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在天晴了的时候》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美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欣赏大自然,去体会自然的美好。
这篇文章很适合教师在语文课程中进行阅读教学。
我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总结了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本文的主题是欣赏大自然,认识自然的美好。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自然规律,阶段性地了解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逐渐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上了解和体验自然的美好,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的美好,能发现自然的美妙之处,并进而学会尊重和保护环境。
同时鼓励学生去亲身感受自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花儿会开放?为什么阳光会让我们感觉温暖?为什么鸟儿会在树梢上歌唱?三、教学过程1. 个人阅读: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先阅读一遍文章,让他们感受一下作者的感受,并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感觉?大自然中有哪些美丽的事物?2. 朗读欣赏:老师根据课堂分组,掌握好节奏,带领学生朗读,让所有学生都加入到朗读中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朗读之后,引导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美,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的氛围等等。
3. 课文讲解:针对文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课文的讲解,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课文第一段,要解释“朦胧”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这是漫天薄雾的景象。
4. 小组讨论:针对文章展开小组讨论。
带领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分享时从三个方面展开: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过程中觉得最有意义的句子是什么,以及对这句话的想法和理解。
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并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发现并感受文章中更多的细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景象的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雨后的美丽和生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以及学习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诗歌的感知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表达技巧还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意境美的理解和表达。
2.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图片和音乐为辅助,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音乐资料。
2.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雨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雨后的美丽和生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每组选取一个例子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雨后的景象还可能有哪些美丽的事物,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表达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歌的内容,并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8.板书(5分钟)板书诗歌的标题《在天晴了的时候》和作者,以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意境美、语言表达技巧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感知和理解诗歌的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1(新版教材)

《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
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
学生可能是由于处于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情绪高涨,基本上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
一节课下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做出如下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商讨,达成共识,然后以汇报的形式分享成果。
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个别学生还将关键性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洋洋洒洒的发言,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的作用。
整体看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2.教学收获(思得)。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和音乐来烘托诗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凤蝶儿一段时,我在音乐的烘托下,先是老师动情地朗读,帮助学生走进诗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我觉得这种设计能很自然地带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美。
这便是我对这堂课认识上的最大的收获。
3.不足之处(思失)。
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教学准备不足,在讲课中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
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把音量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以致后面的一个孩子听不清。
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抓住精彩之处进行鼓励,当学生说出第二节中的诗人更加激动时,我没有继续追问,错过了最好的教学时机。
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升华部分,但是我对最后一节的设计过于简单,没能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
4.改进措施(思改)。
虽然学生是主体,以读为本。
但是,教学中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天晴了的时候课题在天晴了的时候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炫、垢”等6个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描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1.【出示课件2】出示一组雨过天晴的,师:看着这组,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雨后初霁、云开日出、云消雾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雨过天晴,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自由介绍)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读课题)(板书:在天晴了的时候)4. 戴望舒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出示课件3】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人。
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他的诗歌和诗论极富个性,虽然总量不多,却“以少胜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他的《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堪称中国新诗的杰作。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4】润过凉爽温柔炫耀胆怯绽透饰彩曝着阳光涉过赤脚涉过圆晕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赤、涉”,读准易错字“怯(qiè)”“曝(p 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与反思【第1篇】语文要素阅读: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自主阅读诗歌,说出阅读感受。
人文主题通过想象画面,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自主阅读诗歌,并主动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1.课件。
2.搜集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
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在雨过天晴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大家的想象都很丰富,想法也很美好啊。
我国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描写雨后天晴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板书:在天晴了的时候)3.作者简介。
(出示诗人)戴望舒: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是小诗《雨巷》,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4.教师配乐范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提问: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感觉?预设:自由自在、悠闲、宁静、奇妙、优美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提示: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2.认读生字词。
出示需要认读和理解的生字词,重点指导学习多音字“曝”和“晕”。
(1)出示“曝”:①字源解说:会意字。
从日,表示日下晒物;从暴,暴是曝的本字,其古文字形体像把米拿到阳光下去晒;暴(pù)兼表声。
本义是晒。
②读音指导:读pù音时,可组词~晒、~衣、一~十寒(比喻没有恒心),读bào时,可组词~光(a.使摄影胶片或感光纸感光。
b.隐秘的事情暴露出来,被众人知道:事情在网上曝光后,他压力很大。
)(2)出示“晕”:①字源解说:本义是“日月周围的光圈”,这是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
甲骨文像太阳周围有日晕。
小篆出现形声字“”。
后借为形容头晕或昏迷的症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天空美丽景象的诗歌。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雨后天空的清新、美丽和生机勃勃。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象,以及通过绘画、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在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想象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感受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绘画法: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绘画材料(如彩笔、水粉等)。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诗歌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第【1】篇〗陈琳琳教师在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在简便、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陈教师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自由地发表自我的所得、所想,陈琳琳老能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布置他们课前去收集关于在天晴了的时候的课文资料,这些资料是学生平时看过、听过、学过的东西,积累起来容易,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乐于积累所学的知识,进取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这些都为他们以后高年级的感悟,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不仅仅如此,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与学生进行对话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为自我的画面起名字,经过全体同学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为画面起恰当的题目,但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把学生起的题目巧妙地与课文题目相结合那就更好。
总之,陈琳琳教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课,我只是提出自我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多向她学习,在积累方面多下功夫,为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欣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感悟诗人对祖国新生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
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在仿写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研读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第【3】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
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
学生可能是由于处于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情绪高涨,基本上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
一节课下来,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做出如下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商讨,达成共识,然后以汇报的形式分享成果。
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个别学生还将关键性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洋洋洒洒的发言,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的作用。
整体看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2.教学收获(思得)。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和音乐来烘托诗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凤蝶儿一段时,我在音乐的烘托下,先是老师动情地朗读,帮助学生走进诗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头脑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我觉得这种设计能很自然地带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的语言美。
这便是我对这堂课认识上的最大的收获。
3.不足之处(思失)。
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教学准备不足,在讲课中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
但是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把音量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以致后面的一个孩子听不清。
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抓住精彩之处进行鼓励,当学生说出第二节中的诗人更加激动时,我没有继续追问,错过了最好的教学时机。
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升华部分,但是我对最后一节的设计过于简单,没能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
4.改进措施(思改)。
虽然学生是主体,以读为本。
但是,教学中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
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
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高涨。
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
理解这首小诗。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感觉在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想象画面,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一环节教学比较成功。
比如当学生谈到描写小白菊的诗句:“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时,我就引导学生去想象小白菊绽放的情景。
结果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童趣的小白菊绽放图。
当学生谈到“泥路”的诗句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走在这样凉爽而又温柔的小路上,呼吸着野外的新鲜空气。
孩子们,你想说些什么呢?”当学生谈到写小草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小草已没有了往日的尘垢,这时候看起来是这样的生机勃勃,你听,小草在说些什么呢?”当学生抓住描写凤蝶儿的语句谈体会时,我又引导着学生进行了小练笔练习: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瞧,有的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在和花儿说着悄悄话呢;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
发言时不时闪现出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
再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指导性语言还不够精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磨、多练,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