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典型例题要举一反三

合集下载

举一反三作文200字

举一反三作文200字

举一反三作文200字
英文回答:
I think "举一反三"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learning. It means that when you learn something, you should be able to apply that knowledge to other similar situations. For example, when I was learning to play the guitar, I learned a few basic chords. Then I realized that I could use those same chords to play many different songs. This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举一反三" I learned one thing and was able to apply it to many other things.
中文回答:
我认为“举一反三”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意味着当你学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应该能够把这个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况上。

比如,当我学习弹吉他的时候,我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和弦。

然后我意识到我可以用这些和弦来弹奏很多不同的歌曲。

这就是“举一反三”的一个完美例子我学会了一样东西,然后能够应用到很多其他的事情上。

举一反三的发言材料

举一反三的发言材料

举一反三的发言材料举一反三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或问题,推广到其他类似的情况,寻求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法或原则。

以下是一个1000字的举一反三的发言材料示范: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具体的情况中发现普遍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这种方法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的典型领域。

假设我们遇到一道平面几何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直观地理解问题和形状的关系,然后尝试从已知条件中寻找规律。

一旦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我们就能够将其推广到其他类似的几何问题中。

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除了数学之外,举一反三在其他学科中也同样重要。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然后,我们可以将这种思路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同样地,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个实验现象,找到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相似的实验中。

从而,我们就能够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来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

举一反三不仅仅适用于学习,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或挑战。

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中寻找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思考类似的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然后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到我们当前的情况中去。

同样地,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方法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只要我们能够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寻找规律和解决潜力,我们就能够更加自信和有效地去应对其他类似的问题。

总结一下,举一反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具体的情况中发现普遍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举一反三议论文

举一反三议论文

举一反三议论文【编者按】成语典故作文: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编者按】成语典故作文: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篇二:举一反三说“写人”龙源期刊网 .cn举一反三说“写人”作者:胥照方、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06期“梁山一百单八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个个面目不同,性格鲜明”,这是人们对《水浒》人物描写功力的极高的评价。

是的,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都要能写出人物的面貌及个性上的特点,写出“这一个”来。

那么,如何才能将我们身边的人写鲜写活呢?一、形神并举我的野蛮同桌江苏省东台中学孙思诗“吕思诗,又在发什么呆啊!”唉呀,惨了,又要被“K”了。

“老陈呀,请你高抬贵手,手下留人吧!”我急急地喊。

谁知陈鑫把头一甩,做出了个很酷的动作:“我只是想问一下这题怎么做?”哦,原来虚惊一场。

这就是我的野蛮同桌——陈鑫。

她的脸像纸一样白,紧闭的嘴巴小巧有形,一条长辫垂到臀后,让人联想到满清八旗子弟。

她长得并不难看,甚至还可以说得上清秀,乍一看,还蛮温柔的样子。

但是,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

下面就且我听来细数陈鑫的种种野蛮行径吧。

下课了,陈鑫要去擦黑板,我因为异常疲劳,正欲昏睡而去。

就在那半人半仙、半醒半睡之际,忽听得咒骂声隐隐约约传来,渐渐由小而大。

我被惊醒,看见陈鑫正指着我的鼻子,嘴里振振有词:“吕思诗,速闪!不然我就踹你了。

”我极不情愿地稍稍起了身,屁股却和凳子如胶似漆。

举一反三的作文400字

举一反三的作文400字

举一反三的作文400字
口语化版的举一反三的魅力。

哎呀,解了个数学难题,真的感觉超棒!就像登上了山顶,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这成就感,简直了!
走进公园,那片绿油油的草地让我心情大好。

看着小孩们在那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那时候我也在这草地上疯跑,风筝飞得老高,开心得不得了。

看来快乐真的很简单,就在我们身边。

晚上我抬头看星星,那些小星星虽然小,但都在闪闪发光。

我突然觉得,我就像那些星星,虽然不起眼,但也有自己的光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星星照亮夜空一样。

回到书桌前,我又开始琢磨那些题目。

不过这次,我不仅仅是做题,还在想生活里的事儿。

举一反三,这方法真的好用!它让我看问题更全面,更懂得珍惜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瞬间。

这种魅力,真的让人着迷!。

举一反三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举一反三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作文训练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类:作文题目所指向的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相同的题目称为一类。

触类旁通:以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出发点,寻找同类的作文题目之间的关联和相通点,并由此把它们联系起来。

