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技术课件 第四章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投入产出分析

第四章 投入产出分析




(2)产品产量怎样组合才能达到最优。
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以只包含一种生产要素的生 产函数,考察厂商在短期内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的 不同阶段;以包含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 察厂商在长期内实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生产
• 一定时期内,在 既定的生产技术 水条件下,各种 可行的生产要素 组合和可能达到 的最大产出量之 间的数量关系

第三阶段:L3之外 边际产量MP<0 TP AP

这个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 本呈上升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所以单位产 品的变动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两者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可 变投入要素的数量不能超过OC,否则就会使成本增高。企 业如果在这个阶段组织生产是十分不利的,可变要素投入 量过多,物极必反,效益必然下降。要改变这种不经济的 状况,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改变前提条件,如生产技 术条件、其他要素投入量等,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边际收 益递减规律就不适用了。所以可称为管“条件”阶段

L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 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

MPL实际上是对Q = f(L)取导数含义:总产量曲线上当L 取某值时该点切线的斜率,从图中知B点是总产量曲线上 的拐点(斜率为最大点),边际曲线的顶点B1。 总产量曲线的顶点D→MP曲线上零点D1。

可知:
边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曲线↑(k>0) 表明增加L→增加产量Q

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曲线↓(k<0)
表明增加L→Q↓ 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为最大(k=0)

表明增加L,Q不变
L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 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PPT文档128页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PPT文档128页

y1=g1(p1,p2,……,pn;w1,w2,……,wm)
y2=g2(p1,p2,……,pn;w1,w2,……,wm)
……
……
……
……
……
ym=gm(p1,p2,……,pn;w1,w2,……,wm)
以上只是一个人对每种要素的提供量,在经济社
会中,同时作为消费者和要素所有者存在的家庭和个 人有许许多多。用k表示经济社会或模型中家庭或个 人数目,y1表示所有k个家庭或个人提供的要素y1, 用y2表示所有k个家庭或个人提供的要素y2,以此类 推,用ym表示所有k个家庭或个人提供的要素ym的 总数,这样,
在简单的瓦尔拉斯模型中,商品都是最终产品, 没有中间产品。也就是说,商品直接用要素来生产, 每生产一定量的产品,都要使用一定各类的要素。 符号a11表示生产1个单位的第一种商品所用的第一 种要素的数量,a12表示生产一个单位的第二种商 品所用的第一种要素的数量,……,a1n表示生产1 个单位的第n种商品所用的第一种要素的数量。一 般地,aij表示生产1个单位的第j种商品所用的第i 种要素的数量,aij被称为生产系数。生产系数表 示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一个单位商品所用要素数 量。基本假设规定,模型中的生产系数固定不变。 由于模型中共有n种商品,m种要素,所以生产系数 一共m*n个。
由于p1=1,所以家庭或个人的支出又可写 作:x1+x2p2+……+xnpn。
依照假设,不存在储蓄,所以,个人的收 入和支出相等,y1w1+y2w2+…+ymwm=x1+ x2p2+…+xnpn。
上式即为一个人的预算限制方程,即,一 个人所能购买的各种x的数量必受到他的收入 的限制。
至于说这个人在收入的限制下,购买多少 个单位的各种x,则取决于他个人的偏好和各 个x的价格。因为,一般均衡理论并不局限于 考察某一个市场,而假设其他市场的条件不变, 从而,一切的价格变化都被认为可以影响一个 人的需求量。换言之,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不但决定于这种商品的价格,而且决定于其他 商品的价格,还决定于个人提供各种要素所得 到的收入。因此,某一个人对每一种商品的需 求函数是:

