大胆新潮的精神风貌。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型【作者】刘雯雯【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唐代妇女的发型、发饰的多样性,在唐代历史文化上创造了一出繁荣昌盛的视觉艺术文化,它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以及唐代的流行风尚,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妇女的观念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唐代妇女几种典型的发型和发饰研究,以期对唐代妇女生活风貌有进一步的认知。

一、唐代妇女几种常见发型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兼容并蓄,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的发型样式也是与时俱进,层出不穷。

根据宇文氏《妆台记》、段成式《髻鬟品》、唐传奇《红线传》等书记载,唐代妇女发型样式有数十种。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

如下将就唐代妇女几种常见的发型样式进行分析:(一)平顶式顾名思义,即发型较为平贴,而这种发型主要是唐代初期沿袭隋代的发型样式,只是唐代妇女的发型顶部不如隋代妇女发型那样平整,已有渐成高耸的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这种发型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较为朴实,不如高髻那般花哨,或者说不如高髻那般更显得雍容富贵。

(二)倭坠鬓“倭堕髻”,又称“堕马髻”,发髻梳成歪偏于头的一侧,似堕非堕的样式,有如高明骑手斜身于奔驰的马背那样摇摇欲堕的惊险而优美的姿势。

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

《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

”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

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

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

唐代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这种发髻充分显示出女子的青春气息,充满活力,轻松活泼。

(三)高髻唐代妇女发髻,初唐稍后,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的发髻喜作向上高耸状,如唐李寿墓壁画、唐李重润木石椁线刻宫装妇女、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石刻、陕西西安韦顼墓出土石刻、西安开元四年出土石刻墓门装饰画、西安南里王村韦泂墓等所见画中妇女的发髻大多作高髻态,而高髻又不局限于一个样式,在向上高耸过程中又可以呈现出种种不同延伸态。

《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发绾髻、乐游髻。

”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有传有官吏上书唐太宗请求禁止这种高髻流行,而唐秘书少监令狐德棻认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所以发型显得高大些也有理由。

因此高髻发型逐渐更加多样化。

白居易在《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有云:“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

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

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

”由此可见,高髻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世妆、流行妆。

而常见的高髻如下几种类型:1.回鹘髻。

史传称“回鹘”得名,因象征此鸟勇猛而健翮凌云之态而得名,发式呈一高一低样式。

这是在唐初流行样式中比较主要的一种发髻,开元、天宝以后较为少见,一般传世中晚唐画迹中更少见。

杜甫《即事》诗:“百宝装腰带,真格络臂媾。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即近似为这种秀发如云,健美活泼、善于舞蹈的年轻妇女而咏。

2.蛮鬟椎髻。

唐代社会善于吸收融合西北各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妇女的发髻样式就受了影响。

到中晚唐时,妇女发髻又效法吐蕃,作“蛮鬟椎髻”式样,或上部如一棒槌,侧向一边,加上花钗梳子点缀其间,虽然这个样式较初唐妇女发式而言,没有那么利落干净,稍显累赘,白居易在新乐府《时世妆》一诗中就曾经对这种发型予以批评,他有“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然而却以其独特性受到当时妇女的喜欢,在唐晚期作品《宫乐图》中,此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有的在行酒令,图上的贵妇都是着蛮鬟椎髻样式。

3.义髻。

《新唐书.五行志》称贵妇以假髻为首饰,称“义髻”。

又说唐末妇女梳髻以两鬓抱面,又叫“抛家髻”。

到开元、天宝年间,则因流行假发义髻,发髻两鬓因为虚发相称而加大,高髻更显得蓬蓬松松,非常壮观。

开元、天宝年间的妇女尤其是贵妇都喜欢用蓬松义髻,两鬓上贴满金翠花钿,杨贵妃就常以假髻为首饰来装扮自己。

在麦积山五代笔画进香妇女花冠复原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贵族妇女云鬓高耸,云鬓蓬松,头戴各种不同折枝花朵,簪步摇钗,作浓晕蛾翅眉。

元稹在其《恨妆成》一诗中就有云:“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4.螺髻。

因唐代妇女的这种发型的形状像螺壳,盘旋扭转而上,颇富韵味,因此而得名。

据悉这种发髻本是儿童较多使用的发型,后来到了唐代,这个发型在唐代的成年妇女中也流行起来。

5.三角髻。

三角髻亦被称之为“三髻丫”,早在《汉武帝内传》一书中就曾有这样的说法:“(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

”书中描述了梳着三角髻的女子二十余岁,由此大概可以窥探出三角髻这种发型在当时年轻女子身上使用得比较多,呈现出使用的年轻化趋势。

及至唐代李白在《上元夫人》诗中也曾描述:“嵯峨三角髻,余发散垂腰。

”唐代的三角髻与汉代的三角髻有所不同,唐代妇女的三角髻没有“余发散垂腰”,即没有把头发松散垂下来,而是整个的都绾上去。

三角髻是因为发髻分为三大绺,在头部三处梳理而得,唐代女性在梳理这种发髻时,在梳理成三大绺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从三个部分改成了四个部分来梳理,中间一部分在头顶上反接绕成一朵蓬松状态类似花苞的高髻样式,此发髻不是很常见。

二、影响唐代妇女发型多样化的因素唐代妇女发型所形成的视觉艺术魅力与唐代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时代历史环境、文化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它们既影响着唐代视觉艺术的整体走向,同时也反映在发型多样化审美倾向的特点之中。

(一)政治因素唐王朝建立,结束了隋末的战乱局面,社会逐渐稳定,生产发展。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唐代政治上较之前朝历代更为稳定、更为清明,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

整个社会趋于稳定,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安居乐业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关照自我,这也就无形中促进了唐代妇女有闲暇时间追求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括了发型审美的追求可能。

(二)经济因素唐代帝王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在经济上同样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唐太宗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使大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时,唐朝的繁荣达到了极点和鼎盛时期,也成就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充裕的经济基础、物质基础为唐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夯实的经济基础。

(三)文化因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发达的先进国家之一。

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

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深深为当时各国人民所向往。

在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中国,聚集着来自各国的各界人士,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工艺技术以及物产、商品,在广泛交流中,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取长补短,促进着本国文化的发展。

唐代文化在向各国传布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外文化而愈加丰富多彩。

这种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兼容并蓄、开放开明的社会风气大大影响了唐代妇女审美倾向的发展。

(四)女权因素唐代女权意识大大提升,唐代妇女地位较高,所受的束缚也较少,言行相对自由。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唐代有名的女性——杨玉环和武则天。

前者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备受唐明皇宠爱,造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也使得“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后者位极巅峰,入主朝堂执政,成为一代女皇,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外,唐代宫中设立了女师和学官教授宫中嫔妃、宫女知识,在宫外则设置了教坊等教授妇女音律舞蹈等科目,这使得唐代妇女的个人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也推动了唐代妇女在追求审美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自主。

三、结语三千青丝绕指柔,唐代妇女对发型的多样化追求,为我们探究复古美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借鉴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代妇女对于发型样式多样化的追求也是记录人类文明的一种历史文化符号。

其独特的审美趋向,也是对大唐帝国繁荣开放的侧面反映,是唐代文明的一个缩影和表现。

唐代妇女发型发展作为又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璀璨的一笔,也为我们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以从中窥得大唐面貌的材料。

参考文献:[1]彭定求.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2]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香港三联·学林出版社,1988.[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刘翔.探析唐代仕女的发型与发饰[J].西部皮革,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