一、成长类:《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二、理想类:《给梦想插上合适的翅膀》《有时我也想___》三、和谐类: 《留点感激在心中》《好想说声对不起》四、态度类:《流泪的日子》《善待挫折》五、记忆类: 《我想起了_ 》《岁月掩不去的记忆》六、行动类:《门其实开着》《从现在出发《勇往直前》七、欣赏类:《永远的歌声》《生活因而精彩》八、细节类:《发现平凡中的不凡》《忽略的常常是最重要的》九、定位类:《我的坐标,我坚守》《做自己成长的主人》《杰出与平庸》《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举一:即掌握一篇文章或一则写作材料。

举一反三:在写作时,能够把既有的一则材料灵活运用到多篇文章中的做法。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是剑士,就应该背一柄长剑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是钓客,就应该携一杆钓竿领略“一蓑一笠一扁舟”的意境。

我既不是剑士,也不是钓客,不过,我却可以从语文中领略出别样的情怀和非一般的意境。

数不尽风流人物曾几何时,我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童。

是她,是语文,带我穿越时空,与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交谈;是她,是语文,使我与饱经沧桑的高尔基促膝;是她,是语文,让我认识了那么多的名人大家:为国捐躯的文天祥,遍尝百草的李时珍……不是她,还能是谁呢?沧桑的历史像书在我面前一页页翻动,是她让我记住了中国的耻辱和百年后的振兴。

数不尽风流人物在她嘴中娓娓道来。

看不尽绝世美景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卢浮宫,巴黎的凯旋门,是她,是语文带我一处处地走过,使我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西子湖畔,我随她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岳阳楼前,我随她欣赏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观景象;滕王阁中,我随她领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看不尽的绝世美景,是语文领我去一一游览。

作文“举一反三”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作文“举一反三”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历届中考作文题目的特点:
1、时间不同,地区不同,题目不同,但
部分考题要求写作的内容却基本相同。
2、作文题目从基本、直白的概念逐渐演
变成雅致而富有诗意和美感的短语、句子,
但要求写作的基本内容仍未改变。
理解方法:
• 类:作文题目所指向的人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相同的 题目称为一类。
• 触类旁通:以人的情感、态度、价
历届中考作文题分析:赞美欣赏
二、动人的瞬间,感人的画面,可爱的面孔,深 情的往事,常常丰富着我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2007年上海卷 2007年广东卷 2007年河南卷 2008年重庆卷 2008年浙江卷 2008年陕西卷 2009年兰州卷 2009年山东卷 2010年青岛卷 2010年长沙卷 2010年重庆卷 《记住这一天》 《我想起了_______》 《那一次,我________》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留在心底的风景》 《难忘那张____的脸》 《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 “难忘的经历” 《 _____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你的_____,让我记住了你 》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 • • •
感动于你对任何学生都一视同仁,你用健壮的双臂,捧起一个又一个 稚嫩的孩子,拾起一颗又一颗幼小的心灵。我们都喜欢围着你转,喜欢 看到你笑,其实,我们都爱你,爱你,爱得无法自拔,爱得不知所 措…… 感动于你中考前那一条条感人的短信,你说你不累,不辛苦,可我 却哭得一塌糊涂,只为你的付出,默默的付出;感动于你中考后那一条 条安慰的短息,你说要站起来,要重新开始,你说你没哭。可我却哭得 面目全非,只为有你的陪伴,一直以来的决不放弃…… 那些细腻的瞬间,那些转角的温馨,让人难以忘怀,让人回味无穷, 让人感激不尽。 你说,这是责任。是的,这是责任,这是超越一名作为教师的责任, 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责任。责任,这个抽象的名词,你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就向我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你让我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动。 爱,是信任,是敬佩,是崇拜,是爱戴,是感恩。我说过,我爱你,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岁月可以抹去一切,却永远也磨不去我对你深深的爱。一年来,你 教我如何用文字去记录父母的点点滴滴。而现在,我却惊呼,这么久, 我却从未用发羞的文字在小小的世界里写下你的背影,写下关于你的一 切与一切。

小学六年级作文举一反三练习

小学六年级作文举一反三练习

六年级作文练习3题目:我总想着这件事要求:(1)要围绕中心把一件事有层次、有条理地写具体、写完整。

(2)和中心有关的情节要写得具体详细。

提示:文章的主人公是“我”,事情只允许写一件。

而且这件事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

应该说,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是十分多的,但使自己总想着的事却不太多。

惟独“这件事”使作者“总想着”而不能望却,说明“这件事”决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