04第四章-投入产出分析

04第四章-投入产出分析
某一需求结构所需要的总产品数量
b11 b12 b21 b22 1 ( I A) Y b 1n b2 n y1 x1 j X 1 y 2 x2 j X 2 y x X nj n n
2.中间消耗与增加值的分解 (1)按比例分摊:假定投入是按产值分配的
某产品对某种中间投入的消耗=该中间投入的消耗总
额×某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 (2)按定额分摊:假定投入是按工时分配的 某产品对某种中间投入的消耗=该中间投入的消耗总 额×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企业生产总工时
3.最终产品的分解与调整
根据样本资料推断总体
3.为了获得稳定的投入产出表,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采用一定的工艺假设,尽可以“纯化”投入产出 表 (2)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调整中间消耗的价格变动
(3)对直接消耗系数给予一定的时间限制
二.完全消耗系数
1.概念 生产产品j对于i的直接或间接消耗之和
直接消耗:
aij
第一轮间接消耗:
a
k 1
n
ik
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第二节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一.直接消耗系数 1.概念 反映两个部门之间直接存在的投入关系,用每一行业 某一产品的投入数值比该行业的产出数值,可以得到 反映出每生产一单位的j所需要付出的i的数量。
aij
xij
Xj
第四章 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节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法是本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提
出的,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型和价值 型两种,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静态和动态。 Wassily Leontief(1906-1999),美国著名经济学 家和统计学家,投入产出方法的创始人。1931年移居 美国,1936年在《经济统计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美 国经济系统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首次提出 投入产出分析法。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110644539 331608325 720950147 316806564 193915207 173032966 93846013 39472397 257082970
133284
72076 253354 30299716 3534741 18755113 280005
2548066
16048850 49949850 6800131 8601617 2155262 957765 598428
房地产业、租10赁03和74商1务服2务06业2785 5160390 6058597 3106687 651545 588721 6480618
金融保险业4143831 2544852 1613730 2150454 2146328 4562756 660011 3502369 其他服务业4473998 5819133 2554455 3560145 1991051 5142457 1114330 4445117 增加值合计230809359 90739804 73635934 64500343 63934436 67917822 26030755 89125822 劳动者报2酬08972657 20677244 15307413 27503029 18424180 15125189 5278379 26309589 生产税净额1209199 16156095 25664925 10205817 8180562 14305722 8837161 18186699 固定资产折1旧1945295 10777152 7781459 7818374 6657360 22296953 5791297 15272654 营业盈余 8682207 43129313 24882138 18973123 30672334 16189959 6123918 29356880

第四章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课件

第四章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课件

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间接费用等。主要
方法有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
直接分解法步骤
2.中间投入分解(以工业企业为例) 自产自耗产品的分解还原 直接分解法,即工业企业自行完成对自产自耗产品的分解 还原,要求企业把生产外销产品时所投入的自产自耗产品 还原为生产这些自产自耗产品所投入的各种外购材料、辅
直接分解法步骤
流量分解
2.中间投入分解(以工业企业为例) 基本原则是“消耗跟着产值走”,即 只要计算工业总产值,就一定要计算 相应的中间消耗。 分解步骤: 首先企业按要求填报外购材料和自产 自耗产品的调查表;
其次,按投入产出的产品部门分别列 出对外购材料和自产自耗品的直接消 耗汇总表;
第三,将间接消耗的外购材料和自产 自耗产品按某种比例分摊给各个投入 产出产品部门,并汇总到对应的投入 产出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中。
直接分解法步骤
流量分解 2.中间投入分解(以工业企业为例) 中间投入分解举例
直接分解法步骤
流量分解
2.中间投入分解(以工业企业为例) 自产自耗产品的分解还原:指将工业企业消耗的自产自耗 产品还原为生产这些自产自耗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种外购的
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
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实物收入消费、自有住 房服务虚拟消费、金融媒介服务消费、保险服务消费、公
费医疗等。均以购买者价格计算的,需要将其相关费用分
解至对应的产品部门。
最终需求的分解
• 例1:一城镇居民购买一辆自行车,其价格为500元,但不 能将这500元均归入居民对交通运输制造业的消费,因为还 包含了运输费、商业附加费等,必须进行分解。其中自行 车出厂价为400元,运费20元,商业附加值为80元。在投入

2019-2020年投入产出分析基本内容.ppt

2019-2020年投入产出分析基本内容.ppt

固 定 资 产折 旧 d1 d2 dn ∑dj
最 劳 动 者 报 酬 v1 v2 vn ∑vj
初 投
生产税净额
s1
s2

sn
∑sj
入 营 业 盈 余 m1 m2 mn ∑mj
增 加 值 y1 y2 yn ∑yj总Biblioteka 入q1 q2 qn ∑qj
12
第Ⅰ象限(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核心。反映各部
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 相应部门。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 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 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 产品部门。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 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 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 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法”、“产业 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
4
(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 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 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 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4章 投入产出核算
广西财经学院统计系 王德劲 主讲
本章要目
§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4.2 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4.3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 §4.4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第四章投入产出技术与经济系统分析

