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论语节选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课外复习资料诗词论语古文

六年级课外复习资料诗词论语古文

六年级课外复习资料《论语》经典名句五十则【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

六年级上册必背论语

六年级上册必背论语

六年级上册必背论语-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说,同“悦”,愉快。

- 愠(yùn):生气,恼怒。

- 【理解】- 这一章讲了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学习后按时温习,与朋友交往,不被人理解也不生气,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 【注释】-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理解】- 曾子每天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为人做事、交友、学习等方面都要有好的品德。

- 【注释】- 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不惑:迷惑,疑惑。

-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 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 【理解】-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

- 【注释】-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 【理解】- 强调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复习中能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具备当老师的条件了。

- 【注释】-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殆(dài):疑惑。

- 【理解】-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

- 【注释】-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堪:能忍受。

- 【理解】- 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颜回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追求学问。

- 【注释】- 好(hào):喜爱,爱好。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六年级必背)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季氏第十六(一)◎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②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陈力就列⑤,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⑥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⑦出于柙(xiá)⑧,龟玉毁于椟(dú)⑨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⑩之内也。

”(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②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①矣,政逮②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三桓④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①,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②,乐佚③游,乐晏乐④,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②。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①大人,侮圣人之言。

六年级必背论语名句五十则(个别字注音版)(1)

六年级必背论语名句五十则(个别字注音版)(1)

六年级:《论语》经典名句五十则【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yú jǔ)。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eǐ)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yú)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6年级上语文必背论语

6年级上语文必背论语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尤,责怪。孔子说:不埋怨老天,不责怪别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孔子说:“生来就懂得道理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然后懂得道理的人,次一等;实践中遇到困难再去学习而懂得道理的人,再次一等;实践中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这样就是下等的百姓了”
第四单元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第六单元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切近现实生活提问,思考当下关注的事,仁就在其中了。一个人虽然能广泛地学习,若志向不坚定,也是一事无成的。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阳货)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时光飞逝,时间不等人。意思是要乘早做事,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单元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篇》
第七单元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六年级上学期《论语》注解

六年级上学期《论语》注解

六年级论语(下)摘选六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背诵内容(五)先进篇第十一【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解读:孔子对颜回能又快又深领悟自己的学说表示了深深的赞许,但也有一定的遗憾。

颜回聪敏秀慧,对孔子的言语一听就能领会,故只喜悦于心,而无所疑问。

既然没有疑问,孔子便不再发挥,而在座的其他弟子不能有所获益,故孔子有一定的遗憾,但又对颜回的好学深思表示赞许。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通“无”)。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翻译:颜渊死了,孔子道:“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11.15】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翻译:孔子的学生们不尊敬子路。

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让弟子们不能不尊敬子路,点拨其它的门人,批评他们不敬子路是错误的。

)【11.16】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翻译: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人。

孔子道:“善人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

”(任何人若想学问道德有所成,都必须刻苦学习、勤于实践,以此勉励子张,莫要心存侥幸,应做好扎扎实实的基础工夫。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翻译:孔子说:“要赞许说话稳重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庄重呢?”【11.2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六年级论语下册

六年级论语下册

六年级下学期必背论语篇目第一周论语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二周论语两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三周论语两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第四周论语两则: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五周论语两则: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公则说。

第六周论语两则: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第七周论语一则: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第八周论语两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第九周论语两则: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第十周论语两则: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一周论语两则: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十二周论语两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节选)上学期学而第一1.【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2.【原文】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原文】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原文】慎(shèn)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6.【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7.【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9.【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0.【原文】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yú jǔ)【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1.【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2.【原文】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精神倦怠而无所得。

13.【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4.【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八佾(yì)第三15.【原文】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在自己庭院居然表演天子享用的舞蹈,如果这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16.【原文】《关雎(j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17.【原文】成事不说,遂(suì)事不谏(jiàn),既往不咎(jiù)。

【译文】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

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

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18.【原文】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

”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里仁第四19.【原文】朝(zhāo)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就算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20.【原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思念的是法制,小人思念的是恩惠。

21.【原文】夫子之道,忠恕(shù)而已矣。

【译文】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22.【原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23.【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4.【原文】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译文】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25.【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26.【原文】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7.【原文】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公冶(yě)长第五28.【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9.【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30.【原文】我不欲人之加诸(zhū)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译文】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物,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

31.【原文】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他(孔文子)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雍(yōng)也第六32.【原文】一箪(dān)食,一瓢饮(yǐn),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颜回这个人,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他可以快乐地居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忍受每天只有一盒饭、一碗水的清贫生活。

即使面对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苦难,他也绝不会改变他对他的理想所抱持的乐观态度。

33.【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34.【原文】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35.【原文】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

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zhì)者乐,仁者寿。

【译文】智者以水为乐,仁者以山为乐;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36.【原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wǎng)也。

【译文】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述而第七37.【原文】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juàn),何有于我哉(zāi)【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一些呢38.【原文】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39.【原文】子在齐闻《韶(sháo)》,三月不知肉味。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40.【原文】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zhěn)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41.【原文】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孔子)这个人,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42.【原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43.【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学习的人。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4.【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化教育,言行教育,忠诚教育,诚信教育。

45.【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译文】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6.【原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意思是:“孔子说: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泰伯第八47.【原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48.【原文】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译文】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49.【原文】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yì),任重(zhòng)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yǐ),不亦远乎【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50.【原文】兴(xīng)于诗,立于礼,成于乐(yuè)【译文】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51.【原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子罕(hǎn)第九52.【原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君子住的地方有什么简陋的啊53.【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4.【原文】吾未见好(hào)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55【原文】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56.【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译文】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57.【原文】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8.【原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