“这件事”也许对自己帮助极大,也许十分有趣,也许对自己教训十分深刻,等等。

写作时,要在“总想着”三个字上下功夫,如果写的“这件事”,让读者看了也忘不了,那么这篇作文就写得成功了。

作文二:题目:到亲戚家作客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提示:去亲戚家作客是常有的事,每个小朋友也都曾作过客,因此,一般都有话可写。

问题是我们要善于从多次作客中选择较有趣味和感受较深的一次来写,善于从一些看似普通的题材中捕捉富有新意的闪光点。

明确中心以后,作文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二要必须把作客的经过写具体;三是要对人物适当地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充实、更感人。

六年级写作班作文练习二题目:我心中的秘密要求:(1)真实,不说假话。

(2)要有具体的事例。

提示:秘密,是指不公开的、别人不知道的事。

同学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而且是那么丰富多彩。

这道作文题就是要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

这个“秘密”写出来。

这个“秘密”,或是做过的好事,或是做过的一件错事,或是自己的某个要求、想法等,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入文。

当然,若这件事早以公开,那就不成其为“秘密”了。

这样的事不能写。

作文二:题目:家乡新事多要求:(1)用一两个具体事例,如实反映家乡新风尚。

(2)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提示:家乡,一般地说是指自己居住的地方,如某个城市的某个街道里弄,或农村的村庄等。

“新事”是指新人新事。

《家乡新事多》指许多发生在家乡的新人新事。

初中语文作文举一反三

初中语文作文举一反三

初中语文作文举一反三《初中语文作文举一反三》哎呀,说起初中语文作文,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就像爬山一样,有时候觉得自己能一口气冲到山顶,有时候又觉得这山怎么这么高,爬得好累啊!还记得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写语文作文,那叫一个紧张。

看着题目,脑袋里就像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理。

老师在讲台上说要“立意新颖、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啥意思啊?”后来,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优秀作文,那叫一个精彩!我当时就在想,为啥人家能写得这么好,我就不行呢?这不就像我们看别人跳绳跳得特别溜,自己一跳就老绊脚一样吗?有一次写“我的梦想”,我就写我想当科学家。

结果交上去,老师说太普通啦,大家都这么写。

我就不服气,问老师:“那咋写才不普通啊?”老师笑着说:“你得写出你为啥想当科学家,不是那种空泛的理由,得是特别属于你的理由。

”我一下子懵了,这可咋整?回到家,我跟我爸说这事儿,我爸说:“你想想,科学家能做啥别人做不了的事儿,对你有啥特别的吸引力?”我恍然大悟,这不就像找宝藏一样,得找到那个别人没发现的角落才有惊喜嘛!再后来,又有一次写“春天”。

我一开始就写花开了,草绿了,这多没劲啊!我同桌就跟我说:“你别光写看到的,你想想春天给你的感觉,像不像一个温暖的怀抱?”哎呀,我一听,这想法太棒啦!慢慢地我发现,写作文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往上加。

每次看到一个好的作文,就像是找到了一块特别漂亮的积木,能让我的“作文大楼”更漂亮。

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光说他长得啥样,还得说他说话的样子,做事的样子,这不就把这个人写活了吗?这就好比画画,不光要画轮廓,还得涂上颜色才有生气呀!还有啊,写一件事,不能光说发生了啥,得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这样别人读起来才能感同身受。

这跟我们讲故事一样,要是干巴巴的,谁愿意听啊?总之,初中语文作文这事儿,就得多多琢磨,多多学习。

每次看到好的作文,都要想想人家为啥写得好,然后自己也试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要举一反三
陈伍金
高考物理习题中有很多动量和能量结合的典型例题,是高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习题课中如何把每个典型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由审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方程列出、结果讨论等。

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并连锁设问,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利于学生提炼解题技巧,把思维引向深入。

达到解题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目的。

以下是复习动量结合能量时用到的一组题目:
例1、质量为m1的机车,牵引质量为m2的车厢在水平轨道上匀速前进,某时刻车厢与机车脱钩,机车在行驶路程S之后司机才发现,并立刻关闭发动机.设机车与车厢在运动中所受阻力与各自质量成正比,且恒定不变,求最终两车静止时相距少?
多媒体展示本题后,请同学思考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然后,请同学依题意做出简图,完成不同阶段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隐含条件分析.提示学生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等进行求解。