第四章投入产出技术与经济系统分析
n
acj = ∑aij
i=1
为j部门的中间投入率 , 反映了j 部门与所有部门的 直接经济联系。acj越大,说明某一部门与所有其 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直接消耗系数的矩阵分析
♦ n 个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构成中间投入率的行向
量 Ac 。
Ac = (ac1, ac2 Lacn ) = IA
其中 , I 为单位行向量。
(3)定义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向结构系数
β :β =
a ij a ij
aij aie
因此 ,
β
a ij 就是
j 部门对第 i 种产品的单位消耗
占全部 n个部门单位消耗总量的比例。
直接消耗系数的矩阵分析
(4)如果将aie除以n , 得到,
1 ai = aie n
即是国民经济平均生产单位产品对第i产品的消 耗量。以 a为参照值 , 比较第 i 行aij的大小 , 可 i 分析第i种产品在各部门单位消耗中的地位。
第四章
投入产出技术 与经济系统分析
主要内容
§4.1 §4.2 §4.3
经济联系分析 经济结构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4.1
经济联系分析
♦ 一、直接经济联系分析 ♦ 二、完全经济联系分析 ♦ 三、产业关联分析 ♦ 四、影响乘数分析
一、直接经济联系分析
直接经济联系的基本表现是成品生产与原料 投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投入产出工具可 以分析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关系。具 体地说 , 可以用投入产出中许多重要的经济 系数反映经济活动中的若干直接经济联系。 。 (3)增加值流量 是各部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 折旧和营业盈余的数量。这些数据本身直接反 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经济总体之间、各部门之 间的技术经济 联系。

第四章 投入产出分析

第四章 投入产出分析

第四章投入-产出分析1、教学目标和要求:①了解生产函数概念,理解管理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区别;②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概念、相互关系及计算公式;③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以及单一可变要素下企业合理投入目标的确定.④了解等产量曲线、等成本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和生产扩张线概念;⑤理解两种可变要素最优组合条件和规模收益规律;⑥了解技术进步性质、作用、类型、实现机制2、重点:不同风格的谈判者策略;难点: 不同性格的谈判者策略.3、授课方法:讲授,分析与讨论4、课时安排:8课时5、内容要点及过程: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一、生产生产,就是指一切创造价值的活动.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有形加工或制造,也包括运输服务、法律咨询、医疗服务和发明创造等各类服务性活动.二,生产函数.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公式为Q=f(X1,X2,X3, …,X n)三、生产函数的分类1、短期生产函数2、长期生产函数这里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而是指企业能否来得及调整生产规模所需时间长度.第二节单一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总产量是指,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总产出量.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变化.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在经过一定点之后,增加的产量必定会出现逐渐递减趋势.三、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三节两种可变要素的最优组合一.等产量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前提下,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与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之比.二、等成本曲线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总成本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三、两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1、产量既定,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2、成本既定,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四、生产扩张线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投入组合点的轨迹.