由于本题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应对每个阶段的受力情况,运动特点和状态变化作提示性强调.
设车厢匀减速到停止位移为S2,机车关闭发动机后又前进S1,则△S =S + S1- S2,为车和车厢的最终距离.
对比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根据动能定理.
对车厢 -km 2g S 2=0-21m 2v 21
对机车: FS -km 1g(S +S 1)=0-2
1
m 1v 21
其中 F =k (m 1+m 2)g .注意到 km 2g S 2 =21m 2v 12 ;则 21m 1v 12=km 1g S 2 联立以上几式:得 k (m 1+m 2)g S -km 1g(S +S 1)=-km 1g S 2
又 △S =S + S 1- S 2, 可得结论.△S =
S m m m 1
21)+( ; 解法二:根据牛顿运动定律.
取机车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F -km 1g =m 1a = m 1k
12m m g ; F = k (m 1+m 2)g ; v 22=v 12+2k 12m m g S 第二阶段:0= v 22-2k g S 1 取车厢为研究对象:0= v 12-2k g S 2 , △S =S + S 1- S 2.联立以上几式, 可得 △S =S m m m 1
21)+( 解法三:根据动量定理. 选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以机车为研究对象.Ft 1-km 1g(t 1+t 2)=0-m 1v 1.其
中 F =k (m 1+m 2)g .取车厢为研究对象 -km 2g t 3=0-m 2v 1.从题意知道各个过程的受力恒定,故在每个阶段,它们所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推论S =(v 1+v 2)t /2,t 1=2S /(v 1+v 2),有:t 2=2S 1/v 2,t 3=2S 2/v 1,又 △S =S + S 1- S 2,联立以上几式,也可得到上述结果 △S =S m m m 1
21)+(.
解法四:运用功能关系:分析讲明如果机
车在一脱钩就同时关闭了发动机,则两车停下
时的间距为零;之所以机车克服阻力多走出
△S 距离,是因为牵引力 F =k (m 1+m 2)g
多牵引了S 距离,由方程
km 1g △S =FS =k (m 1+m 2)g S 即可求解为
△S =S m m m 1
21) ( 题后总结:对比以上解法,要求学生分析动能定理适用的对象和条件,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深刻揭示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实质,最终提炼出解法四的精髓;同时强调要学好物理,学生必须有较强的理解、掌握、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强调物理模型是同一类基础知识、物理过程、思维过程的高度概括,是同一类问题经过人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找出来的最本质的知识、能力、思维结合体,人们一旦认识它,掌握了它,就可以利用它去分析、理解和解决一大类问题。

本节课教师把此物理模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研,理解和掌握物理模型后,通过实例,变换情境,设计一些同类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习物理知识时能举一反三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利用以下两例进行了强化训练:
例2.总质量为M 的列车,沿水平直线轨道匀速前进,其末节车厢质量为m ,中途脱节,司机发觉时,末节车厢已行驶t 的时间,于是立即关闭油门,除去牵引力。

设运动的阻力与质量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是恒定的。

当列车的两部分都停止时,求机车比末节车厢多行驶时间△t 为多
少:
提示:此题用动量定理求解比用运动学、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简便,但
若理解了机车在一脱钩就同时关
闭了发动机,则两车将同时停下
(△t 为零);之所以机车克服阻力多运动△t 时间,是因为牵引力F =k (m 1+m 2)g 多牵引了t 时间,由方程kmg △t =Ft =k (m +M )gt 即可求出解为
△t =m
M m +t 例3.质量为m 1的汽车带着质量为m 2的拖车在平直公路上以加速度a 匀加速前进,当速度为v 1时发生脱钩,直到拖车停下瞬间司机才发现。

若汽车的牵引力一直未变,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拖车刚停下时,汽车的即时速度是多大?
解:以汽车和拖车系统为研究对象,全过程系统受的合外力为
(M +m )a ,该过程经历时间为v 0/μg ,
末状态拖车的动量为零。

全过程对
系统用动量定理可得: (m +M)a
g μν0=Mv t -(M +m )v 0;解出v t =Mg
g a m M μμ))((++v 0题后讨论,当加速度为零时,由动量守恒定律,也可直接列式得出结果v t =
M m M )(+v 0为所求。

教师在讲解习题时方法灵活多样,利用多题一解,多题一法,一题多法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力图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习题,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正确解决同一问题,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
与解题技巧,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根据物理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能举一反三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