五、规模收益1、规模收益递增;2、规模收益不变;3、规模收益递减第四节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一、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函数改变1、技术进步,就是新的生产方法以及新的管理组织方式.二、技术进步的类型1、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2、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3、中性型技术进步三、技术进步实现途径1、研究与开发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开发,是把研究提供的知识结果或发现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中,是知识产业化或商业化的过程.2、发明和创新发明,是指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或方法.在与经济、商业活动相关意义上,发明一般指全新技术、工艺或者全新管理和组织资源方式的产生或提供,它往往表现为应用性研究的结果形态,并有可能得到专利的保护.创新,指把某项发明成果第一次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创新,是开发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6、小结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公式为Q=f(X1,X2,X3, …,X n)管理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而是指企业能否来得及调整生产规模所需时间长度.总产量是指,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总产出量.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变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在经过一定点之后,增加的产量必定会出现逐渐递减趋势.等产量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规模收益问题,有1、规模收益递增;2、规模收益不变;3、规模收益递减技术进步实现途径有,1、研究与开发.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开发,是把研究提供的知识结果或发现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中,是知识产业化或商业化的过程.2、发明和创新.发明,是指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或方法.在与经济、商业活动相关意义上,发明一般指全新技术、工艺或者全新管理和组织资源方式的产生或提供,它往往表现为应用性研究的结果形态,并有可能得到专利的保护. 创新,指把某项发明成果第一次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中.创新,是开发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某矿务局在报告期内总产出为5亿元,其产品构成为:原 某矿务局在报告期内总产出为5亿元,其产品构成为: 煤产出1亿元,洗精煤产出3亿元,水泥产出0.5亿元, 0.5亿元 煤产出1亿元,洗精煤产出3亿元,水泥产出0.5亿元,土砂石 产出0.4亿元,炸药产出0.05亿元,雷管产出0.05 亿元。 0.4亿元 0.05亿元 产出0.4亿元,炸药产出0.05亿元,雷管产出0.05 亿元。根据 投入产出部门分类要求,原煤、 投入产出部门分类要求,原煤、洗精煤产出应归煤炭采选业部 土砂石产出应归建筑材料业部门,炸药、 门,土砂石产出应归建筑材料业部门,炸药、雷管产出应归其 他化学工业部门,水泥产出应归水泥制造业部门。 他化学工业部门,水泥产出应归水泥制造业部门。这样 该矿 务局的产品可分解成四个产品部门(见表)。 务局的产品可分解成四个产品部门(见表)。
资料搜集阶段
提出搜集资料要求; 提出搜集资料要求; 确定调查方法; 确定调查方法; 组织调查人员培训; 组织调查人员培训; 进行调查试点; 进行调查试点; 全面开展调查; 全面开展调查; 审核调查资料及补充调查。 审核调查资料及补充调查。
汇总编表阶段
汇总调查资料; 汇总调查资料; 进行比例推算; 进行比例推算; 反复平衡调整; 反复平衡调整; 计算各种系数; 计算各种系数; 写出技术报告。 写出技术报告。
中间消耗的分解 依据消耗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消耗直接消耗 费用)和间接消耗(费用)两大类。 (费用)和间接消耗(费用)两大类。 直接消耗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辅助材料、 直接消耗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动 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力、燃料及劳务等; 燃料及劳务等; 间接消耗是指构成企业管理费和车间经费的各种消耗,如 间接消耗是指构成企业管理费和车间经费的各种消耗, 是指构成企业管理费和车间经费的各种消耗 办公用品、照明用电等。 办公用品、照明用电等。
思路
首先建立假设条件; 首先建立假设条件; 然后根据假设条件利用上述三个矩阵推出产品× 然后根据假设条件利用上述三个矩阵推出产品×产品 投入产出系数; 投入产出系数; 最后将投入产出系数乘以总产出数据,得到产品× 最后将投入产出系数乘以总产出数据,得到产品×产 品矩阵的流量。 品矩阵的流量。
计算公式
数据基础 产出 投入 中 间 投 入 产 n个部门 品 产 m个部门 业 最初投入 总投入 中间使用 最终 总产出 使用 产品 产业 n个部门 m个部门 Uij Yj Qj Vij Pj Xj Xi
Qj
推导公式
三个系数
投入系数h 投入系数hij

hij =Uij / X j
构成矩阵H 构成矩阵H。
产品归属部门 企业产品名称 总计 原煤 洗精煤 土沙石 炸药 雷管 水泥 产品部门 总计 50000 10000 30000 4000 500 500 5000 煤炭采选 40000 10000 30000 建筑材料 水泥制造 其他化学工业 4000 5000 1000
4000 500 500 5000
国 外
最初 投入 总投入 X1 X2 … Xn
第二节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直接分解法 以产品部门分类为依据, 以产品部门分类为依据,通过直接分解基层企业和单位 的核算资料,调整其产出和投入, 的核算资料,调整其产出和投入,然后经过层层汇总来编制 产品部门表。 产品部门表。 总产出的调整和分解 目前工业企业的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 目前工业企业的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它受企 业组织形式的影响很大,产出与产品产量不一致,因而不太 业组织形式的影响很大,产出与产品产量不一致, 符合投入产出核算的要求。 符合投入产出核算的要求。为了全面反映所有产品的周转活 动及其联系,最好采用“产品法” 来计算产出。 动及其联系,最好采用“产品法” 来计算产出。在实际工 作中只对大中型企业重新按“产品法”计算产出, 作中只对大中型企业重新按“产品法”计算产出,大多数小 型企业则假定其没有自产自用产品, 工厂法” 型企业则假定其没有自产自用产品,其“工厂法”总产出等 于“产品法”的总产出。 产品法”的总产出。
a11(d) = h11d11 + h12d21 +L+ h1j d j1 +L+ h1mdm1
按产品工艺假定,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矩阵A 按产品工艺假定,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矩阵Ac的 计算公式是: 计算公式是:
Ac = H −1 C
如果从投入产出核算的角度看, 如果从投入产出核算的角度看,依据消耗的发生与产品生 产的依存关系,把消耗分为专项消耗和共同消耗两类。 产的依存关系,把消耗分为专项消耗和共同消耗两类。 专项消耗是指与特定产品的生产相联系, 专项消耗是指与特定产品的生产相联系,不必再进行分解 是指与特定产品的生产相联系 的消耗。专项消耗的确定,既可以从查阅原始单据入手, 的消耗。专项消耗的确定,既可以从查阅原始单据入手,也可 从查阅成本核算资料入手。 从查阅成本核算资料入手。 共同消耗是指与若干种产品生产有联系的消耗。共同消耗 共同消耗是指与若干种产品生产有联系的消耗。 是指与若干种产品生产有联系的消耗 不能简单地归并到某一种产品中去,而应按一定的比例标准, 不能简单地归并到某一种产品中去,而应按一定的比例标准, 在有关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在有关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两种分配方法: 两种分配方法:工时分配比例法和总产出比例分配法
产品分类原则
中心产品原则 重要产品原则 大类产品原则 地方计划原则 长远建设目标原则 搜集数据资料原则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原则
部门的划分
规模适当
内容全面 突出重点 纯混转换
价格体系
生产者价格
是指生产者应向购买者收取的,每一单位货物和服务的价格, 是指生产者应向购买者收取的,每一单位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减去开给 购买者发票上列出的增值税或其他类似的可抵扣税。 购买者发票上列出的增值税或其他类似的可抵扣税。
综合统计部门将企业总产出分解表搜集上来, 综合统计部门将企业总产出分解表搜集上来,可按下 列公式取得全社会各产品部门的产出总量。 列公式取得全社会各产品部门的产出总量。
qj = X j −∑X + ∑Xi
i≠ j i j i≠ j
n
n
j
式 : 中 j =1 2,...n , qj — j产 部 总 出 品 门 产 X j — j产 部 总 出 品 门 产 Xij — j企 部 生 i产 的 出 业 门 产 品 产 Xij —i企 部 生 j产 的 出 业 门 产 品 产
第四章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第一节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方法
第一节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基本问题
编表程序
准备阶段
由政府或综合部门或企业作出决定,形成正式文件; 由政府或综合部门或企业作出决定,形成正式文件; 成立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机构; 确定编表的目的与要求; 确定编表的目的与要求; 制定工作计划; 制定工作计划; 设计表式; 设计表式; 是筹集编表经费。 是筹集编表经费。
(出口 进口 进口) 对进出口商品按主栏部门进行分类,将其差额(出口-进口)作为一列置 于第Ⅱ部分。 于第Ⅱ部分。
向量法
产出 投入 中 间 投 入 最 初 投 入 部门1 部门 部门2 部门 … 部门n 部门 固定资产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和营业盈余 中间使用 部门1 部门 … 部门 部门n 部门 部门2 x11 x21 .... xn1 d1 v1 m1 x12 x22 xn2 … … … x1n x2n xnn 最终使用 总消费 投资 y1 y2 … yn 出口 总 产 出 X1 X2 … Xn
d2 … dn v2 … vn m2 … mn
进口 总投入 X1 X2 … Xn
矩阵法
产出 投入 中间 投入 国 内 部门1 部门 部门2 部门 … 部门n 部门 部门1 部门 部门2 部门 … 部门n 部门 中间使用 部门1 部门2 部门n 部门 部门 … 部门 x11 x21 .... xn1 x12 x22 xn2 … … … x1n x2n xnn 总消费 最终使用 投资 y1 y2 … yn 出口 总 产 出 X1 X2 … Xn
间接推导法
思想 编制与现有核算系统有更好接口的产业× 编制与现有核算系统有更好接口的产业×产品矩阵与产品 产业矩阵,也即是UV UV表 ×产业矩阵,也即是UV表; 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某些假设用数学方法推出产品。 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某些假设用数学方法推出产品。 区分两个概念: 区分两个概念: 产业部门:是指位于一个地点, 产业部门: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 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个 部分。 部分。也即是一组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基层单位构成产业 部门。 部门。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的基础是同质生产单位,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的基础是同质生产单位,同质生产单 位只包括一种生产活动。 位只包括一种生产活动。
部门的产品比例系数cij: 构成矩阵C 部门的产品比例系数cij: cij = Vij / Xi 构成矩阵C。 产品的部门比例系数dij: dij =V / Qj 构成矩阵D。 构成矩阵D 产品的部门比例系数dij: ij
两个假定
部门工艺假定 是指不论生产何种产品, 是指不论生产何种产品,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 具有相同的投入构成 产品工艺假定 是指不论由哪个部门生产, 是指不论由哪个部门生产,同一种产品具有相同的投入 构成
按照部门工艺的假定,产品× 按照部门工艺的假定,产品×产品投入产出系数矩阵 的计算公式是: Ad的计算公式是:
A =H D d
推导过程: 推导过程:
a11(d) a12(d) a 21(d) a22(d) M M an1(d) an2(d) L a1n(d) h11 h12 L a2n(d) h21 h22 = O M M M L ann(d) hn1 hn2 L h1m d11 d12 L h2m d21 d22 • O M M M L hnm dm1 dm2 L d1n L d2n O M L dm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